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與民法關系論文

時間:2022-01-08 02:34:00

導語:憲法與民法關系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憲法與民法關系論文

一、憲法規定經濟內容的可能性因素分析

(一)時代因素

憲法的內容是時代的反應。早期資產階級憲法是爭取民主的結果,其主要內容是在政治領域中規范公權力而對經濟內容的規定少之又少甚至發生缺位。根據林紀東先生的考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團體主義取代個人主義,成為憲法制定的思想基礎(比較憲法序言,民國69年元24日);之前的個人主義,帶來了貧富懸殊、少數人過于自由等社會問題。此種社會背景的轉變,使得發展經濟、建設福利國家成了各國的首要任務。這異于資產階級國家憲法出現之初的僅僅通過限制國家權利來保障公民權利的做法,這是消極自由到積極自由的轉變。此外,“從20世紀30年代以后,隨著傳統憲政理念發生的結構性變化,政府開始越來越多地介入到經濟運行層面,并擔當起了克服市場缺陷的‘救世主’角色”[1]。這種做法有其積極性。

(二)社會主義國家

首先,我國憲法規定大量的經濟內容,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根據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典型便是公有制經濟,只有保證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才能為社會主義的存在和發展提供堅實的經濟基礎??梢?,經濟對于社會主義國家而言舉足輕重,于是在憲法中規定經濟內容的做法也就順理成章。

其次,社會主義國家一向排斥“私”的觀念。排斥“私人”性質的東西,結果是公法領域的擴大,從而使原本屬于“私人”性質的經濟也被納入公法的范圍加以規定。

再次,張知本先生在《大戰后(指“一戰”。筆者注)世界憲法之新趨勢》一文中指出,世界大戰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改良主義之憲法”和“社會主義憲法”兩種趨勢[2]44,在論述“社會主義之憲法”時,作者歸納了“權力機關之統一、無產階級專政、私有財產一部分沒收、擁護工農利益”等特點。作者指出:“蘇俄雖為無產階級專政之國家,應以工人利益為前提,但……無產階級如欲完成社會主義革命,自非以農民為同盟者不為功?!盵2]52由此不難揣摩出:建國后我國一窮二白,而政權基礎又是工農聯盟,因此,很難說我國憲法中規定經濟內容、重視經濟發展不是部分出于對“工農利益”之考慮。

最后,有一點值得指出,社會主義國家的政體是“以經濟為基礎而非以政治為基礎,……人被認為政治動物,而非經濟動物。”[3]380而社會主義國家的長遠目標是建立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為此,政治和政體只是手段,正如《現代憲法新論》一書中所說:“須知政黨和蘇維埃都不過是一種手段,而目標才給手段以意義?!盵3]385

(三)中國國情

一是觀念的產物。建國以來,“憲法是國家的總章程”的觀念流傳甚遠,婦孺皆知。這種觀念認為,憲法“要規定方方面面的重要事情”[4],而經濟顯然是“方方面面”里的重要部分??梢?,此觀念的盛行是我國憲法規定經濟內容的一個原因。

二是對憲政價值的“誤讀”。俞榮根先生在為《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一書所作的序言中指出:“近代中國,無論是憲法,還是憲政,都是繼受西方的?!軅鹘y儒學文化道器說、體用說的影響,近代中國的志士仁人主要是把憲政作為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器’,堅持一種以富國強兵為目標的工具主義的憲政價值觀。從急于擺脫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的角度來說,這確屬合乎情理的選擇,然而,從憲政的原生和核心價值上論,卻不能不說是一種偏離?!盵5]

三是對憲法屬性的認識。在對憲法所下的定義中,歐美學者受歷史和文化發展傳統的影響,大多“著重從法律特征上揭示憲法的構成要素……”[6]35而在中國學者的憲法概念中,“憲法的階級屬性和根本法屬性非常突出”[7]33于是,“在中國學者所構筑的憲法學體系中,國家制度的內容一直占比較大的篇幅……”[6]33經濟制度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所當然地會在中國憲法中大篇幅地存在。

二、憲法中規定經濟內容的利弊分析

(一)憲法中規定經濟內容的弊端

一是憲法的頻繁修改。縱觀我國歷次憲法修改,其經濟內容的修改占很大比重。換言之,憲法中規定經濟內容,很大的一個弊端是帶來頻繁的憲法修改。盡管建國以來歷次對憲法的修正或修改,都適應客觀情況的需要,是值得贊同的。但是,有學者認為,如此頻繁的修改,會影響人民心中的憲法信仰的確立和法律的穩定性價值。

二是制約私法的發展。商品經濟是私法產生和發展完善的土壤。我國私法的發展在經濟體制改革前一直磕磕絆絆,甚至民法典的制定也幾度夭折。這除了與我國長期以來秉持“大經濟法”的觀念、國家實行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有關外,還同我國憲法中規定了經濟內容的做法有關。憲法囊括和安排了太多的經濟內容,留給市民社會自主安排經濟內容便相對減少,私法發展的空間、舞臺較狹小,私法的自主發展受到限制。

(二)觀念的更正

我國很多學者對憲法規定經濟內容提出過反對意見,認為這背離了憲法的本質,不利于憲法的穩定。對此,筆者不能茍同。

那種認為我國憲法規定經濟內容,從而忽視了“對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公民權利的保護”的看法,實則是用西方的憲法概念依葫蘆畫瓢于中國,而忽視了中國自己的語境。誠然,由于西方國家的憲法產生于反對封建專制王權的資產階級革命,因此,其憲法的主旨便是限制國家權力而保護公民權利。新中國的憲法產生于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初期,其目的是為了“確認新中國成立以來所取得的勝利成果和基本經驗,同時保障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的繼續進行?!盵8]51因此,其重心便不再是“國家權力的限制和公民權利的保護”,而是國家制度尤其是國家經濟制度的設計。

也有人認為,憲法對經濟內容的規定影響了憲法的穩定性。首先,按照劉一純先生的觀點,“憲法產生的條件中已經蘊涵了穩定性,憲法的穩定性從憲法產生所需的條件哪里就獲得了先天性的基礎和能夠繼續存在的理由。”[9]13因此,我國憲法之經常修改而顯得并不那么穩定,不是因為或者不僅僅是因為憲法規定了經濟內容,而是有其內在的“先天性基礎”的不足,比如對事物認識的不準確便匆忙下定論,這尤其表現在我們對非公有制經濟在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作用的認識上。因此,與其說歷次修憲所導致的憲法的極不穩定是由于憲法規定了經濟內容,不如說是由于我們對憲法的經濟內容的認識不科學而需要及時糾正以適應不斷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

三、憲法與民法的關系:經濟領域中的考量

過去的學者要么是從歷史的角度,要么是從純理論演繹的角度對憲法和民法的關系進行考察,其都有失中國的語境這一客觀而陷入了西方憲法的語境樊籬中。為此,為避免這種邏輯和事實、歷史和當前、中國語境與西方語境的混沌不分,筆者在我國憲法和民法的經濟內容領域考察兩者的關系。

根據沈宗靈先生的考察比較,在中國憲法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及國家的宏觀調控”是“當代中國的首創性的制度?!盵10]39而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共同綱領》的第四章直接以“經濟政策”為章名而涉及較多的經濟內容。建國后,我國實行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排除經濟生活中的個人自主和企業自主??梢哉f,那時的經濟生活,大多由公法(包括憲法)來調整,而民法的意義和作用被忽略。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為什么我國的民事立法在建國后至改革開放前的階段顯得舉步維艱。

鑒于計劃經濟體制所帶來的種種弊端,我國在經過“”的十年動亂之后,經過了為期兩年的理論準備,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全面改革經濟體制的任務,自此之后,民法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逐步得到重視。與此相伴的是,公權力在經濟生活中逐漸淡出。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私權意識逐步提高,市民社會逐漸形成。在我國的經濟領域,公法、私法、社會法三者都對經濟領域進行調節:公法比如憲法,規定國家的基本經濟制度,在宏觀上起指導作用,私法制度的設置,不能違背這一基本經濟制度;私法則是調整平等主體間的經濟交易關系;社會法則調整公共經濟關系,彌補了私法調整的不足,進而維護社會公正和公平,保證經濟發展的公平環境。尤其應該得到重視的是,一旦國家進入民事領域,就應該遵循私法規范。此外,我國憲法規定了多種所有制和多種分配方式的存在,無疑為民法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我國憲法在序言的最后一段寫到:憲法“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以此規定了國家的發展方向,這是憲法組織職能的一種體現?!睹穹ㄍ▌t》第1條和物權法第1條都有“根據憲法”的內容,這并不說明民法是對憲法規定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的具體化,而僅說明民法對憲法規定的根本制度、任務的一種重申和憲法作為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一種尊重。事實上,憲法規定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沒必要也不可能通過民法加以具體化。憲法的規定是約束國家的,而民法的規定是針對市民社會中的個人的;在經濟領域,民法與憲法是配合的關系,民法不是憲法的附庸和“執行者”,民法具有相對獨立性。

總之,在時下的中國,眾所周知,公法的發展差強人意,而私法的發展有很大的空間。此外,“單憑私法并不能為私人自治空間提供足夠堅固的城堡,市民社會的自由和繁榮必須由強大的國家來捍衛[11]145。為此,我們要反對“公法優位”和“私法優位”,同時兼顧“強國家與強社會”,同時發展公法與私法,而不能僅僅因為體制改革前公權力的過分強大(此種過分強大恰恰是公法發展不完善的表現)而忽略公法的建設。換言之,在我國,憲法與民法共同對經濟領域進行調整,民法有其獨立性;兩者的發展應并行不悖,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廢其一。

論文關鍵詞:憲法民法公法私法經濟內容

論文摘要:我國憲法規定經濟內容是時代趨勢和中國國情使然,一般觀念認為憲法規定經濟內容有很大弊端是一種誤讀。通過在經濟領域中對憲法和民法關系的分析,認為兩者相互配合,共同對經濟生活進行調整;公法和私法要同時發展,兩者間沒有所謂的“優位”。

參考文獻:

[1]劉志剛.立憲主義語境下憲法與民法的關系:兼評《物權法(草案)》合憲違憲之爭[J].法學評論,2007(2).

[2]張知本.憲法論[M].殷嘯虎,李莉堪校.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

[3]JohnA·豪古德.現代憲法新論[M].龍大均譯.張海斌堪校.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

[4]蔡定劍.關于什么是憲法[J].中外法學,2002(1).

[5]王人博.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6]韓大元.比較憲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7]王廣輝.比較憲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8]蔣南成,雷偉紅.憲法學[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7.

[9]劉一純.外國憲法比較研究:以穩定性為視角[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5.

[10]沈宗靈.比較憲法:對八國憲法的比較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11]金自寧.公法、私法二元區分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