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6-21 10:18:08
導語: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法基礎”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高職審計、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財經商貿類專業(yè)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當前,教育界和學術界對課程思政的研究和認識逐漸深化。筆者在分析課程與思政之間內在邏輯性的基礎之上,認為“經濟法基礎”課程與思政存在天然耦合性,并對“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目標進行了重構和描述,提出了“一體五翼”價值目標體系,進一步從思政元素映射、思政資源多樣、思政手段創(chuàng)新、思政考核優(yōu)化四個方面創(chuàng)新性地闡述了“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的教學改革策略。
關鍵詞:課程思政;新審視;目標重構;教學改革
課程思政理念自提出以來,以燎原之勢對高校專業(yè)及課程建設產生了巨大影響。2020年5月,教育部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指導綱要》,強調“專業(yè)課程是課程思政建設的基本載體,要結合專業(yè)特點分類推進課程思政建設”。2020年7月,江蘇省教育廳出臺《關于深入推進全省高等學校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并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三項指標”,分別是:課程思政示范高校建設指標、課程思政示范專業(yè)建設指標、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指標。其中,針對課程建設,要求“深入挖掘專業(yè)課程所蘊含的思政元素,明確不同專業(yè)課程的思政目標”。作為高職院校會計專業(yè)核心課程的“經濟法基礎”,具有專業(yè)性與法治性之雙重屬性,如何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并有效融入教學實踐,既是當前課程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實現價值導向與技能傳授雙向育人的有機環(huán)節(jié)。
1課程與思政之內在邏輯性
1.1建瓴之魂是思政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在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的今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既需要掌握豐富的專業(yè)知識、先進的技術,同時也需要具備胸懷天下、敢于擔當、勇往直前、創(chuàng)新拼搏的情懷和勇氣。傳統慣性思維將“思政”作為“課程”的定語,體現為思政類課程群,且此類課程由專業(yè)思政教師擔任,各院校設立專門教學部門,如“馬列部”承擔思政教學任務。長期教學實踐證明,這種單獨設置的課程模塊,使得思政教育一直處于“單兵作戰(zhàn)”的狀態(tài),與專業(yè)教學明顯分離,學生缺乏學習動力,表面重視,實則怠慢,導致原本核心的課程逐漸被孤立化和邊緣化。而課程思政就是化解這種尷尬局面的一把利器,馬克思主義信仰、價值觀教育等應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應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
1.2落地之處在課程
如果把思政課程看作是顯性的單一維度的概念,那課程思政就是隱性的多重維度范疇。根據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的發(fā)展主義課程論,學生的整體個性發(fā)展,即智力、情感、意志、品質、性格的發(fā)展,是課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1]。任何教學活動都是立足于課程展開的。課程思政中的“課程”涵蓋在高校中開設的綜合素養(yǎng)課程和專業(yè)課程中。一直以來,專業(yè)課程主要扮演知識和技能傳授的角色,卻忽略了人格的塑造和培育。實際上,將職業(yè)素養(yǎng)、人文精神、家國情懷等價值觀融入專業(yè)課程教學中,能起到見微知著、小中見大、“于無聲處聽驚雷”的作用。專業(yè)課程能通過具象、生動的教學體驗,傳遞思政元素直擊靈魂的感受和魅力,從而有效形成與思政課程雙元協同育人的良性態(tài)勢,構建多維、立體、動態(tài)的“大思政”育人格局體系。
2“經濟法基礎”課程與思政之天然耦合
2.1課程特點蘊含法治精神
“經濟法基礎”課程是高職會計專業(yè)的核心課程,同時也是高職審計、市場營銷、電子商務、物流管理等財經商貿類專業(yè)普遍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必修課程。尤其是對于會計專業(yè),“經濟法基礎”是會計專業(yè)技術資格考試的考試科目之一,在法律上屬于上層建筑,與思政具有內在的必然聯系。在思政課程群中,“思想道德修養(yǎng)和法律基礎”是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之一,法治觀教育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而“經濟法基礎”的課程思政目標中正包含了知法、懂法、守法的法治意識培養(yǎng)?!敖洕ɑA”作為一門專業(yè)課程,同時也是一門法律學科課程,具有綜合性強、實用性強的特點,課程要求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法律實務問題,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嚴謹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精神。
2.2課程內容彰顯思政要義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年以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經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中國正在從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邁進。關于如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我們進一步認識和掌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內在規(guī)律,這也是經濟法律規(guī)范的立法目的和宗旨。因此,課程內容涵蓋公司法、合伙企業(yè)法、個人獨資企業(yè)法、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勞動合同法等。其中,除卻法治精神這一應有之義外,同時也融合了家國情懷,包含勞動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守正創(chuàng)新等多重思政要義。
3“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目標重構
3.1確立價值目標,突出思政引領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就是要寓價值觀引導于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之中,幫助學生塑造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956年,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制定了教育目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三維體系,這也是傳統教學目標的三個方面。其中,素質目標是能力的繼續(xù)內化,當其成為學生個體內在的行為模式時,就成為素質,是知識與能力的升華,但這顯然已經不能適應新時代課程思政的發(fā)展要求。筆者認為,應將“素質目標”改為“價值目標”,并將價值目標置于三維教學目標的首要位置。價值目標又稱為價值取向,《布萊克法律辭典》將其解釋為:“某種事物的重要性、值得獲得性或者實用性,就是人們對某種客觀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義、重要性、值得獲得性或者實用性的總評價和總看法?!盵2]它與具體的行動選擇相關聯,是個人價值觀的內化和體現。教育的根本任務在于立德樹人,人生價值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任何自我價值的實現都必須以社會價值為前提。
3.2“一體五翼”價值目標的描述
“經濟法基礎”課程蘊含了極為豐富的課程思政元素。契約精神、誠信經營、遵守職業(yè)道德等都能夠成為涓涓細流,滋養(yǎng)學生的心靈,觸動學生的內心感悟,以實現課程思政潤物細無聲的作用。但如果沒有教學目標的頂層設計,課程思政將成為零散化、碎片化的“形式主義”,無法真正實現與思政課程協同育人的作用。在此,筆者結合“經濟法基礎”課程的特點,確立了“一體五翼”價值目標(如圖1所示)。首先,“一體”是指以一個思政主題為主體。作為法律學科課程,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新時代學生是首要任務,因此,確立了課程的思政主題為“德法兼修,共圓中國夢”,這既明確了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也明確了為什么培養(yǎng)人的問題。其次,“五翼”是指由思政主題延伸拓展的五個方面,結合“經濟法基礎”的課程特點,進一步細化和明確了思政目標。具體描述為:(1)愛國主義教育:堅定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四個自信,堅決維護經濟發(fā)展的國家戰(zhàn)略。(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熱愛祖國、崇德向善、誠實守信、勇于奮斗、熱愛勞動。(3)法治教育:崇尚憲法、遵法守紀,追求平等、公平和正義,具有法治觀念和法治思維。(4)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教育:傳承中華文脈,自覺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5)職業(yè)道德教育:恪守會計人員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具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健康的身體、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具有優(yōu)良學風、嚴謹的法律精神和工匠精神。
4“經濟法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4.1思政元素映射
“經濟法基礎”作為專業(yè)教學課程,與課程思政并非兩條平行線,而是相交線,交點匯集在如何培養(yǎng)“德法兼修”的新時代人才?;凇耙惑w五翼”價值目標,對課程的思政元素進行了系統梳理和歸類,并將其有機融入課程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如果將專業(yè)教學形容為“明線”,那么課程思政就是一條“暗線”,兩者相輔相成、相互映射、融鹽入湯、雙軌并行,共同實現育德和育才的有機統一。經過教學加工和重構,將“經濟法基礎”課程分為八個單元,結合價值目標,梳理出每個單元的主要價值點。這些價值點既是各單元最突出的思政元素,也是課程資源和教學手段呈現的落腳點。
4.2思政資源多樣
思政資源的多樣性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資源來源的多樣性。一切可聽、可感、可悟的思政資源皆可用于教學?,F代社會信息的傳播渠道眾多,學習強國平臺、微博熱搜、抖音熱推、頭條新聞、微信公眾號等都是教師需要關注的渠道,小到家長里短、身邊瑣事,大到社會熱點、國家大事,教師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具有敏銳的思政辨識能力和教學資源轉化能力。教師善于利用多樣化思政資源,也是課程思政永葆時代性、先進性的前提條件。二是資源呈現的多樣化。傳統思政教學往往與“說教、講授”相聯系,學生缺乏學習動力,思政教育很難滲透到學生內心?!敖洕ɑA”課程思政應結合課程特點,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來呈現思政元素。一方面,通過混合式教學開展線上線下課程思政,結合各種學習平臺,如慕課、智慧職教等,充分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突破時間和空間限制;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動畫、視頻、抖音三維模擬、VR等現代教學手段,將法治精神、愛國主義、職業(yè)素養(yǎng)等,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出來,通過聽覺、視覺、觸覺等多重感官系統,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喚起學生內心對課程思政的情感共鳴。
4.3思政手段創(chuàng)新
4.3.1案例分析引思政“經濟法基礎”作為法律學科,具有鮮明的理論性特點,案例教學法是經濟法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一般而言,教師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加工整合,通過案例呈現典型問題,幫助學生理解、掌握、運用法律知識,并能發(fā)現、解決法律問題的過程。筆者在傳統案例教學法基礎之上,為更好地將思政融入課程,以學生為中心,創(chuàng)新運用了四步案例教學法(如圖2所示),即:案例呈現—疑點探究—問題共析—拓展延伸。以“普通合伙企業(yè)”的設立為例,通過動畫案例人物的創(chuàng)業(yè)行為,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感悟“合法經營和勞動精神”。通過疑點探究,引導學生要重視契約精神,做到誠實守信。在問題共析環(huán)節(jié)中,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互助解決案例,在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團隊合作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在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通過歸納總結,進一步深化了學生對法治意識的感悟。4.3.2任務載體融思政在“經濟法基礎”教學中,基于“做學一體化”的高職教學特點,采取了任務教學方式,結合企業(yè)遇到的真實法律問題,創(chuàng)設任務情境,在任務載體中深度挖掘思政元素,并有機融入教學過程。以“合同訂立”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引入“法方購買中方唐裝”糾紛案,中方不同意法方更改盤扣的要求,是因為木制紐扣會導致中國元素發(fā)生改變,不符合中國傳統文化的要求。我們要引入“四個自信”中的“文化自信”,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強調要尊重和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同時在教學中厚植愛國情感,并以誠信教育貫穿始終。4.3.3師生共情話思政教師講授也是思政融入課堂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的主要陣地。但思政融入不能靠教師單方面的作用,如果不能使學生產生“心靈感應”,那這樣的教學效果就是微乎其微的。思政要想真正做到“入耳、入腦、入心”,必須取決于三個條件:一是教師對課程思政的設計和呈現,二是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引導和啟發(fā),三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的積極體驗和感悟。三者缺一不可,并具有先后承接關系。以“要約承諾規(guī)則”這一教學內容為例,將中美貿易摩擦融入案例,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協作,對案例進行探析探究,初步認識買賣雙方遵信用、守承諾的重要性,教師通過啟發(fā)講授,進一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并激發(fā)思想碰撞,引導學生思考中美貿易磋商嚴重受挫的根本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確了國之誠信與人之誠信的重要性,并在討論和交流中大大激發(fā)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4.3.4實踐探究悟思政“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真正的感悟來源于親身的經歷與實踐。課堂教學的實踐機會有限,學生應積極投身到校內外各種形式的實踐活動中。“經濟法基礎”教學中,課內可開展的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小組探究等活動都是有效的實踐感悟形式。另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法庭、觀看法院庭審、參與社區(qū)法律服務等活動,既能拓寬視野,又能增長技能,同時還能夠親身體驗法律不一樣的魅力,知民情、懂民情,增強社會責任感,也為學生進入社會做好了情感鋪墊。
4.4思政考核優(yōu)化
課程思政的考核評價機制應貫穿于教學全過程。融合認知、情感、行為、價值觀等多要素考核方式,關注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以促進思政目標達成。評價應采取學生互評、教師評價、企業(yè)指導教師評價等多元化考核方式。并在考核評價中設置思政考核權重,不僅關注學生對法律事務處理技能的掌握程度,更通過團隊合作、觀點表達、教師觀察等,對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等進行過程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最后形成綜合評價表。對成績較低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單獨交心輔導,實現差異化教學,確保學生共同進步、共同發(fā)展。
5結語
“經濟法基礎”教學改革實踐表明,學生的職業(yè)素養(yǎng)和學習動力得到明顯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深入人心,進一步肯定和內化了思政目標?!安偾髸月?,觀千劍而后識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任重而道遠?!敖洕ɑA”有其獨特的思政優(yōu)勢,但同時對教學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課程思政應作為專業(yè)教學的新常態(tài),真正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M].杜殿坤,張世臣,俞翔輝,等.譯.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0:106.
[2]BRYANAG.布萊克法律詞典[M].West,2009.
作者:房朔楊 單位:蘇州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