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充責任在民法理論的適用
時間:2022-12-06 10:59:25
導語:補充責任在民法理論的適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補充責任的理論探討,源于對經營者安全保障義務中第三人的介入行為與經營者責任的研究[1]。補充責任作為一種全新的責任形式,和不真正連帶責任、按份責任、連帶責任相比較而言更具多樣化。適用于解決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各類利益關系并占有一定的地位和研究價值,隨著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補充責任在我國逐步發展成解決債務債權糾紛等司法問題的合格方法。由于是一種全新的責任形態,各方都沒有對它進行系統研究整理,在法律規定方面也不相統一。為了將民法理論中的補充責任進行全面化多層次的研究分析,使分散見在各個角落的補充責任連接成一個有機整體,在系統性和適用性上實現統一,最終補充完善民事責任體系,從而構思出一整套合理高效的補充責任體制。此文筆者針對民法理論中與補充責任有關的基礎理論知識、法律公文規定及相關司法運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探討。希望對讀者有一定的審美價值和思考意義。
關鍵詞:補充責任;民法理論;適用探討
民事責任分類研究在我國民事責任體系中處于重要地位。按份責任和連帶責任等傳統民事責任形態伴隨著社會的進步發展,研究領域的要求不斷提高,它們的研究性和可挖掘性減弱。相比較而言,對于補充責任及不真正連帶責任等的研究成為當下學術界、政法界探討的熱點和焦點。補充責任是由專業人員商定探討出的一種全新的民事責任形式,能夠更好地維護人民的各項權益,它的產生主要是應用于解決責任順序和責任之間的分擔等一系列實際問題。《侵權責任法》上有一系列明確規定,應將有關補充責任的相應條款的適用范圍限制在直接侵害人與安全保障義務人處于“不同的責任層次或級別”的場合,并將上述條款中的補充責任限制于“內部關系上的補充性”[2]。簡而言之,補充責任能夠反映出我國民事責任體系正處在優化重組階段,其出現具有促進作用。另外,在責任分擔中,如果主要責任人不明確無法承擔責任時,應該使位于第二順序的補充責任人承擔相應責任。這樣能夠充分保護債權人利益,因而比按份責任更加靈活自如。補充責任人所犯錯誤的輕重程度決定了應該承擔多大的責任,這種人性化規定避免產生不公平、不正義的結果,保證了社會和諧。另外,補充責任的特定順序性和補充說明是其閃光之處。
一、補充責任基本理論概述
多年以來,有多位學者對補充責任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學者們的觀點僅代表了個人觀點,也存在著弊端。筆者在借鑒前人經驗后提出,補充責任是指以法律法規明文規定或相關人員彼此約定為基礎,在追責時,假如主責任人不能及時償還相應債務時,補充責任人補足一定范圍內的債務,可向主責任人追加賠償的民事責任。補充責任具有多個責任人共存、補充責任與主責任之間內部不劃分份額、補充責任承擔與法律規定和當事人之間均有聯系、承擔責任時具有一定順序、法律明文規定或約定俗成產生補充責任、補充責任人享有追償權這六方面的特點。從性質方面來看,補充責任是一種牽連性、附條形、非完全性、形式性的民事責任。與連帶責任相比較,補充責任中有責任順序,由主責任人承擔第一順序責任;與不真正連帶責任相比較,訴訟規則和形式不相同,在主負責人明確的條件下,權利人不能先起訴補充負責人;與按份責任相比較,關于追償問題,補充責任人可以基于終局責任,享有對主責任人的追償權。因此,補充責任在民法理論中是獨一無二的,在司法方面,補充責任制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共秩序方面意義重大,體現出了社會公平正義。另外,補充責任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社會損害分擔機制的發展。可以通過相應保障機制來分散風險、分擔損失,推動相應產業的繁榮發展。是其他責任形態代替不了的,應發掘補充責任的優越性,并應用到我國的各類關系處理中。
二、補充責任的分類研究探索
關于補充責任的分類研究,有相關學者提出了多種分類標準。以原因為分類標準可將補充責任分為因侵權行為產生的和因合同行為產生的兩類。其中,因侵權行為原因產生的補充責任有中介機構的、因違反附隨義務而產生的、因違反法定義務而產生的三種類型。從補充責任人和第一責任人之間的法律關系來看,補充責任可以分為監護性、侵權性、經營性、擔保性四種類型。根據補充責任人有無責任構成度,可分成過錯補充責任和嚴格補充責任兩種類型。從承擔補充責任的財產范圍來看,也可分為無限補充責任和有限補充責任兩類。以此類推,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不同的分類方式,每一小類都可以劃分成更小的類。分類研究不但可以作為規定及做法的總結,也為更好地解決各類復雜的問題做出相應參考。我國民法通則中的第一百三十三條第二款明確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由監護人適當賠……這是一種監護性的補充責任[3]。除此之外,筆者在此列舉一種需要承擔責任的情況。如掛靠關系中的被掛靠企業承擔的責任類型是什么?在掛靠關系中,掛靠經營者借助被掛靠企業的名義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在這種情況下,被掛靠企業可以依此收取一定規格的管理費用。現當今,規范掛靠行為的相關法律十分缺少,因此,民眾要努力學習相關知識,懂得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三、司法實踐中的補充責任研討
現行的法律和司法解釋以“誰主張,誰舉證”為原則。通常情況下,原告應承擔一定的責任,來證明被告的所犯過錯、因果關系、損失事實及違法行為。在《民法典》編纂中確定并統一補充責任的適用形態與規則,統合散落于民商事規范中的補充責任,明確規定補充責任人的先訴抗辯權,減少不必要的程序紛爭[4]。也就是說,由于侵權的原因使受害人上訴法院請求承擔責任時,首先受害人應該提供實時性、充分具體、可信度高的法律證據,以此證明加害人對其實施了違法行為。有時受害人因無法舉出切實的證據而只能承擔敗訴的風險,既使好人得不到法律保證,壞人逍遙法外,又蔑視了法律追求公平正義的準則。因此,筆者表示可有幾方面改進之處:在法院方面,必須采取嚴格、客觀、公正、有效的標準來檢查證據、合理判斷,從而使受害人的痛苦程度減輕;在搜尋證據方面,不能只讓受害人尋找證據,因為受環境、時間、處所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受害人可能無法找出適合的證據,這時法官要行使調查證據的權力,細心觀察,實地取證,保證各項環節的無污染性;在維護審判結果公平方面,受害人既要有證明加害人過錯的證據,加害人也要拿出證據來證明自身不存在過錯。這樣反而更有利于維護雙方的利益,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營造和諧友好的公共環境。
四、結語
在我國民事責任體系中,補充責任是特殊民事責任的一種表現形式,是在不影響權利人的權利保護前提下為了理順主次責任之間的關系通過立法改造而發展起來的一種責任形式,是民事責任細化優化的結果[5]。從理論到立法再到司法適用補充責任一直存在著褒貶不一的評價。針對我國實際情況,筆者表示我國應將補充責任作為一項獨立的法律制度并做出統一規定,完善法律法規,確保司法公正,促使法律制度朝著嚴密性、科學化、高透明的方向發展。應讓民眾對補充責任的相關概念、明顯特征、表現形式等基礎理論知識有明確深入的了解。仔細對現有法律文件進行總結整理,按照一定的標準對補充責任進行分類。還要在司法實踐上對補充責任給予明確的指引,在實踐中和程序上對補充責任進行全方位的考查和規定。在實踐中,學會總結法官在判定補充責任承擔范圍時考慮的相關因素。關于程序執行,要做到明確補充責任的訴訟結構形式,學會運用相關知識維護自身合法權益。以上所述,是對補充責任在民事理論中的探討研究,有利于維護法律公平正義,構建和諧社會,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
[參考文獻]
[1]陳清.論我國侵權責任法中的補充責任[J].理論月刊,2011(09):123-126.
[2]李中原.論違反安全保障義務的補充責任制度[J].中外法學,2014,26(03):676-693.
[3]宣瑄.論民法理論中補充責任的適用[J].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2007(01):42-44+75.
[4]肖建國,宋春龍.民法上補充責任的訴訟形態研究[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6,24(02):3-11+172.
[5]黃龍.民事補充責任研究[J].廣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04):16-28.
作者:劉瑾儀 單位:國家檢察官學院
- 上一篇:占有之訴對民法的影響
- 下一篇:民法教學反思與重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