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經濟法下的分享經濟規制問題

時間:2022-07-06 10:44:27

導語:談經濟法下的分享經濟規制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經濟法下的分享經濟規制問題

摘要:在信息技術不斷發展過程中,互聯網得到了廣泛運用,這實際上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平臺,而分享經濟正是利用這一發展契機,實現了資源配置在效果上的最大化,在一定程度促進了經濟增長率的提升,也能使消費者多元化需求得到滿足。當前分享經濟在全球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手段。我國分享經濟在不斷發展過程中,需通過經濟法對其進行有效規制。

關鍵詞:經濟法;分享經濟規制問題

分享經濟實際上是一場經濟變革,構建了將合作風險作為發展中心的商業新模式,能夠促進組織重構、資源整合以及供需重塑等。分享經濟也能夠使經濟整體產能過剩問題得到解決,能夠促進供給方面改革的有效實施。同時能使經濟增長獲得全新發展動力,推動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幫助擴大就業,引導大眾進行創新與創業,使居民收入獲得顯著增加,并且分享經濟能夠利用網絡平臺進行交易[1]。

一、經濟法中分享經濟規制特征

分享經濟屬于新的經濟模式,本質上講為第三產業當中的一種形態,分享經濟具備第三產業屬性,又存在特殊性,處于信息時代,分享經濟能夠和網絡之間進行高度融合。分享經濟被賦予新經濟法律特征,這些法律特征是從權力層面與權利層面看的。

(一)信息分享權經濟

分享經濟屬于信息時展產物,是建立于信息技術十分發達基礎下,就分享經濟具體實現過程來講,實際上就是聯結建立的過程。運用快速連接方式能夠將服務提供者以及服務需求者迅速連接起來,這主要是將信息對稱作為基礎[2]。互聯網技術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使分享經濟進行聯結獲得了更廣泛的平臺,處于互聯網時代,人們能夠在任何地方聯結,只需要使用電腦或者是手機,便能與世界進行信息互動。信息分享權是十分重要的一種權利,保護消費者個人信息權,建立完備、詳細與信息相關的分享體系非常關鍵。

(二)使用權經濟

分享經濟從本質上講,體現了使用但是不占有,屬于使用經濟權,但是并不是傳統模式下的所有權經濟。就所有權來講,也可以將其成為財產所有權,即所有人能依法占有、收益、使用以及處分財產。屬于社會所有制具體形式在法律方面的體現,從法律層面來講,所有權具有主體特定性、完整性以及排他性等,職能上主要體現在使用權、占有權、處分權、收益權,使用權屬于所有權全能,和所有權之間為從屬關系。分享經濟實際上顛覆了所有權經濟相關模式,屬于使用權經濟[3]。分享經濟重點在于使用,在確定所有權情況下,針對使用權進行挖掘,進而使用權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自身潛能,避免出現資源浪費問題,促進資源整體使用率的提升。

(三)民主參與經濟

共享經濟能夠一定程度上推動民主參與有效實施,也能進行重新分配。就民主參與來講,一直被視為政治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使民主參與實際內涵有所縮小[4]。對于民主參與來講,不僅涉及政治范疇,也涉及文化范疇與經濟范疇,將公民參與到社會事務中體現了出來,推動了自治精神的實現。經濟方面的民主參與和政治方面有所不同,公民會在平等情況下對經濟進行分享,然后獲取收益與服務。經濟法中的民主參與特征決定分享經濟在實施時需為公民參與提供制度上的保證。在此過程中,國家需積極構建系統性民主參與相關制度,保證公民在參與時的平等權,使每個人都能參與到分享經濟中,進而在分享經濟中使自身實際需要得到滿足。就政府來講,分享經濟發展實際上是轉變社會產業結構,推動產業升級的重要契機。

二、經濟法視域下分享經濟規制構建策略

(一)市場準入的分級制度

政府積極推動分享經濟發展主要目的在于促進產業升級,以及全新經濟增長點的培育,很多地方會將分享經濟和互聯網結合,運用互聯網推動分享經濟不斷發展,同時部分政府發展分享經濟過程中意識到分享經濟在模式上可以表現為短期出租資源使用權,進而使入市客體獲得比較緩和的監管環境,并運用市場準入制度,在推動分享經濟發展過程中,可以從交通出行、設備出租、房屋出租、旅游等多個方面進行。對于分享經濟中的全新交易客體需政府針對當前市場準入相關制度展開適度調整。市場準入制度合理制定為分享經濟得以發展與繁榮的關鍵。就當前社會發展現狀來講,當前準入框架對于分享經濟多樣化形式發展并不適應。分享經濟能夠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將傳統經濟中出現的信息不對稱問題消除,能夠促進資源經濟循環實現。

(二)保護消費者權利的征信制度

分享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網絡信用體系十分重要,這主要是由于網絡信用體系能夠推動信息共享,整合信息資源,并創造經濟效益。通過網絡認證系統使分享經濟獲得認證服務。同時運用網絡平臺使分享經濟中犯罪記錄公開,將信息公開費用以及門檻降低,使大眾全面認識到分享經濟中的誠信問題。對于分享經濟來講,保護消費者實際權益屬于比較突出的問題。在分享經濟不斷發展過程中,時常會出現消費者權益受到侵犯的問題。網絡環境中,服務商品在范圍上逐漸擴大,網絡監管、信譽反饋、市場監管等都使消費者權益受到保護問題有所弱化。通過征信質地強化,能夠推動征信市場不斷發展,保證征信體系構建時的完善性,針對各類平臺信息進行對接,推動信息共享實現,注重風險預警、信息記錄、違法失信等。在此過程中,需積極對信用進行分類,對于分享經濟來講,在發展領域上廣泛性比較明顯,不同領域在信用制度方面會有所不同。分享經濟中進行監管時實施條塊分割,實際上違反了誠信劃分等級的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使信用監管以及信用懲處工作難度增加。開展監管工作中,為了減輕監管難度以及懲處難度,需明確參與方實際失信性質,針對失信行為進行有效區分,保證失信等級在制定時的科學性與合理性。

(三)從業人員保障制度

分享經濟在不斷發展過程中,出現了較大新形式的勞動關系,因此對于政府來講,需完善相關制度。在分享平臺中,需提供需要信息,這是從業者參與到分享經濟中的基礎。如果信息處于對稱狀態,從業者就業條件會擴大,同時平臺中評價系統對于就業的平等實現比較有利,能夠在較大程度上調動人們在工作中的創造性以及積極性,在此過程中,信息平臺作用十分明顯。具體實施時,關鍵在于保護勞動者權益,分享經濟在保護從業者過程中,需注重征信制度完善,保證市場準入制度在制定時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有效認證身份,使完善工作能夠從多個方面進行。

(四)網絡征稅制度

稅務部門可以針對分享經濟制定能夠量化的納稅見,并注重納稅方面互聯網的構建,建設網上納稅平臺,設置網絡計算器,分享經濟相關企業可以在網絡中進行納稅。就經濟征稅相關制度來講,核心在于保證征稅對象確定性,也需確定稅額以及征稅種類。就征稅對象來講,與傳統經濟模式下的征稅對象有一定不同。這就需要政府部門在工作中對分享經濟形成總體性認識與了解,加強相關調查與研究,結合法律內容確定征稅稅種、對象以及稅額。同時對于分享經濟可以運用類型化方式進行區分,其中主要為公益性、民營兩種。針對兩種不同類型,可以運用不同政策,并且在稅收方面給予適當補貼。就補貼數額以及補貼方式來講,需充分納入財政預算當中。其中公益性體現出了非營利性,盈利并不是企業發展主要目的。分享經濟在實踐過程中,政府應給予社區、人民團體相關分享經濟在政策上的優惠。

(五)公平競爭制度

分享經濟為公共服務平臺,對社會公共利益能夠產生影響,互聯網企業和政府部門之間會進行合作,二者之間合作,能夠使分享信息發展中掌握公共信息,促進分享經濟相關企業發展與壯大。但是二者合作時,可能會出現公平競爭情況,分享經濟能夠獲得較大經濟效益,同時也能促進準壟斷效應形成。因此部分政府會運用采購以及公私合營形式促進分享經濟加強基礎建設,并且將分享經濟相關企業市場準入以及監管門檻相關條件提高。借此防止企業在和政府合作過程中,會將自身利益實現置于公共利益實現之上,避免對市場競爭有序進行產生不良影響。總之,分享經濟當前處于發展階段,屬于分享經濟關鍵期,因此政府部門需注重自身監管理念轉變,也應轉換自身角色,積極對監管方式進行創新,構建與分享經濟相關的經濟規制體系。

參考文獻

[1]陳顯龍.經濟法視閾下分享經濟規制問題[J].現代營銷,2020(10):250-251.

[2]劉大洪.網約順風車服務的經濟法規制[J].法商研究,2020,37(1):16-29.

[3]王敬波.面向分享經濟的合作規制體系構建[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4):102-112.

[4]劉晗.分享經濟平臺的社會公平問題與規制重構[J].行政法學研究,2020(1):55-65.

作者:王景霞 楊艷 單位:湖北山河律師事務所 湖北景盛律師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