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女憲法基本權利論文

時間:2022-08-18 08:45:00

導語:婦女憲法基本權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婦女憲法基本權利論文

在當今世界,關于婦女權益的保障問題一直為各國政府所關注。我們國家的黨和政府也歷來重視這一問題,并對各種法律制度不斷加以完善,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2004年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對進一步學習和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進行了研究部署,會議提出的貫徹實施憲法的三大措施之一就是:堅持執法為民、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和正義。司法代表一個國家文明進步的程度,其終極目標是建立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法治國家。

我國憲法對于婦女、兒童權益的保護在許多條款中都有相應的體現。例如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第四十九條規定: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其他條款還分別規定了諸如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干部,以及保護婦女的勞動權、休息權等內容。

除此之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對如何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作出了具體而詳盡的規定。例如該法第二條第二、三款規定:國家保護婦女依法享有的特殊權益,逐步完善對婦女的社會保障制度。禁止歧視、虐待、殘害婦女。

但是,由于歷史、人文等傳統觀念以及各種落后思想意識的束縛,婦女的基本權利、人身權、財產權等各種權益遭受侵害,例如婦女遭受家庭暴力、得不到正常的就學、在就業時受到歧視等等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屢禁不止,有些甚至轉化為嚴重的刑事案件,從而成為阻礙社會進步、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家庭穩定的不利因素。[1]

針對上述現象,筆者擬從司法角度粗略談談如何保護婦女的基本權利這一問題,以期能引發大家更多的思考。

所謂基本權利是指由憲法確認的以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個人在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方面不可缺少的權利。即“基本權利是指憲法賦予的、表明權利主體在權利體系中重要地位的權利”。基本權利具有普適性、不可轉讓性(財產權利除外)、強制性、固定性等特征。[2]

根據我國憲法的規定,婦女的基本權利包括:人身自由和人格尊嚴不受侵犯權、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保護權、勞動權、休息權、受教育權、男女同工同酬權,等等。此外,作為農村婦女的宅基地、責任田、口糧田的使用權等。這些基本權利有的已在相關的實體法加以規定,又可以稱之為實體權利,例如隱私權、名譽權等等。作為實體的民事權利,因有相關實體法的明文規定,故其司法保護基本不存在問題。難點是婦女的(憲法)基本權利的司法保護問題,即法院在審判實踐中能否直接援引憲法的相關條款加以裁判。

在我國學術界,關于憲法直接效力在人民法院審判中能否實施的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3]

第一種是肯定說。少數學者持此說。該說認為,憲法規范的制裁是明確的、具體的,因此,從理論上說,《憲法》可以直接地在國家及社會生活中發揮作用,而不必通過其它部門法(即普通法)作為其實施的中介。從司法實務上說,法院受理侵犯憲法基本權利的案件,實際上是法院的職責。這類案件包括民事、行政兩大類型。如果屬于是私人(包括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侵犯他人基本權利的,則屬于民事案件;如果是國家行政機關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行使,則屬于行政案件。

第二種是否定說。多數學者持此說。該說認為,憲法與普通法律規定的具體、明確的制裁性不同,憲法規范除個別規范外,通常不具有具體明確的制裁性規定,因而憲法規范沒有直接的法律效力,各國法院一般也不直接適用憲法規范審判案件。

第三種是折衷說。個別學者持此說。該說既承認部分憲法規范具有直接適用性,又認為有些憲法規范無直接適用性。

上述學說反映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表現為婦女基本權利受到侵害的案件往往無法通過及時有效的司法救濟途徑加以解決。

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相關法律沒有明文規定,致使法院(法官)對此類糾紛不予受理,或者在受理后以實體法無明文規定為由裁定駁回起訴。第二,法官在審判實踐中尚未樹立以人為本、充分尊重和保障人權的司法理念。

筆者認為,憲法規范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目前我國雖然沒有直接依據憲法相關條款判決的法律依據(下文引用的司法解釋在嚴格意義上與法律還存在明顯區別,故筆者在此使用這一說法),但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歸根到底又是現實的權利(否則憲法中也沒有加以規定的必要),只要這種權利具有可訴性,并可以通過司法程序予以保障,那么,作為法院理所當然應當給予司法救濟。根據國際通行的司法最終解決原則,法院是公民尋求權利保護的最后場所,因此,婦女在其基本權利遭受侵害并尋求司法保護時,法院完全有義務加以保護。只有這樣,才能在法律制度上制裁不法行為,實實在在保障婦女的權益,

可喜的是,自從最高人民法院2001年8月13日施行的法釋(2001)25號《關于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憲法保護的公民受教育的基本權利是否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批復》出臺后,關于憲法在民事訴訟中的適用或者說司法化已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該批復的主要內容是:“陳曉琪等以侵犯姓名權的手段,侵犯了齊玉苓依據憲法規定所享有的受教育的基本權利,并造成了具體的損害后果,應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對于這一批復,有學者認為是憲法司法化的標志,也有人認為這個批復本身就是多余的。但筆者認為,無論學者們如何見仁見智,憲法抑或其他法律的生命力在于適用,而最高人民法院的這一批復不僅可以改變法官的司法理念,倡導法官樹立憲法理念,而且對于民事審判實踐以及行政訴訟具有很強的指導作用,故不能低估其意義。而且筆者相信,在以后的審判實踐中,法院立案受理此類訴訟不應任何存在障礙。

涉及侵害婦女基本權利的案件主要包括男女平等權糾紛、受教育權糾紛、勞動權糾紛、婚姻自由權糾紛等等。上文引用的司法解釋中講到的即是受教育權糾紛案件中的一例。而對于侵害男女平等權、婚姻自由權糾紛案件,以及農村中的村民委員會侵害婦女征地款分配權,村民委員會在劃分責任田、口糧田、宅基地時歧視婦女;對于與城鎮職工、居民結婚的婦女,由于政策規定不能到男方落戶,居住地鄉、村不按規定保證其與本村村民享有的一切待遇;對于離婚或喪偶的婦女及所生子女,居住地村民委員會強迫其遷回原籍或阻攔其遷回原籍,侵害其與本村其他村民享有同等待遇等現象還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此外,對于婦女遭受家庭暴力引起的人身權糾紛,有的法院不予受理,有的則在受理后以拒絕裁判的方式裁定駁回起訴,致使婦女的合法權益得不到應有的司法保護。[4]

但是,正如有的學者所言,對于公民之間因侵犯憲法規定的基本權利所引發的訴訟,事實上屬于普通的民事訴訟,故法院應予受理。[5]因此,對同樣因為基本權利遭受侵害的婦女起訴的案件,法院就應當予以受理

,而不能以法無明文規定為由拒絕受理,或者以拒絕裁判的方式駁回起訴。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各種涉及侵害婦女基本權利的糾紛不斷出現,但是,婦女訴權得不到有效保障的現象還大量存在,而“如果法律不能充分解決由社會和經濟的迅速變化所帶來的新型的爭端,人們就會不再把法律當作社會組織的一個工具加以依賴”。[6]因此,人民法院如何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已是當務之急。

筆者認為,對于司法機關而言,首先,法官應當樹立現代司法理念,在民事、行政以及刑事審判中強化憲法意識,把保護婦女合法權益放到憲法的高度;其次,應當在程序上保障婦女行使訴權,對于侵害婦女基本權利的案件,不得以相關程序法或者實體法無明文規定為由拒絕受理;再次,應當依據憲法、法律的規定,或者在憲法、法律無規定時根據公平、正義的法律精神,在實體民事權利上充分保護婦女的合法權益。對于侵權情節嚴重的加害人,法院可以依法采取相應的制裁措施,如訓戒、罰款、拘留,直至追究刑責任。對于不能由法院采取的制裁措施,可以通過提出司法建議的形式,由相關職能部門予加以實施。同時,還應當進一步擴大司法救助的范圍,使處于弱勢地位的婦女能夠及時得到法律援助,從而在司法程序中保護其合法權利。最后,法院還應當與地方黨委、政府等部門共同做好一些調解工作,使因侵害婦女基本權利引起的矛盾盡可能得到及時化解,以穩定家庭和社會、促進經濟發展。

當然,作為婦女本身,應該自尊、自愛、自立、自強,在基本權利受到侵害后,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尋求司法救濟;作為黨委、政府及其相關部門,還應當不斷關愛處于弱勢地位的婦女。

此外,筆者認為,有關機關、社會團體或組織,如檢察院、婦聯、工會等,在婦女基本權利遭受侵害以后,如果該婦女不敢起訴或不能起訴,則應當依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第十五條的規定,可以支持受損害的婦女向人民法院起訴。

總之,正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第三條所規定的,保障婦女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依照本法和有關法律的規定,保障婦女的權益。國家采取有效措施,為婦女依法行使權利提供必要的條件。只有司法機關與全社會共同努力,真正樹立憲法理念,才能使保障婦女權益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實現我國憲法規定的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的任務,促進在全社會實現公平和正義。

注釋:

[1]筆者所在法院在2004年曾審理過一起因丈夫長時間實施家庭暴力,妻子無法忍受,最終殺害丈夫的惡性案件。詳見何兵:《女村醫“空氣”殺夫》,載《江蘇法制報》2004年6月18日第二版。

[2]參見周偉著:《憲法基本權利司法救濟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頁。

[3]同注釋2,第120—123頁。

[4]如對于夫妻之間引發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由于絕大多數家庭夫妻財產屬于共同共有,因此,法院(法官)也認為即使判決賠償也是從這一個袋子拿到另一個袋子,故一旦女方因自身受到傷害起訴至法院,法院往往不予受理。當然,很多婦女自身往往也是忍氣吞聲,自認倒霉。不敢起訴,不愿起訴的現象絕對不在少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家庭暴力的發生和蔓延。

[5]詳見劉敏著:《裁判請求權研究—民事訴訟中的憲法理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67頁。

[6]摘自德沃金著:《認真對待權利》,“中文序言”第2頁。轉引自李秀清主編:《法律格言的精神》,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