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復生態成功案例范文
時間:2023-12-27 17:56: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恢復生態成功案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城市濕地是一個開放的體系,除了自然生態系統,還要與城市環境相適應。建立城市濕地公園是維持城市濕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根據濕地公園的內涵和形成過程,國外對濕地公園的研究一般分為自然濕地公園和人工濕地公園兩大類。一類主要是對未遭到破壞或者破壞很小的天然濕地上劃分一定的范圍,建設不同類型的輔助設施,開展科研教育和生態旅游,主要研究濕地的水環境、動植物的棲息地、生物多樣性以及管理和經濟政策。另一類主要是對人工濕地的研究。目前對人工濕地的研究主要是運用生態工程的方法建設,恢復自然濕地的生態結構和基本功能,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濕地功能的分類、污水處理和水的循環利用、城市功能完善、濕地景觀設計和生態重建[2]。
2中國濕地公園現存問題
城市濕地公園的出現給城市帶來了很大的生態效益,也為居民提供了休閑、娛樂科普教育的場所。然而,在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中,城市濕地格局發生了變化。中國的城市濕地在近幾年內物種數量急劇減少,生態功能惡化,濕地面積與數量大幅下降[3]。造成以上現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2.1水體的污染與富營養化
城市工業、農業、生活廢水流入自然水體,進入城市濕地系統,對濕地的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破壞及濕地生境的惡化,抑制了濕地生態功能的發揮。生活污水和化肥流失進入水體,會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浮游生物種類單一,引起藻類爆發性生長,從而使整個濕地生境惡化。
2.2城市圍墾開發
城市擴張導致濕地面積大量減少。濕地生境連續性被破壞。同時,人口增長造成城市用水大量增加,濕地水源供應減少,濕地退化加速。圍海造田、城市建設等開發方式,導致濕地面積減少、生境破碎化程度增加。
2.3生物入侵
外來物種入侵,導致本土物種滅絕。人為因素造成的物種入侵成為威脅濕地生物多樣性及生境環境的重要因素。例如曾經作為飼料、防治重金屬污染的水葫蘆,如今已成為入侵物種,遍布水面,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3濕地公園生境設計策略
基于上述問題,可采取的濕地設計策略包括:濕地的生境設計和濕地物種恢復。濕地生境設計包括濕地水環境和基底的恢復,尊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恢復退化的濕地生境。濕地物種的恢復包括鄉土濕地植物群落的恢復及濕地動物棲息地的構建。
3.1濕地的生境設計
濕地生境的恢復包括基低和水環境的恢復。基底恢復主要通過工程措施,改良土壤,維護基底的穩定性;水環境恢復包括水文條件的恢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針對濕地嚴重的棲息地破碎化的生態恢復目標之一是將退化的生態系統恢復到被擾亂之前的狀態,并尊重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和組成。結合干預的恢復手段通常包括緩解造成棲息地退化的破壞因素以及重新建立關鍵的生態系統組成(陸生植物等)。例如,濕地恢復主要包括控制排水和挖掘,種植關鍵的濕地植物物種。這種強調恢復組團植物要素的方式是大多數修復工程的典型手法[4]。要成功地重建濕地生物多樣性,就必須在植被修復的基礎上,注重恢復生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5]。西溪濕地公園是目前國內第一個集城市濕地、文化濕地于一體的國家濕地公園。其自然地形為低洼水網平原,由于長期過度開發利用,已失去了純自然濕地景觀,除少數廢棄農田自然恢復形成的濕地環境外,大部分為田間雜草群落。人工魚塘與河流、湖泊、場地中魚塘、湖面、河道、塘基、渚構成次生濕地景觀。西溪濕地的生境恢復設計中,通過河道清淤、植物物種修復、駁岸生態化改造等措施,對場地的水環境、土壤、動植物資源及歷史文化進行保護和恢復。尊重現狀植被的形態,體現西溪特有的植物群落景觀。堅持多樣化、自然化和本土化的原則,選用本土植物。濕地植物群落要兼顧生物多樣性和景觀效果。對于基底條件較好的區域,保持其自然演替的狀態;對于被破壞的區域,在西溪濕地植被現狀群落的基礎上,根據生態及造景要求進行合理配植。植物物種的選擇,應遵循自然濕地中穩定群落的物種組成比例,以形成自維持能力好的生態系統。注重群落的優勢種,抓住關鍵,按照自然規律配置主要植物,帶動整個生態系統的恢復[6]。
具體恢復措施主要包括:1)污染源的處理生活污水及魚塘廢水是主要污染源。通過遷移人口、退耕還林還草、周邊外源性污水做截流處理。為濕地公園的景觀打造創造良好的基礎。2)地形改造,建立緩坡,營造多樣的濕地環境西溪濕地大多數堤岸較陡,環境相對單一,不利于植被的固著和動物的棲息。將部分陡峭堤岸改造成緩坡,增加水路過渡帶寬度,允許不同植被帶的植物群落過渡,為豐富的濕地植物群落提供可能,進而為濕地動物提供棲息、繁殖的場所。3)水塘改造淺水池塘比深水池塘更合適野生的生物棲息,將原有的深水塘改造成不同深度的淺塘。在濕地植物景觀規劃中,保留和營造典型的濕地特征地域,以營造種類豐的濕地植被群落,增加濕地生物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4)保留枯木枯木除了作為景觀要素外,也是濕地鳥類的停歇處。從生態上來說,死去的樹木可以為生物提供棲息地,有利于野生動物的繁衍。5)模仿自然濕地植物群落的生態結構西溪濕地屬于亞熱帶濕地,分為草本濕地、水域植被,包括高草濕地型、低草濕地型、淺水濕地型。營建時遵循相似地域濕地群落的物種組成和比例進行配植。初期設計較多的物種在演替后,群落中生物多樣性豐富,生態結構更加穩定。西溪濕地的生境恢復是國內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在營造過程中,注重在區域水文、土壤、生物資源調查的基礎上,營造適合濕地植物生長的多樣化的環境。在植物群落的生態結構上,從群落整體出發,強調對群落中關鍵物種的保留,在引入外來物種時須謹慎考慮,避免入侵物種的擴張。濕地生態系統的恢復重建最有效的途徑是順應生態系統的演變規律,進行適當的人工干預,營建頂級群落,可使濕地生態系統盡快達到穩定狀態,這對城市濕地公園生境的恢復重建有很好的指導作用。大諾特里鄉村花園(GreatNotleyGardenVillage,south-eastEngland,UK)坐落于英格蘭東南的Braintree附近,這里曾經是農田。GreatNotleyGardenVillage人工濕地設計提供了一種利用植物處理地表徑流污染的生態方法。它是由鄉村公共置業(CountrysideProperties)設計的,包括一個鄉村公園和一個觀賞池塘,濕地和周邊的樹林和草地為野生動物提供了棲息地同時成為了一個當地居民休閑娛樂的中心區域。對濕地和旁邊的休閑池塘的設計旨在修復生態系統以及作為一個平衡池塘來儲存地表徑流,并以一定的流速排入市政排水系統[7]。為了將滲透量降到最低,蘆葦種植床由不透水的礫石粘土構成,設計小于等于1%的排水坡度以幫助水排入種植床。從進水口排入的水流經過兩個沉淀溝,使固體懸浮物沉淀。在150mm厚的土層種植寬葉香蒲、水蔥、黃菖蒲。表層土為原有的農耕土壤,有足夠的養料供植物初始階段生長。三角形的礫石區(構成了超過濕地面積三分之一的表面區域)從進水口下的沉淀溝開始種植了10000株蘆葦,濕地的剩余部分在六個出水口前交替種植香蒲屬、鳶尾屬、藨草屬植物。水流會到達流水系統表面的土壤層。由于土壤的滲透系數比礫石低,表面徑流將會成為這片種滿寬葉香蒲和水蔥的濕地的主要水源。最終徑流會通過六個出水管進入休閑池塘,隨后會通過一個狹窄的排水口進入河道。第一年投入使用后,調查數據顯示改濕地可有效過濾地表徑流中的重金屬如:鎘、銅、鉛、鋅等。為了保持濕地過濾重金屬的能力,須每年對沉淀池進行清淤[8]。大諾特里鄉村花園是修復濕地生境并利用濕地植物處理地表污染徑流的經典案例。利用原有耕地土壤作為生境植物恢復的基底,利用地表徑流為水生植物提供水源,建立具有凈化作用的可持續濕地生態系統。
3.2濕地的物種恢復
3.2.1濕地植物景觀修復及設計濕地植物可以改善水質,為濕地生物供氧;同時增加濕地公園景觀層次。濕地植物主要有五大類型:沼生植物、挺水植物、漂浮植物、沉水植物、耐水濕喬灌木。在濕地公園的設計中,應盡量增加生物多樣性,提高生態系統的復雜度,組成穩定的濕地生態系統。濕地公園植物配植應結合生態和美學,從空間和時間兩個維度進行合理搭配,以保證其凈化功能和景觀效果。
3.2.2空間維度植物配植(1)水平尺度植物配植結合自然群落結構,從水體向水岸植物群落依次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漂浮植物-挺水植物-濕生植物-陸生植物。沿水岸方向的植物群落分布以片層的形式出現,水生植物群落結構較簡單,統一片層內,相同的水深條件下,選用1~2種植物,否則會一起種間競爭影響觀賞效果。(2)垂直尺度植物配植水生植物垂直分化不明顯,不同類型的植物對水深有相應的要求。濕生植物:0~10cm,挺水植物:5~50cm,浮水植物:20~50cm,沉水植物:20~200cm。根據水深層次進行植物組合的搭配。
3.2.3時間維度植物配植合理進行季相搭配,做到盡量延長觀賞期。北方的濕地公園選擇耐寒性強、根系發達的濕地植物,蘆葦、香蒲等,以保證冬季的濕地凈化功能和景觀效果。灌木柳等濕生灌木也是很好的冬季植物。
3.2.4濕地動物保護與恢復濕地動物是濕地生物多樣性的關鍵要素。動物處于生態鏈的較高層,需要良好的生境來承載。濕地動物主要包括:濕地底棲類、濕地兩棲類、濕地魚類、濕地鳥類。濕地動物群落的保護與恢復關鍵是棲息地,鳥類是濕地中最活躍的動物,多樣化的濕地景觀才能夠吸引鳥類棲息。鳥類棲息地生境主要包括:深水區、淺水區等。深水區適合游禽活動,淺水區栽植水生植物吸引涉禽繁殖。同時要保證濕地水質,通過水閘阻隔外界污染源。其他濕地動物可以通過植物群落的打造,逐漸形成穩定的生態系統,供其棲息繁殖。倫敦濕地中心(WWTLondonWetlandCenter)位于倫敦市區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占地約4.4×105m2。20世紀80年代末,隨著環倫敦的供水蓄水工程的出現,維多利亞水庫面臨廢棄:水庫由4個混凝土蓄水池構成,面積達56.6hm2。在野禽及濕地基金會(TheWildfowl&WetlandsTrust)、泰晤士水務公司、伯克利地產的共同努力下,原廢棄場地變成了一個復雜多樣的濕地棲息地,包括一個環境教育中心和展示中心,吸引著每年250000國內外的游客來參觀學習濕地保護的相關知識。[9]這些維多利亞水庫曾經是越冬野禽的重要棲息地,在1974年被定義為特殊科學價值地點。鳳頭潛鴨和琵嘴鴨全國數量最多,其他種類如紅頭潛鴨和水鴨也達到一定數量。這個場地是英國斑頭秋沙鴨主要的越冬地。由于過渡捕魚及其他人類活動,越冬鳥類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數量下降。倫敦濕地中心在廢棄水庫的基址上,進行濕地生境的修復重建:根據生境特征和水文特點,倫敦濕地中心分為6個區域(圖2),其中包括3個開放水域:蓄水瀉湖、主湖、保護性瀉湖,和3個單元:蘆葦沼澤、季節性淹沒草原和泥灘。設計的關鍵是精確的控制各個單元的水位,每個單元相對獨立。提高原有混凝土壩,保留水庫原有水位,在每個單元構建泥墻、操作桿,使各棲息單元水位得以控制,不受季節水位變化的影響。有約30hm2的場地用于為眾多濕地野生動物提供棲息場所,包括特別是特色物種以及依靠泰晤士河谷遷徙的珍稀物種。倫敦濕地公園在處理人與濕地野生動物的關系上是城市濕地公園設計的典范。為了保證游客近距離的觀測野生動物同時又不驚擾動物的生活,不破壞保護區的生態環境。公園梳理了人流活動,將公園進行合理分區規劃。倫敦濕地中心通過對人和水的統籌協調,將廢棄水庫變成了城市中心的濕地公園,很好的平衡了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在為野生動物提供不受打擾的棲息地同時,為游客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濕地的機會。
4結語
篇2
關鍵詞 時間;空間;景觀意象;可持續性
1.景觀設計中的“空間時間”
1.1 時間與空間的轉換
場地的斷面是一張時間沉積表,是時間化的空間,記錄著生物進化過程、人類活動痕跡和文化印記。“滄海桑田”是時間打造的場地形態,場地成為時間的載體。閱讀時間的記錄,可以更好地設計出符合場地特征和文化的景觀。例如美的總部大樓景觀設計中就運用了珠三角特色的“桑基魚塘”農業景觀形態,把場地肌理和圖像的記憶運用于現代生態景觀中。
光影是時間在空間上的投射,體現了四時在空間中的變化。光線的明暗、強弱對比會形成空間的收縮與擴張,豐富景觀的空間層次和視覺感受。如杭州西湖的三潭映月、大理三塔倒影公園,是對光的折射和反射的巧妙運用,產生了虛實對比的意境和美感。芝加哥千禧園廣場上的景觀小品“豆子”,拋光不銹鋼表面上映出周圍環境,給人空間趣味感。人的游憩空間會隨著光影的變化而變動,又體現了光的方向性對空間的引導作用,是空間化的時間。
1.2 時間的多維角度
共時性與歷時性是索緒爾提出的對系統的觀察研究的兩個不同的方向。景觀共時性運用體現從園林的整體性出發綜合運用各要素來組織空間。景觀歷時性運用就是從縱向把握景觀設計的歷史發展脈絡和方向,賦予景觀以文化內涵,啟發潛移默化地生長在受眾內心里的文化記憶和符號,從而引起受眾共鳴的景觀空間。孟兆禎院士曾言中國風景園林“從來多古意,可以賦新詩”。景觀設計需要把傳統文化中的人文時間和歷史時間融入到現代文化的進行時中,從而實現共時性向歷時性的過渡乃至走向共生。
2.景觀設計中的“心理時間”
2.1 時間體驗:景觀意象
時間的運動與靜止,是客觀環境與人主觀感受之間的聯系,由空間的變化標志的。景觀中流動的水體帶來生命的活力,而平靜的湖面讓人心靈安靜。日本古典園林就有舟游、回游的動觀園林和枯山水、茶庭等坐觀庭園之分。枯山水庭園中使用如沙礫、苔蘚等相對凝固、靜止的元素,消解動態景觀元素,反應禪宗枯與寂的意境,營造時間的永恒。
空間中,人慣性的用時間和速度來衡量距離。城市生活中的慢步道、快速軌道交通等,體現了空間轉換的速度和時間節奏。在景觀中,時間的節奏是景觀內部空間的環境變化幅度。環境變化幅度越小,人們接收到的空間刺激變化越小,感受的時間越長,反之亦然。因此,加強景觀的節奏變化和規律性重復,可以營造整體有序、連續統一而不乏豐富的景觀意象。
2.2 時間錯覺:景觀“時差”
心理時間是人主觀體驗的時間效應,以心理過程的線索取代空間發展線索。中國古典園林中“多方勝景,咫尺山林”、“小中見大”是空間體驗感的時間錯覺。人在空間中的游覽動線、觀察視線、景物組織的軸線等,結合比例、尺度、對比等形式法則,造成視覺上的錯覺和空間體驗上的聯想,以達到在感官上擴大有限空間,追求無限意境的效果。這種婉轉曲折的審美體驗,是心理時差的投射。
2.3 時間印記:景觀的紀念性
時間是“事件進行的舞臺”。從古人“結繩記事”開始,紀念標志性時間和事件成為傳統。方尖碑、凱旋門、紀念公園等紀念性景觀無處不在。齊康先生曾說,紀念性的本質是“紀念過去,表現歷史,并期望這種表現得以延續”。在紀念性景觀中,時間跨越了一定的時空尺度,呈現多方向的敘述形式,形成景觀敘事的空間序列。參觀者在這樣的空間里,能感受到時間的流逝,紀念被動態化,突出了紀念的時間性,從而賦予景觀以深層的意義。
3.景觀設計中的“自然時間”
3.1 時間循環:景觀的新陳代謝與可持續
時間的因素如季相、時分、氣象等對植物、水體等景觀元素的影響,體現出景觀的生長性和新陳代謝。“風景過程的詩人”哈格里夫斯認為“建立過程,而不控制終端產品”。庫哈斯聲稱:“公園越是運作,越將處于一種不斷修正的狀態”。近年來ASLA的獲獎作品,體現了表彰可持續性景觀設計的發展趨勢。例如上海的后灘公園,包含了對濕地、生態防洪、工業材料回收等可持續的設計手法,體現了景觀對于節能環保,恢復生態棲息地,創造顯著的社會經濟及環境效益的價值,是從工業遺址到生態復興的成功案例,是遵循自然的發展和城市的更新的景觀設計。
3.2 時間分配:景觀空間的多義性
從古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到當代“朝九晚五”,體現了人類行為模式的“時間化”。黑川紀章在《由時間分配到“兔子窩”》中,建議開發空間的多功能性,增加空間的使用率和意義。屈米設計拉維萊特公園時,也曾提出“晝夜公園”的概念。晝與夜的時段分配,提高了公園的利用率,避免了夜晚公園的高犯罪率,成為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所描述的“積極空間”,體現了景觀對人類的能動作用。通過環境的時段分配進行行為的引導和空間的多功能劃分,是基于行為學上的人性化景觀。
4.結語
景觀中的多個方面都體現了時間的參與和意義,景觀設計需要我們重視場地中的 “空間時間”、“心理時間”、“自然時間”等時間維度,將景觀中的時間從物理學升華到生命哲學,創造繼承過去,體現時代,延續未來的景觀,產生更多的景觀意義和內涵。
參考文獻:
[1] [英] 布萊恩?勞森.空間的語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2] 楊國樞,文崇一等.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6.
[3] 楊?蓋爾.公共空間?公共生活[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篇3
“人類為了在地球上生活下去,未來5~10年,社會必須要變,環境逼著我們必須改變。重新回到純樸生活,慢活、簡樸的生活要成為未來新的生活方式。”李遠哲憂(地)球憂民之情溢于言表。
在臺灣南投縣埔里鎮一個社區營造座談會上,記者與這位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臺灣前“中央研究院”院長不期而遇,這才知道,李遠哲有一個令大陸民眾聽起來很陌生的頭銜――“社區營造學會創會理事長”。記者也好奇:一個科學家“不務正業”,搞什么社區營造?
李遠哲回答:少小離家老大回,臺灣經歷了工業化與城市化的劇烈變遷,他的新竹老家原有的樹木都不見了,頭前溪無比臟亂,似乎以前美好的地方都沒有了,“我很難過我的家鄉不見了”,這幾十年來人類文明史“就是一部脫離大自然的危險的浩劫史”。
“要改變世界,讓它變好,要靠世界各地社區的草根力量。”李遠哲說,社區的草根活動是真正改變我們世界的開始,可以鼓勵社區的人站出來,把自己的社區做好,由下而上再推及國家社會的公共事務中,“我們如果要當社會的主人、國家的主人,很多問題我們就要積極地參與。”
桃米社區承載的正是這樣一種希望與夢想。
“大家一起來清溪”
桃米社區原叫“桃米里”,一個鄉土氣息濃濃的村落名稱。
桃米社區海拔高度介于420至800米之間,面積18平方公里,具有多彩多姿的森林、河川、濕地及農園,野生動植物資源豐沛。但10年前,這個擁有1200人的村落,卻是埔里鎮最貧窮的里之一,加之鎮垃圾掩埋場就設在此,居民自嘲為“垃圾里”。
盡管桃米里有一個大鄰居――暨南國際大學,距離只有1公里,但知識分子和農民各占一端,我做我的學問,你過你的日子。桃米里還是往日月潭的必經之地,車程20分鐘,但觀光經濟亦從未輻射至桃米里。臺灣的工業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里的青壯年吸走,使它變成一個人口結構老化,農業經濟衰退的老舊社區。
1999年“9?21”地震,距震央20多公里的桃米里被震出一個“桃米坑”,成為明星災區。桃米里369戶人家,有168戶全倒,60戶半倒。“明星災區”的身份一下子更將桃米里長久以來傳統農村產業沒落,人口外流等尷尬暴露出來,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和反思。
“地震是危機,也是轉機。”今天的桃米民宿經營者邱富添如是說。
從1990年代初期起,桃米里居民一向賴以為生的主要產業――寐竹筍一片低迷,主要銷售市場從日本轉向大陸再轉向越南,“20多年前,一公斤3塊半(約合人民幣8角),20年后一公斤的價錢還是沒變。”邱富添說,在鄉下只能糊口,都往城市跑。從小學到高中,每到周末,邱富添都得凌晨3點起床,加入全家挑竹筍的行列。春夏,麻竹筍盛產期,邱家的竹筍一天可挖4噸。高中畢業那年,16歲的邱富添迫不及待地“告別挑竹筍的噩夢”,闖蕩臺北,做過噴漆工、車床工、電工,也開過計程車。
1996年,為了照護年邁的母親,32歲的邱富添重返桃米里,接手經營父親留下的麻竹筍園。一年后,邱富添一算,“收入只有12萬(約2.6萬元人民幣),怎么養家?”臺灣一般大學畢業生年薪30萬元新臺幣左右,與之相比,辛勞一年的農民收入水平實在低下。邱富添深深地體會到,農業產業轉型的重要。農村社會向下沉淪更令他不安:“從農業社會到工業社會,每個人都像恐龍一樣搶食,變成一個功利社會,人情淡漠。”
回鄉第三年,邱富添便遭遇了那場“地牛大翻身”。地震后,慈濟第一時間來到桃米里,煮大鍋粥、大鍋飯,大家聚集在操場上一起用餐。這個場面,在邱富添心里泛起陣陣溫馨,他想起小時候村里每逢喜事,都會有“社灶”,“以前那種集體感覺又回來了”,“這是社會主義般的感覺”。
不過,災后重建的課題很快讓桃米人苦惱不已:重建什么?如何重建?震后不到一個月,帶領桃米人“翻身”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以下簡稱“新故鄉”)來了。這個NGO成立于當年2月4日,其主要目的是“實踐在地行動的公共價值”,致力社區營造工作。地震后,它成立“埔里家園重建工作站”,和桃米里“聯姻”。李遠哲一開始就做“新故鄉”的“名譽董事長”。
“新故鄉”的第一個公共行動是“大家一起來清溪”,以清理坑溪作為重建行動的起跑點。然而,“清溪,清什么溪?無聊!”邱富添當時對此嗤之以鼻。“民以食為天”,但“新故鄉”卻讓大家做與填肚子無關的事,鄉間本來對公共事務就冷漠,這事一下子在桃米里炸開了鍋,質疑、觀望的人多,站出來行動的人少。
“新故鄉”董事長廖嘉展并不意外,他深知:“真正有意義的重建工作,應根植于人的改變,社區體質的改變,以達到農村轉型、產業提升的目的,并尋求家園永續的可能。”事實上,“大家一起來清溪”的目的就在于挑戰既有觀念,啟發居民自我意識的覺醒。廖嘉展把解決“人”的問題看得比“食”的問題還優先。
“造人”運動,脫胎換骨
新故鄉一開始就明確以“社區營造”的視角切入桃米社區重建工作。接任李遠哲出任臺灣社區營造學會理事長的陳錦煌指出,社區總體營造的核心理念是“造人”,社區必先有一群人愿意改變,然后,社區營造才能成功。
面對不屑、誤解,廖嘉展帶領“新故鄉”引進外界的人力、財力、物力,循著“教育學習一觀念改變一行動實踐”的策略,重新集結分散的社區社會力。政府補助、社會捐款沒有直接流向居民,而是經“新故鄉”中轉。重建初期,一種新型的“以工代賑”被創造出來。
“每個月拿15840元新臺幣,維持基本生活,白天為社區公共事務出力,晚上強迫上課。周末則上全天的課,連續11個月。”邱富添說。被“新故鄉”邀請來桃米社區授課的第一支團隊是陳墀吉教授帶領的世新大學觀光系專家,培養休閑產業的相關課程,帶領居民做調查,摸底桃米里的資源特色。
課堂內外,桃米人與“新故鄉”、教授們共同討論出了桃米社區的重建愿景,提煉出“桃米生態村”的概念,目標是將桃米里從一個傳統的農村,轉型成為一個結合有機農業、生態保育和休閑體驗的教育基地。
經營民宿是一個極佳的切入點和起點。世新大學老師們開設的600多個小時的課程里,對綠色民宿進行了深入講解,組織學員環臺灣考察了一遍,“了解什么叫民宿”。爾后,“新故鄉”并不急著幫助居民大興土木,而是鼓勵有條件的居民先把自家舊房屋,打掃一兩間出來“試營運”。
當時臺灣已有的民宿分兩種:一種叫“紅色民宿”,設在觀光景點周邊,觀光飯店不足,因游客需要在當地住下而生;一
種叫“綠色民宿”,結合地方特色,靠口碑相傳。臺灣鄉村民宿發展協會理事長吳乾正是“綠色民宿”的成功經營者:“經營民宿最大的困難不是資金,而是在人。民宿--其實是一種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創意_鄉村生活產業。”
廖嘉展很認可:“生態旅游每年都會面對很多新的東西,要如何讓客人覺得這個社區是有進步的?不只是硬件,還包括管理能力、或其他多元的發展,要讓人覺得這個地方值得再來。”在先造屋還是造人這個問題上,廖嘉展和吳乾正都認為,經營民宿得先建構一個“知識經濟的社群”。
一開始,那些將自家舊房屋打掃出來接待的“游客”全都是“新故鄉”安排的各種“考官”。“民宿主人需要與客人互動才能成長為一名合格的服務者。”吸取知識和實踐鍛煉之后,邱富添“學到技能,產生信心,有自己的想法了”。這時候,“新故鄉”才與政府互動,請銀行為蓋民宿的居民提供貸款,但規定自籌款必須超過60%。同時,蓋屋以“換工”方式進行,酬勞比一般市場價低20%,勞務支出全部留在社區內“藏富于民”。
造屋過程還變成了重塑社區核心價值的契機,專業互動,進而將桃米社區推向“合作與互助的時代”,逐漸把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連結起來。“社區人在營造中,產生了革命的感情。”邱富添說。
“以前是競爭觀念,我要把他干掉,我要做第一。現在是共生理念,我要做唯一,唯一就是差別。把內部的沖突減少,互相分享。”這樣,大家互相支援建設出來的16家民宿,價位自定,各有特色,但又有“把資源留在桃米社區”的共識,每一家民宿都是所有民宿的服務窗口,“我客滿了,我分享出去,我替其他人做客服。”
這樣一群變得可愛起來的知識農民辦的民宿,漸漸得到市場的認可,教育團、親子團、學術研討團和社區參訪團成了桃米社區的四大客戶群,“節假日都是爆滿”。邱富添自家的民宿一年客滿100天,接客約2000人,一年贏利100萬新臺幣,是一般大學畢業生薪資的3倍,實現了從生存到生活的質變。
青蛙共和國
第二支被“新故鄉”邀請來桃米的專家團隊是“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以下簡稱特生中心),協助桃米里做生態調查及規劃。低度開發的桃米,蘊藏著豐富的生態資源,臺灣29種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臺灣143種蜻蜓,在桃米就發現49種。
特生中心副主任彭國棟向廖嘉展建議開生態課,“如果不能讓居民了解自己的生態資源,又如何談到生態保育?”爾后,在系列課程中,彭國棟以深入淺出的方法,引領居民認識生態的奧妙,改寫對家鄉的認知。
3至9月份是竹筍生產旺季,很多農民白天忙個天昏地暗,晚上匆匆扒口飯就跟著彭國棟到溪間濕地做蛙類調查。“自從上了生態課后,才驚訝地發現,怎么社區到處是寶貝!”居民廖昌明一臉驚訝。
一般生態課之后,彭國棟接著開設更具實用價值的“生態解說員”課程,這是經濟轉型和永續經營系列培訓課的一部分,至今已經開辦很多班次。但第一次開班的時候,只有25人報名,“觀望者居多”。邱富添是盛情難卻被動加入學習行列的。上了一陣子課后,他依然迷惘:前景在哪里?似乎看不到!背負家庭經濟壓力的他,就開始“逃學”。
彭國棟知道精明干練的邱富添是個可塑之才,每次做田野調查,就上門邀請,不好意思的邱富添只好乖乖跟老師出門。耳濡目染之下,從小只知道捉青蛙進補、喂鵝的邱富添,開始產生好奇,引發趣味,并一頭栽入青蛙的世界。第一批培訓認證考試,只有5個人過關,邱富添榮列其中。但領到證書的邱富添還是納悶:“窮鄉僻壤的桃米,真的會有人來住民宿?從事生態旅游嗎?”一心只想填飽肚子的邱富添甚至自嘲:“我是有證書沒錯,但是你叫我帶誰?帶鬼嘛!”
2001年9月,9?21地震兩周年到來之際,桃米社區以“桃米生態村”的新面貌,開啟了試營運階段。“新故鄉”和特生中心策劃了兩場“搶救臺灣生態,綠色總動員”活動,熱心環保的社會各界人士聚集桃米。邱富添被安排出場用PPT解說青蛙生態。他被告知聽眾有臺灣青蛙小站站長、專研青蛙生態的楊懿如博士。
上場時,邱富添拿著鐳射筆的手,指著青蛙幻燈片的紅色鐳射光,微微地顫抖。“這只是拉都希氏赤蛙,它的鳴囊比較隱性。鳴叫時聲音好像擠在咽喉里想叫又叫不出來,就像上大號‘嗯嗯――’嗯不出來一樣,我兒子都叫它是拉肚子吃西瓜……”現場被逗得東倒西歪。邱富添的首演,羞澀中仍不失風趣的本色。
現如今,邱富添已是一個自信風趣的“知識青年”。“10年內,我跟100多個教授對談過。”正是8年前由“新故鄉”精心安排的那場首演,為邱富添提供了第一筆解說費,讓他“意識到原來老師講的知識經濟是真的”。剛開始4年,他的家人甚至無法理解跟人家講解青蛙也能當成一種職業。如今,邱富添不僅是桃米社區響當當的生態解說員,而且到其他社區分享經驗,“小賺一筆”。
在邱富添經營的民宿“綠屋”的院子里,餐廳、廊道、客房,無處不見形態各異、大小不一的青蛙雕塑,就連衛生間也命名為“公蛙”和“母蛙”。邱富添說,這是“造神運動”,“桃米是一個把青蛙叫做老板的地方”。最令他自豪的是,院子里的“生態池”,這是居民們自己做企劃案,向“信義房屋”申請到的生態創意資金建造的。
生態池三道過濾處理后的生活污水流出來積在一個淺淺的水池里,種點水草、水仙、蓮花,成為蜻蜓繁殖和青蛙的家園。邱富添說,建造生態池更是桃米社區建構生態倫理、環境倫理和社區倫理的一個過程。他特別強調,因為建造的錢“來自社會”,所以家家生態池都是“社區的公共財”,每一個社區成員、每一個生態解說員都可以帶人來參觀與分享各家的創意。
臺灣點燈文化協會已經為9?21重建之路拍了4部紀錄片,理事長張光斗告訴記者,下一部將拍桃米社區,片名都想好了,叫“青蛙共和國”。
“桃米人認識到這塊土地的重要性,不過度開發,不但青蛙回來,蛇回來,老鷹也回來了!”張光斗說,桃米要打造的是一個沒有污染,沒有冷漠的社會,讓人擁有更包容的心態面對周遭環境,面對所有的人。“也許是一個烏托邦,但有理想,才會開始行動。”
“桃米社區記錄著臺灣人成長的歷程和整個社會的脈動,臺灣民間社會已經走向成熟的自力更生的心態。只要你自己愿意站起來,一定有人支持你。臺灣這股力量很厲害,不依賴政府,憑自己的手,自己的腳,就站起來。”張光斗說。邁向“共生社會”
2009年9月21日,入晚,邱富添經營的“綠屋小站”大院里華燈照人,白天在暨南國際大學參加完“9?21社區重建國際研討會”的人們陸續來到這里用餐。100來位來自日本、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專家學者、社區營造者,或坐在餐廳內,或坐在涼亭中,或站在院子里,享受著“社區媽媽”提供
的自助餐。
3天的研討會,外地與會者分住到桃米社區各家民宿中。大學與社區已互動起來。邱富添告訴記者,提供自助餐的“社區媽媽”也是經過“新故鄉”開設的美食班培訓,而且考證合格才上崗服務的。在“綠屋小站”里,邱富添還蓋了一棟“學生宿舍”。4個房間,一間租給一個暨南國際大學的學生。
“我們和學校有約定,不租給大一學生,學校規定大一學生必須住校。”大學對社區的經濟輻射亦讓民宿經營者擺脫經營壓力。“做到后來,心無惶恐,可以永續經營了。”邱富添介紹說,現在桃米已有1/5的人經營生態產業,其他人繼續經營傳統農業,但因生態旅游帶動而升值,亦間接享受到生態產業的紅利。
不僅大學與社區表現出一種共生狀態,社區內部也追求利益均沾的共生價值,設立了公積金制度。民宿經營者和美食經營者上交10%的收入,生態解說員上交20%的收入,作為公共支出及社區弱勢照顧之用。邱富添說,單打獨斗的時代已經結束,桃米的社區產業要打組織戰。由此,社區生活共同體漸漸成形。
有了公積金,桃米社區開始通過經濟補償廢耕,恢復生態。比如茂埔坑溪被恢復成自然棲地,“桃米生態工法營造小組”為了施作桃米這第一條生態河道,跑到深山區找野溪,向自然學習,于是溪道兩邊的地主被說服放棄水泥護墻,轉用砌石溪岸。
人與土地,人與自然,亦在追求共生。
“10年來,部分廢耕使桃米社區物種多了50倍。生態為體,產業為用。”邱富添介紹說,3月份來桃米看青蛙,4月份看螢火蟲,5月份看油桐花,6月份欣賞獨角仙(一種甲蟲)。8、9月份暑假期間桃米就是小朋友們的生態課堂,白天在濕地看水生動植物,夜間抓蛙看蛇……
“如果農村知識系統形成一種好的平臺,這個平臺從一個社區推廣到整體,就會形成一股很重要的社會力量,這股力量會告訴我們農業是一種令人敬佩的行業,會讓人覺得農村是一個很好的生活地帶,最重要的是,讓這一件得很有尊嚴和價值。”廖嘉展這樣理解桃米的實踐價值。
不敢想象,假如沒有“新故鄉”10年不離不棄的陪伴,桃米會怎么樣?其實,桃米與“新故鄉”亦是一種共生關系。“廖嘉展選了20多個點,只有桃米成功,‘新故鄉’也需要一個成功案例才能申請到經費,這是NGO的生存之道,很微妙的關系。”邱富添說,在“新故鄉”陪伴下,桃米做得好,政府看到能出政績也愿意多給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