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08-30 09:55:20
導語:本科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經濟法是經管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要求學生牢固掌握社會市場經濟相關法律知識,逐漸提高自身專業技能。為了達到這一教學目的,任課教師應對課程特征、教育對象進行深入分析,積極創新改革教學理念與方法,進而實現高效教學。筆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重點研究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改革措施,以供參考。
在現代社會中,各高校與時俱進,積極改革與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以實現高效教學為根本出發點,積極探索與實踐經管專業人才模式,將經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鎖定在培養精通專業知識和經濟管理等相關學科知識的綜合型人才上。對此,高校經管專業教育計劃將經濟法列為必修課程[1]。但該課程具有“新”“專”“廣”等特征,教學難度較大,如何在課程教學中保留經濟法特色,并與其他學科融合,是眾多授課教師關心的問題。引導學生融會貫通,靈活運用課程理論,實現經濟法課程教學目標,提升教學質量,逐漸形成科學合理的教學模式,對促進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和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應用型本科經濟法課程教學現狀
對于經濟法課程教學而言,大多數學生認為知識較為枯燥、法條晦澀難懂,且教學方式普遍采取“灌輸式”“填鴨式”,學生學習熱情不高[2]。同時,任課教師普遍反映學生課堂反應較差,教學課時少,但是講述內容較多,難以對課程內容進行展開、深入講解,課堂教學效果差強人意。畢業后,在崗位工作中學生往往不具有基本法律思維及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合同法律風險的判斷能力、擬定合同的能力等。
1.1教學內容多,課時安排少
經濟法教學體系囊括了法律基礎知識、民法相關制度、商法相關制度、市場監管相關制度、勞動與社會保障相關制度等內容,與民法、商法、經濟法、行政與訴訟等部門法緊密相連,教學內容較多。然而,各高校關于這一課程只安排了32~48學時,在如此少的課時內,不僅要求學生對相關法律內容了如指掌,還要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對于這樣的教學任務,大多數教師難以完成,教學效果較差。因此,教學內容多與教學時間少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1.2教學內容與專業培養目標脫節
實際上,經濟法是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廣泛運用于各專業人才的培養教育計劃中[3]。現階段,高校各專業經濟法課程使用同一教材、大綱,教師同時開展多專業教學,教學內容差異較小,無法基于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開展針對性教學。例如,國際經濟貿易專業應重點講解國際商法知識;財務管理專業應注重財務法律知識。因此,現階段經濟法教學內容同各專業培養目標之間嚴重脫節。
1.3實踐教學環節薄弱
為了實現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經濟法課程教學應積極開展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4]。然而,現階段經濟法實踐環節教學較為薄弱,主要表現如下。(1)因總學時有限,再加上理論教學內容較多,無奈只得占用實踐課時間;(2)實踐課形式單一,普遍采取案例分析、討論、模擬法庭等方式完成;(3)案例教學內容教學陳舊,經濟法時效性特征明顯,教材編寫滯后與不及時更新案例造成案例教學內容較為滯后,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4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單一
經管專業招生人數較多,普遍采取大班教學,受學時及人數的影響,課堂討論、案例分析等教學方法幾乎無法施展。在課堂教學中,普遍采取PPT教學,教學內容多、信息量大,學生難以消化。再加上大多數學生學習自主性較差,課前不預習,課后不復習,學習效果不佳。
2應用型本科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建議
2.1轉變教學觀念,既教書又育人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重點講解經濟法理論知識,耐心地向學生解釋公平、公正、正義的法律內涵,傳遞效率、秩序等價值理念,著重培養學生的正義感、法律責任意識及公正公平意識,以模擬法庭、案例分析的方式增強學生法律運用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傳遞更多的正能量,引導學生建立誠信為本的道德準則。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只是要系統、全面地講解法學理論知識,還應有意識地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實踐操作能力,強化其綜合素養。對此,教師應采取有效方法引導學生靈活掌握相關知識,并不是死記硬背,應引導學生牢固掌握學科學習分析方法,引入社會時事熱點、最新市場法律政策變化,以此提高教學社會性、時代性,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2.2結合專業需求,有重點、選擇性地教學
經濟法課程教學應打破理論爭議,從中篩選出核心,并基于授課對象所需進行適當取舍。因這一法律體系較為龐大,內容繁多,在有限的課時中難以全面講授。對此,教師應深入講解學生最關注、最需要的知識點。在選擇教學內容時,不僅要確保課程內容的完整度,還要做到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彰顯前瞻性、開拓性及廣泛性,以此提高課堂教學的實用性。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總論部分是重點,因為這一課程分論中涉及的法律、法規較多,課堂教學中無法詳細介紹所有的條文,所以教師應結合專業學生特征,有重點、選擇性地進行介紹。如經濟法總論部分,重點講解經濟法概念、調整對象、作用、法律關系及保護。在經濟法分論中,市場主體法則重點講解公司法、獨資企業法及合伙企業法等;市場秩序法重點講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產品質量法;宏觀調控法重點講授稅法、金融法及證券法等。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深入探索,積極革新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與安排每一章節的內容,以此實現高效教學。
2.3綜合運用多種實踐教學模式,將理論與實踐結合
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在于強化實踐,經管專業應注重培養知法守法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因此,在經濟法課程教學中應注重實踐教學,重視培養學生以法律思維解決經濟管理相關問題的能力。其一,拓寬實踐教學渠道,有效緩解學時不足的情況,如校內實驗室模擬+校外實習基地觀摩、線上線下案例分析與討論、課堂學習+校外實踐講座等;其二,進一步豐富實踐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組建學習小組、社區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討論案例、模擬法庭、法律援助等方式開展。又如,可開展“建立模擬企業”的實踐活動,要求學生分組獨立完成模擬企業建立、組織機構設立、內部管理制度構建等任務,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相關法律知識運用于這一實踐環節中,強化學生專業知識運用能力。
2.4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基于不同教學內容及重點知識,采取相對應的教學方法。課堂設計不是以“知識”講解為核心,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要求學生課前認真預習,課內解決有疑惑的問題。課堂設計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導學生采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問題的研究獲得深層次的理解,進而體會到成就感。讓課堂變成學生的主場,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基于教學內容選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具體如下。(1)案例分析。為選取有深度、典型、新穎的案例,教師應積極從公眾微信號、法律門戶網站、熱門法治欄目等廣泛收集案例。(2)案例表演。根據教材及教學內容,選擇經典案例,學生可自由選擇角色,如法官、原告、被告等,使學生能切身感受各種角色,完成自己的任務。(3)模擬法庭。根據實際情況,教師設計不同場景,要求學生對這些場景進行模擬,并解決相關法律問題。如在合同法學習時,可指導學生模擬合同的定理,以此深入理解要約承諾、合同內容及形式等知識;在學習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時,可指導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對案情進行精彩演繹,深入分析案例所涉及的法律知識。
3結束語
創新教學模式,選擇針對性的教學方法開展高水平的經濟法課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輕松掌握理論知識,并懂得如何合理、靈活運用知識,能進一步彰顯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的價值。對此,教師應積極探究,貫徹以學生為本理念,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構建合理的教學模式,以保證高效教學。另外,課程改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期堅持,在現階段的教學形勢下,不斷探索與改革經濟法實踐教學,對完善大學生知識體系與強化實踐能力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彭良英.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設計與應用研究[J].商業經濟,2021(5):185-187.
[2]張穎.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以區分教學對象為前提[J].市場觀察,2020(11):47-48.
[3]陳韶君.經管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與實踐[J].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2(3):101-104.
[4]郭曉玲.“雙創”時代背景下“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29(3):120-123.
作者:沈夢林 單位:河南開封科技傳媒學院
- 上一篇:園林景觀植被設計與管理技術探討
- 下一篇:高中數學教學應用探究式教學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