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意義與回應

時間:2022-09-05 05:04:00

導語:經濟法的意義與回應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的意義與回應

一價值、法的價值及經濟法價值

任何種法學派別亦或不同部門法的研究,都離不開對價值問題的研究。或許說,若不對“價值”的一般含義加以解釋,人們就很難厘清“法的價值”及至“經濟法價值”等具體子項的相互關系。從詞源系的角度看,“價值”英文譯為Value,該詞可追溯至梵文中的“Wer”、“Wal”及拉丁文中的“Vallo”、“Val-leo”及Valus,原意為“掩護”、“保護”之義,而后發展為“可珍惜、令人重視、可尊重”的語義。對于“價值”的釋解,西方哲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價值的本質是數,柏拉圖則視價值為理性的本質,亞里斯多德則提出“價值”的目的為至善。在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神學家認為上帝是最高的價值,以至于到了文藝復興時期,哲學家們舉起自由與平等的大旗,將公平權利和民主自由視為人應當追求的核心價值。我國有關“價值”的闡述肇始于先秦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孔孟仁學在義與利的問題上,其價值取向是重義輕利,孔子提出:“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孟子則論道:“何必曰利”。到了漢代,董仲舒重申“貴義輕利”的思想。到了近現代,價值作為一個經濟學范疇,表征物質的稀缺性。在哲學領域,李德順指出:“價值是客體的存在屬性以及客體同主體尺度的一致性屬性”。[1]馬克思認為,人是價值的主體,價值最基本的特質是人本性,價值只有通過人的需要才能得到體現,人類認識世界、改進世界的目的與其說是探索事物發生的規律,還不如說是創造客體以滿足自己的需要。以上有關價值的闡釋,對正確理解人的主體性問題以及法的價值本質、標準問題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對于價值子項的法的價值問題,學界有諸多理解。“美國學者E?博登海默稱‘正義’有張普洛透斯的臉,在中國的法學教科書、專著中,法的價值同樣有這樣一張多變的臉。”[2]盡管如此,這并沒有妨礙人們對法的價值的不懈探求,正如美國法學家龐德所言:“在法律史的各個經典時期,無論在古代或近代,對價值準則的論證、批判或合乎邏輯的運用,都曾是法學家們的主要活動。”[3]在馬克思看來,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是人們所利用的并表現了對人的需要關系的物的屬性。[4]由此可見,法的價值以法與人的關系為基礎,法的價值是法對于人之需求的滿足以及人對法的絕對超越指向。[5]法的價值主體是人,是具有社會性的個人和群體的統一,作為法的價值的客體則是廣義的法,具體包括以下幾個層次:首先是法的制度,包括作為制度的法及其規范;其次是以社會狀態存在的法,包括法的執行與遵守以及法律行為、法律制裁等;最后是以觀念形態存在的法,包括意識中的法和法意識。法的價值一方面是指法對于人的需要的滿足,另一方面則是在人處理法與人的關系時對于人所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指導意義,甚至是人的精神企求與信仰,影響著人類的思想和行為。

關于經濟法的價值品格,法學界一直存在著爭鳴,但其中不乏啟迪學人智慧的精辟見解。漆多俊先生在其《經濟法理論》中指出,經濟法的價值包括秩序、效率、公平、正義等,漆多俊認為經濟法價值鏈的中心環節是效率與公平,亦即社會總體經濟效率和社會總體經濟公平;史際春先生在其《經濟法總論》一書中論道,經濟法的價值是經濟法通過其規范和調整所追求的目標,是實質正義、社會效益以及經濟自由和經濟秩序的統一;[6]單飛躍則認為經濟法的價值包括“存在價值、法權價值、資源價值和社會價值”。[7]作為一個龐大而又精神的理論范疇,想要對經濟法的價值作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定義是不現實的,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去探尋經濟價值作為部門法的價值的基本品格與德性。與其它部門法相比較,經濟法價值的突出品格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經濟法價值的經濟性。經濟法是調整市場經濟中有關宏觀調控關系、市場規制關系的法律,市場經濟的價值要求效率最大化和市場主體的競爭自由,經濟法價值中的效率價值便是對經濟性的回應。此外,經濟法價值實現的方式及運行目標也浸潤著經濟性的價值指引。(2)經濟法價值的社會性。盡管一切法律的價值在一定意義上都有其社會性的特征或元素,但經濟法把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評價視角從自身延展到整個社會,將主體追求利益的行為置于社會整體效率之中認識和評價,經濟法是在市場經濟發育到自身無法彌補自己缺陷,傳統民商法不能有效調整社會經濟關系時產生的。也就是說,經濟法自產生之日起就以矯正市場失靈、恢復社會秩序為己任,從社會需求出發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經濟法的價值要求。(3)經濟法價值的與時俱進品質。經濟法的價值及其實現與社會、經濟現實密切契合,并使自身的發展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為了實現自身的與時俱進,經濟法價值一方面要使自身的體系協調,自覺形成邏輯一致、內在統一;另一方面則動態把握經濟法在現實生活中的實施狀況,擔負起干預市場、矯正失靈、回復效率的重任。

二經濟法的價值體系與價值沖突

法的價值是多元的,在法的價值體系中,各價值間互為依存又相互獨立,共同形成了一個完整、統一的體系。作為法的價值子項的經濟法價值的體系,亦是如此。解讀經濟法價值體系離不開經濟法的歷史和現實,也離不開經濟法本身的客觀功能和經濟法主體的主觀要求。這是因為:(1)經濟法作為部門法有其獨特的法律關系主體,它會與傳統民商法等傳統市場法不同而擁有不同的法律價值體系。就主體而言,經濟法的價值主體包括政府、社會和個人。政府在經濟體系中扮演宏觀調控、市場規制等干預角色,要求經濟法為其提供權力進入市場的合法途徑并保障政府干預行為的實施結果的實現;自然人與法人是市場活動的主要參與者,不同于民商法中個人的價值追求,經濟法中的個人的最大需求是其效率的最大化。社會是作為主體人的社會,具有獨特的地位和作用,在市場中是連結政府和個人的紐帶,由于市場本身難以克服自身的缺陷而時常致社會整體利益遭受破壞,導致國家、個人利益的損失,因此,社會在此意義上應作為一個利益主體并要求經濟法對其訴求作出回應,這也就是經濟法社會整體效率與效益的價值目標。[8](2)法的價值是以法的屬性為根據的,任何價值都有客體自身所具有的屬性。經濟法與其他部門法律一樣,以分配正義、解決爭端和社會控制為基本職能,它也有別于其他法律部門的職能,即調整宏觀調控關系和市場規制關系,以實現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干預權能及對這種功能的保障與矯正,把政府的干預行為規范好,又把被干預者的合法權益維護好。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經濟法的價值將主體的需求與客體功能有機結合并在各價值之間建立起合理的聯系。

關于經濟法價值體系的基本元素。經濟法價值元素的特殊性是由經濟法在法律體系中的特殊性決定的,“經濟法涉及經濟領域和經濟生活,其內容是經濟性,因此,它的價值亦重在經濟性”。[9]因此,其價值元素與經濟性保持著高度的因應關系,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秩序。正如張文顯先生所言:法對經濟秩序的維護體現為使經濟活動擺脫隨機任意性而獲得穩定性及連續性,在經濟法秩序下,個體顯然是自由的,享有充分而廣泛的權利,但不得妨害他人的自由和權利,也不損害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經濟法側重從社會整體角度處理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因而,在整個法律體系中,其秩序價值尤為突出,表現為其所追求的充分有序的競爭狀態。(2)效率。經濟的發展以及社會財富的增加都有賴于效率的提高,這里的效率包括勞動生產效率,經營效率,資源利用效率等。在整個法律價值體系中,效率價值享有較為優先的位階,是配置社會資源的首要價值標準。經濟法的經濟性使得效率的價值尺度從經濟學領域導入經濟法律制度,成為衡量經濟法的重要指標之一。(3)自由。自由是人類的理想、目標、目的和價值,追求自由是人類因有的本性,是對人類基本需要的倫理關懷。建立在經濟人理性假設基礎之上的經濟自由是市場經濟的首要前提和市場經濟活力的源泉,以實現國家經濟職能的經濟法是以經濟自由為基礎并以保障和促進經濟自由為其價值指引的,但它往往以犧牲少數人的自由去爭取大多數人乃至社會整體的自由,從宏觀調控法到市場規制法,都可以看到經濟法追求社會整體自由的品格。和其他部門法一樣,經濟法亦認同真正的自由是相對的,沒有不自由就沒有自由的辯證規律,竭力實現干預與自由、規制與自治的有機統一。(4)公正。公平與正義是古老而又持久的法律價值。公平主要指經濟生活的公平,且大多注重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包括社會公平、實質公平、機會公平、分配公平乃至結果公平等等。對公平的追求也是經濟法對正義價值追求的體現。要實現經濟公平,就有必須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對待,經濟法正是以現實人的平等為基礎來建構自己公正價值體系的。

關于經濟法的價值沖突。經濟法是為克服市場的缺陷,滿足人的需要而創制的,體現了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價值取向。由于人們實踐活動的目標多樣化取向,人們對于價值的選擇是有差異的,這種差異在法的價值層面上就體現為法的價值沖突。這種沖突主要表現為自由與秩序的沖突、自由與正義的沖突以及公平與效率的沖突。(1)自由與秩序的沖突。自由是法價值的靈魂,是人在社會生活中追求的終極目標,它強調發揮人的主觀積極性和能動性。經濟自由是人們在經濟領域中不受束縛地按照自己的意志、思想行為,它包括財產自由、生產自由、經營自由、勞動自由等。但是,如果允許個人可以運用任何手段來追求自己的個人利益而不顧他人的利益,那么其他人的利益就會受到威脅,這就需要秩序存在,通過秩序得以對不同主體間利益進行劃分、分配和協調,這就勢必造成對自由的限制從而構成自由與程序的沖突;(2)自由與正義的沖突。經濟法是政府干預經濟的法,經濟法產生的原因在于市場缺陷導致的市場失靈的存在,而市場失靈的直接受害者是社會,個體經濟活動的自由放任使社會整體利益受到損失,社會正義不復存在。就在經濟法律以維護正義而大行干預之道時,市場卻力圖維持自由的德性,從而構成了正義與自由價值的沖突;(3)公平與效率的沖突。效率首先是個經濟學概念,用來表征經濟生產的要素投入與經濟產出之間的關系,其作為經濟法的基本價值是因為經濟法作為社會總體利益為本位的法律部門強調對總體效率和全局效率的追求,以期實現社會財富最大化的實現。然而市場的固有缺陷使得趨利避害的經濟主體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時將制造的損失轉嫁給他人,如市場主體追求壟斷地位及利用壟斷優勢限制競爭的行為危及公平競爭與公平交易,盡管壟斷對部分市場主體是效率的,但它與社會經濟的公平相沖突。以上三組沖突,需要調適與調偕直至消解,只有這樣,經濟法的功能才能順利得以施展,其價值追求才能得到完整實現。

三價值沖突的消解及其現代回應

經濟法價值要素的沖突是隨經濟法產生而產生的,自經濟法創立之初便伴隨著價值間的沖突問題,這是經濟法主體無法回避,而且是必須面對的問題。其價值元素間沖突的消解程度,對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實現經濟法價值沖突的消解歷來是法學家們研究的重點課題之一,本文基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語境,提出以下消解的徑路。(1)在經濟秩序與經濟自由的價值沖突方面實現秩序為重,意在自由。經濟秩序是經濟法的基礎性價值元素,是實現其他價值元素的基石,經濟秩序是保障經濟發展的關于行為自由的紀律,若社會上的個體都從自己需要和利益出發,為所欲為,則這種各行其是的自由是狹隘的自由,其最終結果是人人沒有秩序,人人喪失發展。因此,經濟自由始終是我們的追求,但這并不妨礙我們認同并構建一種秩序,甚至允許政府之手介入,這都是為了招展更廣闊的經濟空間,獲取更多更充分的自由。可以認為,經濟秩序是實現經濟法的前提和屏障,而經濟自由則是經濟秩序的服務對象和目標前站。(2)在社會效率和社會公正方面實現保障公正,提高效率。效率屬于經濟范疇,公正則屬道德范疇,它們之間既存在著價值取向的沖突,但又具有互相一致,對立統一的辯證關系。效率的提高有助于公平的實現,而公平的社會環境也有助于提高效率。效率的提升需要自由、秩序與公正,社會公正是社會財富配置的結果,是發展機會的平等,也是效率提高的奮斗方向。和諧語境下的經濟法,應當是實現效率與正義一致的法。現階段,效率——公正問題表現突出,“保障公正、提高效率”就是一劑良方,因為只有提高效率,才能告別共同貧窮實現社會財富的增加,同時也只有保障公正,才能使增加社會財富得以合理地分配,實現更加殷實財富占有和更高層次的社會公正。因此,保障公平、提高效率既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的一般原理,也能有效實現經濟法效率與公正價值沖突的有效消解,更能符合當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現實需要。

經濟法不僅包括經濟法在當代所擔當的歷史使命,還要探究經濟法發展在歷史上特別是在其產生時所承載的人們的期待,盡管各階段經濟法的價值使命會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征,但作為一個自成體系的部門法,其使命必然具有一脈相承性。(1)從經濟法的產生看,在西方世界,直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整個資本主義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致使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受到巨大的重創,而且這種危機的周期性爆發,才使人們逐漸認識到市場所不能自逾的缺陷。此時,凱恩斯的國家干預理論悄然出現,“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不再是經濟人不變的信條,人們強烈要求政府出面干預經濟,美國1890年《謝爾曼法》的出臺,使經濟法成為解決經濟危機、經國濟民的劃時代法律。就我國而言,我國的經濟法并不產生于市場的缺陷,而是與經濟體制改革和政府轉變職能,以及市場機制的發育相伴而行的。所有這些深刻國情的變化,需要有規范和保障國家調節管理經濟職能的法律,由此,催生了我國經濟法的發生與發達。(2)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賦予了經濟法新的歷史時期的新使命。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中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新命題,它表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總布局已經由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三位一體提升為包括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在內的四位一體,正如同志所言: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全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種社會基本內涵大致何以分解為兩個方面:其一是以人為本,和諧社會將以人為本作為其基本要素,認為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類活動的集合,人本主義作為人的自我意識的體現,從價值意義上表征對人的重視和善待。在人本意識的關照下,人將成為價值的核心和社會本位,人的生存和發展將被視為最高的價值目標,一切為了人,一切服務于人;其二,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就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全面推進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協調則是要統籌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推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實現經濟、政治、文化建設在各個環節,各個方面的協調。可持續的核心思想則是健康的經濟發展應建立在生態可持續能力,社會公正和人民積極參與自身建構決策的基礎之上,其所追求的目標既要使人類各種需要得到滿足,又要保護資源和生態環境,不對后代人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威脅。當代的經濟法不僅要擔負起傳統的因市場缺陷而賦予的使命,還要對和諧發展指引下的社會經濟運行作出有效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