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本質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06 03:16:00
導語:民法的本質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民法典的起草工作已經正式提上日程。這里從四個方面來談談中國民法的有關問題。
一、民法的本質
這個問題涉及到民法在人類文明中的地位和性質。可以說,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各個典型階段,都屹立著一座豐碑——這座豐碑就是民法典。
民法的本質到底是什么?簡單地說,民法就是關于人的法。民者,人也,民眾也。這個“民”并不完全是“民間”的意思,它是從羅馬法所謂的“市民法”演變而來的。人總是生活在兩個社會中,一是市民社會,所謂市民社會,就是人之為本質的那些社會關系,人生存的基本需要。作為生物意義上的人,他需要占有財產,有良好的生活條件;作為社會意義上的人,他有名份的追求,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這都是人之所以成為人、人之本的東西。民法則通過規則和文化來認可這些人之本的東西。二是與市民社會概念相對應的政治社會,政治社會是國家、政府發展以后人們不可離開的一種社會關系。人一出生便是一個國家的公民,具有這個國家的國籍,有選舉權、被選舉權、言論自由等憲法上的權利。但作為一個人,他的生存之本是在市民社會之中,而不是在政治社會中。政治社會中的需求對于人的正常生活而言是可多可少甚至是可有可無的,而市民社會中的需求則是人們須臾不可離開的,是人的生存之本。民法正是關于肯定和保護人之基本生存狀態所需要的權利的法,這就是市民法。國家是由這兩個社會組成的。從一定意義上說,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是兩個相對立的概念,如果政治社會被不恰當地放置在市民社會之上,政治權力過于擴張,市民社會就必然被壓抑、排擠,人們的基本需求就得不到承認和保障,政治社會就會發生異化。反過來,當市民社會很發達,人們的財產權利、精神權利、人格權利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保障時,人本的東西也就得到了最大的實現。而一切文明的東西,都是為了人基本權利的實現而存在的。同樣,我們何以需要政治社會,需要政府、國家?政治社會的存在是為了國民能安寧、幸福地生活。政治社會不是為它的存在而存在,市民社會才是目的。政治社會只是一種手段,人們需要這樣一個社會利益中心來代表全民進行社會秩序的管理,行使公共權力,但其目的是使市民社會中的權利得到充分的保障和尊重。這正是始于羅馬法的一種理念。這種關于市民社會的價值觀念進入文明的范疇并成為人類的一種共識是歷經磨難,彌足珍貴的。歐洲也是這樣的,從公元5世紀羅馬法結束以后,歐洲進入了漫長的教會法時期,否認了羅馬法所植根的古典的民主政治和市民文化。14世紀,歐洲出現了所謂的三大運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羅馬法復興。學者認為三大運動的前奏和核心都是羅馬法復興。因為人們發覺,在現代社會中,如果希望得到安寧、幸福的生活,能夠理性地理解和規范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政府的關系,只需要恢復羅馬法里的東西并加以改造就可以,因為羅馬法已經找到了迄今為止最完美的答案。所謂羅馬法其實主要就是指羅馬私法,即民法。
羅馬法培育和發展了這種理念,以致現代任何一個國家都或多或少受到羅馬法的影響。說到底,羅馬法揭示了兩個最基本的人之為人的東西:第一,它承認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承認這種追求是人類文明發展不可或缺的原動力。只有這些利益、權利、欲望得到最大程度的尊重和保障,社會才可能得到進步,才可能創造豐富的社會物質財富和文化財富來滿足人們的生活。第二,質的變化就出現了:這種對利益追求的認可不光是觀念上的,而且是規則上的、制度上的,一國之內,從皇帝到臣民,都必須要遵守這個規則,它最大程度地保護了人們權益的實現、追求的滿足,所以可以說17、18世紀的西方啟蒙思想運動不過是恢復了羅馬法學家、政治學家已經創立的這種思想,再在自由經濟時期將它豐富、充實而已。羅馬人以及后來繼承羅馬法的西方資產階級則創立了一種透明、公平的規則,公開承認每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主張人生而平等,并把它法律化。從具體制度來看,比如承認對所有權的追求,所有的東西,只要人們可以控制,小到日用品,大到土地、自然資源,只要你善意地占有、勤懇地利用,能夠創造財富,法律就認可你的權利,由此發展了物權制度。鼓勵人們進行交易并從中獲取利益,由此發展了合同法制度、債權制度。同時為防止人們對他人權利的侵犯,發展了侵權行為制度。當然還有人格權和親屬家庭制度。由此形成了一個比較完善的民法體系。其主線是權利。所以民法被稱為權利法,一部民法典就是一部權利宣言。這就是為什么到了資產階級革命以后,西方國家的啟蒙思想運動中,都無一例外地意識到必須制定法典,特別是民法典。說到底,民法的本質是體現了對人性的終極關懷。民法本質的揭示,給我們什么啟示呢?現在的人們仍舊生活在市民社會、政治社會兩種社會狀態中,但長期的計劃經濟以及建立在這種計劃經濟基礎之上的政治制度,使人們特別是領導階層產生了這樣的觀念:政治社會被目的化,而市民社會被手段化。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本末關系認識上的偏差是走向民主政治的最大障礙。在我們國家,政府之所以成為政府,是基于政府本身的價值存在,人自出生便需要政府的制約、規范、保護。這種理念不斷強化政府的職權,擔心政府職權不膨脹不擴張、不達到非常強大的程度,就無法保護自己的人民。由此形成了畸形發展、空前強大的政治權力,人民不被視為市民社會的主體而被當作政治社會的分子。這是本末倒置的市民社會與政治社會的關系。事實上,當人民富裕起來,個人權利得到充分保障和滿足時,政府的職能也就得到了實現。反之,當政府職能極度擴張時,只能使公民權利受到損害。所以在治國理念上,一定要把市民社會和政治社會分開來,理清它們的本末關系。我們的人民首先是生活在市民社會中的人民,政府和官員,一切都應為了使生活在市民社會中的人民更美滿更幸福更安寧地生活。政府本身不是目的,政府是因為人民才具有存在價值,這是第一個啟示。第二,我國自古以來就對人性“本”的東西有過很多倫理的、道德的探討,尤其是儒學。但是兩千多年來,包括民國時期,包括改革開放以前,我們的基本理念中完全沒有民法的傳統。民法不是我國的固有法,古代漢語中沒有“民法”這個詞。它完全是舶來品,我們缺乏這樣一種治國理念。如何在現在的環境下建立我國的民法文化、民法理念,讓人們知道他們的生存之本是市民社會,國家、政府和官員不過是為了人民而生存的,不過是人們選擇的結果,一個很關鍵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當中,民法文化、民法精神、民法倫理如何得到社會的認可。這種認可,首先從我國這種政治結構、經濟結構,這種歷史的因襲、傳統文化的影響上來看不可能是來自官方的,所以只能是在市民社會中培育市民社會觀念,使生活在市民社會中的主體充分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認識到市民社會是整個社會的核心目的,由此來培養市民社會的文化、觀念,慢慢進行滲透,我們才可能最終走上把民法規定的權利作為任何法律制度,包括政治社會存在的目的。
二、民法的理念
民法的基本理念有兩個:一是權利本位,一是私法自治。
權利本位也可以理解為權利至上或私權至上。“本位”是一種制度的出發點和歸宿。民法以權利為其本位。它的一切制度都是為了人們能更好地、充分地獲享權利,使人們更安寧、美滿地生活。權利本位的理念包涵以下幾層意義:其一,民法以充分創設和保障私權為己任;其二,任何私權均受法律之平等保護;其三,人格權神圣和所有權神圣是私權的核心內容。現代社會中有一種傾向叫私法公法化,私權受到限制。例如在所有權領域有所有權社會化之謂,即以社會公共利益和效益為由對個人所有權予以限制。如何來解釋這種現象呢?隨著國家、社會不斷地膨脹,人口不斷增加,地球上的可利用資源逐漸減少,利益沖突顯著增加,不可避免地出現這種限制規則。但是,無論是國家干預經濟,還是這種私法公法化現象,并沒有影響到民法的本質,權利仍是民法的本位。權利并非弱小了或者被其它東西如義務所取代。如果真到了這一步,只能說明社會的倒退。反過來說,如果以國家的干預現象說明法律的本位不再是權利,而是服從政府的一種義務,這恰恰可能是為專制、暴政尋找的政治借口。所以任何時候民法都應該旗幟鮮明地以權利作為它的本位,沒有了權利,也就沒有了民法。轉私法自治的核心概念是,法律要更多地給予人們自由創設權利的依據,每個人得依其自我意愿處分有關私法上的事務。私法自治是對政府的一種制約,政府不能對市民社會的生活指手劃腳。私法自治說到底就是對政府權利擴張的一種扼制。現代社會中,必須通過對私法自治的強調來盡量淡化政府在市民社會中的角色,政府的重要性更多地體現在當個人權利極度濫用以至損害他人權利的情況下進行干預,而干預的目的正好是為了權利的更好實現,而不是為了顯示政府的存在。
三、民法的民族性與國際性
我們必須承認東西方在文明觀念與制度方面的差異。每個民族的經濟發展水平、政治制度、國民素質、傳統文化都會深刻地影響一個國家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但任何民族、任何人種,其人本的東西是共性的,而民法關注的正是人本的東西。如果借口本土資源的不同而堅持法律文明的差別,將會阻礙法律文明的進步。
法律中一般有兩個大的領域:一是公法,一是私法。公法是關于公權行使的規則,而私法則是關于私權行使與保護的規則。公法由于涉及國家利益,會有一些本土特色。私法涉及個人權利的問題,而這種權利是市民社會的權利,市民社會的保護規則應該是一樣的。私法中的國際趨同性比公法中的簡單、容易,因為人性的東西并不因政治制度的不同而不同。人民的政治權利可能有較大的差別,但人民的私權不應當有這種差別。人類的共同文明成果應當被每個民族共享,這也能使相對落后的國家少走許多彎路,能借鑒、移植迄今已被證明為比較合理、比較科學的法律制度。在民法的規則上、立法上,以及文化、觀念上,我們應當采取拿來主義,大膽移植。我們不能不承認,就經濟、社會和基本人權保障而言,西方發達社會是經歷了很多教訓才走到今天這一步的。在私法領域,我們走得越慢,就會喪失越多的使我們經濟發達起來、市場更加完善、人民更加富有的機會。
四、21世紀中國民法的展望
展望民法有兩個角度,一是從法本身來看法,二是從法外來看法。進入21世紀的中國民法會怎樣發展?能否如前面所講,把市民社會放到核心的地位,把權利本位、私法自治突出來,深入人心,這關系到中國法治化的整個進程,也關系到經濟民主化、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首先,從法本身的角度來展望中國民法。改革開放二十多年的成果,對中國的經濟、政治以至倫理確實有巨大的貢獻,而且更多的是開啟了一種民智,提出了一種新的治國理念,即不要貧困落后的社會主義,要讓人民過上富足的生活,過上自由的有尊嚴的生活。雖然這種自由狀態現在還受到許多約束,但與改革以前相比已是極大的進步。改革開放以后,從民法的制度到理念,我們更多地是從大陸法,包括從歐洲、日本的民法典以及中華民國的民法中借鑒對我們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改革有益的東西,結合國情,形成如今中國民法的基本狀況。并有了婚姻法、繼承法、收養法、合同法、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公司法、票據法等諸多民商事立法,民法的立法體系大體上健全了。但是,我們還缺一個物權法和一部民法典。
為什么還得有民法典?這就涉及到法典化對于民主國家的意義。人治的基本原則是“臨事制刑”,即事情出現了才制定法律。而法治必須把規則預先公開。規則一旦制定,就不光約束老百姓,同樣也約束立法者和執法者,一個國家沒有什么東西比“法”更大。法典就有這樣的功能:把所有的規則事先制定出來,公之于眾,以此引導人們的行為,保護人們的權益。法典的意義并不僅在于有文字規范,更重要的是要人們知道有什么制度,知道自己有哪些權利。而它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成為一種文化,成為人們的一種習慣和自由,即依法辦事,依法治國。民法典不是單行法,也不是一般的法,是中國改革二十多年來法文化的結晶,需要充分的醞釀和準備。一方面是要加快民法典的立法進程,另一方面要對民法典的制定持十分審慎的態度,因為這畢竟是我國法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完全有理由相信,用5至8年的時間,或稍微更長一點的時間,中國能搞出一部比較好的民法典。
- 上一篇:鄉村醫生從業管理制度
- 下一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制度
精品范文
3民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