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德育論文

時間:2022-08-28 04:31:00

導語:民族院校德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民族院校德育論文

[摘要]教育方式對德育實效性有著重要的影響。壯族傳統道德以歌傳教、以故事傳教、以文體活動傳教、以情景傳教、以鄉約族規傳教等獨特的教育方式,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民族院校德育要從學生的民族性、區域性特點出發,借鑒壯族傳統道德教育生活化、藝術化、情景化、制度化的做法,加強德育的實踐性,利用現代化大眾傳媒手段,在校園文體活動中滲透德育,并建立有效的德育監督、考核和獎懲機制。

[關鍵詞]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式;民族院校德育;價值

近年來,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績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仍然任重道遠。影響德育實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環境、德育內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優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時要比內容更能夠決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內容得以貫徹落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難。壯族傳統道德教育通過“歌化”、“故事化”、“活動化”等方式展開,將教育藝術化、美化,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獲得誘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一、壯族傳統道德獨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種形式進行教育,這是由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和特點所決定的。在壯族地區,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獨特的方式來進行:

(一)以歌傳教。壯族長期沒有自己統一的文字,傳承文化最主要的載體是山歌,“以歌傳教”就成為壯族傳統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壯族山歌具有傳授知識、教化和解決糾紛的功能。如《勸農歌》“泥鰍不能怕泥土巴頭,做人不要嫌棄屎臟身”,告誡人們勞動要不怕臟累;時政歌緊跟形勢,如恭城瑤族自治縣蓮花鄉用山歌“夫婦一胎辦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權;若還個個生男仔,結婚哪處找姻緣?”積極宣傳計劃生育政策;喪事儀式歌《目連經》唱出父母生兒育女的艱辛,傳授孝順父母的道理;等等。壯族人“稀訟獄”,“以歌代斗”,用對歌的輸贏來解決糾紛。

山歌的內容來自群眾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優美、易唱易學,耳濡目染,沒有文化知識的人也能容易學會。從我們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調查來看,目不識丁的壯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禮節,能用倫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們的倫理道德思想,很多內容直接來源于他們經常傳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傳教。壯族長輩會利用睡前、親人團聚、納涼等時間,以講故事形式向兒孫們傳授倫理道德。壯族的許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兩姐妹》《兩兄弟》《貪心的朋友》《貪心變蛤蟆》《兄弟分貓》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間那種自私、欺詐和貪心的行為,教人要互助、互讓和互敬?!秳⑷恪肥菈炎宓貐^流傳最廣,影響最大,婦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難,不畏強暴,勇于抗爭的精神,才能過上幸福生活。

故事為人人所喜愛,它能夠滿足人的征服欲望,給人上進的力量;滿足人的好奇欲望,給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滿足人對未來的憧憬,給人堅定的信心和決心。講述倫理故事,不但愉悅人的精神,而且能夠讓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規范。

(三)以文體活動傳教。壯族人在重大節日、婚慶、喬遷大喜,特別是在歌圩上,都要舉辦對歌、搶花炮、拋繡球、舞龍舞獅等文體活動。舉辦活動的目的,一是娛樂,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為了培養人們和諧、團結協作精神而創造出來的。傳說壯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為了加強壯族士兵的紀律性,培養協同作戰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齊步跑”,來訓練士兵整齊的步伐,使之步調一致,從而戰勝倭寇,為國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練兵法,穿板鞋競技以自娛而產生板鞋舞。又如螞(蟲另)舞,其起源據說是人們對為人類作出貢獻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護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動作的舞蹈,具有保護生態的道德教育意義。所以,參加一次文體活動,不僅能增長見識,而且能使人在歡娛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傳教。壯族人會根據情景,隨時隨地向年輕一代展開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給老人或客人盛飯、夾菜,把好吃的菜讓給長者,吃飽后,要叫長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糞插有樹枝,茅草邊上打有小結,便告訴子女,這表示那些東西已經有了主人,不能再?。蝗粲龅介L者,便教子女問安、讓路,并給予幫助。值得一提的是,壯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視榜樣的作用,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常說“你看人家××多聽話,多勤奮”;看到別人在建造房子,會教育子女說:“這是家庭和睦,勤儉持家的結果”等,這種做法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五)以規(約)傳教。壯族善于把道德規范納入族規村約之中開展教育。如宜州市洛東鄉坡欖村韋氏祠堂族規規定:“一議:凡我族眾……禮當先重人倫,分別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恥,不得私通奸淫,逆理亂倫,玷辱門風等弊……二議:……禮宜同心相友,不得挾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賊劫搶,盜竊分贓,以及詭計暗害……”龍勝各族自治縣龍脊鄉十三寨共同訂立的鄉約規定,嚴禁乞丐、爛崽、窩賭、強蠻橫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盜等,否則,會受到嚴厲的處罰。如龍脊鄉鄉規規定,盜竊要受到罰款、寫悔過書、肉刑、革逐的懲罰。處罰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罰在神圣威嚴的祠堂里舉行,各村群眾都來看,這不但給犯者以身體上的痛苦,而且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有的懲罰在今天看來是不人道的,但鄉規(約)的不少內容在當時起到了維護壯鄉良好社會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鑒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還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脫離學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脫離學生受本民族傳統道德影響這個實際來實施教育,割裂了個性與共性、傳統與現代的關系。我們過去往往只是用漢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壯族等少數民族傳統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壯族等少數民族學生,這會打破學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違反民族教育發展規律的,影響了德育的效果。因為“每個民族都是從自己豐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溝通人際、代際關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內容總體上看是好的,關鍵是沒有能夠找到把內容很好貫徹落實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開展必須借助學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習俗、一些相對固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等,才會進入到學生的心理世界,才會最終對學生產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對外來的影響十分敏感、強烈,有時甚至接近于一種精神本能,直觀而感性地決定對其親疏取舍。1995年,貴州省思想政治研究會課題組進行的一項調查就證明了這一點。調查發現,學生受到本民族風俗習慣影響和影響深切的占被調查對象的66%,如對藝術(音樂、美術)作品的選擇上,喜歡傳統古樸的和現實主義的占50%;喜歡喝酒的學生占65%;在中學時談過戀愛(包括父母包辦)的學生占30%。中山大學李萍教授把現代道德教育的原則歸結為可接受性和發展性兩條原則。可接受性的基礎是所教育的內容,尤其是教育方式與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與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顯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學校一般設立在民族地區,主要招收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少數民族學生,主要為民族地區培養各種專門民族人才。從壯族地區高校的情況來看,學生不少是壯族,長期受到壯族文化的影響。具有壯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這是我們開展德育的“落腳點”。所以,作為德育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民族心理特點出發,采取那些與學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礎相對應的,諸如以歌傳教、以文體活動傳教、以習俗傳教等相同或相類似的教育方式,才會得到學生的確認和接受,才會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鑒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壯族傳統道德獨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對此,我們要借鑒、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鑒壯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實踐中開展德育。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方法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通過道德觀念和倫理規范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全方位滲透,使人們在參與生產、生活活動的過程中,讓道德觀念潛移默化而內化為個人的內在要求和自覺自愿的行為。我國著名倫理學家羅國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種實踐精神?!敝逃姨招兄壬舱f過:生活即教育;美國著名學者杜威說:“學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問題是關于知識和行為的關系?!?/p>

課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筆者所在的百色學院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道德實踐活動。一是在學生人學、入團和入黨,或在百色起義、鄧小平同志誕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組織他們到百色起義紀念碑、紀念館和粵東會館(紅七軍軍部舊址),開展緬懷革命先烈活動,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開發和扶貧攻堅取得的成果,組織學生參觀平果鋁、百色水利樞紐、廣州市幫扶的田林縣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兩次視察過的、異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陽縣永常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三是根據學生多民族成分的特點,組織學生參觀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處的“同飲一江水”、“共耕一塊田”、“合修一條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進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縣黑衣壯居住地、隆林縣德峨鄉的苗族村寨、樂業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資源,組織學生開展采風活動,進行民族風情教育。五是組織學生代表到學院支教點去體驗生活,到通水、通路、通電、通廣播電視和修建地頭水柜大會戰現場參加勞動,進行艱苦奮斗精神教育。這些做法,學生有新鮮感、實在感和震撼感,他們能夠充分看到黨領導的正確性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能夠激發自信心和改變家鄉落后面貌的雄心壯志。

(二)借鑒壯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園文體活動中滲透德育。壯族傳統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根據不同的情景來確定相應的教育內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動化”等美的方式展開,隱蔽性強。亞里士多德特別強調德育的滲透性作用,他說:“人如果離世絕俗,就無法實現其善行,勇敢、節制、正義、明哲諸善德實際上就包含在社會的公務和城邦的公務和城邦的活動中。”我們應該加強德育的滲透工作。

一要營造良好的育人校園環境。環境既是教育活動的條件,也是教育的內容。我們要借鑒壯族傳統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識地把道德教育同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按照科學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則進行校園環境建設,造就一個既有人文氣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園環境,使校園成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書。

二要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文體活動不僅能夠培養人們的美感,凈化和美化人的心靈,激發人們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奮發向上的志氣,而且能夠增強人的組織紀律性,培養勇敢、團結和進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傳統節日,如三月三、中元節、中秋節,開展各種各樣的宣傳活動,舉辦民族歌舞、民族體育、民族手工藝制作等活動;在婦女節、青年節和建黨、建軍、國慶等重要節日或紀念日,組織師生“唱紅歌”、“看紅片”、“走紅路”,在良好節日氛圍中,利用各種文體活動特有的美,對學生進行社會主義、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教育。舉辦文體活動,除了文體專業學生外,應該不重技能,重參與;不重競技,重觀賞;不重結果,重風格。

三要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以弘揚民族優秀傳統道德和現代文明規范為內容的學術活動。這不僅可以提高學校的學術水平和知名度,活躍學術氣氛,而且可以影響教師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導向。

(三)借鑒壯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監督、考核和獎懲機制。壯族傳統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實可靠的鄉規民約作制度保障。鄧小平非常強調制度的作用,他說:“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p>

在勞動還是謀生手段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道德上的他律強于自律,自律要靠他律來維持?!霸谝幏秱惱韺W中,道德他律的直接涵義,就是指人或道德主體賴以行動的道德標準或動機,首先受制于外力,受外在的根據支配和節制。”新加坡能夠成為享譽全球的文明城市,除了進行道德宣傳教育和法制宣傳教育外,主要是制定并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運轉良好的公共法規和制度,對違犯社會公德及法規的一切不良行為,如隨地吐痰、電梯內吸煙、損壞樹木等不良行為都施以重金處罰。

我國生活中出現的道德無序和失范現象,其原因不能僅從個人行為中去尋找,而是制度本身有缺陷造成的。如果“敗德”行為有利可圖,而遵從和弘揚道德者總成為吃虧者,這本身就反映出制度倫理的不健全。誠信檔案和“道德銀行”的建設使用,以及《物權法》對拾金不昧的規定:拾得遺失物者,應當返還丟失者;丟失者領取遺失物時,應當向拾得者或有關部門支付保管遺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費用等,是社會構建賞罰嚴明的機制,保證德行成為社會的通行證的有效做法。

(四)借鑒壯族道德教育傳媒化的做法,強化現代化傳媒手段在德育中的應用。壯族傳統道德教育善于利用山歌、故事、文體活動等大眾傳媒手段占領人們思想陣地。原國家教委課題《當前我國大中小學生政治思想道德素質現狀、成因、對策的研究》總體報告揭示:社會文化因素特別是大眾傳媒對大學生道德素質的影響,遠遠超過了學校道德教育活動和思想理論教育的影響。無獨有偶,上海市文明辦曾經做過一項調查顯示,近半數的青少年喜歡動漫;96%的青少年上網。在生活和娛樂方式上,42.2%的受訪者認為受電影、電視、廣播、報刊的影響最大,位居第二的是同學和朋友,而教師與家長影響力則位居倒數第一、第二位,分別只有1%和3.7%。因此,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手段,對傳統道德教育方式進行升級換代,以方便、有趣、快捷和有效的方式來包裝德育內容,搶占網絡、社團、宿舍等陣地,使學生隨時隨地就能夠接受到教育。實際上,在西方國家,特別是在美國,用傳媒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思想是其強項,用影片和動畫等一切媒介手段去宣揚它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優越性。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