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不對稱的經濟法論文

時間:2022-09-30 04:41:35

導語:信息不對稱的經濟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信息不對稱的經濟法論文

一、信息不對稱的法律規制遵循的原則

(一)交易活動的成本原則

無論是利用信息工具和非信息工具去解決問題,都具有一定的制度成本與交易成本。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需要的成本在不斷的降低。這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信息不對稱發生的情況中,總是分為處于優勢的一方與處在劣勢的一方。這些成本不光要包括占優勢一方向占劣勢一方發送某種信號的成本、占劣勢一方分析信號的成本,還包括一些社會成本。

(二)遵循比例協調分配原則

不管是立法還是遵守法律規范都要遵循一個比例協調的分配原則。這樣才不會產生一些成本大于利益的產生的行為。信息的不對稱問題一定要堅持一個合適度,將成本降到最低,可能產生的傷害降到最小。

(三)最優組合原則

因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復雜、難易層度不同,規制工具需要達到一個最優的組合,這樣才能夠將每個規制工具的潛能發揮到最大。這其中,不同的非信息工具之間可以組合,不同的信息工具可以組合,甚至是,信息工具與非信息工具也可以到一個最優的組合狀態。

二、信息不對稱的歷史發展

信息不對稱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共同發展。但是,信息不對稱的發展并沒有如同人類社會一樣日新月異。可以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信息不對稱的發展是比較緩慢、比較微弱的。直到工業發展,企業產生之后,信息的不對稱才開始加速發展的。工業革命時期,企業規模較小,還未出現“”這一概念。這一時期的信息不對稱問題還不是很明顯,人們懂得制定一些簡單的規章制度來約束信息不對稱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企業規模不斷發展,逐漸形成壟斷市場。一些大公司開始實行了稱霸商界的計劃。企業中的合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甚至合同加入霸王條款,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將消費者置于一個極度弱勢的位置。傳統的理論已經無法再解決如此復雜的問題。市場經濟逐步確立,各方都在努力尋求一個平衡,力圖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三、民商法視角下的信息不對稱規制

民商法遵循的是自治和平等原則。民商法也一直在試圖去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只是民商法通常采用的都是非信息工具去解決問題,且屬于一種事后補救措施。主要包括解除、撤銷合同,旨在保護劣勢一方的利益。民商法對信息不對稱問題解決的努力主要表現在產權保險制度與善意取得制度。例如,我國《合同法》、德國民法典、臺灣地區法典都明確規定了“錯誤制度”。因為一方對另一方產生誤解而簽訂的不合理的合同,可以向法院提出申請變更甚至是撤銷合同。用這種方式來挽救不合理的合同對劣勢一方造成的重大損失。信息不對稱又分為主觀信息不對稱和客觀信息不對稱。主觀信息不對稱主要是由于一方自己的誤解造成的信息不對稱問題。客觀信息不對稱主要是對方對有關信息的刻意隱瞞、欺騙造成的信息不對稱。我國《合同法》最主要的功能是保護了弱勢一方的合法權益。合同主要是由其中一方擬定,同另一方商定。

四、經濟法視角下的信息不對稱

經濟法主要是采用非信息工具與信息工具去解決信息不對稱產生的問題。經濟法解決問題的方式與民商法有許大的不同。除了前面提到的,民商法主要是采用非信息工具解決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問題,而經濟法主要是采用非信息工具與信息工具兩種規制工具,工具組合較為復雜。還有一點即民商法公權干預很少出現,而經濟法中,公權干預明顯增多。此外,民商法主要是時候補救措施,而經濟法是一種事前的預防措施。經濟法視角下的信息不對稱更加的靈活。補充了傳統規制的不足,對民商法具有一種補充效果。但也應該注意到,公權干預不可亂用,不然將產生不可預料的后果。例如在經濟法中的‘冷靜期制度’就運用得很成功。所謂“冷靜期制度”實際上是一種為了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采用的非信息工具。簡而言之就是一種“后悔權”。在一定期限內,一方如果后悔了,可以單方面的取笑合同,只是需要根據不同情況支付一定的費用。這種制度主要是運用在一些保險合同、網絡銷售合同、金融交易合同中。但在前面筆者也提到過,這種冷靜制度并不是萬能的,可以適用于每一種合同中。比如人壽保險中可以運用冷靜制度,而在財產保險制度便不適用。這是由于人壽保險時間較長,而財產保險時間跨度比較短所決定的。

五、結語

信息的不對稱與人類社會同時產生,共同發展。信息不對稱是一種客觀存在,法律產生之后,需要不斷的去解決信心不對稱產生的問題。然而,信息不對稱這一概念的提出卻是在最近幾十年,并且,學界對信息不對稱這一研究并不深入。在工業革命以前,信息不對稱的影響是比較微弱的,而在當今這個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信息不對稱的研究應該是刻不容緩的,這樣更有利于解決社會問題。

作者:張麗娜單位:上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