經濟法的立法和完善問題探究

時間:2022-01-14 02:58:00

導語:經濟法的立法和完善問題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的立法和完善問題探究

摘要:為什么我國要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政策決定模式,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強經濟法立法、執法、完善工作的關系。

關鍵詞:經濟法立法執法政策決定模式法制決定模式

要說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經濟法的關系,首先有必要確定經濟法調整對象問題。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以國家經濟干預為主的,以社會主義公共性為基本特征的經濟關系。調整對象決定調整范圍,經濟法的調整范圍是:①宏觀調控經濟關系,包括:財政法(含預算法)、銀行法、物價法、稅法、計劃法、投資法、標準化法、審計法、會記法、統計法、自然資源和能源法,環境保護法;②市場秩序(市場管理)經濟關系。包括: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產品責任法、工業產權法、廣告法、房地產法等。在對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和范疇基本確定之后,所要解決的就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加強經濟法的立法、執法、完善工作的關系問題。

社會主義經濟開始都是以計劃經濟為模式的,前蘇聯和中國都曾建立了龐大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系。計劃經濟曾是社會主義經濟區別于資本主義經濟的主要特征之一。社會主義社會雖然也有市場,但它是在計劃指導下的市場。計劃是通過領導人直接或者間接通過他們制定的政策來指導或指揮經濟工作的。實踐證明,這種模式的社會主義社會,無論是企事業單位還是機關團體負責人,就算能制定出再好的政策,這種領導方式的穩定性和強制性顯然是不夠的,伸縮性也較大,難以有效地保障按照經濟規律辦事。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與之適應的要建立法制經濟,這就需要加強經濟立法。經濟法規具有明確性、具體性和特有的強制性。經濟法規是體現經濟規律要求的,違反經濟規律就是表現為違反法律,就應受到法律制裁。這就用國家強制力保障了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保證國家經濟計劃的實現。因此,為了領導,組織和管理好社會主義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在采取行政手段、經濟手段的同時還必須重視用法律手段管理經濟。可見,社會主義經濟需要經濟法的武器,經濟法則應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如果不在經濟工作中加強法制建設,就不能保證經濟工作的科學性(包括制定計劃和執行計劃),就會出現嚴重的失誤和浪費,就難以保證社會主義經濟的健康發展。政策約束但政策是可以多變的,更是可以打“擦邊球”,或用“對策”來對付的。所以廣大干部和群眾迫切要求在各個經濟領域加強法制建設,制定各種經濟法規并保證其切實執行,用法律武器同瞎指揮、盲干等作斗爭。

我國經濟法問題,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工作重心的轉移而提出來的,是國家對經濟管理工作加強的表現,也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正常化的要求。黨的十四大上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更需要法制和法治。有了法制就能做到相對穩定性的規范要求,而且不是哪個領導人個人拍腦袋的產物,能做到集思廣益更符合客觀經濟規律要求辦事。有了法治才能更好的追究違法行為的責任,有效地約束那些膽大妄為者。法律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它的特殊強制性,我國刑法規定:拒不執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罰金。這里既包括刑事案件,也包括民事案件和經濟案件。對經濟糾紛案件的判決、裁定,不僅有刑法保證執行,還可以通過銀行劃撥款項強制執行。事實證明,許多因行政手段長期解決不了的經濟糾紛問題,經向法院經濟審判庭起訴,就能較快地得到解決。在當前,用法律強制性保證按照經濟規律辦事,同由于愚昧、自私和專斷而造成的瞎指揮,亂上項目及豆腐渣工程作斗爭,能具有重大意義。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濟法的立法和完善工作的作用,還體現在解決協調處理好局部與全局的關系上,不同所有制所屬單位的不同利益矛盾關系的解決上。在我國,各地區、各部門以及個人之間的經濟利益雖然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也存在矛盾的一面。如發展經濟、活躍市場同城市建設,衛生防疫之間;生產同環境保護之間;國有企業同鄉鎮企業之間;交通管理同交通運輸之間等等,都可能存在利益的沖突。一般地說,各行業、各單位考慮自身的利益比較多,而對其他部門則考慮比較少。經濟法規從全局和整體上考慮問題。協調平衡各方面的關系,防止力量的互相抵消,資源和勞動力的浪費,使之形成一種發展經濟的綜合力量,從宏觀和微觀的結合上取得最佳經濟效果。這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客觀經濟規律的要求。

經濟法規服務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是要通過具體經濟法規表現出來的。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反映了自力更生基礎上,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更大地發展我國經濟的客觀規律。有了這個法和諸如《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所得稅法》、《個人所得稅法》等配套法規,外國投資者的合法利益得到了保障,就愿意同我們合辦企業,我們也能夠達到吸收外資,引進先進技術的目的。《合同法》關于:“必須貫徹平等互利,協商一致,等價有償的原則”和關于違反合同應付違約金和賠償金的規定,更是直接保障按照價值規律辦事的條款,有些人由于法制觀念淡薄,往往隨便簽約和毀約,致使合同糾紛案件大量發生。這些糾紛嚴重地影響著企業資金的周轉和生產資料的使用。法院依照《合同法》和其他有關法規對這些案件進行審理解決,就能把死錢變成活錢,把死機器變成活機器以推動生產的發展。如**空調廠,幾年來外單位欠其貸款500多萬元,嚴重影響著生產。該廠向法院起訴后,依法索回了這筆巨款,對生產促進很大,充分顯示了經濟法制工作的重大作用。

為了保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按照經濟規律辦事,不僅要加強經濟立法,還必須認真解決經濟法規的執行難問題。立法難,執行難,因為經濟法規的執行不僅貫穿著思想的斗爭,而且貫穿著科學戰勝愚昧的斗爭。從調查了解的情況看,我們的許多經濟法規執行得不好,有的基本上未得到執行,當然也就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的現象在一些方面仍然存在,已經制定的法律還沒有得到充分的遵守和執行,在經濟法規方面尤其如此,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行政干擾較大,法規的權威還不如上級行政領導的權大,以權代法,行政代法,行政領導瞎指揮的現象還是時有發生的。其次是地方保護主義,自己行政管轄地區明明出現了經濟違法,但地方領導考慮到本地區利益予以袒護。再就是就經濟法規本身來看,有的過于原則、不夠具體,明確,因而不好執行,需要盡快地制定各種補充規定和實施細則。如經濟法規的罰則,有些法規只在最后籠統地寫上一條對違法給予經濟的,行政的以至刑事的處分,但具體怎么處理就沒有規定,執行起來比較困難,這是需要認真研究解決的。已頒布的一些經濟法規中也有不符合實際的地方,就更難以執行。俗話說:法不責眾,大多數人做不到的事,即使立了法也沒有用。另一方面,就是經濟司法問題。我們的經濟司法機構建立的時間不長,干部業務生疏,經驗不足,加上經濟法規又相當龐雜,也就給工作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司法部門僅負責一小部分執法工作,即只管起訴的案件,不起訴的問題還是大量的。

據了解,有的企業被拖欠五、六十萬元也不起訴,原因是怕得罪上司和搞壞與其他單位的關系。這與我們的經濟管理體系有關,主要是企業的利益與個人利益聯系不緊密。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在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的同時,不斷完善我們的經濟法規的執行體系。有的國家法律規定對法人放棄起訴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要追究法人的責任,我國也可考慮這樣做。只有努力完善經濟立法和加強經濟法規的執行工作,法律手段才能在現代化經濟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