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學教學模式革新
時間:2022-08-15 09:42:09
導語:經濟法學教學模式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是為解決市場失靈與公共失靈而出現的,這就要求經濟法學教學內容與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所出現的變化相銜接。傳統的教學內容嚴格照搬教材,殊不知教材的修訂出版常常滯后于法律法規的修改與更新,從而使得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的法律運行出現斷裂,既不適應當下司法考試的需要,也不符合法律執業的要求,對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是一種阻礙。因此,在經濟法學的教學中既要沿襲教材又要超越教材,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及時更新教學內容。另一方面,傳統的經濟法學教學內容注重理論,忽視法條的疏導和案例的分析講解,因此有必要及時更新經濟法學教學內容以便積極靈活地回應市場經濟運行過程中所發生的變化,便于專業教育與執業能力教育相銜接,便于課堂教學與職業資格獲取相銜接。
一、國內高校經濟法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教學方法陳舊絕大多數高校的經濟法學一直采用灌輸式教學,以教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為主,注重書本知識的傳授與考查,忽視學生創新能力與批判精神的培養,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由于側重于法律專業基礎和專業技術訓練,這種停留在“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記”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被動地成為了知識的“接收器”,忽略了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性,嚴重影響了法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而且,教師在傳統課堂教學中與學生交流較少,不利于教學互動和教學效果的評價與改進。忽略了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形成與培養隨著法學專業的逐年擴招和國家統一司法考試的到來,法學本科生所面臨的就業競爭日益激烈。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受到了各所高校的重視,但是各高校幾乎無一例外地將學生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心放到了模擬法庭、法律診所、社區法律服務和校外實習等課外培養上,不同程度地忽略了專業課程教學過程中的能力形成與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課外傾斜和課堂教學中的輕視形成了鮮明的反差,所帶來的直接后果是課外實踐與課堂教學嚴重脫節,既不利于專業課教學的深化,也不利于課外實踐教學效果的提高。法學專業逐年擴招所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終端就業市場上人才遴選標準的高要求,雖然各所高校均不同程度認識到了學生法律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培養的必要性,但是現有的培養模式或多或少忽略了專業課程課堂教學在學生實踐能力提升方面的重要性,因此改革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變得非常必要。
二、經濟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的要點
經濟法學較之于傳統的民法、刑法、訴訟法等部門法學是一門晚近出現的學科,在理論上缺乏完備的體系,在內容構架上至今仍然存在爭議。結合經濟法自身的特點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適應學生能力培養的新要求是經濟法學教學中必須面臨的挑戰。經濟法學教學模式改革的目標是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使理論講授和法條灌輸變得生動活潑,使教學內容具有啟發性,有利于學生掌握抽象的法學原理和具體的法律規定,并能靈活運用,舉一反三,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綜合素質,從而與學生課外實踐有效結合,最終達成培養實用型、創新型人才的目的。經濟法學實踐教學模式改革應抓住以下幾個要點。
適時更新、拓展教學內容經濟法學教學內容更新的目的在于貼近市場發展現狀和法律法規修改制定的現狀,結合司法考試,在教材原有體系下全面整合更新經濟法學教學內容,使課程教學與司法考試和專業實踐有效的銜接起來。為了到達這一目的,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嘗試以下三種方法:1、法律修改前沿引導;2、新法律法規學習;3、司法考試相關知識點的講解。通過新的法律法規的介紹讓學生全面了解市場運行的新動向,例如通過對《反壟斷法》的介紹,讓學生了解我國反壟斷發展的歷史脈絡,認識反壟斷在我國的特殊性,反壟斷法在我國制訂的社會背景。通過對《郵政法》修改的相關介紹,引導學生查閱課外相關知識,讓學生了解普遍服務義務等概念。結合三鹿奶粉事件及時介紹食品安全法的制訂,并引導學生結合經濟法基本理論分析三鹿奶粉事件的制度成因。通過以上方法的運用彌補了教材的滯后性并因其對現實生活的經濟法闡釋而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
20世紀以來,許多社會科學的發展已呈現出各學科互相融合、貫通和互動性明顯增強的趨勢。因此,要夯實經濟法的基石,就必須拓廣研究思路,善于運用與經濟法學關系密切的學科,包括經濟學、社會學、政治學、哲學和倫理學等在內的多學科知識解讀經濟法的存在、發展、功能和價值。①經濟法學涵蓋了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拍賣法、招投標法、反壟斷法、金融法、房地產法等內容,體現出了非常強的學科交叉性。在經濟法學中講解市場主體法律制度、市場秩序法律制度、宏觀調控法律制度等內容時引入經濟學知識的介紹,一方面有助于為教學內容的講解鋪墊必要的專業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學生參與式教學法人本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學必須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不是直接教學生,而是扮演促進角色,促進學生學習。②生動的教學互動模式容易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而且,這種教學模式改變了教與學的地位,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導和組織,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是主體。在經濟法學的實踐環節中采用這種教學方式,融趣味性、知識性、啟發性于一體,有助于促進學生自學,彌補了教學時數的限制,拓寬教學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資料整合能力、法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有助于完善當前人才培養的機制,實現創新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在經濟法學中引入參與式教學法,主要是通過市場經濟熱點問題討論、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介紹、課堂案例討論等方式來實現。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新聞熱點事件來導入經濟法學教學內容,因為,把專業知識與事件聯系起來,比較容易引起學生學習興趣,也有助于擴充學生知識點、活躍課堂氣氛,增強經濟法學知識的實用性,增強學生通過專業知識解讀社會現象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僅僅是程序的引導者,只有在學生的某些觀點不適當的時候進行糾偏,學生成為教學的主體。重視法律實務教學在豐富的教學內容和有限的課時中來安排大量的實務環節顯然是本末倒置的,然而,實務環節的教學也不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因為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學科,所有課堂上學習的理論知識最終都將用于法律實務。鑒于傳統的課堂教學無法較好地將實務環節融入理論知識的教學中,經濟法學課堂教學應盡量與學生課外實踐能力的培養相融合,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專業實踐各自為政的狀態,將教學融入實踐,將實踐延伸到課堂。學生模擬法庭活動、社區法律服務等課外實踐能力拓展應成為專業課教學的自然延伸,而模擬法庭和社區法律服務的開展則直接為教學內容的更新提供新的素材。因此在經濟法學課堂講授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引導學生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辨能力,將專業知識的講解融入到活生生的現實案例中,在對現實問題的關注中培養學生運用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合理論知識講解典型案例,在理論知識和相關法條學習到一定程度之后在專業課教學時數中安排2~4個學時讓學生組織模擬法庭活動也是一種較好的實務教學。此外,積極與法院檢察院和律師事務所建立良好的友好協作關系,邀請法官、檢察官和律師來課堂上進行專題實務講座也是一種有效的實務教學方式。
精品范文
10經濟運行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