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民法保護分析
時間:2022-08-27 11:27:25
導語: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民法保護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1網絡消費者知情權的含義。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明確了消費者有權知悉的相關商品信息。網絡消費者知情權在此基礎上還要求有其特有的比如物流配送、商家信譽等信息。首先,在賣家的回答方面,網絡消費者在有疑惑時,賣家應當誠信地作出讓人滿意的回復。同時,關于經營者信息、物流配送以及交易方式等與網絡消費有直接關聯的基本信息,網絡消費者亦有權向經營者獲取。再者,在賣家的主動明示方面,賣家有義務向買家明示標的物的有關信息,不能騙人。同時,在對交易標的物介紹時要使用準確易懂的語句和詞匯。1.2網絡消費者知情權的特征。網絡交易的互聯網環境、價款支付和貨物收送方式等使網絡消費者知情權得以區別于以往交易方式中的知情權。(1)知情權的內容更加寬泛[1]。網購中買家不能真實體驗商品的特性,不知道商品能不能滿足其要求,僅憑一面之詞形成主觀印象。存在對商品進行不真實、不完全的介紹或者虛假刷單、虛假廣告等現象。所以,網絡消費者知情權還應包括商家自身信息以及物流、售后等內容。(2)更易被侵犯。經營者通過日常經營具備了更多的專業知識和商品信息。同時,依靠經驗和可鉆的空子,更有助于其不合常規地經營,使得買家了解事件原委情狀的權力更易受到損害。(3)商家信息明示義務更為重要。網絡購物,買家只能通過網上的介紹和主動取得標的物信息來實現其知情權,不能實際接觸標的物阻礙了買家對標的物的認知。所以,為了彌補買家與賣家的信息不對稱,防止商家鉆交易中的漏洞,更應該強調商家的明示義務,必須負責地向消費者提供相關信息。
2我國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民法保護的現狀考察
2.1我國網絡消費者知情權保護的困境。2.1.1虛假信息泛濫。與平常交易不同,網絡交易中,消費者主要是看賣家提供的信息,商品好不好要看賣家給的信息充足、真實與否。因此,買賣合同中關于標的、數量、質量等條款難以得到切實保障。同時,由于經營者在網絡交易中處于有利地位,便有了其可操作的空間,在網絡平臺中,假貨劣貨屢見不鮮,消費者權益易受到損害。2.1.2商家信譽沒有保障。商家名聲好,來購買的消費者就會多。然而在網絡平臺中,很多商家沒有信譽保障,難以取得消費者的信任[2]。消費者購買商品后會對商品質量、物流配送等進行評價,而這些評價將會是消費者作出決定的判斷標準,同時,也可以得出商家的好評率和信用等級。但是不法經營者的虛假刷單行為給信用評價注入水分,甚至這種行為還造就了一種行業。這當然會把消費者帶到一個錯誤的認識領域,損害其權益。2.2我國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民法保護存在的問題。2.2.1我國民法未專門規定知情權。知情權種類和內容寬泛,伴隨時代的發展,知情權除了已有規定之外,越來越有民事屬性,而在民事這一方面,誰都離不開信息,如果不對知情權進行保護,將會損害社會大眾的利益。因此,應當重視對知情權的保護。我國民法雖有有關規定,但關于其法律責任等沒有規定,隨著時代的發展,知情權的內容也在擴大,我國民法有必要對其進行細致規定。2.2.2經營者與消費者的利益沖突。我國法律保護任何一個人以正當方式追求其最大利益。因此,在網絡消費的過程中,買家有權通過行使知情權獲取相關信息,而賣家為獲得更大收益隱瞞一部分信息。若民法要對其知情權進行保護,則須要解決二者的利益沖突。比如,詳細規定知情權的內容等,既使消費者省心地買東西,保護廣大消費者的合法利益,同時,讓經營者符合公序良俗地掙錢,協調二者之間的利益沖突。
3網絡消費者知情權民法保護的完善
3.1規定網絡消費者知情權為一項獨立的人格權。人格權是每個人從出生那一刻便具有的權利,是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生存所必須享有的基本權利。一個人的尊嚴、自由即為人格權的內容,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連了解事件原委情狀的權利都沒有,不僅不能正常生活,自由和尊嚴也將被踐踏。在網絡經營中,賣家通曉標的物的技藝、知曉行情,而買家與此相反,所接受的標的物信息大多是經過完善的,有的使買家產生偏差認識,買家因此處于弱勢地位。為此,將網絡消費者知情權確認為新的具體人格權,將有助于買家積極地行使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3.2網絡經營者信息明示義務的完善。3.2.1經營者信息明示的范圍。(1)標的物的基本信息。除已有法律規定之外,要根據網絡經營的自身特點作出不同規定。(2)賣家信息。應當提供賣家的聲譽信息、身份信息并且應當有資格證件以及切實的標的物評價作為保障。現實中有很多商家用假身份在網上賣東西,產品有問題了,買家去找商家換貨等,這時卻找不到商家了,為了防止類似現象發生,應當保證賣家信息是真實的。(3)買賣規則。有關買賣規則的信息明示,應著重強調規則的易操作和及時告訴,賣家應通過精練語句表述買賣規則。3.2.2.經營者信息明示的標準。(1)信息真實。任何信息明示的要求都應當符合信息真實這一點,否則,買家會做出相對偏差的決策。所以經營者明示信息時應立足于事實。(2)信息充分。經營者應當將所有信息完整地進行表示。即商品產自哪,何時產出,產地何處,有什么樣的現實功效,怎樣購買,如何取貨等各方面的信息。信息充分應當滿足能夠使買方正常買賣并且能夠無偏差選擇標的物的要求。(。3)明示及時。網絡交易中買方購買標的物需要依靠賣方提供的信息,賣方在買方有疑問時進行解答尤為重要,這對買方有著重要的幫助作用。3.3規定經營者侵犯網絡消費者知情權的民事責任。3.3.1違約與侵權的競合。網絡交易中,賣家不主動進行信息明示會造成侵權和違約責任的競合,在此情況下買家既可以要求賣家承擔違約責任,又可以請求賣家承擔侵權責任。3.3.2締約過失責任。即買賣合同訂立過程中,買家交錢之后,賣家卻說標的物賣完了,類似這種在訂立合同前本有責任在一些方面作為而不作為,給買貨一方造成損失后,就有了承擔損害賠償的責任[3]。若經營者違背誠實信用原則提供虛假信息、瑕疵商品等,便會對消費者造成人身或者財產損失。所以商家不得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否則應賦予對方解除買賣合同、請求賠償損失的權利。法律原則亦是法條,也是法律規定,違背法律原則同樣應該承擔法律責任。3.3.3其他民事責任。商家侵犯買方知情權的同時,對其他權益多少也會造成侵害。讓消費者花費更多的錢不說,假如消費者買的東西是壞的,是不安全的,那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威脅。則其就有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責任。生活是多樣的,消費者也有可能因此精神上受到折磨與損失,如果其能提供有根據的事實和證據,符合法律上的條件,那么法律應當滿足其提出的損害賠償的要求[4]。
4結語
網絡購物形成的公眾效應很高,有較多便宜的商品,同時加快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在網絡買賣活動中,網絡消費者知情權屢受侵犯,正是由于糾紛率升高,買家對網絡交易的信任度降低,減緩了網絡交易的發展進程。因此對此進行保護迫在眉睫。立足于現狀,本文結合網絡買賣的特點,根據我國現狀,提出了若干完善建議。法律是公民能夠容忍的底線,也是國家鼓勵每個人用來保護自己的武器。在產生糾紛后,需要法律公正地作出評價,解決糾紛,使利益受損的一方得到彌補。法律亦需要與時俱進,網絡消費者知情權較于以往的知情權,內容更加廣泛,更易受到侵害,同時網絡交易有其自身的特點,因此,民法保護應對癥下藥,使得規定更具操作性。
參考文獻:
[1]胡艷萍.網購消費者知情權問題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4.
[2]李偉:“網絡購物消費者的權益保護”,載《法制與社會》,2014(02).
[3]高勇.論締約上的過失責任[J].黑龍江財專學報,2000(6):51~54.
[4]李勤.試論消費者知情權之民事救濟[J].理論界,2005(5):75~76.
作者:賈天祎 單位:河北經貿大學
- 上一篇:智能電網建設機電工程技術研究
- 下一篇:聾校多媒體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