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合法性問題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5 03:16:00
導語:憲法合法性問題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憲法合法性是憲法至上權威的前提和基礎。不具有合法性的憲法,人們沒有義務遵守它,不僅如此,人們還會采取各種暴力或非暴力的方式予以抵制,這樣的憲法終究不能長久存在下去。憲法合法性是由人民賦予的,憲法必須體現人民的共同意志和要求,切實以維護人民的權利和自由為已任。唯有如此,憲法才能真正樹立起最高權威,發揮其在法治國家中的主導作用。
關鍵詞:憲法合法性人民主權
法治社會是以法律為主治的國家、群體、個體相互之間有條不紊的關系狀態。憲法作為最高統治者以其特有的威力控制和支配著整個社會的運轉,其他權威必須依附于它,絕對地服膺于它,甚至充當其“婢女”的角色。但是,當憲法不能充分實現其保障公民權利,限制國家權力,維護社會秩序的神圣職責,抑或其他權威(尤其是個人的權威)不自主地凌駕于憲法權威之上,社會主體對憲法的頂禮膜拜不再虔誠,社會中時時有人挑戰憲法而憲法卻不能有效地予以自我防衛之時,憲法的權威無疑受到了嚴重的侵犯。憲法權威遭受侵犯表明憲法的合法性受到了懷疑或者說憲法合法性出現不足,人們不再將遵守并維護憲法視為崇高的使命。
那么,人們服不服從憲法的內在動因何在?憲法合法性的根據是什么?這個問題的合理解決,對樹立憲法至上權威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本文試對憲法合法性的有關問題作一個初步的探討。
一、憲法合法性的涵義
在一般的法律語境中,合法性多指形式意義的合法性。它是一個與違法性相對應的概念,意指人們的行為符合法律所設計的規則模式。具體而言,形式意義的合法性主要包括以下幾層含義或要求:(1)行為的主體具有合法性,主體包括個體、企事業組織、政黨、社會團體、國家機關等,必須是法律所確認的享有某種權利并承擔相應義務的主體。(2)行為的性質具有合法性。行為主體必須在法律所明示或默示的范圍內,依照法定的程序或方式作為或不作為。(3)行為的后果具有合法性。行為主體在法定范圍內的作為或不作為不能產生有損于或違背法律原則、精神的后果。(4)更為重要的,用以調整主體行為的法律規則本身必須具有合法性。在憲法至上的法治社會,一般法律規則必須合符憲法——法中之法。“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形式意義的合法性只從規范的角度實證地考察人們的行為是否履行了法律規定的形式要件,機械的適用法律而祛除了法律本身所體現的價值理念。“惡法亦法,只能遵守,不能違反”,否則將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當人們采取某種形式對惡法進行抵制時,國家往往不惜訴諸強大的暴力工具對其進行威嚇或鎮壓,將人們的行為箝制在法律的范圍內而無視法律本身是否滿足了人們的意愿和要求。當人們行為不合法時,法律對之予以矯正,當法律不合法時,憲法將對之予以矯正。這里,憲法無疑是我們預設的合法的最高權威。然而,假設憲法不合法,不具有合法性又將如何?顯然,我們說行為符合法律,法律符合憲法都是以法律或憲法為參照物的。憲法的合法性不能由憲法自身來規定而只能由憲法之外的參照物來衡量,那么,這個參照物是什么?由此須對合法性概念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馬克斯。韋伯認為,一個制度如被人民百姓認為是合法的,那么它就是合法的。合法性意味著接受這個權力體制及其支持者,并給予肯定的評價。這些支持者“自愿地”承認它們的主人是合法有效的,是值得接受的,并把他們自己的從屬地位看成是命中注定的義務。[1]哈貝馬斯說:“合法性意味著對某種要求行為正確的和公正的存在物而被認可的政治秩序來說,有著好的根據。一個合法的政治秩序意味著某種政治秩序被認可的價值。”[2]
從上述兩位學者的論述可以看出,合法性不僅僅是指行為符合規則,而且包含價值認同的意思。即在一個社會政治共同體中,其公民和各種群體對現存政治共同體、政治制度、權力結構、憲法和法律等的價值認同、理解和支持。由于這種合法性概念已深入到政治法律制度的深層領域,提示了合法性的來源及基礎,我們稱之為實質意義的合法性。
對任何一個政治體制及法律制度來說,僅僅具有形式意義的合法性是不夠的,必須具有實質意義的合法性。憲法也是如此。所謂憲法合法性,是指人民委托的行使制憲權的機關,根據人民的意志,依照法定的程序制定的憲法所具有的最高法律效力及其在一定時期內為人民所普遍認同、支持、信仰并遵守的權威性質。憲法合法性體現了形式意義的合法性和實質意義的合法性的有機整合和高度協調。憲法形式意義的合法性主要是指憲法的法律性。憲法是法律,具有規范性、適用性、可操作性等法律規則的一般特征。同時,憲法是“法律的法律”,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其他一切法律規則產生的基礎,又是判斷其他法律規則是否“合法”的最高標準。憲法實質意義的合法性指憲法體現了人民的根本意志和利益,符合自然正義法則,從而得到了人民的認同和支持。不具有實質意義合法性的憲法,即不體現自然正義及人民意志的憲法,不是真正的憲法。
二、憲法合法性的根據
“國家主要屬于人民”是現代法治國家所遵循的根本原則,也是憲法具有合法性的根本依據。
為什么憲法的合法性來源于人民?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人民是歷史的真正主人,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力量。人民的意志體現了正義,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憲法的合法性本質上是人民意志至上性的體現。然而,由于人民意志是一個抽象的法則,任何階級制定的憲法都可以冠之人民的意志。在我國近代史上,除了清王朝頒布的《欽定憲法大綱》開宗明義地規定:“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毫不隱諱其維護封建專制的本質外,其他每部憲法都貼上“主權在民”的標簽,實際上是假借人民意志,將憲法作為欺騙、麻痹人民的工具,裝點門面的幌子。這樣的憲法有沒有合法性?憲法合法性的判斷標準,應當是也只能是看憲法的有關規定及其隱含的原則是否推動了歷史的進程朝其必然的發展方向前進。一部好的憲法關鍵是要真正體現時代精神。基于此,我們認為這樣的體現人民意志的憲法應當作如下認定:
(一)憲法必須確認并保障人民主權至上,人民有權管理一切國家事務、經濟事務、社會事務和文化事務;
(二)憲法必須保障人權的充分實現,體現公平與實質正義;
(三)憲法必須對人民授予國家機關行使的公共權力進行規范和控制,以防止權力的濫用和僭越;
(四)憲法必須確保司法依法公正,獨立地審判案件,法官只忠實于憲法和法律,不受任何機關、團體和個人的干涉;
(五)憲法必須在事實上而不是在文字上具有最高權威,其他任何權威都必須絕對地服從于憲法權威;
(六)憲法必須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防護機制,其修改、解釋和監督保障都必須有健全的規則和完備的程序;
(七)憲法不僅在政治領域而且在經濟文化及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發揮主導的作用。
凡是上述標準的憲法,就可認定為具有實質的合法性,否則,該憲法就不具有實質有合法性。三、憲法合法性的取得、維持和喪失
(一)憲法合法性的取得
憲法合法性的取得主要指憲法的產生并獲得人民的認同從而開始在國內發生法律效力。根據契約觀念,憲法是人民與政府建立的一種契約,是人民自愿讓渡某部分權力給政府而與其達成的權利義務協議,涉及到人民最重要、最根本的政治經濟利益。因而其制定和修改均須遵循嚴格的程序,以充分保障人民的利益。
憲法的制定權(創制權)屬于主權者即人民,這是毫無疑問的。早在1788年,法國政治家西耶斯首次提出國民是制憲權主體的理論。國民作為制憲權主體并不意味著全體國民都直接參與制憲過程,國民往往委托其代表來行使。我國制憲權是由人民選舉產生的代表組成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來行使的。全國人大代表來自人民的各階層,具有最廣泛的民意代表性,與選民保持著最密切的聯系。人大將選民的意見和要求表達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然后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對之進行提煉,整合為共同的根本的意志并上升為國家根本意志,以憲法形式固定下來,從而實現了人民意志的憲法化,保證了人民意志的至上性。
憲法的修改屬于契約的變更,它直接關系到人民和其代表根本權利義務的變更。因此各國都規定了較為嚴格繁瑣的修改程序,以示慎重。為了保證憲法的修改充分體現廣大人民的意志,我國已經形成了采用發動人民討論憲法修改草案的慣例。而在西方,一些國家則采取全民投票表決的方式由人民自己決定憲法的變更。
憲法的通過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它宣告人民和其代表權利義務協議的達成。即憲法已經取得合法性,開始發生法律效力。憲法一旦具有合法性,就具有至上的權威。任何人、任何組織,其他任何規則都不能超越于憲法之上,都必須遵守并服從憲法。憲法的至上權威是對人民利益的最大保障,它減少了憲法實施所產生的成本,從而實現了以最少的精力和費用使人民獲得最大的社會價值(如安全、秩序、自由、平等、人權等)的目的。
(二)憲法合法性的維持
人民要長久地維護自己的利益,就必須長久地維護憲法的合法性。暴力是維持憲法合法性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暴力主要指人民授權組建的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強制力量。憲法是人民公意的法律體現,是人民與政府訂立的契約,“為了使社會公約不致于成為一紙空文,它就默默地包含著這樣一種規定——唯有這一規定才能使其他規定具有力量——即任何人拒不服從公意的,全體就要迫使他服從公意。”[3]顯然,憲法不是某個人意志的體現,由于人都有“惡”的一面、自私的一面、陰暗的一面,有些人企圖假借公意來實現自己的野心和個人目的,企圖把自己的意志凌駕于憲法之上,因此他們時常會侵犯公意,破壞憲法,憲法必須借助于暴力對其進行必要的懲罰制裁,使其不敢輕易違憲,以維護人民的共同意志和利益。
然而,暴力只是維護憲法合法性的后備手段而非最佳良方,暴力并不能迫使少數人心甘情愿地服從憲法,一味依賴于暴力往往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畏之?因此,必須通過對人民進行系統的憲法知識宣傳教育,培養他們的憲法意識。憲法意識是人們觀念、情感、心理態度和評價等綜合而成的思想體系。主要包括權利意識、契約意識、參與意識、訴訟意識等,其核心是對憲法的認同、信仰、忠誠和感情。憲法意識對立憲、行憲、守憲和護憲都有重要的意義。英國憲法學家惠爾指出:“人民關于憲法的思想以及對憲法的態度也能影響憲法。如果人民以崇拜的態度看待憲法;如果憲法中體現的權力被認為是確定和有益的,那么便存在著一種保護憲法,反對企圖輕率地改變憲法的力量。”[4]憲法意識主要通過阿爾都塞所稱的“意識形態”的國家機器對人民進行意識形態教化而樹立起來的。教會、家庭、工會、大眾傳媒等承擔起了重要職責。通過意識形態教化,使廣大人民充分認識到憲法是人民宣言書,國家一發權力屬于人民,權力是為權利而存在,法不禁止都是自由的等等,從而激發起對憲法的感情,自覺地遵守憲法并維護憲法的權威和尊嚴。目前,我國廣大人民憲法觀念還很淡薄,“憲法不是法”、“憲法無用”、“憲法是用來懲罰敵人的,與我無關”、“違反刑法要治罪,違反憲法無所謂”等此類言論還占有一定的市場,社會中時常有違憲行為發生,這些都表明我國憲法的合法性出現不足,即哈貝馬斯所言:“合法性的缺乏或赤字”、“合法性的缺乏意味著不可能通過行政手段將規范結構維持或建立在所要求的社會結構上”[5].造成憲法合法性出現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憲法規范與社會現實有某種程度的不協調;憲法修改過于頻繁,人們對憲法的信心下降;憲法沒有違憲審查機制,違憲行為得不到追究;國家沒有注重對人民憲法意識的培養等等。
(三)憲法合法性的喪失
憲法合法性的喪失有兩種情況:
一是通過人民廢除憲法使之歸于無效。憲法是人民制定的,人民有權廢除憲法。池塘社會形式發生重大變化,人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結構已經調整,憲法不能滿足人們的根本需求和利益時,人民可以通過制定新憲法的形式來廢除憲法。
二是憲法異化導致人民的不支持而失去合法性。憲法本是人民公意的體現,它必須是良憲,但是,當憲法異化為攫取國家權力的陰謀家或專制獨裁者,借以強迫人民屈服于其暴政、淫威的工具時,“得不到照顧和關懷的我們一定要起來造反,絕不會受不為他們說話,不代表其不利益的法律束縛。”[6]這樣的“惡”憲由于得不到人民的認可,而最終會失去合法性。人民遲早會推翻它,重建新憲法。
參考文獻:
「注釋」
[1][英]基恩。公共生活與晚期資本主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284-285.
[2][德]哈貝馬斯。交往與社會進化[M].重慶:重慶人民出版社1989,184.
[3][法]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9.
[4][英]K.C.惠爾。現代憲法[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9,87.
[5]轉引自陳振明、陳炳輝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社會政治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69.
[6][美]西奧多·懷特。美國的自我探索[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136.
- 上一篇:借閱書籍時要注意哪些禮儀
- 下一篇:使用復印機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