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中國夫妻財產制約定的法律效力

時間:2022-01-13 08:32:00

導語:論析中國夫妻財產制約定的法律效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析中國夫妻財產制約定的法律效力

一、婚姻關系與夫妻財產約定

雖然與其他的民事協議相比,夫妻財產約定雖然在本質上也屬于一種民事協議,但是卻以婚姻關系的存續為基礎的。正因為夫妻財產約定以婚姻關系這樣一種特殊的民事關系為基礎,所以其在法律性質上具有許多與其他的民事協議完全不同的特點。

(一)婚姻關系的法律性質

婚姻關系是一種特殊的民事關系。在我國,通說認為,婚姻是指男女雙方以永久共同生活為目的,依法自愿締結的具有權利義務內容的兩性結合。

婚姻關系在法律性質上具有以下特點論文:

1.締結婚姻關系是男女雙方的民事法律行為。

民事法律行為是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組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男女雙方一旦締結婚姻,就自然依照婚姻法律規范在相互之間享有權利和履行相應義務。從本質上看,締結婚姻關系與合同、聲明、贈與等普通民事法律行為一樣是男女雙方的一種民事法律行為,

2.締結婚姻關系的條件和程序,婚姻關系內容受到婚姻法律規范約束。

民事法律行為千差萬別,在行使時受到各種不同的法律規范的約束。締結婚姻關系,其條件和程序、相互之間權利義務內容等主要依照婚姻法律規范而進行。根據我國《婚姻法》的規定,必須是符合一定條件的一男一女方可締結婚姻;要求結婚的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登記;夫妻之間有相互撫養的義務;夫妻對共同財產具有平等的處理權等。

3.婚姻關系中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由法律直接規定或當事人自身約定。

作為一種特殊的民事關系,婚姻關系中的男女雙方之間相互之間依照婚姻法律規范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而這些權利和義務,除了由婚姻法律規范直接規定,我國法律也允許夫妻雙方針對某些方面的權利義務自行約定,二者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

(二)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內涵

如上所述,我國夫妻之間的權利義務內容既可以法律直接規定,也可以由夫妻雙方依法自愿約定。法律直接規定與夫妻雙方自愿約定都是確定夫妻雙方之間權利義務的合法形式。

我國夫妻雙方可以約定的權利義務主要圍繞著關于共同財產的范圍及其管理、處分方面。根據《婚姻法》規定,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夫妻共同所有的財產來源有兩個,一是法律直接規定,二是夫妻雙方約定;夫妻雙方可以約定的財產范圍包括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由此可以看出,我國的夫妻財產約定制度,即是夫妻以雙方書面協議的形式對婚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的財產權利進行約定的制度。一般來說,財產的范圍包括積極財產亦包括消極財產(債務)。夫妻財產的權利,包括對財產的占有、使用、管理、收益、處分,以及將來婚姻關系終止時財產的歸屬等等。

我國《婚姻法》對夫妻財產約定的規定,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把約定財產制與法律財產制提升到同等地位,滿足了不同社會階層對夫妻財產制的需求,體現了我國婚姻家庭法制建設的進步。

二、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效力

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效力是指夫妻的書面財產約定對于夫妻雙方、夫妻雙方以外的其他民事主體的法律約束力。明確這個問題,對于實現夫妻雙方締結婚姻的目的,合法保護夫妻雙方各自的權益、保護與夫妻雙方有民事關系的第三方的合法權益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夫妻財產約定在整個婚姻存續期間對夫妻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這種約束力主要體現在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和離婚時對約定的共同財產有平等處理權。

夫妻雙方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對所約定的共同財產享有平等處理權,對此應該不存疑義,在此不再贅述。

對于離婚時對所約定的共同財產的平等處理權,尚有不同看法。我們以下面的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案例來明。

[案例]原告黃某(夫)與被告白某(妻)于2003年12月登記結婚。由于雙方婚史不同,結婚登記前,雙方簽署一個婚前財產協議。主要條款為:男方自愿將婚前個人財產——位于某市某小區某樓某號房產的50﹪所有權贈與女方以表誠意,即該房產成為雙方婚后的共同財產;日后女方無原則過錯,男方執意通過法律途徑強制離婚而造成事實上的婚姻破裂,男方彌補女方的損失即將男方享有住房的50﹪賠付給女方,即該房所有權歸女方所有。2005年7月,原告提起離婚訴訟,請求法院準予原、被告離婚并依法分割夫妻共同財產。被告辯稱:同意與原告離婚,但強調要求按照雙方所簽訂的婚前協議取得房產的所有權。原告稱該婚前協議不是其本人真實意愿表示,不予認可。法院經查,雙方結婚登記后,未辦理房產變更登記。

[審判]雙方關于婚前財產及婚后共同財產的分割有異議,經調解未成。某區法院一審認定并判決,一、準予原、被告離婚;二、婚前協議系雙方親筆簽名,原告沒有出示其受欺詐、脅迫的證據。但是,雙方結婚登記后,未辦理房屋的權屬變更登記,因此該房屋的50﹪所有權并未發生變更,仍為原告所有。關于該房產另一半的約定,系對原告離婚自由的限制,且被告無證據證明原告具有重大過錯,該約定無效。該房產仍歸原告個人所有。法院對認定的其他婚后共同財產依法予以分割。判決后,原告、被告均未上訴,該判決已發生法律效力。

根據這個判決,夫妻財產協議本質上是屬于贈與協議。既是贈與協議,如房屋未辦理過戶當然其所有權沒有發生轉移。這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人的觀點。但筆者認為,這種的觀點并不符合我國《婚姻法》的立法原意。理由如下:

1、夫妻財產約定與贈與目的不同。

夫妻財產約定是為實現共同的婚姻生活目的而協議約定共同財產范圍,而贈與行為則不存在這個共同目的。

根據《婚姻法》,夫妻共同財產的取得有兩個合法途徑,一是法律直接規定,另一個是通過夫妻雙方的書面財產約定。這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互為補充、相輔相成的關系,當夫妻雙方對共同財產有約定時,從約定;如無約定或約定不明確時,則根據法律的直接規定,這二者在確定共同財產方面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由于夫妻雙方擁有共同的婚姻生活,在夫妻法定財產制中,夫妻雙方在婚姻存續期間所取得的財產通過法定的類似“贈與”的形式變成了共同財產,而由于夫妻財產約定制與夫妻法定財產制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此夫妻雙方的財產約定也通過類似“贈與”的形式變成了共同財產,二者的法律效力是一樣的。

2、夫妻財產約定與贈與在權利義務內容上不同。

夫妻財產約定是夫妻之間有關共同財產的范圍與處分的約定,目的是為共同生活確定共同共有財產,而贈與則可發生與任何兩個民事主體之間,目的是轉移所有權,從原屬于一個主體所有轉移至屬另一個主體所有。

3、夫妻財產約定與贈與在行使方式上不同。

夫妻財產約定與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贈與在行使方式上也有著本質的不同。贈與行為是單方法律行為,是可撤銷的;而夫妻財產約定則是雙方行為,其變更需要雙方協議完成

4、夫妻之間也有財產贈與行為,但只用于處理夫妻個人財產的轉移。

夫妻之間也會發生普通民事主體之間的贈與行為,但只發生于根據婚姻法律規定或約定的屬于夫妻雙方各自所有的財產之間,而不應發生于共同財產內部。即夫妻中一方可將依法屬于其個人的財產贈與另一方而變成另一方的個人財產,在此過程中始終未進入雙方共同財產的范圍。

(二)夫妻對約定的共同財產享有共同共有權利,但處分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根據我國《物權法》的規定,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或消滅,依其發生根據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是依法律行為而進行的物權變動,二是非依法律行為而發生的物權變動。依法律行為進行的物權變動,是指以一方當事人的單方意思表示或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共同的意思表示為基礎進行的物權變動,這種物權變動必須遵循物權公示的一般原則才能發生效力。而非依法律行為進行的物權變動,這種物權變動遵循的不是一般性的物權公示原則,而是法律的直接規定即發生物權變動的效力。《物權法》上規定情況有公權力包括司法裁判權、國家行政管理權的行使導致的物權變動,因繼承或受遺贈導致的物權變動,因合法建造拆除房屋等事實行為導致的物權變動等。但非依法律行為所取得的物權,在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不發生物權效力。

夫妻對共同財產的約定,需不需要遵循物權公示的一般原則呢?筆者認為,夫妻財產約定進行的物權變動與非依法律行為進行的物權變動類似,即無需要經過遵循物權公示的一般原則即可發生效力,但處分該物權時,依照法律規定需要辦理登記的,未經登記,也不發生物權效力。這是因為,非依法律行為而進行的物權變動的原則,是由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同樣是基于法律直接規定而獲得。在法定夫妻財產制中,對于婚姻存續期間夫妻雙方有關財產的取得,不管其登記的權利人是誰,均屬于夫妻共同財產范圍。由于夫妻財產約定具有與法律直接規定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其公示也應遵循同一原則。

(三)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在與第三方進行民事關系時,遵循《物權法》上所規定的權利義務來進行

依照《婚姻法》的規定,夫妻約定財產的行為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這種約定必須采用書面形式,其對彼此雙方具有法定約束力,但在對外關系上,則以第三人知道為發生效力的條件。公務員之家

那么,如何認定第三人是否知悉呢?按照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這需要由夫妻舉證證明。由于第三人的知悉是屬于內心的事實,按舉證責任的原理,要證明這一事實是非常困難的,有時甚至還是無法證明的。因此,這一規定的實際操作性并不強。有人認為,借鑒大陸法系的法國和德國的做法,在對抗第三人的效力要件上,采用登記對抗制,則不盡方便婚姻當事人舉證,而且也有利于對第三人利益的維護。也有人認為,還應結合夫妻雙方或其中一方在與第三方進行民事關系時的告知義務,使當事人知悉該約定的存在。

筆者認為,不管是把婚姻締結與夫妻財產約定一并登記以公示的方法可以幫助第三人防范其在與夫妻進行民事交往中的風險,還是在在具體操作上,仍須以夫妻的告知為要件,其中都徒增了物權流轉等民事關系的障礙。物權流轉仍以按《物權法》規定的權利義務進行為宜,不應增加當事人之間的審查注意義務。夫妻財產約定的法律約束力,只對于雙方具有,而在轉讓時要真正實現這種共同共有權利,必須經過合法手續的,如需要登記的要經過登記等。當然這時候的登記不應以普通交易行為來看待,即不應交納相應稅費為宜。如果在物權流轉時未經以夫妻財產約定的內容進行重新登記而進行了交易,如果產生了侵權,被侵權方可追究侵權方的法律責任。

參考文獻:

[1]參見張賢鈺玉編《婚姻家庭法教程》,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筆者認為這是一種比較有代表性的定義。

[2]《婚姻法》第十九條中有“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十八條的規定。”從中可以看出,夫妻財產約定與法律直接規定有同等的法律效力。

[3]參見《婚姻法》第十七條第二款。

[4]《婚姻法》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采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經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十八條的規定。”

[5]從法理上分析,法律效力具有兩個基本含義,一是針對于立法及其他法律規范而言,其所具有的時間效力、空間效力和對人的效力;二是針對于參與法律活動的法律關系主體的法律行為而言,其所確定的權利義務內容受到法律怎樣的保護。

[6]參見《婚姻法》第十九條第二款。

[7]參見《法制宣傳資料》2006年第2期,法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