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
時間:2022-04-06 03:57:00
導語:小議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隨著2007年我國物權法的頒布,使得我國在物權保護方面得到了一個質的飛躍,然而物權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如物權的優先效力與債權的優先性的沖突規則,在司法實務中,民事權利之間的沖突時有發生,尤其是在物權和其他民事權利之中如何確認其權利的效力,直接決定著權利主體的利益。通過對這些的問題論述及解決,旨在能為我國在今后的有關民商事法律的起草、制定、實施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物權的優先效力亦稱物權的優先權。關于優先權的內容,在學理上一直有不同的意見。有的學者認為物權的優先效力僅限于物權優先于債權的效力;也有的學者則認為物權的優先效力僅限于物權之間的優先效力,從物權與債權的優先關系的角度和從此物權與彼物權相互優先關系的角度來分別闡述物權的優先效力將更完備、更可取。
一、債權優先效力的釋義
(一)債權綜述
債權是得請求他人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司法上權利。本于權利義務相對原則,相對于債權者為債務,即必須為一定行為(作為或不作為)的司法上義務。因此,債之關系本質上即為一司法上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和債務都不能單獨存在,否則即失去意義。
和物權不同的是,債權是一種典型的相對權,只在債權人和債務人間發生效力,原則上債權人和債務人之間的債之關系不能對抗第三人。
(二)優先債權
本文所要探討的優先債權既為常見的債權優先效力,優先債權在理論上也被稱為債權的優先受償權,是法律規定的特定債權人優先于其他債權人甚至優先于其他物權人受償的權利。優先受償權是法定受償權的一種,是法律規定的某種權利人優先于其他權利人實現其權利的權利。由于法國民法典沒有留置權的規定,因此,許多應適用留置權的法則通過優先受償權調整,使優先權具有較廣泛的調整領域,成為民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法國民法中的優先權,即債權的優先受償權。
二、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
(一)物權對債權優先效力的范圍
所謂物權優先于債權的效力,是指同一標的物之上同時存在物權和債權時,無論物權成立于債權之前或者之后,物權都有優先于債權而實現的效力。對此問題,最近曾有學者提出質疑,認為債權的標的是債務人的給付而非特定之物,因此,債權并不能直接設定于物之上,債權與物并無直接的聯系;既然物權和債權不能存在于同一物之上,則物權優先于債權之說亦無存在余地。所以,“物權與債權,不處于同一客體之中,不在同一時空位置之中,永遠沒有機會相互沖突以至于需要確定誰為先的問題”;或者認為所謂“物權優先于債權”,實際上不過是物權人優先于非物權人而已,權利人相對于非權利人,“優先”是理所當然的。這種“釜底抽薪”式的觀點值得商榷。通說認為,債的標的是債務人的給付,此一“給付”通常包括交付財物、移轉權利、支付金錢、提供勞務、提交成果以及不作為等。
(二)買賣不破租賃的規則
對于上述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條設有保護承租人的特別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學術上稱租賃權的物權化。其具體含義是指在租賃期間,租賃物所有權的變更不影響承租人對租賃物占有、使用及收益的權利,即租賃物所有權的變更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租賃合同在出租人和承租人之間依然有效。換句話說,租賃物所有權的讓與,不得對抗租賃合同。
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條規定:“租賃物在租賃期間發生所有權變動的,不影響租賃合同的效力。”另外,擔保法第四十八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應當書面告知承租人,原租賃合同繼續有效。”最高人民法院擔保法司法解釋第65條規定:“抵押人將已出租的財產抵押的,抵押權實現后,租賃合同在有效期內對抵押物的受讓人繼續有效。”這兩條規則均涉及買賣不破租賃規則的適用問題。
從語義來看,合同法中買賣不破租賃規則的客體似應包括動產與不動產。該條款所表述的規則應僅限于不動產,不應包括動產。主要有以下理由:
第一,該規則適用于動產將影響交易安全。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適用于動產的承租人,不但有過度保護承租人的利益之嫌,而且在相當程度上還影響交易安全,造成租賃關系的標的物在交易上的不確定性。因為受讓人是依法承擔出租人的地位,縱屬不知情,仍發生此法律效果。受讓人如不愿接受,則受讓后必須設法主張權利瑕疵擔保或錯誤意思表示的撤銷,從而耗費交易成本,且交易關系一直處于不確定狀態。
第二,該規則適用于動產將影響交易的效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適用的前提為公示問題,即買受人在簽訂買賣合同時應該能夠知悉標的物上存在負擔。動產的公示手段主要為占有,而在當事人買賣的標的物為動產時,通常情況下,買受人不會也沒有必要親自查看標的物,這類交易的社會成本是沒有必要支付的。而不動產則不同,對不動產的買賣,買受人比較慎重,一般要親自去房屋所在地進行考查,而且還要去房屋登記機關查看登記,而我國對房屋租賃一般要求進行登記,故從成本支出的必要性方面考慮,應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限于不動產。
第三,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的客體范圍限于不動產符合各國的通例。從比較法的角度考察,各國立法多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適用的客體限于不動產,例如,王澤鑒所論述的,“外國立法例,雖系特定社會為解決特定問題所采取之對策,但其所表現的,亦屬一種法律規則。”“參酌外國立法例(判例學說)以為本國(地區)法律解釋之用,乃是文明國家之通例。”我國可參照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將買賣不破租賃規則限于不動產。
第四,從資源的稀缺性方面考慮,宜將該規則適用于不動產。從資源的稀缺性考慮,在現代社會,動產可大規模地生產,除個別動產外,幾乎不具有稀缺性。況且隨著物質產品的不斷豐富,買方的可選擇性越來越多,使得其與賣方的地位基本相等,甚至優于賣方,于出租場合也不例外。因此,對動產的承租人無須特別保護。故將我國合同法第二百二十九條的規定理解為僅適用于不動產較為合適。
(三)如何確定物權與債權優先效力沖突規范
確定物權對于債權的優先效力,必須把二者放在同一標的物并且有關聯時,但不論它們各自的種類為何,也不問它們各自成立的時間的先后,物權均具有優先于債權的效力。這具體地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物已為債權的給付標的,如就該物再成立物權時,則物權具有優先的效力。例如,一物數賣,但在后的買受人已經接受了出賣物(動產已交付,或已就不動產辦理了所有權移轉登記手續),則該買受人即取得了出賣物的所有權,即使不動產已交付給在先的買受人亦然。此時該買受人的所有權當然優先于在先的買受人的債權。
第二,用益物權人對于標的物的價金或補償金、賠償金,有較其他債權人優先受償的權利。例如,在一棟房屋上設定抵押權后,再設定了典權。在抵押權人實行抵押權時,如果附有典權的房屋所有權無人愿意購買或其出價低于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額時,可以除去典權將房屋出賣。在賣得的價金清償抵押權所擔保的債權以后尚有余額的,典權人有權優先于一般債權人(當然還包括登記在后的其他物權人)而受償。
第三,在債務人的財產上設有擔保物權的,擔保物權人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這即為別除權。例如,在債務人房屋上設定了抵押權,在實行該抵押時,無論該債務人的財產是否夠清償債務,抵押權人對于抵押房屋的賣得價金享有優先受償權。即使該債務人宣告破產,也不影響抵押權的優先效力。
參考文獻:
1、史尚寬.物權法論[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
2、鄭玉波.民法物權[M].臺灣三民書局,1998.
3、王利明.物權法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4、謝懷軾.論民事權利體系[J].法學研究,1996(2).
- 上一篇: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的法律綜述
- 下一篇:加強檢察單位在反恐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