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責任制度完善論文

時間:2022-12-23 11:24:00

導語:有限責任制度完善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限責任制度完善論文

Onperfectionoflimitedliabilitysystem

[摘要]有限責任制度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不斷發展進化的結果。對該制度,立法上應順勢而為,實無人為張揚和壓制之必要。根據市場經濟國家有關立法、判例、學說,結合我國的實際,對有限責任的一般適用條件明確規定的時機業已成熟,對有限責任的例外情形的規范在立法上則應謹慎,宜采概括式。

[關鍵詞]有限責任適用例外制度

Abstract:Basedontheanalysisandruminationontheformingcauseandbasicstructureof

limitedliabilitysystem,pointingoutthattherearetwowaysonperfectionoflimited

liabilitysystem.One,regulatinggeneralapplicabletermsoflimitedliabilitysystem;

Theother,citingexceptionswhenregulatinglimitedliabilitysystem.

Keywords:limitationofliability;applicable;exception;system

一、有限責任制度形成的原動力及其基本構架

有限責任(Limitationofliability)是指在特定的情況下,“對一方當事人責任范圍進行限制的法律手段。”[1](P12)有限責任制度的演進是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和上層建筑的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不斷發展進化的結果。早在英國的15世紀,非貿易公司的股東即被認為對公司的債務不負清償責任,并逐漸于該世紀末波及于貿易公司。[2](P237)但該作法并非為股東得以避免公司債務之負擔而設置,而是為了避免股東因履行自己債務而占有公司財產進行的規定。當時的許多公司章程(Charterofarticles)明確授權公司向股東征收財產以清償債務,若公司怠于采取這種措施,公司債權人也可通過類似于代位權的方式直接向股東請求給付。[3](P26)可見,當時還未形成真正的股東有限責任原則。16、17世紀資本主義的萌芽和發展使羅馬奴隸制時期已具雛形的法人制度在經歷了中世紀后再獲新生。英國和歐亞大陸航海運輸和進出口貿易的迅速發展,標志著各種商業團體在經濟生活中日益重要。尤其是推行殖民政策的需要,使得許多金融海外商業活動的殖民公司首次獲得了獨立的法人地位,陸續產生了聞名世界史的英國東印度公司、荷蘭東印度公司、弗吉尼亞公司、馬薩諸塞公司、哈德遜灣公司等,團體成員責任形式的發展由此進入了有限責任階段。尤其是1845年至1848年的經濟蕭條更加劇了公眾輿論對有限責任制度的認同。1855年8月,英國頒布的《有限責任法》明確規定具備法定條件的公司一經注冊完畢,股東只負有限責任,責任的限度為股東所持有股份的名義價值(NominalValue),并要求在公司名稱中必須反映“有限”字樣。確定了公司獨立人格和獨立責任的判例。[1]標志著有限責任制度的正式確立。所有權與管理權的分離,使有限責任制得到進一步發展。與以往任何生產方式不同,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不僅需要大量資本的積累,而且需要資本管理人員的高度專業化,以往靠少數資本所有者的小商式經營已不能應付工業化社會激烈的競爭。在股份公司中,生產和經營的管理活動是由以董事和經理為中心的專門管理機構進行的。人數眾多的股東只是作為資本的單純所有者,根據其出資的份額領取相應的股息和紅利,很少或根本不參與公司的具體管理,從而形成了財產所有權和經營權相分離的一般生產方式及其不斷發展的趨勢。這種權利分離的結果,就自然產生了限制財產所有人責任的法律要求。公司股東除以其出資額對公司債務負責外,不再承擔更多的責任。

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個人主義向團體主義轉變對于股東責任從無限到有限的發展也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中世紀以前,簡單商品生產條件下的個人獨立經營普遍,個人主義是法律制度和法律觀念的基本支柱。但近代工業化社會開始之后,小資本的沒落、崩潰,大資本的興起和強化,使團體的地位迅速躍升、日益顯赫。團體主義隨之產生,其法律后果就是使與個人人格相對的團體人格居于更重要的獨立法律地位。一切財產和權力都不再完全及于團體中的個人,這也成為有限責任理論形成的重要基礎。

綜上所述,雖各國公司法確立股東有限責任制度的進程不盡一致,現代公司法均明確了股東有限責任之內容。美國《模范公司法》第6條、第22條明確規定:除非公司章程另有規定,股東個人對公司的行為或債務概不負責;但他可能因自己的行為或活動而承擔責任。德國《股份法》第2條第(1)款規定:“股份公司為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的公司,債權人僅以公司財產作為公司債務之擔保。”日本《商法典》第200條第(1)款也明確規定:“股東的責任以其所有股份的認購價額為限。”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則在兩種法定的公司形式之前明確冠以“有限”或“股份有限”字樣,并在第3條規定,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所持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二、有限責任制度的反思

有限責任是現代市場經濟的一項偉大發現,西方學者曾指出,“即使蒸汽機和電力也遠不能與其相媲美,是現代社會最偉大的獨一無二的發現。”[4](P42)有限責任制度通過設立一個法律擬制的公司法人來承擔原來的出資人所承擔的經營風險,從根本上突破了民法中投資者風險自擔的責任原則;同時,它讓公司在保證其利益需求的前提下,將出資人的風險限定在一個可以預先設定的范圍內,從根本上突破了法律行為與法律后果對價的法律公平原則。有限責任制度雖然沒有改變公司債務關系中債權人和債務人(公司)之間因合同而產生的債的關系,但由于公司的債務不但涉及到債權人的利益,還涉及到出資人的利益,有限責任制度在有利益沖突的債權人和出資人之間筑起了一道債權人無法逾越的高墻,使得傳統債法中債權人的優勢地位很大程度上被出資人所取代。因此,反思有限責任制度,有正反兩方面的作用。

一方面,有限責任制對于限制投資風險,刺激投資積極性,促進股份自由流轉及形成規模經濟功不可沒。首先,有限責任制有利于建立現代公司,發展規模經濟。無限責任要求股東或合伙人對公司債務負無限連帶清償責任,這種巨大的風險不僅限制企業的發展、擴大,而且,對富有實力的投資者還可能造成不公平。有限責任制克服了無限責任制的弊端,股東僅以其出資額為限對公司債務負責,分散了風險,股東投資安全得到了保障。因而有利于大規模吸收社會資金,使得公司擁有眾多股東,籌集到巨額資本,有利于發展規模經濟。其次,有限責任制降低了專業化管理的成本。社會大生產要求現代企業實現投資者的股東權與公司的法人所有權相分離,促進公司管理適應專業化的需要,提高公司經營資產的效率。而有限責任制在許多方面降低了這種職能分離與專業化管理的成本,[5](P40)因此,更能保證上述目標的實現。

另一方面,其消極因素也不容忽視。首先,對債權人而言,有限責任制有失公平。股東有權經營管理公司,一旦經營不善,公司虧損或破產,股東僅以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不足清償的債權額的損失,將由那些對公司經營不善完全無過錯的外部債權人承擔,這顯失公平;股東相對于債權人而言,在公司中總占有利地位。有限責任制的實施,可能使公司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導致公司不能合理地存續下去,公司債權人的利益無法得到保障。再次,在公司集團,母公司利用其在子公司中的控股地位,可以無視子公司的利益。既可非法獲取子公司的經營成果,又可利用子公司逃避法律責任,如利用子公司避稅港之地位偷、漏稅款,轉移定價等。其次,對受害人而言,有限責任制使得受害人的請求無法得以滿足。現代社會存在許多社會問題,因產品致損、環境污染、醫療事故等問題導致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安全的事件時有發生。[2]而作為這些危險的制造者——公司來說理應負相應的責任,但由于一個公司擁有的經濟實力在與之造成巨大危害面前非常有限,使得公司難以承受巨額賠償,而有限責任制又使得受害人在公司之外再無請求的對象,因而對受害人而言,有限責任制的消極面在此問題上凸現也是不爭之事實。

有鑒于有限責任制的消極功能,人們對公司類型的選擇有三種主張:一種認為,應選用無限責任以代替有限責任,主張當公司資產不足清償債權人的請求時,為維護交易安全,債權人有權直接從股東處按照股東在公司中出資額比例得到賠償,即對公司侵權按比例分攤股東責任原則。另有觀點認為,可采用有限責任與無限責任并存形式,以此代替有限責任。承擔有限責任的投資者不參與公司經營等管理,而負無限責任的股東有權管理公司,但對公司債務負連帶無限責任。還有種觀點認為,以股東的有限保證責任來彌補單純的有限責任對債權人保護的不足,即由公司作為主債務人,約定由投資者以出資額的若干倍數作為公司未來承擔責任的擔保,當公司資產不足賠償債權時,由投資者在擔保范圍內予以賠償。

作者不同意第一種觀點,認為第二種和第三種觀點有其可取之處。有限責任制作為一種經實踐確定下來的現代公司制的基石,是社會發展和法律進化的結果,是法律政策考量下的產物。如無存在之必要,也并非無解除之可能,例如股東有限化之后,仍無法促使資本集中時(實質的個人公司或大規模的閉鎖公司);即使有資本集中的必要性,但因企業活動規模很小,企業危險和損失并不存在,有限責任也可以得到限制(如小規模的閉鎖性公司);雖然企業活動規模很大,且具有相當的危險性,但可利用保險或子公司轉嫁其危險,致使企業互動沒有過大危險或損失時,同樣可限制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法人采“有限責任”的理由,主要是公司為籌措資本方便。而股東負有限責任,將有助于資本的集聚。對該制度,立法上應順勢而為,實無人為張揚或壓制之必要。從對國外的和我國近年的實踐結果看,有限責任制度無論對于現代西方經濟的發展,還是對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都可謂功不可沒。盡管它有諸多的缺陷,但暇不掩瑜;況且,這些缺陷并非在其他制度下就蕩然無存,因為極不謹慎的投資過度行為,使得公司或其股東不能償付其所負債務的事件也常有發生,一旦公司資產不足以支付,而股東資產也有限時,所謂的無限責任也就名存實亡了。可見,無限責任未必就能消滅這種對債權人的不公平。因此,有限責任制雖非十全十美,但有其客觀存在價值。

三、我國有限責任制度的完善

有限責任制是現代公司甚至整個法人制度的重要特點。自法人制度確定以來,公司形成的兩個優勢——公司財產的獨立性和股東責任的有限性對整個世界的進步發揮了巨大推動作用,公司的獨立人格已為各國法律所首肯。各國法院在處理案件時也多以尊重公司人格為前提。而濫用有限責任制逃避法律責任,給債權人的利益造成嚴重損害則有違有限責任制產生之初衷。為避免乃至消除有限責任制本身所產生的不良作用,許多學者提出,在公司內部結構上適當吸納股東個人責任,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公司債權人有權對公司股東、董事、成員直接提起訴訟,請求支付,以作為有限責任的例外。國外立法司法實踐對該問題也是通過援引“揭開公司面紗”(Piercingthecorporationveil)和通過專門的公司集團對母公司、子公司的法律關系做出直接規定。揭開公司面紗的概念最早溯源于1809年的BankofUnitedStatesv.Deveaux,9v.s(5Granch)61,3L.ED.38(1809)。當時美國最高法院為了保持自己的聯邦的管轄權而揭開被告的法人面紗以確定公司背后的自然人的公民身份。揭開公司面紗又稱公司人格否認制度,是由判例的確認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在英美國家,由于有限責任理論被稱為法人團體理論,故揭開公司的“面紗”又可稱為“揭開法人團體的面紗”。[6](P4)在大陸法系的德國將其喻為債權人穿過獨立的法人實體,向其背后的股東追償債務。立法上,兩大法系對公司人格否認的理解基本一致;理論上則不然。英美法系產生了說、工具說、企業主體說等,其中以工具說最為合理,它認為當子公司的存續僅為母公司經營的需要,其本身已淪為母公司的工具時,子公司實際上喪失了其獨立法人人格,母公司應對子公司的債務負責。這種學說不僅在理論上有價值,且有一定的操作性。[7](P182-184)大陸法系則出現了濫用說、規范適用說、分離說等。濫用說主張將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作為例外情況,其適用條件是有意濫用法人的法律性質,從而背離了法律制度規定的目的,此學說以德國法學家舍里克(Serick)所代表;規范說則認為,有限責任是人為創立的法律制度。因此,只有規范的適用可以證明自己的正義時,這個法律才是為人所尊重的。此學說以德國法學家穆勒.弗賴恩弗爾斯(MuellerFreienfels)指出,并由E.雷賓德(E.Rebinder)大力發展;分離說指出,從公司內部機構的權力劃分出發,股東不是公司的董事時,負有不對公司的經營管理構成重大影響的謹慎注意之義務,此學說以德國法學家威廉(Wihelm)為代表。盡管各種學說立足點不同,結論各異,但有一點殊途同歸即——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因此,公司人格否認的問題是因有限責任制引發出來的。

在我國,股東濫用公司人格,利用有限責任的面紗侵犯公司及其債權人利益的事件屢見不鮮。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濫用法人人格的現象更是層出不窮,如在公司身背重債的情況下,轉移財產、逃避債務,以其財產成立一家新公司,使原公司成為空殼;公司成立時股東雖繳足了注冊資本,一俟公司成立即抽逃資本或將公司財產與股東財產混同;公司的注冊資本雖合法,但公司的經營或服務規模遠超過其經濟能力;股東任意干預公司的事務,使公司的經營自主權名存實亡,凡此等等,手法多樣。在對公司登記的管理體制上,我國一直通過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的企業登記來確定有限責任的適用范圍:凡登記為法人的企業,其設立者、投資人只對企業的債務負有限責任;法院在審理具體案件時,也只看債務企業是否領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如果領有《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其設立者、投資人便可以對企業的債務不負責任。實踐證明,這種形式主義的做法并不成功,甚至可以說正是這種做法庇護了皮包公司,致使有限責任被濫用。因為工商部門在進行企業法人登記時,不可能對所有申請企業是否具備法人條件進行實質的、嚴格的審查,以致使不合格的企業成為企業法人。同時,申請者也可虛開資信證明,用借入資金進行注冊登記等手段蒙混過關。因此,防止有限責任被濫用,僅憑形式要件是不夠的,還需要具備實質要件。對上述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我國的有關立法規范卻并未到位。

首先,我國《民法通則》第36條關于法人定義的規定和第37條關于法人條件的規定,基本上是按蘇俄1964年民法典第23條和第32條的精神寫成的。《民法通則》規定法人獨立承擔的民事責任中雖對企業法人做出了規定;但是對法人設立者的有限責任問題卻只字未提,其缺陷正在于此。究其原因,除我國缺乏商事公司的經營傳統,缺乏規范之經驗外,更有體制上的問題。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機關直接參與社會資源配置,直接決定如何運用本行業的資金,直接審批決定自己發起的或其下屬單位組建的公司,直接依靠行政權力參與決定這些公司的生產經營,憑借行政權力對下屬公司、企業隨意發號施令、平調資產,以各種名目向企業攤派費用,使企業用以償付債務的財產減少,或者瞎指揮使企業虧損乃至破產,給債權人造成損失。因此,作者認為對法人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問題,法律不僅應當對法人承擔債務清償責任的財產范圍作出規定,更應對法人設立者的有限責任作出制度性的規定。

其次,我國《民法通則》第49條規定,當企業法人從事弄虛作假、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等不法行為時,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惟獨未規定民事賠償責任,使債權人無法得到實際賠償。最高法院在1987年的一項批復中指出,企業、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到期債務的,不足部分由直接批準開辦公司的業務主管部門或者由開辦公司的呈報單位負責賠償。這一批復所確立的原則使得債權人能夠越過有限責任的屏障獲得法律救助得到實際賠償,但令人遺憾的是該原則并未通過立法使之在實際生活中全面得到貫徹實施。

再次,我國現行法律中存在缺陷。有的法律對股東或投資者不合理多占公司利潤不僅不予禁止,反而明確予以主張。如《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轉換經營機制條例》第27條規定,企業完不成上交利潤的,負有自補責任。完不成上交利潤對企業而言是一種風險,投資者承擔此風險的方式就是不能分取利潤。如果國家作為投資者仍要收繳利潤,則企業財產總額必將減少,企業用以對第三者承擔責任的財產擔保也必然減少;又如,該條例第30條規定,企業以不提或者提折舊費和大修理費,少計成本或者掛帳不攤等手段,造成利潤虛增或虛盈實虧的,應責令企業用留用資金補足。少計成本,則利潤增加,國家作為投資者可分利潤增加,其結果不是從投資者那里追回不該分的利潤或使董事負賠償責任,而是要用企業留用資金補足,致使企業財產總額減少,第三人利益擔保削弱,這不僅對第三人而言不公平,也有違法的精神和本意。又如我國現行法律的規定,主管機關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剝奪公司的法人資格,如《民法通則》第45條所規定的四項原因;《公司法》第189條規定的公司因不能清償到期債務,依法宣告破產;《公司法》第192條規定公司違反法律或行政法規依法責令關閉等條款,都是通過法律給與公司永久否定的評價。這種規定顯得過于絕對,因為在公司運作中,有的公司就某些特定行為確有剝奪其法人人格之必要,但這種剝奪在尚未達到永久性剝離的程度時,此時若給與永久剝奪顯失公平。畢竟,法律人格的消滅不等于法律人格的否認,法律人格的消滅是絕對的,而法律人格的否認只是局部、相對的,并不妨礙該法人作為適格的主體承擔、履行已所承諾的其他法律義務和享有自己作為主體應享受的權利。

第四,我國公司法在第二章第三節規定了有限責任公司的特殊形式——國有獨資公司,旨在依照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把國家財產交由公司管理經營,從而充分發揮國有財產的保值增值作用,但如果不遵循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原則,那么建立起的國有獨資公司無疑是對有限責任制度的濫用。從時間上看,國有獨資公司這種特殊類型的公司形態具有階段性;從本質上看,它最終與公司基本原則及運作程序相抵觸。[8](P27)客觀上看,我國現行《公司法》更多是為國有企業轉換為公司而量身裁訂,許多條文側重于國有企業公司化轉換的規定,這在各國公司法中是罕見的。[3]誠然,就我國現階段而言,國有企業公司化應是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第一步,這樣規定本無可厚非。但是,長遠并符合真正市場經濟運作規律的則應建立一個于內擁有嚴謹的內在規范,于外在市場環境中有一個公平的競爭秩序與保障交易主體安全的法律制度,而后者才是立法所努力的方向。

最后,我國《公司法》調整的對象主要是單一的公司即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責任公司,這種規定極易將法人有限責任推向極端。如所周知,法人的獨立責任與股東的有限責任或母公司的有限責任與子公司的獨立責任賴以存在的前提條件是公司須具有獨立的法人人格。但在巨型公司日益增多的今天,尤其在我國的企業集團中,一旦出現控制因素使從屬公司喪失了獨立性,那么公司、股東、債權人的平衡關系便被打破,這便需要重新尋找一種機制、理論來求得三者的平衡。對此問題,國外有關立法主要采取以下方式規定母公司對子公司破產的有限責任:①規定子公司破產的效力及于有控制權的母公司。這是其中最嚴厲的手段,目前被法國、比利時、意大利采用。某些發展中國家為保護本國債權人的利益,也將跨國集團成員的破產擴及其他成員。②英國、美國等則以立法的形式規定母公司對個別特定債務的責任。規定母公司直接責任的意義在于能夠利用母公司的財源,增加子公司用于支付破產債權的資產額,達到間接保護子公司債權人的目的。③德國、丹麥等規定母、子公司間的某些交易無效。④規定居次原則,即當子公司破產時,母公司和債權應次于公司其他一般債權人而后受償。居次原則又可分為自動居次和有條件居次。我國臺灣經濟部民國76年擬定的公司法草案第369條之三就對此作了規定。1980年,英國下議院也曾提出一項議案,建議公司法明確規定母公司必須對其子公司在破產情況下的債務負責。我國目前企業集團從概念到內容都有待統一認識,企業集團內部權利義務關系混亂,外部責任范圍也模糊不清,現行《公司法》雖然可以作為企業集團與單個成員企業調整和規范的依據,[4]但并沒有規定調整企業集團的組織、管理和成員企業相互關系的法律條文。這是目前企業集團內部層次不清、核心企業與成員企業權利、義務不明確,核心企業管理功能弱化的根本原因。基于企業集團結構組織上的層次性和責任體系上的復雜性,更易產生公司人格否認之問題,亟需法律系統全面地予以規范。[9]反觀我國的《公司法》,作者認為,應在立法上對從屬公司設置兩種機制――事前保護機制和事后賠償機制。前者可借鑒德國立法,[5]如規定提高法定盈余公積金,向債權人提供擔保;后者應規定從屬公司債權人可直接向控制公司要求賠償,控制公司負責人、從屬公司負責人承擔連帶責任,除非控制公司能證明控制公司的控制并未導致損害從屬公司的利益。為避免控制公司參與從屬公司破產財產的分配及在設立從屬公司時濫用股東有限責任規避已之責任,可借鑒美國立法例,規定控制公司的債權,無論有無別除權或優先權,均應次于從屬公司的其他債權人而受償,且不得在破產程序中主張抵銷,除非控制公司能證明其債權的成立是公平合理的。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根據市場經濟國家的有關立法[6]、判例、學說,結合我國的實際,較為完整的有限責任制應當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規定有限責任的一般適用條件;二是列舉規定有限責任的例外情形,但有限責任的例外情形不能普遍化,否則其社會作用將會削弱甚至失去。畢竟,規定例外情形的本意在于彌補有限責任制度的不足,防止該制度遭致濫用。如1970年歐洲公司法草案第293條規定,母公司須對子公司的債務和義務負責任,母公司是子公司債務和義務的補充擔保人。若子公司不能清償債務人債務或不能履行對債權人的義務,債權人可以對母公司起訴,追究母公司的債務責任。[10](P57-58)這種觀點完全排斥法人有限責任規則,模糊了分公司和子公司之間的法律界限,在投資者和債權人的利益平衡上完全倒向債權人一面,泯滅了母子公司獨立性方面的法律價值,故至今未被任何國家的立法和判例所接受。截止今日,各國的判例[7]、學說[8]尚未形成公認、明確的有限責任例外情形的適用范圍和類型。[9]我國對此問題在既無成熟的理論,又無較多審判經驗的情況下不宜擅自創設。對有限責任例外情形的規范在立法上應謹慎,宜采概括式。如列舉規定公司設立時,公司的設立人、出資人未按公司章程的規定或契約的約定繳足出資的情形;公司設立后,公司設立人、出資人抽逃或轉移其出資財產的情形;公司的財產與設立人、出資人的財產混同或混淆,致使財務帳目不清的情形;公司設立者、出資人截留、平調、挪用法人的財產或者不按規定分配公司盈利的情形;公司設立者、出資人嚴重干擾公司活動,使公司失去獨立意志和利益,實際成為其人的情形等等。從我國目前實踐看,對有限責任的一般適用條件明確規定的時機業已成熟。《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合伙企業法》在該問題上已率先規定,有限責任制度的適用范圍限于依法成立的、在其名稱上標明“有限責任”字樣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業法》不適用有限責任制。相信隨著我國司法審判方式的改革,以及對有限責任立法的完善,有限責任制度必將在我國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中發揮其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牛津法律大辭典》“有限責任”詞目。

[2]Edmundsv.Brown&Tilard(1668)ⅠLev.237.Salmonv.ThehamborughCo.ⅠCh.Cas.204.H.L.1671.

[3]L.C.B.Gower.PrinciplesofModernCompanyLaw[J]4thStevens.1979.

[4]QuotedbyA.L.DiamondinOrhnia(Ed.).LimitedLiabilityandthecorporation[J]1982.

[5]F.H.EasterbookandD.R.Fischel.TheEconomicStructureofCorporateLaw[J].1991.

[6]沈四寶、王俊.試論英美法“刺破公司面紗”的法律原則[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報.1992.

[7]朱慈蘊.論公司法人格否認法理的價值取向[J].載王保樹主編.商事法論集(第2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8]鄭竹君、李明祥.論國有獨資公司的本質特性與適用度[J].法學評論.1985.

[9]江平主編.中國公司法的原理與實務[M].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1994.

[10]余勁松.跨國公司的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

注釋:

[1]最早確定公司獨立人格和獨立責任的判例是1897年的所羅門有限公司案(Solomonv.Solomon&Co.Ltd),該案中的所羅門本是一位個體商人,他成立了一家以其家屬為掛名股東的公司,由公司給予他絕大多數股份(除6股外)和債權(向所羅門賒欠)的方式,買下他自己經營的業務,后來公司清算、終止時,所羅門主張自己是公司的債權人,有權要求公司償還購買他的業務時所欠的債務。但是,所羅門公司的其他債權人認為,既然所羅門經營的業務在公司成立前后完全一樣,故而所羅門和所羅門的公司是一回事,他與公司之間并沒有什么債權債務關系。法院最終判決是:公司是獨立于其成員的法人,因而所羅門對所羅門公司的債權合法有效,所羅門有權得到清償。

[2]如1984年印度博帕爾市的美資聯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甲基異氰酸鹽泄漏,致使2000多人喪生,嚴重受害者3萬至4萬人,其余受害受傷者達52萬人;荷蘭1960年的人造黃油引起的皮膚炎事件,有8000名受害者向制造商訴請損害賠償。

[3]《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7條、第16條、第21條以及國有獨資公司一節各條等。

[4]《公司法》第13條規定:“公司可設立子公司,子公司具有企業法人資格,依法獨立承擔有限責任。”

[5]《德國股份法》第300條。

[6]德國1965年股份公司法第一次以成文法形式對母公司承擔子公司的債務作了規定。該法第303條第(1)款規定,如果終止支配合同的終止在商業登記簿中登記注冊公布之前有理由取得債權的公司債權人,在登記公告后6個月內向合同另一方提出申報時,合同另一方應對債權人提供保證金。在登記公告中要向債權人指明這一權利。法國1967年第67.563號法律亦明定,若子公司資產被用于母公司的利益,母公司即應對子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

[7]日本仙臺法院于1970年的仙臺工程案中,將公司人格否認的適用于母子公司,在日本首開“揭開公司面紗”之先河。

[8]因母子公司特殊的控制關系,為阻止母公司利用子公司進行不當活動,特別是利用子公司的有限責任形式損害債權人利益,需作例外規制。這種適度界限的把握使各國立法、判例在選擇上困難重重,產生了各種不同的學說。

[9]在被用作控制公司承擔子公司責任的理由中,Powell1931年在其論著《母子公司――母公司對其子公司債務》中提出了17種可供考慮的因素,分別是:絕對多數的股份、共同的董事、財務資助、資本認股、資本充足與否、職員薪金提供者、業務、是否為獨立的部分、財產使用情況、董事經理人任職情況、是否存在獨立的法定形式要件、貸放交易、稅務財務的使用情況、決策權、合同關系、運作關系、經營是否有利潤。法院在適用時,主要考慮以下諸因素:資本不足、詐欺、資產混合、不遵守適當的公司形式和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