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產品責任法制探討論文

時間:2022-11-20 04:37:00

導語:兩岸產品責任法制探討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兩岸產品責任法制探討論文

壹、前言

一、消費者保護思想

消費糾紛自古有之,但傳統民法所欲規范的侵權行為類型,為手工業或農業社會的年代,當時商品是否具有瑕疵(對價不均衡)或缺陷(欠缺合理可期待的安全性),由于產品制造簡易,皆可一望即知,制造人或出賣人有無盡到交易安全的注意義務,舉證亦很容易,故現行侵權行為法所采之過失責任主義,與加害人之故意過失由被害人負舉證責任等制度,皆屬可行的制度。

然今日由于下列兩個因素,消費糾紛日益增多,消費者的權益有須特別加以保障的必要:

(一)科技的進步:使商品具有五項特色

1.商品制造之技術化:

商品系高度專門技藝之產物,是否有缺陷,事前檢查,固不易發現;損害發生后,對商品制造人有無故意過失,亦難以舉證。

2.商品功能的復雜性:

商品如何使用及其有何種功能,非有商品制造人為必要的說明與指示,常難以為安全的使用。

3.商品產銷的多層化:

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須透過復雜的產銷過程,例如輸入業者、批發商,始能到達消費者手中。

4.商品之廣告化:

商品制造人多利用大眾傳播工具,直接訴諸消費者,引起購買欲望。

5.商品之國際化:

由于交通便捷、國際貿易發達,商品以突破國界,行銷至全球各地,消費者常求償不易與涉及復雜的國際私法。[1]

(二)消費者保護思想之發展:產生消費者五大權利的思維

1.選擇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政府維持一個競爭的秩序。讓消費者可以選擇一個最有利于自己的條件來訂立契約

2.明了事寶真相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不受虛偽不實廣告、標示、標價及其它行為之損害,故制造者須有正確、適當的廣告與標示。

3.損害救濟的權利:

當消費者的權利遭受損害時,須要有合理的管道加以救濟,即必須針對各種不同的消費糾紛,而設計各種不同訴訟制度,以為消費者的權益,避免消費者因不懂復雜的制度,而自行承擔損害所引起的惡性循環。

4.安全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制造者的商品其有合理可期待的安全性,此亦為消保法與民法立法所欲維護之消費者的主要權利。

5.意見被重視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政府于制訂社會經濟政策之際,必須考慮消費者的利益,并使消費者有表達意見的機會[2]。

二、立法模式

由于科技時代的來臨,大量生產、大量流通與大量消費已為時勢所趨,生產者與消費者兩極,對立的情況亦趨嚴重,世界各國均發現,采過失責任主義的傳統一般侵權行為法則已不適合解決此間題,故產生消費者保護法制與民法特殊侵權行為類型的創設[3],臺灣地區在一九九四年通過施行“消費者保護法”,另于一九九九年修正“民法債編”時,又新增民法第191條之1商品制造人責任特殊侵權行為之規定;大陸地區亦在一九九三年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并在二000年加以修正,又大陸地區所擬定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草案》中,在第八編侵權行為中,亦擬定第六章“產品責任”之專章,本文即將焦點集中于兩岸之間產品責任法制作分析比較,并提出拙見,為大陸地區民法學之發展與消費者權益之保護,略盡棉薄之力。

貳、責任主體

一、臺灣地區

(一)“民法”:

依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規定:“商品制造人因其商品之通常使用或消費所致他人之損害,負賠償責任。但其對于商品之生產、制造或加工、設計并無欠缺或其損害非因該項欠缺所致或于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前項所稱商品制造人,謂商品之生產、制造、加工業者。其在商品上附加標章或其它文字、符號,足以表彰系其自己所生產、制造、加工者,視為商品制造人。商品之生產、制造或加工、設計,與其說明書或廣告內容不符者,視為有欠缺。商品輸入業者,應與商品制造人負同一之責任。”

依本條規定,負商品制造人責任之責任主體為:

1.商品制造人

所謂商品制造人,依同條第二項規定,系指從事生產、制造及加工業者,但此處產生疑問者為,是否所有商品制造人均應依本條負責[4]?學說上有認為須“重復施行該行為之人”始有本條之適用[5],亦有認為,本條應屬“企業責任”,不可望文生義,認為所有商品制造人均應負本條之商品責任[6]。無論如何,偶爾從事商品制造或販賣行為之人,無本條之適用。

2.擬制商品制造人

依“民法”第191條之1第二項規定:“前項所稱商品制造人,謂商品之生產、制造、加工業者。其在商品上附加標章或其它文字、符號,足以表彰系其自己所生產、制造、加工者,視為商品制造人。”例如,本國廠商為外國廠商代工制造計算機產品(OEM),雖然事實上的商品制造人是本國廠商,但外國廠商貼上卷標之后,則依本條項規定,視為商品制造人。須注意者為,此處法條用語為“視為”,不得舉反證推翻之。

3.商品輸入業者

依“民法”第191條之1第四項規定,商品輸入業者,應與商品制造人負同一之責任。對于“商品輸入業者”,并無定義性規定,參酌本條之立法理由,所謂商品輸入業者,包括進口商品至我國之進口商及輸出商品至我國之出口商[7]。

(二)“消費者保護法”

臺灣地區“消費者保護法”規定,關于商品致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責任主體之規范如下:

1.從事設計、生產、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

依“消費者保護法”第七條規定:“從事設計、生產、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于提供商品流通進入市場,或提供服務時,應確保該商品或服務,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

商品或服務具有危害消費者生命、身體、健康、財產之可能者,應于明顯處為警告標示及緊急處理危險之方法。

企業經營者違反前二項規定,致生損害于消費者或第三人時,應負連帶賠償責任。但企業經營者能證明其無過失者,法院得減輕其賠償責任。”

2.經銷商

“消費者保護法”第八條規定:“從事經銷之企業經營者,就商品或服務所生之損害,與設計、生產、制造商品或提供服務之企業經營者連帶負賠償責任。但其對于損害之防免已盡相當之注意,或縱加以相當之注意而仍不免發生損害者,不在此限。前項之企業經營者,改裝、分裝商品或變更服務內容者,視為前條之企業經營者。”

3.商品輸入業者

“消費者保護法”第九條規定:“輸入商品或服務之企業經營者,視為該商品之設計、生產、制造者或服務之提供者,負本法第七條之制造者責任。”

4.廣告商

廣告商之責任,規定于“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二條及二十三條。依“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二條規定:“企業經營者應確保廣告內容之真實,其對消費者所負之義務不得低于廣告之內容。”;“消費者保護法”第二十三條規定:“刊登或報導廣告之媒體經營者明知或可得而知廣告內容與事實不符者,就消費者因信賴該廣告所受之損害與企業經營者負連帶責任。前項損害賠償責任,不得預先約定限制或拋棄。”

(三)商品責任主體規范不明

縱使依條文文義及立法理由之說明,“民法”及“消費者保護法”上關于商品制造人之范圍者仍然不夠明確,所產生的問題在于“商品的出租人、出借人”是否有商品制造人責任之適用?臺灣地區學說與實務上之通說系采肯定說[8],通說所持之理由系參照外國立法例[9],認為商品之出租人、出借人亦有商品制造人責任之適用。

二、大陸地區

(一)民法(草案)

依大陸地區民法草案之規定,商品責任之責任主體為:

1.生產者

依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三十五條第一項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2.銷售者

依民法草案第三十六條第一項規定:“由于銷售者之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財產上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二)產品質量法

1.生產者

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它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銷售者

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由于銷售者的過錯使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銷售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服務提供者

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五條第三項規定:“消費者在接受服務時,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服務者要求賠償。”

2.營業執照出租、出借者

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使用他人營業執照的違法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可以向其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營業執照的持有人要求賠償。”

3.展銷會舉辦者、柜臺出租者

依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三十八條規定:“消費者在展銷會、租賃柜臺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結束或者柜臺租賃期滿后,也可以向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要求賠償。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的出租者賠償后,有權向銷售者或者服務者追償。”

4.廣告經營者

依廣告法第三十八條規定:“廣告經營者、廣告者明知或應知廣告虛假仍設計、制作廣告的,應當與經營者承擔連帶責任。”

(三)關于責任主體之評釋

1.民法草案與產品質量法本身并無差異:

從民法草案與先前公布施行之產品質量法條文文義觀察,所使用之文字幾無不同,似欠缺規范實益。

2.對生產者未加以定義:

關于“生產者”一詞,不論民法草案或產品質量法,均未有定義性條文,適用條文時,恐生疑義。

3.民法草案責任主體范圍亦不夠明確:

此處會與與臺灣地區所施行之條文產生相同之疑問,即“商品之出租人、出借人”是否有產品責任之適用?解釋上,亦應與德國產品責任法作相同解釋,認為包括出租人、出借人較妥。另外,不論民法或產品質量法,對商品之輸入業者,均未加以規范,或有可能認為“銷售者”包括“輸入者”,惟不論如何,以法條有明文規定,較為妥當。

參、商品欠缺(缺陷)

一、意義

商品責任,并非建立于“直接侵害法益”之責任基礎上,而系因為違反了一個“避免危險發生之義務”,法律用語上稱為欠缺。所謂欠缺,系指商品未符合交易上被合理期待之成分、形狀、品質、效用或價值而言。商品是否有欠缺之判斷時間點,參酌臺灣地區消費者保護法施行細則第五條第三項規定,應以該商品流入于市場時較為合理[10]。

二、臺灣地區之規定

欠缺之態樣,依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第一項但書規定,包括生產欠缺、制造欠缺、加工欠缺、設計上欠缺。又商品經常涉及高深科技,消費者是否能合理適當的使用,有賴于商品之說明,說明若有不實,容易造成損害,故“民法”第191條之1第三項規定:“商品之生產、制造或加工、設計,與其說明書或廣告內容不符者,視為有欠缺。商品輸入業者,應與商品制造人負同一之責任。”此為“說明欠缺”(又稱指示欠缺)。商品欠缺[11],在侵權行為法上,具有兩種功能:第一、欠缺為構成要件之內容,第二,以欠缺作為違法性之判斷。

又商品責任所稱欠缺,在臺灣地區制度上系采“推定主義”,凡使用商品造成損害,即推定該欠缺存在,被害人無庸舉證。

三、大陸地區之規定

(一)對商品之欠缺無定義或范圍規定

相對于臺灣地區“民法”之規定,大陸地區之民法草案或產品質量法,在法條用語上稱為“缺陷”,但對于“缺陷”之范圍并未有定義或范圍等說明性條文,唯獨在民法草案第三十八條有“說明錯誤”之賠償責任。將兩岸之條文相較之下,可見大陸地區之民法草案規定較為不明確。

(二)無商品缺陷之推定,對消費者不利

臺灣地區之商品欠缺,系采推定主義,即消費者受有損害時,即推定商品有欠缺。惟大陸地區并無此等規定,依侵權行為法則之民事舉證責任一般原則,應由受害者負舉證責任,現代商品生產過程多為高度科技之產物,消費者是否有能力舉證商品有缺陷?恐怕值得考慮。

肆、損害與保護客體

一、損害

侵權行為之構成,以被害人受有損害為要件。商品制造人法所稱之損害,與民法一般侵權行為所稱之損害意義并無不同[12],包括財產上損害以及非財產上之損害,前者指得以金錢加以計算之損害,例如物之價值減損、醫療費用、修繕費用等;后者則指不能金錢衡量的精神或肉體上痛苦而言[13]。

二、保護客體

(一)臺灣地區

“民法”第191條之1所保護之范圍,究竟是權利或利益?或包括二者?關于繼續侵蝕性損害(WeiterfressendeSch?den)[14]是否得依本條主張之?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要先界定兩個范圍,第一、繼續侵蝕性損害的性質,應該屬于“權利”(商品所有權)的侵害,或是純粹經濟上損失?第二、“民法”第191條之1保護的范圍是否兼及于權利及利益?

繼續侵蝕性損害是否為“商品所有權侵害”之侵權行為?縱使在德國,仍然是目前產品責任爭議最大的問題之一,德國聯邦法院又曾做出立論完全不同的兩種判決,學界立場亦不一[15]。臺灣地區目前通說的看法,認為繼續侵蝕性損害,屬于“純粹經濟上損失”,屬于契約法的固有范圍,侵權行為原則上不應介入,以免破壞目前民事責任體系[16]。

至于問題,民法第191條之1的保護范圍,多數說認為包括權利及利益[17],少數說則秉持前一個問題的基本立場,認為純粹經濟上損失系屬契約法之范疇,侵權行為不應介入[18]。不過,值得提出來討論的一點,便是德國產品責任法第一條規定[19],產品責任所保護的客體為生命、身體、物等權利,并不包括利益,我國“民法”第191條之1并無此限制規定,站在保護被害人之立場,似亦不須利益排除在外[20]。(二)大陸地區

1.法條用語不夠精煉

民法草案產品責任一章,對產品責任所欲保護之客體,法條用語常以“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但侵權行為所造成之損害,不外乎財產上之損害與非財產上之損害。就大陸地區法條文義觀之,似包括二者。又,產品責任一章在條文結構上既置于“侵權行為”一編,法條文義上更無須重復規定“侵權責任”。如此一來,根本無須規定“人身及財產”及“侵權行為責任”,僅須規定“因產品缺陷造成損害,生產者應承擔責任”即可。法條文字反而更為精煉。

2.保護客體范圍不明

依產品質量法第四十一條第一項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缺陷產品以外的其它財產(以下簡稱他人財產)損害的,生產者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顯然將“繼續侵蝕性損害”排除在外;但民法草案第三十五條以下條文,卻規定:“造成人身、財產上之損害”,反而會產生民法所欲保護之范圍,是否將侵權行為法所欲保護之范圍擴大到“繼續侵蝕性損害”。建議修改法條文字,與產品質量法相符,較符合侵權行為法之規范。

伍、因果關系與違法性

一、因果關系

損害賠償責任之成立,須存在因果關系。傳統見解認為,損害之發生為請求損害賠償之要件,侵權行為之成立,則須具有加害行為、侵害權利、至生損害、加害行為與造成損害間須具有因果關系、行為不法、加害人須有責任能力、加害人主觀上須具有故意過失等要件。

惟德國通說認為,因果關系之討論,應分為二階段,即責任成立的因果關系(HaftungsbegründendeKausalit?t),即”加害行為與侵害權利間的因果關系”;及責任范圍的因果關系(HaftungsausfüllendeKausalit?t),即”侵害權利與造成損害間的因果關系”[21]。

(一)臺灣地區-因果關系被推定

就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第二項:“或其損害非因該項欠缺所致”文義觀之,其因果關系為法律所推定,但商品制造人得舉證免責。就推定之范圍而言,本條規定應屬“雙重推定”。

其損害非因該項欠缺所致(推定因果關系)[22]

(二)大陸地區

遍尋民法草案產品責任章,并無與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相同之因果關系推定規定,又依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五條“受害人應證明侵害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第一項)。法律規定應當由侵權人證明因果關系不存在,如果侵權人不能證明的,視為存在因果關系。(第二項)”。果真如此,則被害人尚須就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根本無法達到保護消費者之目的。

二、違法性

一個造成損害的加害行為是否構成侵權行為,須判斷該行為是否具有違法性而定。傳統學說上認為,違法性判斷應采結果不法說(Erfolgsunrecht),即任何一個侵害權益的行為,除具有阻卻違法事由時,均推定有違法性[23]。目前學說上,有提出新的違法性判斷基準,其一為行為不法說(Handlungsunrecht),簡單來說,先將該加害行為區分為故意行為或過失行為,若為故意行為,則先推定有違法性;若為過失侵害行為,則須視該行為是否違反了一個義務,若有義務的違反[24],則該過失行為具有違法性[25]。其二為折衷說,折衷說之看法,則將加害行為區分為直接侵害行為與間接侵害行為,直接侵害行為(例如拿刀子砍人),采結果不法說;間接侵害行為(例如引進危險物品)則采行為不法說,即視引進危險源之人是否盡到“防止危險發生的注意義務”而定。換言之,如果該產品不具任何瑕疵時,則該行為無任何注意義務的違反,從而不具違法性[26]。

在產品責任違法性的判斷上,臺灣地區文獻常以“是否違反注意義務”或“違反交易安全義務”等語氣闡釋[27],似采行為不法說。不過,產品責任本身的性質,應屬間接侵害行為,縱使采折衷說,亦可得出相同之結論。

商品制造人是否盡到注意義務,大致上的判斷如下:

(1)一般交易安全參與者之合理期待

(2)符合商品導入市場時之當時科技水準[28]

(3)達到安全費用經濟上之界線[29]

陸、責任

一、責任能力

侵權行為之責任能力,以加害人主觀上具有責任能力為前提,商品責任雖為特殊侵權行為之類型,但并無排除責任能力之適用,從而商品制造人之責任能力,應以“識別能力”為判斷基礎(臺灣地區“民法”第187條參照)。

大陸地區民法關于責任能力之規定則付之闕如,不論在民法總則編第七章民事責任或第八編侵權行為,均無對于民事責任能力之規范。僅有之條文,為民法總則第九十二條:“自然人、法人違反合同或不履行其它義務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此一條文并無意義,第一、民事責任之發生,為義務之違反。至于系何種義務之違反,并無規定之必要。第二、民事行為之主體,不外乎自然人及法人,法條文字作此規定,亦欠實益。第三、對責任能力未加規定,顯然不妥[30]。

二、過失

(一)臺灣地區-推定過失

侵權行為法,以過失責任為原則,亦即構成侵權行為,須加害人主觀上具有故意或過失為必要。然而,在特殊侵權行為責任之類型中,法定人責任(187)、雇用人責任(188)、動物占有人責任(190)、工作物所有人責任(191)均采推定過失責任(又稱為中間責任)。關于商品制造人責任部分,依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第一項但書之規定:“但其對于……或于損害之發生,以盡相當之注意者,不在此限。”顯然亦采推定過失責任,商品制造人若欲舉證免責,必須舉證已盡到善良管理人之注意義務。

(二)大陸地區

依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一條:“由于過錯侵害他人人身、財產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一項)依照法律規定,推定侵權人有過錯的,受害人不必證明侵權人的過錯;侵權人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不承擔侵權責任。”又第二條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顯然,大陸地區民法關于侵權行為法之設計,亦以過失責任為原則,而以推定過失責任、無過失責任為例外。

問題點在于,產品責任一章中,并無關于推定過失或者無過失責任規定之條文,顯然立法者所欲采取者,為過失責任制度。依舉證責任之原則,應由被害人對加害人負舉證責任,對被害人顯然不利。

論者可能認為,大陸地區民法系采“危險責任”,從而無推定過失等文字,惟從危險責任之原則觀察,大陸地區民法亦不符合危險責任之法制。(詳后)

柒、免責事由

一、臺灣地區

依臺灣地區“民法”第191條之1規定,商品制造人得主張下列事由免責:

(一)已盡相當之注意而免責

1.對于商品之生產、制造或加工已盡相當之注意。

2.對于防止損害之發生,已盡相當之注意[31]。

(二)不具因果關系而免責

商品所生之損害非因該欠缺所致。

二、大陸地區

(一)依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三十五條第二項:“生產者能夠證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1.未將產品投入流通的;

2.產品投入流通時,引起損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

3.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缺陷的存在的。”

(二)依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三十八條:“因產品之說明錯誤,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人身、財產損害是由于受害人使用不當等原因造成的,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不承擔侵權責任。”

捌、責任態樣

一、臺灣地區

“民法”第191條之1是否為“危險責任”?在學理上亦有探討必要。所謂危險責任(Gef?hrdungshaftung)系一個人實施了經允許的危險活動,或經營、使用危險設備,須負擔對他人經由此危險所產生之損害。從而,危險責任并非對于不法行為的制裁,而對于法律所允許的社會經濟生活所必要的活動,基于不幸損害之合理分配之理念,使持有或經營此項危險活動之人,負賠償責任[32]。

采危險責任時,通常在立法例上,有下列基本原則:

1.須為特別危險

所謂特別危險,大致上指發生損害的機率相當高、較難以控制之危險、或引起損害時,所造成的災難范圍相當廣。

2.無過失責任

3.保護客體有限制

4.無慰撫金請求權

5.有損害賠償最高額之限制

在本條立法過程中,原本草案之設計確采危險責任無疑,但以現行法條觀察,一來采取推定過失責任,二來并未排除慰撫金請求權,亦無賠償最高額度之限制,是否能謂本條采危險責任,顯非無疑。

二、大陸地區

大陸地區之產品責任,欠缺類似臺灣地區之推定過失之條文,可能產生是否采“危險責任制度”之疑義,由上分析可知,大陸地區產品責任之設計,亦與危險責任之概念不相符合,應系采取傳統過失責任。

玖、結論

大陸地區適逢民法典即將立法之際,產品責任,又為現代生活中方興未艾之重要問題。于侵權行為法一編中,于第六章規定“產品責任”,立法趨勢實為先進。

惟民法草案中關于產品責任之設計,仍有不妥之處,例如本文中所提出之“責任主體不明確”、“保護客體規范范圍不當”、“欠缺推定因果關系”、“無責任能力之規定”、“未采無過失責任或推定過失責任制度”,均系在立法時應再審慎考慮之問題。否則,將導致將產品責任特別專章立法之美意,付諸流水。

其次,法條文字,應更加抽象化、精煉化。蓋法律本屬抽象的、對一般人所適用的規范,若文字太過繁復,對適用法律,亦非妥適。

參考文獻:

[1]王澤鑒,〈產品責任現況之檢討及其發展趨勢〉,《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頁173以下。

[2]王澤鑒,〈消費者的基本權利與消費者的保護〉,《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三)》,頁15以下。

[3]消費者因產品瑕疵而受有損害時,除依侵權行為法則請求賠償外,當然亦得依契約法主張瑕疵擔保責任與不完全給付之規定求償,為避免本文失焦,故僅討論侵權行為法部分,特此說明。關于契約法之部分,請參照王澤鑒,〈商品制作人責任〉,《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頁362-363。

[4]例如,學生在校慶園游會擺攤子販賣食品,萬一有人吃了拉肚子,是否應依本條負責?

[5]姚志明,〈論民法商品責任〉,《侵權行為法研究(一)》,頁78。

[6]丘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上),頁226。

[7]拙著,民法債編總論(上),頁322。

[8]詹森林,〈消保法有關商品責任之規定在實務上之適用與評析〉,《民法法理與判決研究(三)》,頁182;姚志明,前揭文(同注6),頁80。

[9]在此處,最常被引用的外國立法例,為德國產品責任法(Produkthaftungsgesetz)第四條第二項之規定:「AlsHerstellergiltferner,wereinProduktzumZweckdesVerkaufs,derVermietung,desMietkaufsodereineranderenFormdesVertriebsmitwirtschaftlichemZweckimRahmenseinergesch?fatlichenT?tigkeitindenGeltungsbereichdesAbkommensüberdenEurop?ischenWirtschaftsraumeinführtoderverbringt.」中文意義為「以出賣、出租、租賣或其它具經濟目的之營利方法為目的,在其營業范圍之內,將商品輸入或帶入者,亦視為制造人。」

[10]丘聰智,前揭書,頁227。

[11]詳見姚志明,前揭文,頁88-93。

[12]丘聰智,前揭書,頁228。

[13]王澤鑒,侵權行為法,頁209。

[14]關于繼續侵蝕性損害,大致上的意義為因商品本身之瑕疵所造成的「買賣標的物(商品)」本身之損害。詳細的分析,請參照郭麗珍,瑕疵損害、瑕疵結果損害與繼續侵蝕性損害,頁43以下。

[15]大致上的爭執點,在于「商品本身的瑕疵,是否可以解釋為「所有權之侵害」(BGB§823)」如采肯定說,自然會得出繼續侵蝕性損害為侵權行為法所保障之范圍;若采否定說,所得到的答案,就會是應該依契約法來主張瑕疵擔保責任或者不完全給付。詳見,郭麗珍,前揭書,頁46以下。

[16]王澤鑒,〈商品制造人責任與純粹經濟上損失〉,《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頁272;拙著,前揭書,頁322-323。

[17]孫森焱,民法債編總論(上),頁314;丘聰智,前揭書,頁228;姚志明,前揭文,頁94。

[18]王澤鑒,〈商品制造人責任與純粹經濟上損失〉,《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八)》,頁272;拙著,前揭書,頁322-323。

[19]德國產品責任法第一條前段:「WirddurchdenFehlereinesProduktsjemandget?tet,seinK?peroderseineGesunheitverleztodereineSachebesch?digt,soistderHerstellerdesProduktverpflichtet,demGesch?digtendendarausentstehendenSchdenzuersetzen.……」

[20]姚志明,前揭文,頁95。

[21]詳細的介紹,請參閱王澤鑒,侵權行為法,頁212以下。

[22]姚志明,前揭文,頁97。

[23]丘聰智,前揭書,頁168。

[24]這個義務的來源,可能是法律所給予的誡命,請參閱姚志明,前揭文,頁99。,也可能是一般的注意義務,見黃立,民法債編總論,頁239。

[24]黃立,前揭書,頁239。

[25]姚志明,前揭文,頁99。

[26]參照孫森焱,前揭書,頁206;黃立,前揭書,頁241。

[27]臺灣地區“消費者保護法”第七條之一:「企業經營者主張其商品于流通進入市場,或其服務于提供時,符合當時科技或專業水準可合理期待之安全性者,就其主張之事實負舉證責任。商品或服務不得僅因其后有較佳之商品或服務,而被視為不符合前條第一項之安全性。」大陸地區民法草案第八編第三十五條第二項第三款:「將產品投入流通時的科學技術水平尚不能發現」

[28]郭麗珍,〈論產品責任中產品安全問題〉,《產品瑕疵與制造人行為之研究》,頁137以下。

[29]例如,一個根本不知道自己在作什么的神經病,違反了一個義務,依本條規定,仍須負民事責任。

[30]丘聰智,新訂民法債編通則,頁229。

[31]關于危險責任,請參閱丘聰智,〈危險責任與民法修正〉,《民法研究(一)》,頁271以下。

[32]姚志明,前揭文,頁74-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