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對社會利益的維護

時間:2022-05-18 10:52:41

導語:經濟法對社會利益的維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濟法對社會利益的維護

一、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基本解讀

市場經濟環境下,社會處于利益相互交織、利益多元態勢,從其內涵上看,學術界多認同社會整體利益實質為對人類生存、生活中的需要進行維護,且盡可能滿足這種需要。因利益形態不同,迫切需要依托于相關的調節器對其中的利益關系進行調整,而這種調節器便體現在法律層面上。由傳統法內容看,如民法,其實行下旨在對私人利益的維護,依托于私人利益最大化實現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并通過設定具體的公序良俗原則,使私權限度明確,確保尊重私人利益,且不對社會整體利益帶來損害。既往研究資料中,對于民法是否為公法或私法做出較多研究,多認為民法屬于司法,而憲法為公法,但在經濟法方面,與社會法相同,可被視為公私交融,兩種法律類型均強調如何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若僅從經濟法視角出發,其主要為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提供法律制度框架,肩負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使命。

二、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實現流程

我國在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建設中,對經濟法的地位給予高度重視,認為該法律下對解決市場失靈問題有積極作用,且使國家干預有具體的法律制度依托。經濟法運用下,其在社會整體利益維護方面整個邏輯線索體現在:(1)邏輯起點選擇,設定為市場經濟盲目性、自發性,稱其為市場失靈;(2)干預措施,以國家宏觀調控干預為主,此時經濟法可提供相關的法律規范內容;(3)經濟法法益結構形成。從該邏輯線索中可發現,經濟法貫穿于整個市場經濟發展、社會利益維持方面,其應用的流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一)基于國家干預下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無論從經濟學理論或實踐看,市場環境發展中,受優勝劣汰效應、自由競爭機制影響,市場主體發展創新將不斷充滿活力與動力,資源投向明顯,推動市場資源的合理配置。值得注意的是,市場主體本身也有一定的不足之處,包括短視性、自利性等,致使市場經濟發展中有盲目性、自發性表現,可能出現市場失靈情況。對于這種市場失靈問題,可將其理解為現有的市場機制無法發揮約束、管理市場環境的情況,如公平的法律價值無法實現、消費者權益受損、不正當競爭、經濟壟斷以及公共產品如法律法規、公共工程無法被提供。從市場失靈的危害看,各形態利益均會受損,致使社會整體利益受到侵害,此時如何解決這種社會利益受損問題,要求通過有效的國家干預措施實現。(二)市場失靈下社會整體利益受損問題國家干預調控。針對市場失靈問題,要求采取國家宏觀調控干預措施。從各國經濟發展實踐均可證明,當市場失靈問題出現時,需有可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主體,對整個市場進行干預,使市場失靈問題被克服,達到市場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研究資料中強調利用非政府組織也可解決市場失靈問題,原因在于社會整體利益代表并非唯一,如公益訴訟中社會整體利益代表可以為個人,但比較之下,最現實、最合格的代表仍為國家,特別做宏觀調控、市場監控中,國家作為代表更有獨特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方面,包括產業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優化經濟結構,且除政策外,可采取引入民間資品、創設公共設施多種措施,將市場環境下面臨的公共產品供給困難問題解決,或通過強制性手段,將市場主體的行為進行限制,防止有不正當競爭、市場主體壟斷情況出現。另外,國家干預下也可采取權力傾斜配置方式,將市場邏輯糾正,控制形式公平下產生的弊端問題。由此可見,市場失靈問題的解決通過國家宏觀調控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關鍵所在。(三)法律制度框架的提供。國家干預在幫助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上有積極作用,但需注意的是,國家干預方法的實施,需有具體的法治語境,利用法律規范將市場失靈問題解決。這就要求干預調控中,為保證合法性、正當性,需有權威法律對干預調控方法賦予一定的權利,如在國家干預程序、國家干預方式、權限配置以及國家干預邊界方面,應在法律內容中明確,這樣在保證干預調控有效性的同時,避免出現國家干預濫權、越位、缺位以及恣意情況,確保市場資源配置、市場主體權益的保護中國家宏觀調控能夠發揮重要作用。另外,國家宏觀調控干預方法的運用,建立在社會整體資源配置方面,但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可能存在不一致情況,此時應考慮如何保證兩種利益相接近,避免出現兼顧某一方利益,如完全由國家利益角度出發,使社會整體利益被侵蝕,要求依托于相關的法律應對解決。除此之外,從經濟法法益結構上看,也強調如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以經濟法部門為例,在履職過程中主要需結合宏觀經濟環境,制定符合整體利益需求的健康、持續、協調發展相關規則,真正保護各形態利益,包括個體、整體利益等,所以這種法益結構也說明了經濟法在社會整體利益維護中的作用。綜上,國家干預調控的實現關鍵在于法制建設步伐的加快,憲法為根本大法,在其他法律上不斷完善,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如在經濟法方面,有廣泛性、復雜性特征,以市場監管為例,包括極多監管手段,如查處市場主體違規行為、規范市場主體運行、明確市場準入條件等。而這些規定內容恰可作為國家干預調控的手段。因此,從經濟法實施邏輯過程看,體現在以市場失靈問題為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為國家宏觀調控干預提供必要手段,達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

三、經濟法對社會整體利益維護的具體體現

(一)立法條款體現。經濟法立法中,立法文本形式便以社會整體利益表達方式為主。本次研究中,選擇具體的法律條款作為實例進行分析。以《政府采購法》、《反壟斷法》為例,其中多出措辭均涉及“社會公共利益”、“維護”。再如其他相關經濟法律立法條款中,雖無具體的措辭,但有較多相關的表述,如《審計法》、《礦產資源法》、《預算法》中均提及,如何保證維護國家經濟秩序、國家宏觀調控等內容,再如《農業法》中,指出如何推進農業現代化,《節約能源法》中提出經濟可持續發展等。從這些經濟法內容表述看,均與社會公共利益存在相關性,可納入社會整體利益范疇中。因此,從經濟法中的立法條款看,無論具體的條款內容或相關的表述,均體現出對社會整體利益的維護,反映出經濟法在立法目的上注重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二)政策宣示體現。若以法律規范作用為依據,對法律規范進行劃分,包括政策基準、裁判規則。其中裁判規則可被理解為案件認定、處理過程需遵循的法律規范,而政策基準雖無法用于案件認定與處理依據,但可將國家立場明確表達出來,高度契合社會整體利益,所以可將政策基準理解為社會整體利益法律化的表達。目前,大多部門在法益結構上均有明顯的復雜性特征,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任何部門法益結構均有具體的政策基準,特別經濟部門,將社會整體利益作為法益結構主要內容,所以政策基準影響更加明顯。以《消費者權益保法》相關規定內容為例,其中指出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是社會共同責任,再如《農業法》中,強調全社會應支持農業發展,國民經濟發展首位應為農業,這些均提出消費者、農業相關的政策。由此可見,經濟法中涉及的政策基準規范極多,而這些政策基準規范也真正將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上的作用表現出來。(三)經濟法權義結構體現。關于權義結構,是用于描述法律主體中所涉及的權責組合、分配情況。在此基礎上對權利、義務的內涵界定,由廣義角度看,權利是法律主體的職權體現,義務則為需履行的職責。具體從經濟法權義結構分析,則涉及經濟法主體需履行的職責以及享有的權利。由于不同法律所追求的價值有一定差異,所以如何安排權義結構也有所不同,這種情況下將使各類法律制度方面出現不同,也因如此,使社會關系調整要求得到滿足。由經濟法角度出發,其針對市場失靈問題,使國家干預有具體的法律制度框架,最后達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目的,其也能夠說明社會整體利益被納入到相應的權義結構內。具體表現為:第一,國家宏觀調控解決市場失靈問題中,有具體的機關單位或授權單位,其被賦予的權利有宏觀調控權、市場監管權等,而這些法律內容中,均為各種經濟關系的處理提供具體依據。第二,權義結構中的義務內容,選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為例,在體現消費者權益保護政策的同時,指出相關的義務內容,如側重于對經營者義務進行強化,這樣直接使消費者、經營者在權利義務上有不均衡配置表現,更傾向于對消費者保護。因此,經濟法權義結構將對社會利益的維護體現的淋漓盡致。(四)責任制度體現。經濟法中,在責任制度方面較為明確,如在違反經濟法規定內容的行為,需承擔相應的責任。這種責任制度體現在多方面,如經濟法中,通過劃定刑事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使社會整體利益有具體的保障機制,矯正損害社會整體利益行為。再如經濟法內容中,提出較多責任形態以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下的賠償制度、《食品安全法》下的召回制度。這些責任形態在傳統法律責任中并未涉及,而以新的責任形態呈現出來,旨在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由此可見,經濟法中涉及的責任制度,充分表現出經濟法在維護社會整體利益方面的作用。

四、結論

經濟法是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關鍵性保障。從經濟法用于社會整體利益維護的相關認識論看,經濟法被視為公私交融,屬于第三法域,強調如何使社會整體利益得到維護。而在經濟法維護社會整體利益上的邏輯思路上,表現為體現在以市場失靈問題為邏輯起點,在此基礎上為國家宏觀調控干預提供必要手段,達到維護社會整體利益的目的。在經濟法的具體內容中,如立法條款、政策宣示、權義結構以及責任制度上,均表現出經濟法的作用。

作者:許哲 單位:天津昭元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