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權中親屬權的法律界定論文
時間:2022-10-18 10:36:00
導語:身份權中親屬權的法律界定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梳理親屬權與身份權關系基礎上,筆者認為親屬權屬于身份權中一種。目前大部分學者將身份權不加分析的看作絕對權。這種觀點忽視了對親屬權具體內容的研究。通過對親屬權具體內容的分析,筆者認為親屬權具有雙重屬性,即絕對性和相對性。
關鍵詞:親屬權;身份權;絕對權;相對權
在民主和法治思想日益深入民心的當今社會,以人為本的思想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人權越來越受到重視,以至于在2004年修改憲法時候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憲法。在法學界人格權法的研究也備受青睞,有些學者指出在將來制定的民法典中要把人格權法獨立成編。但是作為人身權另一重要內容的身份權制度的研究相對冷清。身份權的性質大部分學者認為屬于絕對權,筆者認為這于身份權的研究欠缺,特別是身份權具體內容的研
究欠缺不無關系。
一、親屬權屬于身份權中一種
在民法學理上人身關系被劃分為人格關系和身份關系,但《民法通則》第五章第四節規定的人身權制度并沒有明確指出身份權這一概念。目前對于身份權的界定學者們主要有三種學說。第一種觀點認為,身份權亦稱親屬權,為由身份關系所生之權利,廣義的包括親屬法上及繼承法上之權利。第二種觀點認為,身份權是自然人基于其身份而享有的權利,依其客體,可劃分為配偶權、親權、親屬權和監護權。依此觀點,法人沒有身份權。第三種觀點認為,法律上所謂身份權,是以特定身份關系上的自然人為客體的權利,其內容為作為客體的自然人人身的支配。筆者認為三種觀點各有不足。第一種觀點將身份權等同于親屬權,并認為繼承權屬于身份權是不恰當的。身份權除包括親屬法上的身份權外,還包括親屬法外的身份權,比如榮譽權。從前稱親屬權為身份權,但是現在已再沒有從前法律中的各種“身份”(如貴族、商人、家長等)。而父母子女間、配偶間、其他親屬間的關系也與以前的身份關系大不相同。繼承權跟身份有關,然而,繼承權由期待權轉化為既得權并非由身份所決定,而是由被繼承人的意思或法律擬制的意思所決定,所以,繼承權不應歸入身份權。基于此,《法國民法典》將繼承規定于取得財產的方法一編中,《德國民法典》則將繼承單獨成編,以與親屬相分離。第二種觀點將親屬權與身份權相等同,并且將法人的身份權排除在外。法人也可以基于身份利益享有身份權,比如榮譽權、專利權。第三種觀點將自然人視為身份權客體,忽視了現代社會身份權主體的平等性。筆者認為,身份權是親屬權的上位概念,身份權包括親屬法上的身份權(即配偶權、親權、親屬權、監護權)和親屬法外的榮譽權、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
正如楊立新教授所言“親屬權的性質就是身份權,是除去配偶關系和親子關系以外的其他近親屬之間的身份權。”身份權是民事主體基于某種特定的身份享有的民事權利。它不是每個民事主體都享有的權利,只有當民事主體從事某種行為或因婚姻、家庭關系而取得某種身份時才能享有。親屬權是除去配偶關系和親子關系以外的其他近親屬之間的身份權。
親屬權以不具財產性(經濟性質),具有人格色彩的為多,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命名權、教育權、懲戒權等。但具有經濟性質、涉及財產的也不少,如配偶間的扶養請求權。親屬權主要具有如下特點有:
(1)親屬權僅在具有一定親屬關系的人之間存在,在親屬關系發生時發生,在親屬關系消滅時消滅。在親屬關系永不消滅時,則依法律規定而消滅(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監護權在子女成年時消滅)。
(2)親屬權也具有專屬性,在歸屬上和行使上都具專屬性,不得轉讓,不得處分,不得由他人代行,一般也不得拋棄。
(3)親屬權具有義務性。親屬權里被保護的利益不是權利人單方面的利益,不是只為權利人個人而存在的,而是為包括權利人自己在內的一定的親屬團體而存在的,因而權利人為了團體的利益有行使權利的義務,不得任意不行使甚至拋棄。
二、親屬權的性質主要觀點
親屬權是身份權中的一項人身權利。許多學者都把人身權視為一種絕對權,當然親屬權也屬于絕對權。作為司法部指定的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也將親屬權視為絕對權。而日本學者富井政章教授則認為“身份權屬于相對權”。
筆者對以上兩種觀點均不贊同。對于將親屬權完全視為絕對權的觀點是不恰當的。比如親屬權中的扶養權,當一方沒有生活能力時候,有權請求負有撫養、扶養或者贍養的義務另一方履行義務,如果對方沒有履行甚至可以訴請法院要求其履行。比如《婚姻法》第28條、29條的規定。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對于這種撫養權,一方可以請求另一方履行,具有相對性,因此應該屬于相對權。將親屬權完全視為相對權的觀點也不正確。比如親屬權中的祭奠權是一種絕對權,祭奠權人以外的一切人都負有不得侵犯的義務。祭奠權就是近親屬一方逝世他方有權進行祭奠的權利。
因此,筆者認為,不能籠統認為親屬權屬于絕對權還是相對權。應該具體分析親屬權的具體內容,來闡明親屬權的屬性。
三、親屬權性質定位的法律價值
認識到親屬權中的絕對性和相對性有利于保護權利人的利益。親屬權的外部關系是一個絕對的關系,內部關系是一個相對性的關系。親屬權既有對世性,也有對人性。
親屬權的外部關系是一個絕對的關系。絕對權說的是該親屬關系的絕對權地位,排除其他的人的這種身份地位關系,權利人與其他人之間具有權利義務關系,其他的任何人都對權利人負有不可侵犯的義務。親屬權作為對世性的權利,權利人是特定的相對應的親屬,權利人享有的權利,是表明特定親屬之間的特定身份地位,并通過這種親屬的身份地位使權利主體對特定親屬之間的身份利益的絕對占有和支配。親屬權作為對世性的權利,義務人是特定親屬之外的其他任何人,負擔的義務是對特定親屬身份地位的尊重,并對特定親屬之間的身份利益的不得侵犯。這種對世性的權利具有公開性的特點,并且是法定的公開性。通過戶籍管理或者一起居住生活達到了公開目的,它對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確立了一種不得侵害他人權利的行為規則。正如蘇永欽教授所言,“私人間追究責任勢須從‘期待可能性’著眼,只有對加害于人的結果有遇見可能者要求其防免,而對于未防免者課以責任,才有意義。”正是由于這種原因,絕對權應當受到侵權法的保護。認清親屬權的絕對性,有利于加強對親屬權的保護。《婚姻法》第46條規定了離婚過錯損害賠償,過分注重了親屬權的相對性,忽視了親屬權的絕對性。致使與一方配偶重婚或者同居的“第三者”得不到法律有效制裁。
親屬權的內部關系具有相對性,即該親屬關系的相對人的相互關系,相互享有權利義務。這種對人性,不是指支配他人人身,而是涉及身份利益。英國學者梅因指出,在“人法”中所提到的一切形式的“身份”都起源于古代屬于“家族”所有的權力和特權,在某種程度上,至今仍舊帶有這種色彩。在一定意義上,到此處為止,所有進步社會的運動,是一個“從身份到契約”的運動。比如《婚姻法》第28條規定的祖父母、外祖父母與孫子女、外孫子女相互的扶養關系。在親屬權對內關系中,權利義務是平等的,權利人與權利人之間既是權利人,又是義務人,雙方互為權利人和義務人。平等的權利義務關系,構成親屬權對內關系的一個基本特點。任何一方親屬都不能對另一方取得身份地位上的優勢,不得凌駕于另一方。絕對權對于相對權而言具有被動性,在絕對權中權利人之外的一切人負有不得侵害的義務,而沒有主動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在相對權關系中,義務人有應根據權利人的要求作為或者不作為的義務。“即使是相對權,任何第三人也都不得侵害。”隨著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發展,相對權也納入侵權行為法的保護。公務員之家
四、結語
籠統地認為親屬權屬于絕對權還是相對權是不恰當的。親屬權既有決定性又有相對性。親屬權的外部關系是一個絕對的關系,內部關系是一個相對性的關系。這兩重屬性對于權利人的保護各有特色。因此,對于親屬權的屬性認識要打破大部分學者堅持的決定性說和少部分學者認為的相對性說,而應立足于親屬權的具體內容具體分析。親屬權具有雙重屬性,即絕對性和相對性。用親屬權雙重屬性的理念指引法律修改或制定,將更好地保護親屬權人的利益。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人格權制度獨立成編的必要性》,載中國民商法律網.
[2]參見史浩明:《論身份權》,載《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張獻民、梁新平:《身份權研究》,載《南華大學學報》,2004年第2期.
[3]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王澤鑒:《民法概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頁;王全弟:《民法總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頁;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頁.
[4]史尚寬:《親屬法論》,榮泰印書館1980年版,第30頁.
[5]張俊浩:《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49頁.
[6]梁慧星:《民法總則》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95頁.
[7]史浩明:《論身份權》,載《蘇州大學學報》,2001年第4期.
[8]楊立新:《新類型侵權行為系列之九?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載楊立新民商法網.
[9]比如胡長清王澤鑒王全弟王利明等:參見胡長清:《中國民法總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2頁;王澤鑒:《民法概要》,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頁;王全弟:《民法總則》,復旦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67頁;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8頁.
[10]國家司法考試中心編:《國家司法考試輔導用書》,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6頁.
[11][日]富井政章:《民法原論》,陳海瀛、陳海超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84頁.
[12]參見楊立新:《新類型侵權行為系列之九?侵害親屬權的侵權行為》,載楊立新民商法網.
[13]蘇永欽:《走入新世紀的私法自治》,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04頁.
[14]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頁.
[15]《婚姻法》第28條規定:“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于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扶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于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贍養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16]在相對權關系中,權利人有要求相對人作為或者不作為的權利。權利人對于相對人的這種要求可以視為對相對人的一種授權.
[17]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30頁.
[18]對于債權不可侵性理論的相關論述,參見李永軍:《合同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512—5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