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性司法適用價值和原則探討

時間:2022-01-29 10:45:56

導語:恢復性司法適用價值和原則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恢復性司法適用價值和原則探討

摘要:恢復性司法是起源于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通過被害人、犯罪人和社區三方的共同努力,促使受害人和犯罪者形成對話關系,加害者承擔責任,修復受損關系,直至恢復原有社區秩序的一種刑事和解司法制度。英國、美國、加拿大等國適用較早。我國刑事訴訟法公訴程序當事人和解制度已是我國司法制度中的一大亮點,還有我國的“儒家”“仁禮”等傳統文化的深遠影響,證明我國有著適用恢復性司法的理論條件和實踐條件。

關鍵詞:恢復性司法;正義價值;規范適用原則

一、恢復性司法在國際上的適用

恢復性司法(restorativejustice)最早起源于20世紀70年代的加拿大。它秉承著刑罰目的學說的思想,認為一個人的犯罪行為不僅僅有自身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于社會和環境的原因,犯罪破壞的更多的是社會原有的正常關系和秩序。那么,僅僅對犯罪者施以刑罰,是無法達到恢復社會長治久安的終極目標。為了能夠修復破損的社會關系,可以選取其中一些犯罪行為,采取讓施害者和受害者達成自愿協議的方式來執行刑罰。自20世紀70年代之后至今的四十年里,恢復性司法的實踐應用從加拿大延伸至英國、美國、新西蘭等多個國家。西方發達國家先行效仿,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之后開始迅速蔓延至整個世界。在加拿大,恢復性司法最早先在青少年犯罪領域展開摸索實踐,實踐成果比較理想。不僅保護了受害方的利益,也給了青少年犯罪者能夠改過自新的更人道的選擇方式,無疑是司法進步的體現。英國隨之也將恢復性司法用于青少年矯正領域,英國警察采取的方法是,遇到青少年犯罪,會讓青少年的監護人和青少年本人與受害者進行交談,讓青少年認識到自身犯下的罪行,產生實質性的愧疚狀態,再與受害方商討賠償方案,以達到雙方滿意的結果。美國大量青少年犯罪和輕微的財產犯罪,絕大部分以恢復性司法方式結案。不僅是歐洲,恢復性司法在亞洲也被很好地借鑒和運用。日本不僅會要求犯罪實施者認罪和懺悔,還把獲得被害人諒解設定為司法程序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印度、韓國、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也都將恢復性司法應用到合適的案件中。甚至在許多非西方文化背景的國家,恢復性司法也得到了一定的適用,如新西蘭、北美的一些土著民族等,他們非常重視家庭或社區的關系,所以恢復性司法很適合運用,“社區司法”、“家庭組會議”等刑事和解方式,就是他們常用的恢復性司法調解模式。

二、恢復性司法在我國的適用價值

作為一種新的糾紛解決方式,在僅僅四十多年的時間里,恢復性司法就迅速蔓延至世界多個國家,并且還在繼續適用和尋求更先進更適合自己國家有效執行司法制度的方法,可見恢復性司法對一個國家在法制化管理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恢復性司法理念的核心理論基礎是“文明理論”,“社區主義理論”和“道德交流理論”,這三個理論與我國博大精深的儒家思想有諸多相同之處,說明我國公訴程序中全面引入當事人和解這一適用恢復性司法理念的做法在我國是有根據的。[1]恢復性司法的核心價值在我國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減輕司法負擔的價值。我國是一個人口龐大的國家,雖然生產力不容忽視,早已躍居世界前列,但是消耗力也必須要客觀面對。在如此龐大的人口基數面前,犯罪率的攀升代表著監獄關押犯人的各種成本壓力。在國際上的很多國家,最初啟用恢復性司法也是有節約行刑成本的目的在的,并且大量實際案例說明,恢復性司法首先呈現減輕司法負擔的價值。(二)接近正義的價值。正義是恢復性司法必然追求的價值,也是恢復性司法體現出來的主要價值。正義也是各項刑事政策共同的價值,正如羅爾斯所說的:“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價值,更像真理是思想體系首要價值一樣”。[2]恢復性司法與傳統的刑事政策相比,在哪些地方更具有優勢,更能彰顯出人類為之追求正義價值是今天的司法學者所致力研究的方向。傳統刑事政策是以刑罰作為主要手段的,為了預防犯罪和杜絕犯罪而科處刑罰。基于社會一般意識或者通存的報應觀念與滿足社會輿論和被害人情緒的需要,對犯罪行為人進行譴責,追究其刑事責任。在罪刑法定正義的要求下,科處刑罰主要體現的是報應主義。而恢復性司法主要體現的正義在自愿、恢復和和諧。正義是每個人心中的哈姆雷特,一千個人有一千個正義的角度和概念。犯罪行為的產生也不是單方面的原因,那解決也不應該只靠單方面的科處刑罰。犯罪行為破壞的不僅僅是受害方的利益,也彰顯的是犯罪背后深層次的社會和環境因素,破壞的是雙方所生活的社區環境和諧的狀態。正義應該是盡量代表著每個人的正義,而不是僅僅受害方或哪一方的利益。所以,恢復性司法的出現可以更加接近體現正義的價值。(三)構建更優的程序,恢復和諧安全社區的價值。丹尼爾•凡•奈斯認為,廣義的恢復性司法,是由以正義為主導的定義所構成的,其強調的是恢復性司法結果和價值。由此體現出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旨在通過修補由某一犯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結果來實現正義的活動”;二是“恢復性司法措施的目的還在于促進民主價值,尤其是參與自由的價值,所珍視的價值還有改造、憐憫和寬恕”。一個罪犯的犯罪行為是社會、環境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因素造成,同樣的,對罪犯的改造也會受社會、環境和個人主觀等多方面因素所影響,每個犯罪人本身也存在個體的特殊性,其犯罪動機、主觀惡性、人身危險性各不相同,懲罰、矯治的方式也應因人而異。恢復性司法要求尊重犯罪人的主體性,理解其處境,在寬恕的基礎上允許其改正錯誤。對被害方提供物質或其需要的幫助,以改善被損壞的社會關系,真正做到恢復和諧安全社區的目的。恢復性司法認為,大多數罪犯實施犯罪行為背后是有原因的,犯罪行為已經發生,只用報復的理念或者懲罰的方式,并不能恢復受損的社會關系,科處刑罰關押了犯人,卻無法做到每一例案件都能終止,犯人無論是服刑期間還是出獄后的社會關系也許都沒有得到實際的改變。與其一味地沉浸在犯罪結果的發生里,讓痛苦延續,不如讓施害者真心悔過,通過親情或者施害者在乎的人的真心勸導,再根據受害者的要求進行補償和修復,這樣的價值要大于僅僅進行懲罰犯罪者本身。

三、我國適用恢復性司法的幾點原則探討

國際上有關恢復性司法的適用方式多種多樣,本著既不要讓恢復性司法在實用主義的道路上偏離了法律的公平與正義,又有助于積極開展恢復性司法的探索與實踐的原則,結合我國國情,筆者對恢復性司法在我國的適用進行以下幾點探討:(一)堅持自愿原則。恢復性司法的重點在恢復,一段關系若想恢復,自愿是前提。雙方尤其是受害方若極度排斥恢復性司法程序,應當首先尊重受害方的意愿,絕不可強迫或誘使受害人或犯罪人進行恢復性司法的執行。另外,自愿原則還應該體現在受害方和施害方中的任何一方在恢復性司法程序進行中可以隨時終止或退出,但是必須要正式告知恢復性司法程序的法定執行者。(二)范圍適用原則。恢復性司法只是部分案件的替代性刑罰措施,不能取代我國的基本的監禁刑罰措施,以我國目前的國情和犯罪綜合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并不適合所有的案件都適用恢復性司法。所以,要對恢復性司法首先進行適用范圍的劃分。參照國際上其他國家適用恢復性司法的范圍,大多數國家目前也只是針對青少年犯罪案件運用恢復性司法較多,我國也可以先從青少年犯罪案件這個領域展開。最新的犯罪統計結果顯示,我國每年約有40萬的人施以犯罪行為,并被投入監獄接受改造,在這約40萬的罪犯當中,又有約46%的人是未成年犯。這個龐大的數字背后,顯示出很多問題和難點。問題在于對青少年的教育,無論從家庭還是到社會,責任還任重而道遠,關注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是我們每一位社會人都需要盡的一份職責,少年代表著不僅僅是一個家庭的未來,也代表著整個社會的未來。但是,難點是這么龐大的青少年犯的比例,無論是經濟成本還是警員力量還是監所條件,只依靠未成年犯管教所來負擔所有的改造任務既不現實也不科學。恢復性司法運用到未成年犯的案件中,無論從恢復社會關系的角度還是行刑成本的角度都是有益的。除此之外,還可以把范圍設定在一些行政處罰案件、交通案件或一些初犯、偶犯、輕微的過失犯和團體犯罪中被脅迫從案者等案件或犯罪人身上,但是首要條件須是犯罪結果較輕的案件才能在考慮范圍。(三)第三方介入和監督原則。可通過設立第三方為調解方和監督方,來對受害人與罪犯之間進行調解和恢復性司法程序的監督。在司法機關界定此案件適用恢復性司法程序后,可委派專門的調節委員會或者調解人員進行調解,并由專門的第三方監督委員會進行監督程序的合法性和公正性。這里可借鑒國外有關恢復性司法程序中調解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員的實施辦法。

四、結語

聯合國1985年11月29日批準的《為罪行和濫用權力行為受害者取得公理的基本原則宣言》第7條指出:“應當勘酌情況盡可能利用非正規的解決爭端辦法,包括調解、仲裁、常理公道或地方慣例,以協助調解和向受害者提供補救。”由此可見,恢復性司法的實踐是與聯合國有關文件的要求相吻合的。筆者認為,恢復性司法的發展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呈現出地域性和階段性的特點。總體來說,對恢復性司法的態度應是謹慎、樂觀、科學,對于這個不算新的新生事物學習和研究并實踐是值得的,應該看到,恢復性司法中有些精華是與我國傳統刑事司法相吻合的,可以大膽吸收,轉變為和我國國情相適應的制度,也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和諧社會拓寬道路。

[參考文獻]

[1]侯麗寧.我國適用恢復性司法的環境及借鑒[J].決策與信息•下旬刊,2013(09).

[2]羅爾斯,著.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66.

作者:李暢 單位:河南司法警官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