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變更與財稅處理不兼容問題研究

時間:2022-03-23 10:03:18

導語:工商變更與財稅處理不兼容問題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工商變更與財稅處理不兼容問題研究

摘要:為快速應對不斷惡化客運市場原少數股權能施加重大影響的小股東顧全大局自愿放棄部分權利和利益,擬“特殊減資”而不“無償”轉讓經濟利益,吸引新股東參與投資做大做強主營綜合性客運業務。原小股東自愿將實際貨幣出資額從800萬元工商登記降低為763.64萬元(自愿放棄溢價差額36.36萬元貨幣出資份額應享有的分取紅利、公司決策參與權等“投票權利”),而非“以股權轉讓形式部分退出參股企業”或“公司形式減資”,如此另類減資(工商登記、財稅處理減資36.36萬元,實際未真正減資)符合相關法律和財稅規定嗎?本文做粗淺探討。

關鍵詞:增資擴股;工商變更財稅處理

一、背景介紹

2011年甲公司、乙公司分別貨幣資金出資1200萬元、800萬元投資丙有限公司,占2011年注冊資本60%、40%,已計入丙公司“實收資本2000萬元”核算且符合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自2011年至2019年初,丙公司與原股東甲乙公司的股權控制關系不變,期間已多次分紅,近年來丙公司由于受到客運市場激烈競爭生產經營情況逐漸惡化直至虧損。其股權結構簡化如圖1:2019年初,丙公司擬增資擴股召開股東會審議一系列股權重組事項議案。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原兩方股東分別用享有丙公司截至2019年3月31日股東權益出資,新增股東丁公司用實物資產客運汽車和貨幣資金出資。丙公司組織召開股東會,新老股東一致同意增資擴股后持股比為44%:28%:28%。丙公司修訂了公司章程相應條款并分發給全體股東。經測算,實物和權益出資比例不同于公司章程約定投資比例。原法人股東甲乙擬用歷年來投資丙公司享有截至2019年3月31日股東權益出資(具體如表1);丁公司按照實際出資資產評估價值計算,則真實投資比為44%:29.33%:28%(與丙公司章程約定出資比44%:28%:28%不一致)。丙公司增資前后具體情況如表1:本文選取該案例關鍵點為:原小股東乙公司自愿擬將原工商登記800萬元降低為763.64萬元(實務中為確保國有資產不流失不便于減資),即自愿放棄差額貨幣出資額應享有的分取紅利等“投票表決權利”,并出具放棄權利證明書和公證書。對于該2011年實際貨幣出資36.36萬元在本次增資擴股事項中乙公司未主張返還財產(包括但不限于截至2019年3月31日賬面貨幣資金、固定資產或應收債權等),也未要求剝離任何資產僅表示希望將該36.36萬元由丙公司賬面“實收資本”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且由丙公司獨享未來期間可能帶來的經濟利益而不主張分取紅利等“投票表決權利”。但市場監督管理機關要求必須將該36.36萬元出資額由丙公司減資。經過評估前資產審計、資產評估、董事會決議、股東會決議、報經國資委批準等法定手續,丙公司于2019年5月到市場監督管理部門申請工商變更登記時,未被認可企業行為(未減資36.36萬元),股東變更事宜就此被擱淺。即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求:丙公司應先減資,按照公司法規定程序取得債權人確認證明、全體股東在《債務清償或提供擔保的說明》上簽字應主要載明:丙公司已對債務予以清償或提供了相應擔保),并在報紙上刊登減資公告等(未要求必須采取何種財稅處理,也未要求丙公司針對該事項提供審計報告或法律意見書)。

二、相關法律法規、財稅規定

本文總結了現行主要相關法律法規條款、財稅規定如下:(一)差異化減資不涉及同股同權問題,部分股東減資如并未違反法律的禁止性和效力性規定,一般不存在無效情形。(二)公司法第四十二條 股東會會議由股東按照出資比例行使表決權;但是,公司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第三十四條規定,股東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分取紅利;公司新增資本時,股東有權優先按照實繳的出資比例認繳出資。但是,全體股東約定不按照出資比例分取紅利或者不按照出資比例優先認繳出資的除外。除公司章程另有規定或者全體股東一致同意外,增資分紅均應當遵循上述原則進行。股東減資與股東增資法律性質相同,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同股同權”權益法定。第四十三條 股東會的議事方式和表決程序,除本法有規定的外,由公司章程規定。由此可見,除有法律條文明確規定的以外,各項權利義務均由公司章程規定,只需在公司章程中載明減資引發的股東權利事項。(三)公司形式減資又稱名義減資、計算上減資,是指當公司因嚴重虧損等原因造成實有資本與注冊資本數額差距過大,為使二者相符而減少公司賬面資本額,并不返還財產于股東的減資行為。(四)減資的結果可要求公司返還財產于股東;且可要求返還貨幣資金或實物資產(常見于類“股權轉讓協議”式的減資行為、訴訟判決案例)。(五)企業財務通則和企業會計準則規定,投資者以貨幣資金、實物資產出資,應計入公司“實收資本”核算;對投資者實際繳付的出資超出注冊資本的差額(包括股票溢價),企業應當作為資本公積管理。但未見法律法規、司法解釋明文規定及說明——“實收資本”可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且可由某一股東于未來期間獨享。本文參考訴訟判決實務中的國內外各級法院對各類經濟利益糾紛作出的訴訟判決、司法裁定書,認為:法律法規、財稅規定均未禁止“公司實收資本可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可由某一股東于未來期間獨享”,即該判斷并未違反法律的禁止性和效力性規定,不存在無效情形。

三、甲、乙和丙公司財稅處理分析

(一)為避免丙公司減資產生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的風險,假設采取本文認可的做法:將全體股東決定寫入公司章程,由公司章程明確規定——該36.36萬元出資額由丙公司實收資本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由全體股東共享資本溢價權益,即對原小股東乙公司不返還財產于股東的減資行為,未來期間也不能額外謀求其他超預期特殊經濟利益。該經濟行為并非涉稅事項,不導致產生享受資產(股權)劃轉情形的稅收優惠(企業所得稅特殊性稅務處理)情形,但實務中市場監管部門不認可。丙公司賬務處理為:借:實收資本363,636.36貸:資本公積—資本溢價363,636.36增資擴股后,原大股東甲公司(持股比例被稀釋為44%),原小股東乙公司(持股比例被稀釋為28%)不進行任何賬務處理(未真正減資)。(二)若按照已寫入公司章程的原小股東乙公司的主張,可能遇到更多監管壓力。將該36.36萬元由丙公司實收資本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但由乙公司股東獨享該資本溢價權益,未來期間很可能獲得超額特殊經濟利益(增資擴股后丙公司基本確定為扭虧為盈,系“看漲期權潛力股”),即雖對原小股東乙公司而言屬于不返還財產于股東的減資行為,但未來期間可謀求其他超預期經濟利益,實際價值很可能將遠超36.36萬元。稅務處理方面,視同乙股東對丙公司的“無償捐贈”,企業所得稅方面,丙公司確認應計入稅法口徑“收入總額”。(三)先減資再增資。丙公司先減資,按照《公司法》規定程序減資(至少兩個月后才能正式辦理股東變更登記手續);為確保三方股東出資享有的權益比例(享有丙公司基準日凈資產份額)維持為公司章程約定出資比44%:28%:28%,則原小股東乙公司尚需增資更多資產。此方案雖然嚴格符合《公司法》規定,但費時費力可能錯過市場發展機遇。

四、研究結論

結合工商變更監管、訴訟實務工作中對擅自減資行為導致股權結構變化面臨滯后待查“忽悠式”工商變更及財產過戶法律手續不完備瑕疵的新常態引發的財稅審計難題進行了探討,為尋求最佳切入點以期同時滿足大股東主導標的公司股權變更工商登記對遵守公司法和民法通則、系列稅收法規、企業會計準則的規定,并且對于減資、股權結構變化等重大變更行為捍衛中小股東所享有的股東知情權等法定權利和合法權益,本文建議:對于此類少數股東“另類減資”行為,實務中可將全體股東決定寫入公司章程,由公司章程明確規定——溢價差額出資額由標的公司實收資本轉為資本公積—資本溢價,并由全體股東共享資本溢價權益,即對原小股東屬于不返還財產于股東的減資行為,未來期間也不得謀求其他超預期特殊經濟利益,并防范國有資產流失風險。

作者:杜佩思 單位:云南機場地面服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