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在經濟轉型的作用

時間:2022-04-26 08:46:38

導語:經濟法在經濟轉型的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在經濟轉型的作用

摘要:經濟轉型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必經之路,卻也是一個復雜又緩慢的過程。經濟法作為對經濟關系調整的一部法律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么,到底我國處于什么樣的經濟轉型狀態,特點有哪些,經濟法如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輔助經濟的發展與前行。本文將在一方面解讀我國經濟的轉型特點,而另一方面詮釋經濟法在經濟轉型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經濟轉型法律制度;經濟發展

目前我國經濟處于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許多經濟問題也在不斷地涌現成為前進步伐的阻礙。而我國是依法治國的國家,在經濟上依托經濟法進行管理和調節經濟,成為有效的杠桿,有助于經濟在全面的發展,通過經濟法發揮的各類作用使得經濟在轉型中更加順暢又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一、經濟轉型及其特點

1.經濟轉型的概念

經濟的轉型就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升級,從一種運行狀態下改變思路、目標、條件以及過程轉化成另一種運行狀態。由此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一個是宏觀的經濟,由三大產業的重構進行的調整,傳統農業轉向現代農業,傳統工業轉型現代技術工業,服務業轉型至新型服務;另一個是從微觀經濟上來說企業通過對生產率的調整導致的產業鏈提升,企業通過節約勞動率、開拓新的科技技術帶動產品的升級或者服務的升級,通過提高整體效率進行的微觀經濟轉型。同時經濟轉型又分為體制的轉型和結構的轉型,一個是從一段時間內創新的市場經濟進行的體制轉型,按照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性質這一客觀規律的要求,對不適應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國民經濟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進行的改革。另一個是實現經濟增長的從傳統轉入現代的社會轉型,主要是依托科技的發展進行的現代經濟的轉型。不管是哪個層面及哪種形式都屬于一段時期的根本變化導致的經濟上轉變。

2.經濟轉型的特點

第一,政府主導經濟卻不參與經濟。經濟轉型是在政府的主推之下進行的,具有一定的廣泛性及變革性,需要由政府協調各職能部門進行的轉型的推動,在市場經濟中政府有宏觀調控的功能,由此形成一定的計劃經濟。但是由于企業是市場的根本,企業自主發展才是長久生存的路線,政府僅是在經濟的轉型中給予一定程度上的引導和幫助,卻未能實質參與經濟的發展。第二,通過法律進行經濟的約束。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現代營銷市場營銷法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地位,通過各類法律的約束使得經濟轉型中有一定的指導方向,在經濟基礎的搭建過程中,通過法律的制約完善上層精神建筑的構建。經濟發展與精神發展同步轉型,共同進步。這里面的法律主要是指經濟法,經濟法作為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主要就是針對經濟上的各類問題進行法律上的規范,從而起到對經濟轉型的促進作用。

3.我國經濟轉型的現狀

由于我國地域南北跨度較大,無論從人口、環境、生態等各個方面都有較大的區別,這就形成了南北經濟的差異化。北方經濟轉型主要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發展替代產業持續技術進步;而南方重點在于推動產業的技術進步,轉變增長方式進行的開放式經濟發展。現如今,我國經濟轉型的現狀是通過開發和應用先進的技術,運用現代技術進行傳統產業的改革,可持續發展經濟。同時在發展的過程中要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和控制,提高產品品質,用科技化帶動產業化。

二、經濟法在經濟轉型中的作用

1.經濟法的調整作用

經濟法同社會經濟的關系更為密切,與經濟基礎更為直接,主要就是調整經濟關系。經濟法是在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上形成的法律,通過對市場主體的把握、市場客體的規范逐步形成一定的創設性作用,不僅承認國家在經濟中發揮的引導作用,同時使市場符合生存規律進行自我經濟的發展。經濟法通過調整的作用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將“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相結合,有效統一,在經濟轉型的發展中調整輔助整體的經濟升級。我國經濟法是調整經濟管理以及和經濟管理密切相關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管理關系是國家、社會組織、個體經濟之間的經濟關系。經濟法的調整作用是與我國的基本國情相符合的。經濟法調整一定的經濟關系,正是為經濟制度的基礎服務的,同時,對于我國的立法要求相適應,經濟法是政、企分開,適應經濟轉型的改革,運用經濟法理念重新定位市場經濟。加快經濟轉型的步伐,調整經濟轉型中的經濟管理問題,有利于開拓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新藍圖。

2.經濟法的維護作用

在日益發展的今天,經濟轉型中常有經濟秩序的混亂,市場是不具有秩序調節功能的,政府在調節市場秩序時是有較大優勢的,但是不能完全依托政府的管理,更多的是要從經濟法律層面進行經濟法治的制約與維護。在很多經濟秩序的問題上都是因為法律的不健全導致的,比如偷稅漏稅問題的出現是稅法對于稅務要求的松懈;假冒偽劣產品的泛濫是產品質量法的監管不力。所以,經濟法律制度的完善是推動經濟轉型的有力保障。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市場失靈是不可避免的問題,它是有損社會整體利益的。市場的自由競爭機制和優勝劣汰效應可以為市場主體帶來創新的壓力和動力,促使和激勵市場主體將其資源投向最有效率的領域,因此市場是配置資源最基本的手段。但源于市場主體的自利性、短視性等缺陷所導致的市場經濟的自發性和盲目性,使得市場也有失靈的時候。市場失靈簡單地說就是指市場機制不能有效發揮作用的情形。因此,通過經濟法的有效維護使得市場平衡。同時由于市場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中更加注重公平競爭、良性循環競爭,經濟通過法律的維護手段使得經濟轉型的過程要避免惡意競爭、壟斷等不良經濟行為的發生,企業通過合理交易和良性發展得到經濟的全面轉型,過渡到新的經濟時期。

3.經濟法的約束作用

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有一雙看不見的手是市場經濟平衡發展的經濟規律,這種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私有制,企業為自身發展考慮,都有獲得市場信息的自由,形成自由的競爭,無須政府干預經濟活動。在經濟規律中,市場機制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十分重要的手段。它能通過供求、價格、競爭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推動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法是促進各類商品市場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通過深化流通體制的改革,發展現代流通方式,輔助市場變化,改變了計劃經濟條件下流通渠道單一、供應短缺、運行僵滯的局面。同時,經濟法使得各要素的市場通過有規律的法律制約不斷完善,形成了包括勞動力市場、資本市場、房地產市場、技術信息市場等在內的比較完備的市場體系。由此,使得經濟在轉型中適應全球化經濟的步伐和開放式經濟的新形勢。經濟法通過法律各類條文條例的制約使得經濟逐步走向正規化發展。除此之外,另一雙有形的手就是政府,經濟法對政府的職能有了明確的定義,使得政府不得干預經濟的發展。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政府機構參與經濟發展的事件屢見不鮮,行政管理使得較多的企業失去了主觀能動性,在產品的創造力上也沒有太多的建樹。而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逐步認識到政府參與經濟的弊端,也將政府劃分出三種身份,一個行政管理者,引導發展;一個是經濟管理者,在經濟發展中的輔助作用;一個是國有資產所有者。要不同身份的職能明確。不僅要通過經濟法實現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更多的是要通過經濟法的平衡,使得政府“簡政放權”起到真正的作用。因此經濟法的約束作用將推動市場經濟轉型的平衡發展。

經濟法的有效貫徹和實施有效地促進了經濟的轉型,使得經濟在快速發展過程中有一個良好的制度保障,它的作用是不容忽視的。通過經濟法的保障使得政府在經濟發展中起到輔助的作用,不干預經濟的發展,并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同時,通過經濟法保障市場經濟安安全,完善市場配套經濟發展,有效地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

作者:李娥 單位:吉林財經大學法學院

參考文獻:

[1]裴長洪.法治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新亮點[J].經濟學動態,2015(01)

[2]劉楠.新時代背景下經濟法的社會作用[J].現代營銷(下旬刊),2014(04)

[3]徐士英.中國競爭文化的培育與成熟——反壟斷法實施的思考[J].中國價格監管與反壟斷,2014(05)

[4]李植.經濟法在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作用[J].中外企業家,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