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民事抗訴制度優化

時間:2022-11-09 06:08:00

導語:國內民事抗訴制度優化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國內民事抗訴制度優化

民事抗訴制度是人民檢察院對人民法院作出的已經生效的民事裁決,依據法定事由,通過法定程序提請人民法院再審的訴訟制度。從九一民訴法頒布實施以來,我國民行檢察工作經歷了一系列的改革發展,民事抗訴制度也不斷趨于完善。全國人大常委會于2007年10月通過的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民事抗訴程序進行了一定的修改。通過修法,有助于平息相當一段時間來關于民事抗訴程序的存廢之爭。當前學界的理論和實務探討中,對民事抗訴前途的看法主要有以下三種學說,即廢除說、加強說、限制說。修正案的頒布表明民事抗訴制度在目前不可能被廢除,而是通過修改受到一定的限制。

通過修法,民事抗訴制度得到了一定完善,但是民事抗訴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主要包括抗訴事由難以把握,抗訴范圍不明確,抗訴程序存在缺陷。制度設計總是受到指導思想的制約,并體現其存在價值。本文擬對民事抗訴存在的價值基礎進行分析,進而提出當前民事抗訴制度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司法中的難題,并提出一些完善措施。

一、民事抗訴制度的先決問題

(一)既判力與抗訴再審的平衡

既判力是指“法院作出的生效判決中,關于訴訟標的判斷所具有的確定力和通用力”。一般而言,既判力包括兩個方面含義:其一,司法裁判具有確定性,一個法律糾紛只能有一個確定的裁決;其二,司法裁決一經生效,未經法定程序不得撤銷、變更、廢棄。既判力維護的是裁判的穩定性、權威性,這是司法的公正價值的一個方面,而裁判本身的合法性、公正性正是司法公正價值的另一個方面。根據民訴法的規定,檢察機關只能對法院作出的足以結束訴訟程序的裁判實施抗訴監督,而不得對訴訟過程中所出現的不具有終局性的裁判實施抗訴監督。由此可見民事抗訴是專門針對已經生效的裁判而設計的,其目的正在于解決裁判本身所存在的一些缺陷。既判力與民事抗訴乃至再審制度是一對天然的矛盾,但卻并非不可調和。

現代法治社會,既判力的功能大體有三,即實現訴訟經濟、維護法的安定性、尊重審判權威。民事抗訴的價值則在于通過對存在重大瑕疵的錯誤判決提起抗訴,經過再審,彌補既判力理論的價值缺陷。現行再審制度由于以監督與糾錯作為核心價值定位,以至于在程序價值上過于追求公正,忽視程序效率和程序安定價值,形成公權侵犯私權、無限再審、秩序混亂、終審不終的局面,損害了司法的權威性,實際上最終危及的還是司法的公正價值。在這種情況下,民事抗訴作為民事再審制度的一部分,面臨同樣的窘境。平衡既判力與民事抗訴關系的關鍵在于認清在這一對辨證關系中,對既判力的維護處于主導地位,而民事抗訴只是為彌補前者的不足而設定的。處理既判力與抗訴再審的平衡問題,要充分把握抗訴的補充性問題。作為一種特殊程序,抗訴的發動一定要十分謹慎。除非通過形式審查即可確定符合法定抗訴事由,堅決不能啟動抗訴程序。這是既維護既判力又能避免審判監督權缺位的一個必要的條件。不注意這個問題就會導致抗訴監督權侵害既判力的后果。

(二)抗訴權與當事人處分權的平衡

民事抗訴權是民事檢察監督權的重要內容,其目的就是通過對審判組織審判權的監督和控制,從而保證審判活動依法進行,防止和糾正錯誤裁判,確保司法公正。在國外,民事檢察監督的形式主要是參與公益性或關系社會公序良俗的訴訟,客觀上取得了當事人的地位。但是我國的民事檢察則截然不同。從本質上講我國的抗訴權屬于法律監督權,而非訴權,具有公權性質。民事訴訟的本質在于對抗,民事抗訴應當定位在引起再審的價值上,而不能過多涉及當事人之間的權利處分行為。

現行民事訴訟法第13條規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的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卑凑赵撘幎ê蛯W理上一般解釋,所謂處分權是指民事訴訟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由支配自己的權利,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棄;而處分的權利,既包括實體權利,還包括程序的訴訟權利。從內容來看,處分原則可以說是一項最能反映民事訴訟制度特質的基本制度。在民事訴訟法的基本原則體系中,處分原則居于重要在民事訴訟中,當事人一方面基于其實體法上的處分權,決定如何處分系爭的實體利益或實體權力;另一方面基于其程序處分權,在一定范圍決定如何取舍程序利益,以避免因使用該程序而導致減損、消耗、限制系爭實體利益或系爭標的外財產權、自由權的結果。因此,民事訴訟法承認當事人處分原則的目的,并非僅為保障當事人對系爭實體權力的支配地位,也是為了使當事人有機會借此追求程序利益,以同時維護其受憲法所保障的系爭外的財產權、自由權等。

民事訴訟中的處分原則確立的直接根據是私法自治的理念,原則上可說,只要不損害公益、不損害他人的合法權益,當事人就可以行使處分權。同時,抗訴權的公權性質決定了民事抗訴的不可能像當事人申訴一樣自由,相反,抗訴機關不應隨心所欲地運用公權力干涉具有私權性質的民事權利。在不涉及公益的民事訴訟中,檢察機關原則上也不得超越當事人的處分權而徑直處分當事人的訴訟權利。但是在關系重大公共利益、國家集體利益的訴訟中應當允許檢察機關的職權介入以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同時裁判行為作為一種使用國家權力的行為,權力的使用本身關系廣大社會成員,其公益性不言自明,不能一概認為民事訴訟是私益活動,而否定民事抗訴的主動介入。可見,檢察權與當事人處分權的平衡關鍵在于不能過分濫用民事抗訴權,而應在有足夠的證據證明關系公益或牽涉司法不公正的情況下才動用抗訴權。法治社會權力來源于權利,因此權利應當得到權力的保障,而非無端的沖擊。

制度評析

(一)民事訴訟法相關修改評述

1.統一抗訴與申請再審事由

修正前的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五種情形和人民檢察院應當提出抗訴的四種情形。當事人申請再審的五種情形中,除第一項“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外,其他四項與抗訴條件完全相同。這次民事訴訟法修正案改變了這種差別化做法,實行檢察機關抗訴事由與當事人申請再審事由的完全統一??乖V監督的目的是引起法院啟動再審程序,因此統一抗訴事由和當事人申請再審事由有利于保持法律的統一性,同時也有利于救濟當事人的權利。

2.細化抗訴事由

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對抗訴事由所做的修改主要體現在將其細化并限制在這些條文范圍內。雖然抗訴事由原來的四條增加為十五項,但是可以看出抗訴事由不是更隨意,而是更加嚴苛。抗訴事由細化后更加明確,除幾項實體性事由不易把握外,整體上較修改前更明確。這既有利于檢察機關根據當事人申訴的具體事由提起抗訴,也有利于法院審查抗訴;可以有效解決因當事人濫訴破壞既判力的問題,也是解決“申訴難”的一個重要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修法中,原先委員長會議提請十屆人大常委會審議的修正案草案中有一個兜底條款。該條款規定其他致使原判決、裁定錯誤的情形應當再審。但是最終通過的修正案取消了這一條款??梢哉f這是一個明智之舉。加上兜底條款則上述合理內核就將全部喪失,去掉該條款就將當事人申請再審以及抗訴的范圍限定在十五種具體情形。

3.規定法院審查抗訴的期限和決定再審的方式

修正案規定,檢察機關提起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在30日內裁定再審。九一民訴法的規定與之稍有不同,規定人民法院應當再審。按照修改前民訴法的規定,檢察院抗訴必然引起法院再審。但是法院多長時限內決定再審,以何種方式做出決定民訴法沒有規定。

新舊規定的區別主要有兩點。其一,規定決定再審時間是30天,提高法院處理抗訴案件的效率。其二,規定法院決定再審的方式是裁定,這樣規定更科學規范。裁定更能體現出“訴”的特征。

針對這條規定,修正過程也有多次改變。修正案草案二次審議稿第九條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法院應當在三十日內再審”。有常委委員提出,法院對檢察院提出的抗訴,應當以裁定的形式決定再審。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經同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建議將上述規定改為:“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接受抗訴的法院應當在三十日內裁定再審?!钡侵?,又有常委提出,“裁定再審”的規定可能產生歧義,對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是否還可以做出不予再審的裁定,應予明確;同時還應明確做出裁定的起始日期。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經研究將上述規定修改為“接受抗訴的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抗訴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做出再審的裁定”。修正案最終形成。通過修改過程可以看出立法機關解決抗訴難問題的決心。體現了我國立法技術的日趨完善。本次修改也必然會對民事抗訴產生莫大的幫助。

4.明確抗訴再審的審級

修正案規定“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有本法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边@意味著除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之一的,可以交下一級人民法院再審外,其他情況下都堅持上級抗,上級審的原則。

第一百七十九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第(五)項規定情形屬于實體性事項,因此將前五項事由引起的再審交由下一級法院即原審法院再審有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審級利益,也便于查清事實。這些實體性事項本身就存在著一些認識上的差異,將這些案件規定由上級法院再審就提高了審級,不利于保護當事人的上訴權。

九一民訴法僅規定了人民檢察院提出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再審,但是沒有具體規定再審由哪一級法院進行審理。實踐中受理抗訴的法院一般將案件交由作出原生效判決的法院進行再審。這種做法是有缺陷的。上級抗,下級審的始作俑者是最高人民法院1991年印發的一個具有司法解釋性質的通知。通知以“便利當事人訴訟和人民法院審判”為由要求抗訴審原則上由原作出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人民法院進行。民事抗訴針對的是原審中存在的不合法、不公正導致的公信力缺失,而不僅僅是糾正錯誤。上級抗,下級審對于實現民事抗訴的這一價值毫無裨益,相反會有上級袒護下級之嫌。此外,“上級抗,下級審”對檢察院再審審理進行監督十分不便。此次修改解決了上述問題,值得稱贊。

(二)現行民事抗訴制度的缺陷分析

1.實體性抗訴事由難以把握

評價抗訴事由是否便于操作有兩個方面,其一,抗訴事由是否具體、明確;其二,抗訴事由是否客觀、易于分辨。民訴法修正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第一方面,第二個方面則有待于進一步完善。現行民訴法中的抗訴事由難以把握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事由。

第一,現行法的第179條第1項“有新的證據,足以推翻原判決、裁定的”,新證據的合法性需要審查,即便合法又何以斷定能推翻原判決、裁定。第二,“原判決、裁定認定的基本事實缺乏證據證明的”,首先什么是基本事實法官的認識因人而異,其次基本事實的認定證據是否充分也存在認識上的差別。第三,“原判決、裁定適用法律確有錯誤的”也屬于認識上的差別,法律規定不可能永遠清晰、無歧義,而案件也不可能永遠是單一的法律關系、單一的責任承擔,因此在審理案件過程中,法官依據自己對案件的認識選擇自己認為正確的法律是無可厚非的,如果故意選錯法律則屬于枉法裁判,應當屬于“對違反法定程序可能影響案件正確判決、裁定的情形,或者審判人員在審理該案件時有貪污受賄,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為的,人民法院應當再審”的情形。第四,規定“違反法律規定,管轄錯誤的”,此項似乎是一個程序性的形式問題,實際上也涉及實體性問題,因為確定管轄的前提是案件的性質和具體案情,在這個意義上說不做實體審理是無法最終確定管轄權的。

2.抗訴對象不明確

民事訴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包括起訴、審理、判決、執行等環節。民事抗訴的對象應當通過立法加以明確,尤其是在當今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司法解釋違法限制抗訴對象的情況下。民事抗訴應當針對法院作出的所有與審判相關聯的裁定、判決。我國民訴法規定人民檢察院對法院的審判活動進行監督。實際上從立法者的本意來看,審判活動并非僅指法院的庭審活動。

民事訴訟法規定人民檢察院抗訴的范圍是生效裁判,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卻通過幾個司法解釋將抗訴范圍逐步縮小。民事抗訴監督的是人民法院所有民事裁判活動,所有民事裁決都接受檢察監督也是應有之意。最高人民法院屢次通過司法解釋限制抗訴范圍理由都是“于法無據,不予受理”。目前,民事行政檢察監督范圍僅限于法院做出的生效判決和三種生效裁定,即管轄權異議的裁定、不予受理的裁定和駁回起訴的裁定。在法律并未就抗訴范圍作任何限制的前提下,最高人民法院的做法是沒有根據的。

3.抗訴程序規定缺位

修正案對民事抗訴案件來源的規定仍然堅持檢察機關主動提起與當事人申訴的二元方式。在我國目前的實際情況下,賦予檢察機關主動發現案源提出抗訴的權利可以有效監督遏制司法腐敗,這是二元來源模式的優點;同時檢察機關主動提出抗訴又有可能妨害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這是一個缺點。司法腐敗不能通過民事檢察根除,當事人的自由處分權卻會受到民事抗訴權的損害。這一來源模式是毫無疑問是需要完善的,但還不至于必須徹底拋棄。

由于檢察機關對民事案件的抗訴是基于履行法律監督職能,從而決定了庭審過程中檢察機關的地位既不同于審判機關,也不同于當事人和其他訴訟當事人。在開庭過程中賦予檢察機關什么權力就是一個難題。修正案中檢察官(員)出庭的權利得到保障,但是其在法庭上的具體權利義務仍沒有明確。

一般而言,經過一整套完整的程序得出的審理結果就應當承認其正當性。因此,不應提倡民事抗訴事由的擴大化,以及過分依賴民事抗訴程序實現實體正義,應當充分認識民事抗訴的救濟性和補充性。

民事抗訴的補充性是指抗訴再審是當事人窮盡正常程序都無法救濟自己正當權利而采取的救濟手段。只有生效判決確實存在瑕疵,導致當事人實體權利受到侵害或者公益受損時,才提起抗訴。如果法院在先行程序中不存在任何過失,僅因為當事人自己的過錯導致案件結果對其不利,則檢察機關不應啟動抗訴程序。

民事抗訴是為了對民事審判活動進行監督而發起的,抗訴本身是一種嚴肅的程序,若非為了救濟權利確實受到司法不法侵害的當事人絕不可濫用。從再審的內在制度價值來看,其與確保司法的權威性是相互協調的,即通過再審保障司法公正的實現,從而達到維護司法的權威性。但是一味追求所謂的裁判公正,而不顧程序過程的公正性及裁判的確定性,隨時推翻法院已作出的生效裁判,非但不能強化和維系司法的權威性,反而會削弱甚至破壞司法的權威性。為了維護司法裁判的終局性,作為一種事后的特殊補救程序,再審的啟動應受到嚴格的限制。再審制度只能實行有限糾錯,其制度設計必須權衡救濟利益的大小與救濟成本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