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訟制度中司法鑒定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2 11:14:00

導語:訴訟制度中司法鑒定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訴訟制度中司法鑒定分析論文

一、司法鑒定的歷史

(一)以“神證”為主的司法證明所謂“神證”,就是用一定形式邀請神靈幫助裁斷案情,并且用一定方式把神靈的旨意表現出來,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神證”的方法包括“神誓法”和“神判法”。

1.“神誓法”在古代社會中,由于人類認識能力的局限,司法官員在裁斷案情的時候往往要求助于神靈的力量,“神誓法”即是其中的重要方式之一。所謂“神誓法”,就是當訴訟雙方的陳述相互沖突時,裁判者便要求雙方分別對神靈發誓,以證明其陳述的真實性。如果哪一方不敢對神發誓,或者在發誓過程中神態慌亂及顯示出某種神靈報應的跡象,裁判者就可以認定其說的是假話并判其敗訴。

2.“神判法”古代司法活動中廣泛使用的另一種“神證”方法是“神判法”,即通過讓當事人接受某種肉體折磨或考驗來查明案件事實的方法。在“神明裁判”的情況下,法官的基本職能并不是查明案件事實并在此基礎上適用法律,而只是扮演仲裁儀式主持人的角色。

雖然在現代人的眼中,古代各種“神明裁判”方法都是荒唐滑稽的,但是這些早期的司法證明手段實際上比現代人所理解的更有效力。“神證法”的基礎是當時人們對神的無可爭議的信仰和崇拜,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訴訟被視為私人之間的爭斗,人們對司法活動的控制主要表現為防止當事人把法律握在個人手中作為復仇的工具。因此,權威性的判決顯然比合理性的判決更為重要,“神證法”提高了人類司法判決的權威性。

(二)以“人證”為主的司法證明

在以“人證”為主的司法證明時期,當事人特別是被告人的陳述無疑是最主要的證據。在刑事案件中,以獲取被告人供述為主要目的的審訊問案法便很自然地成為司法證明的主要手段,而刑訊逼供的盛行也就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中國的刑訊制度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的周代,刑訊就已經廣泛地運用于審判之中。

隨著社會文明的進步,刑訊逼供方法受到越來越強烈的抨擊和反對。辛亥革命之后,我國刑訊逼供也被廢止,雖然到現在為止其并沒有從根本上杜絕,但它畢竟反映了人類司法證明方法的進步。

在“人證”作為司法證明主要方法的時期,世界各國的司法人員也在不斷探索科學的調查方法。例如,中國古代的司法人員早就總結出“以五聲聽獄訟”等科學審訊方法,西方學者則從19世紀開始研究測謊等科學訊問技術。與此同時,人類也越來越多地在司法證明活動中使用各種各樣的物證。

(三)以“物證”為主的司法證明

物證在司法活動中的應用和推廣是以一定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為基礎的。物證雖然是客觀存在的,但是并不能直接證明案件事實,還必須借助于人的力量,必須由人來解釋物證所反映的案件情況。在大多數情況下,物證離開了科學技術便無法發揮其證明作用。正是在這種意義上,我們可以把物證及其相關的檢驗或鑒定結論統稱為“科學證據”。

20世紀以來,為司法證明服務的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DNA遺傳基因鑒定技術,更帶來了司法證明方法的一次新的飛躍。目前在一些發達國家,物證已經在各種司法證明手段中占據首位,成為新一代“證據之王”。

二、我國司法鑒定的現狀

在我國的司法實踐中,對于具體的司法鑒定活動有不同的稱呼,如刑事技術鑒定、法醫技術鑒定、法庭科學鑒定、物證技術鑒定等。司法鑒定是我國訴訟制度中的重要一環,在案件偵查、起訴、審理過程中,鑒定結論作為一項法定證據,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司法人員對其他證據的判斷。司法鑒定本應以其科學性、客觀性、權威性、中立性成為保護公民合法權益和本文為全文原貌未安裝PDF瀏覽器下載安裝原版全文捍衛司法公正的手段。但是長期以來,由于缺少相關的法律規范,我國司法鑒定活動的混亂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對案件的公正處理。公、檢、法、司各有各的鑒定機構,社會鑒定機構也未納入統一管理,自審自鑒、多頭鑒定、鑒定缺乏統一標準等問題突出,妨礙了司法鑒定的客觀性、獨立性和公正性。而由于鑒定活動的不規范和缺乏有效的監督,導致鑒定結論模糊,一個案件多個鑒定結論,甚至鑒定結論截然相反的情況時有發生,致使案件久拖不決、當事人頻頻上訴上訪,這些無論是對司法機關還是對司法鑒定機構的公信力都是一種打擊和破壞。

在一些具體的司法實踐中,司法鑒定每出現一次結果,法官就會作出與之相適應的判決,“打官司”變成了“打鑒定”。司法鑒定當然是重要的,但這種司法鑒定直接支配審判結果的現象卻會給人一種誤導,使現在一些民事案件中許多當事人往往把主要時間和精力用在司法鑒定上,導致在訴訟過程中,重復鑒定、多頭鑒定等情況經常發生,司法鑒定中也由此出現了不正之風。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對于鑒定制度和鑒定結論,存有諸多問題,集中表現在:(1)鑒定機構多、亂,(2)鑒定結論的取舍與采信標準不一,(3)鑒定事項雜、濫。

在我國司法實踐中,一些司法人員認為鑒定結論是各領域的專家依據科學知識,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所提出的分析、鑒別和判斷意見,這些專家經過了該學科科學教育或者從實踐中獲得了特別知識,他們所作出的鑒定結論不會有錯。即使有錯,由于審判人員自身不具備這方面的專門知識和技能,也就無從發現,從而將司法鑒定視做“科學判決”,將鑒定人視為“科學的法官”,從而最終導致了冤假錯案的發生。

分析產生上述問題的原因,從司法審判實踐的要求以及訴訟制度發展與進化的高度來看,現行鑒定制度依然不夠完善,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現行鑒定制度受蘇聯模式影響很大,而蘇聯模式的社會基礎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這就決定了我國現行鑒定制度對市場經濟的適應不夠,尤其缺少解決某些特殊社會沖突的訴訟手段。(2)我國現行程序立法是在改革以來大規模法制化建設中產生的,應當說立法的經驗還不很豐富,同時對經濟轉軌期出現的某些矛盾認識還不充分,因而在立法方面比較粗糙,有些立法過于原則。(3)現行訴訟立法所包含的某些傳統原則,正受到現展趨勢的沖擊。所有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傳統訴訟制度中的某些原則和規定。

三、司法鑒定的展望

2005年2月28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經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4次會議審議通過并正式頒布。該法律性文件的頒布對于解決司法鑒定工作中長期以來存在的問題,加強對從事司法鑒定活動的鑒定機構和鑒定人員的管理,維護司法鑒定的獨立性,保障司法審判的公正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解決了鑒定機構獨立性的問題

獨立是公正的前提,有效的司法鑒定應該建立在尊重科學、尊重事實、不受外界干擾的基礎之上,任何一種可能來自相關部門的預設結論都是對司法鑒定權威性的損害。為此,《決定》排除了偵查機關接受社會委托從事有償鑒定服務及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自設鑒定機構的情況把司法鑒定機構放在不依附于任何一個司法機關、更為中立的立場上。《決定》指出,“偵查機關根據偵查工作的需要設立的鑒定機構,不得面向社會接受委托從事司法鑒定業務”,“人民法院和司法行政部門不得設立鑒定機構”。

(二)對從事司法鑒定工作的機構和個人的資質條件有了嚴格的規定

具有相應的資質條件是司法鑒定科學性、準確性的保障。《決定》從鑒定人員的專業技術職稱、學歷、從業年限以及鑒定機構的業務范圍、規模、技術設備、認證許可等方面對從業的單位和個人進行了規定。《決定》指出,“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

(三)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有了法律的規定

鑒定人根據法官要求出庭作證、接受質證是保障鑒定意見客觀性、公正性,避免暗箱操作帶來的種種疑點和猜忌的一項重要制度。在實踐中,由于鑒定人不出庭作證,當事人對鑒定結論有疑問卻無從解決,只能再找其他鑒定機構重復鑒定,客觀上增加了司法成本并加重了當事人的負擔,也容易引起當事人及社會對鑒定乃至司法公正性的質疑。為此,《決定》指出:“在訴訟中,當事人對意見有異議的,經人民法院依法通知,鑒定人應當出庭作證。”①

(四)規定了有關監督管理的措施和法律責任

獨立性和公正性必須以有效的監督和相關的責任為基礎,否則就易導致權力的濫用。一個時期以來,司法鑒定人員由于種種原因出具錯誤的鑒定,甚至故意做虛假鑒定而不受追究的現實,是造成我國司法鑒定活動混亂、“鑒”而不定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決定》規定,“司法鑒定實行鑒定人負責制度”,“鑒定人故意做虛假鑒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于濫用職權、玩忽職守,造成嚴重后果的直接責任人員,應當追究相應的法律責任”①。

我們相信,隨著《決定》的實施,司法鑒定活動將更好地服務于訴訟活動,為案件最終得到公正的審理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人類的司法鑒定活動已經進入了以“物證”為主要載體的“科學證據”時代,司法鑒定在訴訟活動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此,要實現司法公正和執法公平,就必須依靠科學技術,就必須提高司法證明手段的科技水平,就必須更加重視司法鑒定工作。

注釋:

①具體內容可參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人民日報》2005年2月28日相關報道。

論文關鍵詞:訴訟司法制度司法鑒定

論文摘要: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對案件中的專門性問題,由司法機關指派或當事人委托,聘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專門性問題作出判斷的一種活動。根據我國訴訟制度中司法鑒定的產生、發展、現狀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應特別重視解決鑒定機構的獨立性、從事司法鑒定工作的機構和個人的資質條件、鑒定人出庭作證制度、監督管理的措施和責任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