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釋制度之立法檢討論文
時間:2022-04-01 03:23:26
導語:假釋制度之立法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關于假釋實質條件的規定與評析
(一)國外對假釋實質條件之立法規定國外對假釋實質條件的規定主要考慮兩個方面,一是獄內服刑的悔改表現,二是人身危險性。目前,大多數國家都要求審查罪犯在獄中的表現,判斷其是否悔改。如《阿根廷刑法典》第十三條規定,假釋的實質條件之一為“遵守刑罰機關規章”[8]。此外,俄羅斯、瑞士刑法典均規定了罪犯在監獄內服刑的改造情況。有些國家還將罪犯是否履行民事賠償作為其假釋實質條件的要素。如意大利刑法典第176條規定,“假釋以履行附帶民事義務為條件,但證明受刑人無履行能力者,不在此限”[9]。雖然各國對假釋實質條件的表述不同,但其所表達的精神大都一致。通過其在監獄服刑期間的表現判斷其改造情況,并且對其人身危險性和再犯進行預測,從而做出較為客觀的評判。(二)我國對假釋實質條件的法律規定及評析我國立法中也將罪犯的監獄內表現作為一個判斷條件。此外,2011年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刑法修正案(八)》對刑法第八十一條作了修訂,將假釋的實質條件更改為“罪犯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并增加了“對犯罪分子決定假釋時,應當考慮其假釋后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在此之前的原條文:“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從該條文的修訂,可以看出,我國對假釋適用條件由過去模糊的“不致再危害社會”修改為“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給法官相對明確的判斷方向,體現了假釋制度立法的進步與發展。之前規定的“不致再危害社會”較為籠統,沒有對“不致再危害社會”做出明確的闡釋,對其進行評判更側重于對罪犯在服刑期間的表現,這便使罪犯“獄內表現與人身危險性”二者之間有脫節之嫌。對罪犯而言,刑罰的主要目的在于預防其再犯。故將該條文修改為再犯的預測更為合理,也更具有針對性,更有利于司法操作。此外,《刑法修正案(八)》還專門增加了罪犯假釋后對所居住社區的影響這一規定,完善了假釋適用的條件。而對于審查認定的具體標準仍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對此,關于實質條件的細化問題,我們可以借鑒臺灣地區立法的規定,采取以刑法為主,其他刑事法律、司法解釋予以補充。
關于假釋的刑期條件的規定與評析
(一)國外立法的規定對于假釋的刑期條件是否需要最低服刑期限,目前,世界各國立法例主要有兩種,一是無限期制,二是有限期制。無限期制較為簡便,即任何服刑人員只有符合實質和對象等條件,便可以予以假釋。如《日本刑法典》第三十條規定“:對于被判處拘留的人,根據情節,在任何時候都可以根據行政機關的決定,準許假釋出所。”[10]此外美國少數幾個州也規定了罪犯可以隨時假釋。無限期制的規定較為簡單,但也存在很大問題,即對假釋不設置最低服刑期限有違假釋制度的初衷,對司法權威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因此,各國刑法對此采用較少,多采取有限期制。目前,大多數國家采取的是裁量假釋而非法定假釋,即服刑人員即使達到一定服刑期限并不自動被假釋,而必須符合其他條件才可以提請假釋。在此,各國對刑期條件的規定又不盡相同,主要有三種規定,即比例制、年限制和二者混合制。比例制主要是規定罪犯需要經過原判的刑罰的幾分之幾才可以被假釋,而年限制則是規定服刑經過具體時間才可以獲得假釋。單純規定比例制和年限制的國家較少,大多數國家還是采取的比例與年限的混合制,而在具體混合時,又分為兩種方式,一種是二者選擇適用,如意大利刑法明確規定,“服刑30個月或者至少已服滿所判刑期的一半并且剩余的刑罰不超過5年,可以假釋”[11];另一種是疊加適用。如德國刑法規定,假釋應執行所判刑罰的三分之一且至少已滿6個月[12]。(二)我國立法規定及評析我國立法中對有期徒刑部分采取的比例制,對無期徒刑部分采取的是年限制。對于有期徒刑部分,我國刑法規定“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而對于無期徒刑部分,2011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提高了無期徒刑罪犯的假釋門檻,將1997刑法第八十一條修訂為“: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在提高無期徒刑罪犯的假釋門檻方面,體現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嚴”的一面,也是國家對社會防衛理論的加深理解,是比較合理的。從上述規定來看,我國立法例和國外的模式不盡相同。雖然我國假釋適用的刑期條件基本是合理的,但是還存在待完善的空間,例如對于過失犯罪及未成年人犯罪的規定應該進行特別規定。對此,筆者將會在第四章立法完善中予以明確。此外,我國刑法第八十一條還規定“如果有特殊情況下,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該規定在刑法修正案中繼續保留了,對于何種系特殊情況,1997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指出,“特殊情況,是指有國家政治、國防、外交等方面特殊需要的情況。”對于該解釋是否合理,在擴大假釋適用的大背景下,該規定的范圍還是較為狹隘的,對此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
關于假釋適用的限制條件規定與評析
(一)國外對假釋適用限制條件的規定假釋適用的限制條件系不得假釋的規定。從國外的相關立法中可以得到,假釋適用的限制條件主要有幾種:累犯、特定犯罪的人、被判處特定刑罰的人。規定累犯不得假釋的典型國家為阿根廷,規定特定犯罪的人不得假釋的國家如蒙古國,規定被判處特定刑罰的人不得假釋的國家如塔吉克斯坦。總體上來看,規定限制性條件的國家并不多,并且有的國家已經逐步取消限制性規定,如俄羅斯、法國、德國,對假釋適用不作禁止性規定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二)我國對假釋適用限制條件的立法規定及評析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將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而原條文為:“對累犯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從上述條文的修訂中,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在限制性條件所做的修改。首先,保留了累犯及原文中列舉的相關暴力性犯罪。其次,在表述上,將殺人修改為故意殺人,法律用語上更加準確。第三,對列舉的罪名進行了進一步的明確,相較之前的法律條文來看,修正案八將不得假釋的暴力犯罪進行排列,并且全部列明。列舉的罪名中增加了放火、投放危險物質以及有組織暴力犯罪,不再有“等”的字眼,對司法實務更具有指導性,避免了監獄或者法官在提請或者裁定假釋時對暴力性犯罪認定的隨意性,從而做出自由限制假釋的決定,同時也避免了監獄因法律條文沒有明確列舉某個暴力性犯罪而提請假釋。在現階段,對于嚴重的暴力性犯罪限制假釋是有必要的,假釋制度之所以對限制條件予以明確也體現了我國刑法的靈活性,符合人民群眾的迫切需求,可以達到一般預防的效果,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而從假釋制度長遠的發展來看,隨著假釋適用的擴大化,假釋的禁止性條件能否取消或者是否可以進行變通規定也值得我們進一步的研究。
本文作者:房玲工作單位:中國政法大學
- 上一篇:化妝品缺陷產品召回之現狀及必要性
- 下一篇:老齡法制的立法問題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