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集體農地征收法律思考論文
時間:2022-12-21 11:02:00
導語:完善集體農地征收法律思考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土地征收相關社會現(xiàn)實問題,有可能發(fā)展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的不確定因素。本文通過對集體土地征收認識和界定,發(fā)現(xiàn)并概括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一些完善集體土地征收的立法建議。
關鍵詞:土地征收;農民利益;立法完善
土地是一種稀缺資源,伴隨著我國城鎮(zhèn)化和工業(yè)化的不斷推進,對土地的需求量突飛猛進,而建設用地的稀缺性也相應突出。國家通過征收農村集體土地的方式緩解其中的矛盾,但由于土地征收制度的不完善導致征收過程中出現(xiàn)各種問題,反倒日益激化了社會矛盾。因而,充分認識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問題,并加以解決勢在必行。
一、集體土地征收概述
由于我國土地所有采取公有制,而社會形態(tài)又呈現(xiàn)城鄉(xiāng)二元結構,所以我國土地所有也相應的呈現(xiàn)二元化,根據(jù)憲法,分別為國家所有和農村集體所有。同時,在我國,農村集體所有的土地使用權不能直接進入一、二級土地市場,所以土地征收是農用地轉為國家建設用地的重要途徑。我國土地征收制度包含幾個反映其本質的要素,例如公共目的、法定程序、主體強制、給予補償?shù)取R虼?可以初步認定集體土地征收是國家為滿足公共利益需求,依據(jù)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并給予集體經濟組織補償,強制將集體所有的土地轉變?yōu)閲宜械男姓袨椤8鶕?jù)以上分析,可以概括出集體土地征收具備的特點有:目的公共性、程序法定性、主體唯一性、行為強制性、權屬轉移性、征地有償性.
二、集體土地征收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分析
(一)公共利益的界定問題
公共利益為目的是判斷征地行為的合法性和正當性的重要前提和標尺,應當是約束國家行使公權力的有效武器,但由于我國關于征地問題中的公共利益立法的空白,使得這一武器成為雙刃劍。各級政府多以公共利益為借口強行征收集體土地,更形成了極具特色的“土地財政”。
(二)收益分配問題
國家在征收土地的時候,給予的征地補償作為一種經濟收益,同樣面臨分配的嚴重問題。現(xiàn)實中,鄉(xiāng)鎮(zhèn)政府或村一級集體經濟組織把持征地補償,失去土地直接受損害的是農民,而分享失地補償最少的也是農民,農民個體利益受到空前的剝削。
(三)征收程序問題
首先,整個征收程序基本由政府一手操作,征地程序缺少適當透明度。其次,實際中存在許多地方政府對土地以征收名義在未獲得批準的情況下實行先占的情況,使得大量土地事先集中到政府手中,形成土地閑置和浪費。最后,土地征收缺乏必要監(jiān)督。土地征收往往就是政府部門對自己的行為加以監(jiān)督,這樣的監(jiān)督機制并不具備實質作用。
(四)補償問題
首先,土地征收補償標準不明確,《土地管理法》僅就補償?shù)臉藴首髁嗽瓌t性的規(guī)定,具體實施時仍以各地方政府各自任意標準為主,農民利益很難保障。其次,補償標準過低,現(xiàn)行的《土地管理法》以土地原有作用和價值作為測算補償金額的依據(jù),根據(jù)這樣的標準測算得出的結果相比征收后土地產生的收益根本是天壤之別。最后,補償方式不合理,總體來說,現(xiàn)在主要的補償僅僅以貨幣形式發(fā)放,而失地農民失去了主要經濟來源。所以,僅僅給農民少量的貨幣補償難以彌補土地相對于農民原有的生活保障作用。公務員之家
三、關于土地征收立法完善的建議
(一)明確界定公共利益
我國對公共利益的概念采取的是在憲法法律中概括性敘述的方式,這種方式能夠跟的上社會發(fā)展步伐,確保法律概念的動態(tài)變化,但也受隨意性的牽絆,使得政府在行為時自由把握的范圍過寬,甚至可能被利用無限夸大權力范圍,導致公權力濫用。所以,我國應當采取概括性敘述和逐條列舉相結合的立法方式,以為不特定多數(shù)人共同利益的目的作為公共利益的底線加以概括敘述,再在法律中對明顯的公共利益范疇加以列舉說明。
(二)明確集體土地產權
明確集體土地產權的意義在于充分保證征地補償收益能夠切實落實到農民手中,因此,應當明確村民小組作為集體經濟組織的代表,在割裂村民小組同基層政權的經濟聯(lián)系后,撤銷原本鄉(xiāng)鎮(zhèn)一級的集體經濟組織的地位。這樣,農民作為村民小組的成員,可以直接參與到整個土地征收程序中來,有助于保障農民利益。
(三)細化土地征收程序規(guī)范
這就要求在立法中,對現(xiàn)行法律的程序性事項更加細致的規(guī)定,填補征地程序的空白,使整個征地活動從申請審批到征收補償再到批準出讓土地使用權都有法可依。另外,還要在法律中賦予被征地農民以相應的知情權,使農民在土地征收中不再處于完全被動的地位,能夠自主保護自己的利益。
(四)調整補償標準
對于補償標準的調整不應當僅僅是數(shù)字上的增加或減少,最好的方式是適當引入市場機制,利用市場的價值規(guī)律平衡各方利益。應當賦予集體土地征收各方一定的市場地位,甚至可以考慮在協(xié)商補償問題時引入聽證制度,從而尋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汪軍民.土地權利配置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
[2]張越寶.關于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的法律探析.法制與社會.2009(2).
精品范文
3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