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經濟法學教學變革

時間:2022-08-15 09:03:31

導語:院校經濟法學教學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院校經濟法學教學變革

一、高校經濟法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的安排高校法學教育目標是培養能在公安、檢察、法院等司法機關當中從事經濟、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教學計劃課程安排和設計都是圍繞這個培養目標展開的。雖然經濟法學作為專業基礎課,但在教學計劃中,課程安排出現被忽視的現象。教學計劃時數明顯減少,并且受總學時的限制,這對經濟法教學來說明顯不如民法等其它學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能夠在如此短的教學時數且面對沒有基礎知識支撐的學生貫徹教學計劃的要求是一個困難的任務。

(二)講授的內容中存在跨專業現象如何讓不同專業的學生了解與本專業相近的經濟法學知識尤為重要。比如,筆者所在的梧州學院經濟管理系中就有國際貿易和市場營銷等專業,他們需要學習不少與經濟法相關的實務知識,比如:國際商法、WTO法等;市場營銷專業的學生要了解合同法;財務管理專業的學生要掌握票據法、會計法;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要了解公司法等。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在講授的過程中只能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不能考慮到不同專業學生的差異化需求,面面俱到的結果最終嚴重的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脫節經濟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課程。然而受教學課時、教學手段、教學資源等條件的限制,經濟法學教學一直偏重理論教學而輕實踐。即使有實踐性教學也僅僅局限于課堂案例教學。而案例教學過程中,也偏重教師分析為主,學生因為缺乏相關的基礎知識而無法參與互動,僅有的實踐性教學課堂案例教學也變成老師的一言堂而無法形成良性互動,因而教學效果也將大打折扣。實踐教學方法單一,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方法沒有被廣泛采納和運用是經濟管類專業經濟法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二、高校經濟法學教學改革建議

(一)改革課程安排經濟法學教學和其它法學教學既有共性,又有特點,因而,在教學計劃制訂既要考慮其共性又要兼顧其個性。采取分段式教學課程安排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也就是在教學計劃中,先安排相應的教學課時用于各專業統一講授經濟法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然后充分利用選修課根據各專業不同特點安排相應的選修課時,讓不同專業的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特點和興趣選修,同時引導學生通過自學來彌補課程安排上的不足。

(二)根據不同專業對內容進行取舍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教學可以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選擇。教材的內容體系繁多,但是不必都講,能反映經濟法學這門課程的性質特點是主要方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法學教學能發揮應有的作用。因此,經濟法學課程的教材內容取舍,能夠充分體現專業特色,按專業配置不同的內容。經濟法學課程涉及的法律、法規內容豐富,在教材中不可能將全部內容納入其中,應按照專業的著重點,有針對性地選取經濟法律的內容板塊,即使選入教材的章節,也有重點和一般的區分,不能按部就班地平均使用力量。如對于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應重點介紹公司法等企業法律;對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應重點介紹專利法、商標法等知識產權方面法律及WTO等涉外經濟法律;對于市場營銷學生應重點介紹合同法方面的法律、法規。

(三)增加教學實踐環節經濟法學實踐性教學仍應以課堂案例教學為主陣地,適量的案例會使教學內容豐富且生動,使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生利用相關的經濟法知識去解決現實生活當中的簡單案例則顯得更為重要。同時,還可以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為教學提供服務,比如,在教學中提倡庭審觀摩和舉辦模擬法庭、課堂討論、撰寫法律文書等等,這些實踐性教學手段的運用,不僅僅讓學生增加感性認識,拓展學生的學術素養和視野,還能讓學生親歷親為,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對理論知識的運用和消化,讓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者變成主動的學習者,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四)完善經濟法的考核辦法增加實踐分數的比重,突出課外活動教學實踐在教學實踐中的表現。通過這種方式可以較為全面地反映學生對經濟法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也較好地引導學生學習經濟法學知識,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結合教學實際,準確定位教學內容,把握本學科的前沿,根據專業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不斷地探索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才能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