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事業發展論文

時間:2022-02-02 11:25:00

導語:慈善事業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慈善事業發展論文

一、慈善捐贈是不是富人的專利?

在中國當前的慈善活動中,捐贈是一種最為普遍的方式。所謂慈善捐助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為發展社會公益事業或資助不特定的社會成員而無償地向公益性社團法人和事業法人或代表受資助不特定人利益的臨時機構捐贈資金或實物的行為。因此,從理論層面說,慈善捐贈應該是-部分人將財富無償貢獻出來,用以幫助需要幫助的一部分人。從實際操作層面看,每次災難或重大事件發生以后,富人個體的捐贈數目往往比較大。手是人們便形成一種觀念,認為慈善是富人的行為,與平常百姓并無關系,甚至有人認為行善是富人的本能,是富人的專利,是富人的救贖行為。這種觀點有不妥之處。

第一,慈善捐贈首先需要富人慷慨解囊。改革開放初期,一部分人先富起來而一躍成為中國的富人階層,但他們的發家并不單純是靠他們聰明與能干,并不完全是個人奮斗的結果,而主要是靠得到了這個社會的厚愛。但就是這種社會資源的不平等造成了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985年至1988年由1:1.72擴大到1:2.05;1989—1994年上半年,則由1:2.10擴大到1:2.71,1995年為1:2.78?!绷頁嘘P調查顯示,截至目前,窮人占了全國總人口的80%,富人占了20%,但是占全國總人口80%的窮人所占的全國財產總量只有55%,而占人口只有20%的富人卻擁有了45%的財產。因此,富人階層在經濟上處于強勢地位,所占有的財富比較多,有足夠能力回饋社會。而且“富人”并非只是一個資本概念,而更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按照基本的公平原則,他們理應比窮人或平民百姓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正如美國鋼鐵巨子卡耐基所認為的,財富并非單純個人的產品,而是社會的綜合果實。當財富在自己的手中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必須把這份“為了社區利益神圣的信托”最大效率地返還給社會。他在臨終時告誡說:富人在道義上有義務把他們的一部分財產分給窮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種恥辱。所以慈善需要富人的慷慨解囊,拋開富人的慈善責任談“人人慈善”是悖謬且危險的。

但不容樂觀的是,中國慈善事業與富人財富的增長并沒有協調發展。根據有關慈善公益組織的調查,我國工商注冊登記的企業超過1000萬家,但有過捐贈紀錄的不超過10萬家,即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捐贈。美國的企業和慈善家,每年通過各類基金會作出的慈善公益捐助有6700多億美元,占美國GDP的9%。中國富裕階層的慈善行為從總體來說仍然是比較消極的或者是有顧慮的。有關資料也顯示,中華慈善總會每年吸收的捐款,中,富人捐款數目只占捐款總數的15%。因此不應該將慈善捐贈的所有來源鎖定富裕階層,慈善捐贈并不是唯獨富人能做的事情。

第二,慈善捐贈同樣需要普通百姓。有一組數據值得我們反省,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而美國的慈善捐款中只有10%來自公司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85%的捐款來自民眾。我們在指責國內99%企業沒有捐贈的同時,也不應該忘記90%的大陸公民也沒有給慈善事業盡力這個事實。相比之下,普通百姓是不是也感到汗顏呢?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和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完善,經濟運行活動的逐步規范,一夜暴富已經成為明日黃花,經濟主體的財富積累必須向合法經營、理性取財和有序發展回歸。同時,國家正在出臺一系列措施,抑制貧富差距的繼續擴大,不斷改善低收入家庭的生活條件,使得平民百姓逐步過上小康生活,經濟水平中等以及以下的人口應該還是目前的主要人群。

“平民慈善”是“富人慈善”的有效延伸,慈善事業需要全社會人人參與。一方面是因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只有全社會的人都參與了,眾人拾柴火焰高,慈善所發揮出的作用力才會更大,慈善的倫理價值才會更加久遠。另一方面是就全社會的每個人來說,他的確是需要去參與的。因為一個人的一生充滿了許多不確定因素,完全不能保證自己不需要任何幫助。所以你今天去救助了別人,說不定明天別人就會來救助你。再一方面,一個人也有義務在有能方的情況下去幫助別人,這是由人的精神需要決定的。當人們在滿足了自己的物質方面的基本生活需求之后,去幫助他人,即追求和諧,追求崇高,那是一種很自然的事情。

二、慈善事業何以走向民間社會?

慈善組織一般有官辦、官督民辦或民辦三種形態,但在中國歷史上慈善事業最主要的還是通過官辦或半官辦的形式發展起來的,因此,我國長期以來就形成了“政府做慈善”的思維方式。一種比較流行的觀點認為,在現代慈善文化還不厚實、慈善組織運行還不成熟的情況下,離開政府很難開展慈善活動。但這恰恰是慈善的誤區,甚至也是中國慈善事業不發達的誤區所在。

慈善事業到底該由政府來完成還是民間組織來完成,這是一個涉及到政府職責定位的重要問題。周秋光先生認為:“慈善是一種社會行為,是指在政府的倡導或幫助與扶持下,由民間的團體或個人自愿組織與開展活動,對社會中遇到災難或不幸的人,不求回報地實施救助的一種高尚無私的支持與奉獻行為。”因此慈善是基于公民自愿原則的事業,慈善的一個重要特征便是它的非政府性質。政府只有支持和扶植慈善事業的發展,不應去干預慈善機構內部的正常運作,更不能把慈善機構當作政府部門的附屬機構,慈善事業必須走向民間。

如果政府過多地干預甚至參與慈善運作,將產生一系列問題,主要包括:第一,如果將慈善事業官方化或半官方化,以政府的權責滲入慈善機構的職權范圍,勢必會影響慈善機構開展慈善工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第二,政府組織對慈善活動的過多干預會給那些大力捐贈者帶來被人認為并非自愿而只是屈從于政府的壓力或有向政府邀功請賞之嫌,而使得許多原本樂意捐贈的人會心存疑慮,卻步不前,從而影響善款的募集和籌措,影響社會上捐贈者對慈善事業的捐贈熱情。第三,政府過多干預慈善行為,會給受救濟者帶來心理上的茫然,產生感恩思想的困惑。受救濟者是感恩于捐贈者、慈善機構還是感恩于參與慈善運作的“好政府”呢?第四,政府一旦介入慈善事業,就必須在財政方面承擔義務,那么由此又會加重政府的財政負擔。

關于慈善事業的民間化,國外和中國近代有些經驗可以借鑒。美國有著成功的辦理慈善事業的經驗,那就是私人公益事業的廣泛興起,即讓有錢的人捐出自己富余的錢來,享受免稅的優惠政策,去做有益于社會和人群的事。中國近代史上天災人禍可以說達到了極點,然而絕大多數的人們最終能夠從死亡線上走過來,其中主要依靠的并不是當時的政府,而是社會上大批的慈善家和慈善機構的救助。我國因為慈善事業剛起步不久,尚處于一種官辦的狀態,幾乎所有的慈善機構都是附設于民政部門,作為臨時性的扶持是可以的,長此以往則不可,因為這不符合辦慈善的宗旨與發展方向。因此,有學者認為,堅持慈善事業源于民間,由民間機構經辦并造福民間,讓慈善事業由單純富人的事業變為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事業,把官方或半官方的慈善團體還原為民間慈善性團體,這既是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小政府、大社會的必然趨向。

三、慈善運作需要專業化模式嗎?

長期以來,慈善事業在我國基本上屬于帶有較強行政色彩的社會活動,幾乎每一次重大的慈善活動都離不開政府的倡導和號召,離不開新聞主流媒體的宣傳和鼓動,這就使得不少人認為,當慈善需求產生時,只要政府一號召就可以一呼百應,老百姓只需把款物交往指定地點就OK了,慈善是一件非常簡單易做的事情。還有,慈善機構是一個非營利組織,往往由志愿者自愿參加,這就使得人們很容易認為,慈善組織是十分松散的,管理也是十分隨意的,這是對慈善組織性質和運作方式的誤解。那么,慈善事業需要專業化運作嗎?回答是肯定的。

當前,我國慈善事業發展緩慢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專業化的運作模式和手段,缺乏專業和職業人才,使得慈善事業管理不規范,甚至有些慈善資金和物資不能及時到達受助者手中,有些款項和物資去向不明,極大地抑制了捐助者的積極性,也是許多企業消極捐贈的重要原因之一。當前,專業化發展的實際需求來源予以下具體事實:第一,目前我國慈善界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如被譽為“中國母親”的“慈善家”借善款私自斂財、貧困學生受助不感恩、受捐病人隱瞞受捐實際需求、受助者用善款做生意等,不僅反映了受捐者的道德缺失,而且也反映出過分依賴道德自律而忽視專業運作所產生的現實困境。第二,許多涉及到慈善運作的具體業務問題,比如復雜的免稅程序如何解決、從事慈善義工服務受傷怎么辦、如何界定善款使用“尊重捐贈人的意愿”、如何促進民間公益組織的發展等等問題需要專業化甚至法律化解答。第三,慈善機構是一個非營利組織,組織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一些較為獨特的問題,如目標模糊問題、多重交代問題、管理結構復雜、人才匱乏、募捐渠道單一、基金的保值增值、志愿者的管理、缺乏系統的評估。第四,特別是被成為“最后一公里”的具體運作項目,由于稅收、審計等相關法律的缺失,造成了瓶頸制約,嚴重阻礙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這些問題單靠政府號召、媒體宣傳和個人自覺已經很難解決,必須將其上升到一個專業的視角。

慈善事業是一條完整的流水線,從實況調查、勸捐募捐、財物管理、受捐對象確定、財物派發和使用、機制監督、社會反饋等各個環節都需要有專業的策略來應對。一般說來,慈善組織的專業化發展要從兩個方面來考慮。一是人員的專業化。截至目前,由于慈善事業的非政府化尚沒有完全推行,我國慈善機構工作人員大多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遠離了志愿者占據服務主體的本質要求,因此志愿者的廣泛參與是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隨著我國慈善事業的迅速發展,在臨時性的志愿工作者迅速增長的同時,需要更多的接受過專業化知識訓練的社會工作者參與到慈善事業當中。同時也需要引進社會工作基本價值理念,消除人們對慈善事業的誤解,建設慈善文化。這是穩定慈善工作隊伍,提高慈善工作者素質和慈善工作效率的必經之路。二是慈善事業內部工作的專業化。作為一個非營利性組織,要最大限度地發揮慈善機構的慈善功用,就需要有一些專門性的機構。首先是慈善的指導機構。這類機構要能迅速獲得內外信息并根據信息對系統的活動作出相應的協調、指導,全面調節慈善資金的流向和流量,并收集反饋的信息。其次是勸募宣傳機構。該機構負責慈善資金的吸收,并估計在一定時期內各募集領域的適合募集量,防止過度募集和募集不足。再次是實施救助的機構。該機構專門負責將善款、物資及醫療服務等迅速、及時地送給受救助的對象。最后是社會監督機構。這個機構主要負責對捐贈物資的流向以及數目如實向社會公布,對款物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監督和處理。這種慈善事業內部的專業化有利于各慈善機構及其專門人員積累工作經驗,也有利于各自熟悉各自的工作對象和工作環境,以便他們駕輕就熟地從事各自的工作,從而提高整個系統的工作效率,使慈善事業更好地服務于民眾。

[摘要]慈善救助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美德,慈善事業是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的重要載體,是中國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慈善事業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向,但仍處于初級階段。因此,在完善慈善法規和管理制度的同時,進一步澄清慈善事業的模糊認識,是推進慈善事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關鍵詞]慈善事業;社會保障;經濟倫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