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財產權法律研究論文
時間:2022-01-29 04:51:00
導語:企業財產權法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要建立產權清晰的現代企業制度,要將國有企業改組為現代意義上的公司,最終確立國有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產權性質為法人所有權,公司享有法人所有權,國家享有股權,公司產權就是公司財產所有權和股權的有機結合。
關鍵詞:公司財產權法人所有權股權
創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環節。在我國企業制度創新尤其是國有企業制度的創新,是改革中的難點及熱點問題之一。所以,如何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成為目前改革的關鍵。
公司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形式,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把傳統的國有企業改造為國有公司,最終確立國有公司的法人地位。而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變革,則成為國有公司設立的前提和關鍵,所以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研究也應從傳統的“兩權分離”轉移到一種新型的產權制度研究,即股權的研究。
一、公司法人所有權
下面我們從所有權角度來分析公司法人所擁有的產權的性質。對所有權的定義,在現代各國法律中,大致采取了兩種方式:一是列舉主義,即在規定所有權的概念時,即列舉所有權的各項權能。[1]而概括主義,即以抽象嚴謹的語言表述所有權的法律性質。[2]我國法律對所有權定義采取了列舉方式,《民法通則》第171條將所有權定義為“人們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在現代社會中,所有權與其四項權能發生部分或全部分離的現象是經常的、大量的,但這是所有權存在的依據是什么呢?所以,在這四項全能之上,還有一個與所有權不可分離的、最基本的、最高層次的權利,我們把它叫做支配權,所有權最本質的屬性就是對于物的獨占性的支配權。[3]據此,我們以概括性的方式將所有權定義為:所有權是所有人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獨占性的支配其所有無的權利,所有人可以對其所有的物進行占有、使用、收益、處分,并可排除他人對財產違背其意志的干涉。
根據以上對所有權的定義,我們來看公司法人產權性質。
首先,公司法人對其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4]雖然這些權利由公司內部機關——股東會、董事會、經理、監視會等享有,但這些機關都是公司法人的有機組成部分,從整體上看這些權利依然屬于公司法人。
其次,公司已經成立,公司的財產就同股東的財產區分開來,這是股東有限責任的基礎,股東的變化不會影響公司的存續,但股東對公司經營不會產生決定性影響,只有通過股東內部機關——股東大會,才可以參與公司經營。[5]從法律意義上講,公司形成一個獨任的人。所以公司產權是獨立的、排它的。可見公司產權從法律意義上講符合所有權定義,應成為公司法人所有權。
公司法人所有權是指公司法人對其財產,包括由股東出資形成的財產記在其基礎上增值的財產享有所有權,即對公司全部法人財產有著完全的戰友、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現代公司根據其內部組織形式,法人財產所有權的內容可具體分為重大決策權、經濟決策權、具體經營權、監督權。
二、股權性質法律研究
在法學界,對股權性質的認識歷來爭論不已,隨著國有企業新一輪深化改革的展開,這更成為一個爭論的熱點。這場爭論的關鍵不再是承認不承認股權,而是最終把股權歸結為什么性質,即按大陸法系兩個中心論的觀點,它究竟是所有權還是其他權利。
第一種觀點:認為股權是所有權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股權屬于所有權的范疇。主要理由有:第一,現代大股份公司兩權分離所形成的經營者控制并沒有改變股東的所有權地位,所有權和經營權無論怎樣分離,都只能是所有權權能的分離,況且從西方公司制發展的實踐來看,經營者控制剝奪的只是小股東對公司的支配權,而實際上加強了大股東的支配。[8]第二,否定股權的所有權性質會在實踐中產生許多問題:公司的財產無最終的歸屬;公司內部權力制衡機制失調;股東利益缺乏現實保障。第三,公司法人所有權與股東所有權可以同時并存,在英美法系中就承認一物可以多權,所有權是相對的、具體的。[9]筆者認為此說曲解了股權的內容。股東對其出資所形成的要素形態的財產,已不能任意二排他的支配,怎能是所有權?公司法人對要素形態的財產只擁有經營權,又怎能使其產權和治理上真正獨立?況且此說還與股東所掌握的自益權與公益權的實際內容很難吻合。由于此說與當前國企改革所要實現的雙重滿足的目標實在難以調和,故又使其走上了雙重所有權的道路,即股東擁有的是歸屬意義上的所有權,法人所擁有的是支配意義上的所有權,所有權本來就是支配意義上講的,哪有完全脫離了支配的歸屬?
第二種觀點:認為股權是債權
持這種觀點的人認為,股權應當屬于債權的范疇或將其視為附條件的債權,認為股權是債權的一種表現形式。主要理由有:第一,股權具有明顯的債權特征。首先,股權與債權一樣,權利與義務的主體都是特定的。其次,股權必須借助于公司的行為才能實現,即股東利益的實現是以公司支付利息、紅利的行為為前提。因此,股權與債權類似,是一種請求權。從這種意義上看,股權是一種附條件的債權。第二,進入本世紀以來,股份公司的所有權與經營權已徹底分離,公司不再受股東的支配,公司已成為公司財產的所有者,股權已從所有權變成債權。第三,股東和公司是兩個獨立的民事主體,股東以財產所有權為代價購買股票,公司以取得所有權為前提出售股票,股票轉化為債權是股東對投資財產的所有權必然喪失的結果。第四,股東參與分紅和轉讓股票,并不等于在行使所有權的收益和處分權能。
第三種觀點:認為股權是一種社員權
認為股權是公司這種以資本為單位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社團法人的一個成員所擁有的權利。由于這種組織以追求財產利益為終極關懷,故這種社員權有明顯的財產權的性質,其權力以股為單位而非以人為單位來計算。其他的社員權力則不具備財產的性質,其權利以人為計算單位,這是一種特殊的社員權。隨著“一人公司”的出現并為許多國家的法律所承認,公司為社團法人必須有兩個以上的社員組成的觀念所打破,以社員權解釋股權以難以自圓其說。
我認為所有權說或債權說均不能反映股權的本質,把股權歸入社員權也不妥當,股權只能是自成一體的權利。它應界定為:“是股東因出資而取得的、依法定或依公司章程的規定和程序參與公司事務并在公司中享有財產權利的,具有轉讓性的民事權利。”[13]其具體含義如下:
1、股權是作為股東出讓財產所有權的對價的一種權利。
股權不是基于股東身份而產生,而是與股東同時產生,是同一出資關系的兩個要素。股權也絕非股份的內容。股東所有權論者往往把股東對股票或股份的所有權與對財產的所有權視為同樣,或者認為股票或股份就是公司財產本身,擁有股票或股份便是擁有了公司財產所有權。[14]但股份不等于股權,對股份擁有所有權也不表明對公司財產享有所有權,股份首先是出資額的表現形式,股東在交付出資之后即喪失了對出資財產的所有權,但由此換取了對價即股權,股權是一種無體財產。
2、股權是目的權利與手段權利的結合,財產性權利(如分紅權、新股優先認購權、剩余財產分配權等)為目的權利,公司事務參與權為手段權利。
3、股權兼具請求性和支配性。
4、股權是團體權利和個體權利的辯證統一。
5、股權具有資本性和流轉性。公司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社會法人,但仍是以股東出資為基礎并以股東為成員有機結合而成的團體。[16]全體股東構成一個有共同利益的團體,股東是團體中的個體成員,是團體的組成部分,可以說,公司是股東為實現共同及各自目的利益而結成的團體,是達到股東利益的工具。股東以出資為代價成為公司團體的成員,全體股東用以出資的財產轉歸公司名下成為公司財產,并由此逸出于股東而獨立。全體股東必定要有統一利益,享有團體權利,而具體到每個股東又有各自獨立的利益,享有個體權利,股權是團體權利,而具體到每個股東又有各自獨立的利益,享有個體權利,股權是團體權利與個體權利的統一。
6、股權具有獨立性及與公司所有權的集合性。我們說股權是與公司所有權并行的一種獨立的權利,但兩者又存在交叉點。公司產權由公司法人統一享有,但又把權利分為具體權限分配給內部各個機關,由各個機關根據自己的權限以公司名義行使公司的權利。典型的公司機關由意思相關、執行機關形成交叉,公司的權利分布于按
照“分權制衡”結構組成的公司機關。英美法的公司機關由股東、董事和經理三部分組成,股東以在股東會行使表決權的方式對公司行使控制權,[17]即選舉或罷免董事,對修改章程,合并、分立等重大事項作出決議以及對董事與公司利益相沖突的事項作決議,董事(directors)通常以組成董事會(boardofdirectors)的方式對公司行使經營權(management)。
按照英美法,盡管董事由股東選任并可隨意罷免,但董事的權限來自法律的規定,而不是來自股東授權。[18]英美公司法理論通常籠統地認為公司權利由這些機關按分工享有,對股權是權限還是權利并不作法理上的抽象研究,實質上是把股東的股權與股東作為公司機關(以股東會形式)享有的權利混為一體。大陸法系將公司機關區分為權力機關(股東會),執行機關(董事會)和監察機構(監事會)。由于權力機構由股東組成,而權力機關又作為公司機關行使公司權利,所以股權也與公司權利發生重疊。可見,雖然股權是與公司所有權在股東會權限上形成交叉點。
所以,股東作為公司機關的成員(即股東會的成員)進入公司行使權利時,就具有雙重地位,一是作為與公司所有權并行的股權的權利主體,以獨立的人格行使股權;二是作為公司機關的成員行使公司的權限,股權既游離于公司之外作為獨立的權利,又以行使公司機關權限的方式進入公司而對公司的重大事務進行控制。
7、股權是股東用以操縱公司,獲取經濟利益的權利,從本質上講,公司不過是股東謀求自身利益的工具,是多數人為實現全體成員的經濟利益的共同目的而結成的團體,目的是在保證股東對公司的控制和營利的情況下,使個人責任與公司責任分離開來,以講求較好的利益。[19]所以股權以營利為目的,以操縱為手段,這也決定了股權具有財產權和內部事務管理權雙重內容。股權是通過讓渡出資財產所有權而換取的權利,是股東喪失出資財產所有權的對價。出資財產轉化為股權,只不過變換了一法律形態,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實現股東的經濟利益,股權的根本目的還在于是為了實現經濟利益。
通過對公司財產結構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公司所有權是以公司名義統一地占有、使用、收益和處分公司財產的權利,它是通過公司機關具體行使職能而實現的。[20]股權,既是與公司財產所有權并行的一種獨立的權利,又作為公司意思機關行使權利的基礎,從而與公司所有權發生聯系,正是基于股權和公司所有權的這種有機聯系,所以我們說公司的財產權結構是股權和公司財產所有權的契合。
三、國有企業產權制度的缺陷及變革
實踐表明:“兩權分離”的改革思路未能在實踐中收到預期的結果,分析原來的國有企業產權制度,國家對企業財產享有所有權,雖然依據法律企業享有經營權,但國家卻可以以所有者的身份干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企業不能享有獨立的、排他的產權,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產權主體。
具體講,按照“兩權分離”思路對國有企業進行改造,在企業產權方面,造成國有企業產權虛置和產權不明晰兩大缺陷。企業產權主權虛置或缺位。[21]國有企業的財產“人人是主人,人人不關心;人人都所有,人人不負責”,造成了國有資產的大量流失。
企業沒有獨立的產權,不是獨立的法人,企業和國家之間產權關系模糊,責任制度不明確,造成“企業躺在國家身上,職工躺在企業身上”的吃“大鍋飯”的局面,這些缺陷限制了企業的活力,所以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理順產權關系:1、明晰產權。出資者國家按投入企業的資本額享有資產受益等所有者的權利,企業享有法人財產權,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對出資者承擔資產保值增值的責任。由法律規定國家和企業之間的權力制衡關系,明確各自的權利、義務關系。2、清產核資,量化產權,建立國有資產登記制度。3、明確國有資產的代表者,使國家由承擔無限責任走向承擔有限責任。
四、結論
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在我國傳統的國有企業中資產所有權屬于國家,企業享有經營權,由于所有權與經營權之間界區不明晰,造成國有企業中產權關系混亂。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要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以明晰的產權制度為首要特征,所以企業產權制度變革成為企業改革的關鍵。
在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是要將國有企改組為現代意義上的人目的的法人,本文通過對所有權各項權能的研究,得出了公司產權性質為法人所有權的結論;通過對股權的研究,指出股權是一種全新的權利類型。所以公司產權就是公司財產所有權和股權的有機結合。
【主要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2、陳曉,江東:《股權多元化、公司業績與行業競爭》載于《經濟研究》,2000年第8期
3、H.科斯等著:《財產權利與制度變遷》,上海三聯書店,1991年版。
- 上一篇:探究循環經濟細化規制實行涵義
- 下一篇:城市公共藝術傳承傳統美學淺議
精品范文
10企業市場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