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的法律綜述
時間:2022-04-06 03:54:00
導語: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的法律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鍵詞: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
內容提要:國有企業治理具有相對性;國有企業治理的重點不在于內部治理,而在于外部治理。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和積極憲政國家等外部治理環境是國有企業治理的關鍵,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借鑒普通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僅具有相對意義。
一、外部治理
(一)健全而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所有權的特權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一直缺乏市場競爭壓力。即使對于市場轉型后的國有企業也是如此。長期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體制,致使我國市場機制尚未成熟,從而進一步助長了國有企業治理的缺陷。國有企業的非市場因素尤其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市場環境,通過市場的私權利限制國家所有權的公權力,以此盡可能降低國有企業自身的弊端。
我國在立足國情和國有企業特殊性的基礎上,適當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為國有企業提供私權利制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既然國有企業不能成為市場經濟社會的主要主體,那么國有企業比重過大就成為阻礙市場的重要因素。因此,國有企業的市場轉型是構建成熟市場機制的重要條件。(2)盡可能完善產品市場的競爭機制,通過私有企業及外資企業、外國企業等形成國有企業的制約力量。
(二)遏制公權力的濫用國家所有權的公權力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的特權,包括但不限于公共財政投入、銀行信貸的非市場優惠、國有壟斷利潤、政府官員進入國企高管層等。而這種特權必然容易滋生腐敗等國有企業詬病。這是國有企業存在的孿生產物及解決市場失靈的應有代價。凡是公權力的副作用均有可能在國家所有權身上發生。因此,制衡國家所有權的關鍵來自對公權力制約的制度安排。除了前已述及的市場的私權利對抗國家所有權的公權力之外,還需要公權力對抗公權力,以遏制公權力的濫用。
二、內部治理
國有企業治理追求的目標不是簡單地照搬普通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而是行政型治理模式。國有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在借鑒普通企業的公司治理結構方面也僅具有相對意義,這也是國有企業內部治理結構構建的基礎。具體來說,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一)出資人制度長期以來,人們圍繞國有企業的國家所有權出資人制度一直爭論不休,比如是否要設立專職的履行出資人職能的機構、是否由國資委履行出資人職能、國資委是否列入政府序列還是人大序列等。
從我國現有的《企業國有資產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企業國有資產實行國務院統一所有、分級管理的模式;設置國資委作為專職出資人職能機構,并作為國務院直屬特設機構等。但鑒于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地區發展差異巨大以及國有企業數量眾多、國有財產數量龐大等現實國情暨效率考量,結合國外經驗,我國國有企業的國家所有權出資人制度設計。
(二)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制度從我國現有的《企業國有資產法》和《公司法》等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來看,國有獨資公司、國有控股公司和國有參股公司設立董事會和監事會制度,但國有獨資企業不設立董事會和監事會制度。對于國有獨資公司,現有的法律已經明文規定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產生董事會、經理層和監事會。
其實,這在國外包括西方發達國家的國有企業也不例外。比如美國田納西河領域管理局(TVA)等國有企業董事會成員就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等的做法。又如新加坡國有企業中就有政府官員擔任董事等。但是,國外國有企業的比重普遍很低,多處于國家政治或社會目標的非市場競爭領域。即使新加坡國有企業比重相對較高,也低于私有企業比重,更何況新加坡僅是一個城市國家,尚不具有普遍性。
鑒于此,解決中國國有企業內部治理問題,除了前已述及的國有企業治理的邏輯前提和外部治理環境外,我們不應苛求國有企業股東如同其他普通企業股東一樣,關鍵在于制約國家所有權,同時相對意義上改善企業內部治理結構。具體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妥善處理好企業黨委會與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的關系,理順國有企業與納稅人的關系,取消企業行政級別,實現相對意義上的政企分開。
2.從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產生來看,首先,我國適當借鑒新加坡、法國和芬蘭等國的經驗,推行國有企業職業經理人市場,面向國內外網絡精英人士擔任國有企業董事、監事和經理等。雖然其產生方式具有行政色彩,但人才選擇渠道則推行市場化和職業化。
- 上一篇:少年司法更改的山東經驗
- 下一篇:小議物權對債權的優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