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基本原則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7 09:46:00
導語:憲法基本原則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生產力水平的偉大變革與提高,使人們有可能取得剩余產品。剩余產品相繼出現之后,給人類社會提出的一個直接問題就是:剩余產品的歸屬(國家、群體、個人),剩余產品的分配,剩余產品的法的保護。數千年人類社會的文明史似乎在證明,剩余產品由生產她的勞動者或合法取得者個人所有,在最大的程度上可以非常之有效地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和創造力,從而使整個社會獲得高速發展和進步。
一、私有財產權與法的保護
自然人個人為滿足自己的生活或生產需要而獲得或擁有的財產(包括貨幣和實物)就是私有財產,與國有、單位所有的財產是相對而言的。私有財產既然是為滿足自然人個人的生活或生產需要而存在的,那么,人類共同創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就應當由自然人個人擁有和使用。物質財富的本質是給人們提供生活或生產方面的需要和便利的,因此,在人類社會中自然人個人擁有物質財富是不可避免的。在人類社會歷史上之所以形成過生產資料的不同所有制形式,究其本質是為了或源于組織經濟、組織社會生產的需要。并且,這種組織的形式與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是相一致的。無論是原始的、奴隸的、封建的,還是資本主義的,都是如此。否則,這種為組織社會生產而形成的所有制形式就不會存在或不會長期存在。
法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經濟性,法隨著私有制產生以來便對各種所有制形式加以確認和保護,充分地發揮著它基于經濟并保障和促進經濟的功能。在社會的物質財富不是極大豐富并能無限滿足人們的各種物質需要的社會條件下,私有財產的存在便有其充分的合理性。所以,國家便制定和頒布相關的法律保護私有財產這種合理性的存在。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主要是通過如下方式實現的:第一、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自然人個人合法所有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非經法定程序不得由其他任何組織或個人剝奪,私有財產的所有權受國家法律的嚴格保護。第二、私有財產的合法使用受法的保護,無論這種使用是為了生活需要還是進行生產。第三、法保護私有財產的依法轉讓。私有財產可以通過買賣、贈予等方式進行轉讓,從而改變其所有權主體。第四、私有財產自然或法定增值受法的保護,包括利息、租金等。這些孳息依法由原財產所有人所有,不受侵犯。第五、私有財產的合法繼承受法的保護。法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定繼承權、遺囑繼承權以及遺贈權,只要這種繼承的方式和程序是合法的,就受法的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非法干涉。
任何所有制形式都是基于組織社會經濟的需要而將物質財富由某些個人或組織所有而已,而且這種所有僅僅是形式上的,本質上應當講屬于整個社會,屬于創造它的每個自然人個人所有。當然,這種所有的份額是有差別的,是由自然人個人提供的勞動量所決定的。從這一意義上講,法當對私有財產予以全力保護,從而實現物質財富存在的根本原因和目的-滿足人們生活和生產的需要。如此,便會在最大的程度上充分調動勞動者個人的生產積極性,真正成為勞動與物質財富的主人而不是奴隸。社會財富的依法私有與所有者個人自由狀態下的公平、正當的競爭,是能在最廣泛的意義上解放社會生產力、創造盡可能多的物質財富以滿足人們生活需要的根本保證。在社會化大生產的市場經濟條件下,這種財產私有的形式可以是個人獨有、合伙所有、股份所有等,而組織社會經濟的最高形式,就是現代化的企業形式-公司制。
二、憲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
開明的資產階級極力鼓吹、贊揚、肯定并實行“憲法至上”的理念、精神和制度,儼然已兩百多年,而其“憲法至上”所保護下的國家的根本經濟制度的核心,就是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憲法至上、民主與法治等所導致的一個必然而合理的結果,顯然就是一個國家或社會中弱小的私權萬分有效地獲得了公權的呵護,而公權在此條件下受到了較好地約束和限制。在廣泛的私權中,最能直接而實實在在地滿足個體需求的,便是金錢、財物等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由私人所有的權利。這種私人所有財產權一旦形成制度并以最高權威的方式-即法的方式確立之后,作為社會最基本細胞和組成部分的個人、家庭、群體(社會組織、生產集體)等私人們,便自然而然地拼命勞動或組織勞動、創造財富或為創造財富而服務。這樣,在許許多多個私人的財產集聚、膨脹的同時,社會的整體財產顯而易見也就獲得了集聚、膨脹。社會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越發變得不可避免。
憲法是超越法律的,一個國家所有的法律必然無條件地服從于憲法,憲法統領著所有的法律。可見憲法在一個國家法治生活中的至高無尚。法對私有財產的確認和保護,自有國家產生的那一天起便存在,而將這種對私有財產的確認和保護寫進憲法的是也只能是資產階級。因為,資產階級講的不僅僅是法制而已,在講法制的同時她還很講民主,這種法制與民主的有機結合便是法治。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憲法是民主和法治的產物和表現,憲法是對民主和法治的確立和保護。其中社會經濟民主的最直接和主要的表現,就是財產的私人所有權,而社會經濟法治化的重要基礎,就是憲法對私有財產的確立和保護。
三、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與憲法的基本原則
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是資產階級憲法中的一項重要的基本原則。私有財產的不可侵犯,具體表現在私有財產的所有權、繼承權不受侵犯,也即憲法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是全面的、整體性的。憲法在一個國家的法治生活中擁有最高的權威,她規定了一個國家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的基本的政治法律制度、經濟制度、國家機構、文化、國防和外交等。作為一個國家整個法律體系的總綱或基本原則的憲法,在其基本原則中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明確規定下來,可見其在國家的整個生活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我國憲法明確規定我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4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將我國憲法第十三條第一款修改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這從國家憲章的高度確立了私有財產不受侵犯是我國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這是我國法治生活中一件極其重大和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無論從哪一方面講,這將在最大程度上解放和激發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最充分地調動廣大民眾勞動和創造的積極性,為自己同時也是為整個國家和社會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
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和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私有財產的所有形式和取得形式,早已與單個個人或家庭的私有和取得產生了巨大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組織形式,在私權方面,最廣泛和突出的是表現在公司、企業等經濟組織之中。現代的法人制度-公司制,在組織社會經濟、創造物質財富方面發揮著廣泛而根本的巨大作用。私有財產的觀念,與奴隸或封建的有著根本的區別。在市場經濟的社會化大生產條件下,財產私有的形式表現出廣泛的多樣性,它是與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相一致的。
作為憲法的一項基本原則,開宗明義地規定私有財產不可侵犯,從根本的意義上是保護了社會的整體經濟利益。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及其法律保護方式,從法律方面講,純粹是一個形式問題。其區別,根本的在于:這種法定的社會財富的分配方式和保護方式,在這一法律頒布實施之時,是否有利地促進而不是阻礙了社會生產力水
平的提高和生產關系的進步。在憲法的意義上,也是如此。社會財富的作用和意義與人的自然需求,從最根本的意義上,決定了憲法和法律應當對社會財富的分配和保護以何種方式確定下來。只有有效而充分地使用財富去創造財富,而不是把社會財富大堆大塊地集中在一起,去消耗或低效率地使用,應該是社會經濟獲得進步的一個最基本條件。人的自私與無限占有的欲望和本性,決定了財富在由人們私有的情況下,會爆發出巨大無比的創造力和再生力。或許可以肯定地講,這從完全的意義上決定了社會財富“私人”所有的完全合理性。而憲法和法律所要做的是,對此加以科學而合理的確認和保護,并從最大的程度上去限制、約束和必要的懲治“私人”在行使這種私有財產時,對他人或社會公共利益所可能造成的不應有的任何危害。
所以,憲法對私有財產的確認的保護,也同樣和應該是神圣的。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