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扭送制度立法規定改革論文
時間:2022-09-19 06:51:00
導語:我國現行扭送制度立法規定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扭送是指公民將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強行送交公、檢、法機關處理的行為,它是法律賦予公民同犯罪做斗爭的一種權利,是見義勇為的一種類型。但由于我國現行立法對扭送制度的規定太過原則和抽象,沒有明確扭送主體的法律地位,有關扭送主體及對象的權利保障機制也不夠完善。在社會實踐中,扭送也存在被濫用或運用不夠的情況。因此,有必要對扭送制度進行專門立法,制定統一的全國性的規范扭送制度的《扭送條例》,使扭送有法可依,充分保障扭送主體及扭送對象的合法權益,實現控制、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目的,伸張正義,壓制邪念。
【關鍵詞】扭送;立法
【正文】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對于有下列情況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處理:(一)正在實行犯罪或者在犯罪后即時被發覺的(二)通緝在案的(三)越獄逃跑的(四)正在被追捕的。這是我國法律對扭送的規定。但是,在理論界對于扭送的研究十分薄弱,在司法實踐中,公民在實施扭送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層出不窮,不利于實現控制、懲罰犯罪和保障人權的目的,因此對于扭送的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一、扭送的概念
從刑事訴訟法第63條的規定我們可以得出扭送是指:公民將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強行送交公、檢、法機關處理的行為。這一表述基本反映了扭送的內涵,但沒有全部把握其特征。
正確理解扭送的概念,還應當把握扭送的以下特點并進行分析:
1.扭送主體的廣泛性。實施扭送行為的主體可以是任何公民。這說明扭送是公民一項普遍的權利,法律賦予每個公民扭送權,公民可以運用這種權利保護自己、幫助他人,同一切違法行為作斗爭。也伸張了正義,體現了國家支持的社會正氣。
2.扭送對象的特定性。按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公民可以扭送四類人:現行犯、通緝犯、越獄逃跑者或被追捕者。扭送的對象只限于上述四類人,任何人不能隨意擴大范圍。
3.有不同于強制措施的強迫性。首先,從“扭送”的詞義可以推斷出扭是一種送的方式,帶有迫使將其送交公安、司法機關的性質,不同于強制措施的強迫性。但公民只有首先控制住扭送對象才能將其送交公安、司法機關,這當然不是扭送對象自愿的,即迫于某種形勢、迫于扭送主體行為的正義性和合法性。同時還存在來自于社會、群眾的壓力和法律的權威,從而在精神上迫使扭送對象隨同扭送主體一起去司法機關。所以它不同于司法人員的執法有特定身份和權力做后盾,也就具有法定強制性。
4.具有即時性和暫時性。該特征對應的是刑事訴訟法第63條中的“立即”一詞。公民在發現具有法定情形的人時,在控制住扭送對象后應“即時”將其送往公安司法處理。必須立即送交,不得拖延。因此,扭送對于扭送對象人身自由的限制是暫時的,當公民將扭送對象移送至司法機關時,扭送行為結束。
5.保障性。扭送的另一層詞義是“送往”,側重點在于“送”。在這個過程中,公民不得對扭送對象進行關押和體罰,不能隨意進行搜查,不得隨意傷害扭送對象的身體或侮辱其人格。筆者認為扭送這一規定,有保障扭送對象人權的含義在其中。如果在扭送過程中,被扭送人行兇傷人,應從重追究其責任,而且如屬犯罪其性質上應予從重定性,以保障扭送主體的合法權益。這種保障應是對雙方的保障,不能做片面理解。
二、扭送適用中存在的問題
扭送在動員公民協助公安司法機關緝拿犯罪分子,弘揚社會正義,保障人權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另一方面,扭送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根源在于我國刑事訴訟法對于扭送的規定在立法上存在缺陷,具體表現在:
(一)扭送的法律性質規定不明確,對扭送主體的法律地位缺乏明確界定和權利保障機制。
縱觀其他國家的法律,無論是大陸法系還是英美法系,基本都存在類似我國“扭送”的規定,英美法系國家把任何人有權在沒有逮捕證的情況下對現行犯逮捕稱之為“無證逮捕”,德國則叫“暫時逮捕”。法、日則稱之為“對現行犯的逮捕”。這些國家都是將這一類似于“扭送”的規定,歸納在強制措施之中,而我國的刑事訴訟法中的扭送制度并非刑事強制措施。扭送行為是公民根據法律,對具有法定情形的人所采取的個人的行為,不具有職權性,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項權利。但是在現實中,為何往往極少有人行使這一權利,以至于我們經常看到類似案例:“青島一女青年勇斗小偷,而一名的哥不但不見義勇為,反而拉著小偷逃走”“重慶市一公安在一中包車上與兩歹徒搏斗30分鐘后,只有一名保安最終站出來,其他40余名乘客自始至終充當的都是現場的看客”“廣東省某保安員幫助一對男女奪回了被搶走的皮包,在保安員與歹徒搏斗時,這對男女非但沒有援助,在保安員被擊傷倒地后,他們既沒有報警也沒有進行必要的急救,而是選擇倉惶離去”。[4][2]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事件時有發生,扭送這一見義勇為之舉可能會對自身權益帶來損害,有時扭送犯罪分子可能還需要配合公安、司法機關取證和幫助調查。對于這些有利于社會的行為,我國法律并沒有制定相關法律進行保障。對于公民實施扭送行為時,其合法權益遭到侵害時如何救濟公民錯誤實施扭送時,是否應追究其法律責任?造成的損失是由國家承擔還是公民個人承擔?都沒有進行明確的規定,這不能不說是我國刑事訴訟法需要關注和完善的問題。
(二)扭送實施中的對扭送對象的人權保障不夠
刑事訴訟法中規定了扭送的對象是四類:現行犯、通緝犯、越獄犯和被追捕者。我國一直都提倡同犯罪分子做斗爭,公民對具有法定情形的人實施扭送是法律所鼓勵的。但是,有時也有將僅違反了公共道德的人扭送到有關部門的事件。這說明,扭送實施的隨意性比較大,對扭送對象的確定也比較困難。公安司法機關在執行法律的過程中都會有錯捕情況,更何況無偵查權、無強制能力且沒有受過相關專業訓練的普通公民。但是執法機關的錯捕是否違法,有嚴格的法定程序來加以衡量。扭送沒有相應規定,扭送的隨意性也增加了扭送對象的人權遭受侵害的風險。
另外,對扭送過程中扭送對象的處置問題。司法實踐中,往往由于公民對于犯罪的痛恨或被害人一方受到傷害的報復欲望,而出現一些過激的行為,如侮辱、示眾、拘禁、人身傷害等等。我們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事件出現。這些行為顯然是錯誤的,甚至是違法犯罪的行為。因為憲法第37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钡?8條規定:“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一個公民即使犯了罪,他的合法權益仍然受到法律保護,即使要限制或剝奪他的某些權利,也應當依照法定的程序來處理。但是這個原則往往被忽視,“痛打小偷”被認為事大快人心的“正常”事件,扭送對象往往也因為“做賊心虛”而自認倒霉。然而,這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是不符合國際人權保護準則精神的,對扭送對象的人權亦應保障。
(三)扭送制度的規定太過原則和抽象,易被濫用。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3條僅以不到百字規定了扭送制度,如此“簡陋”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F在我國大力提倡共建和諧社會,扭送制度對于營造和諧的氛圍具有相當大的調整功能。但是我國扭送的立法出現了大量空白和欠缺,規定得極為原則和籠統,在具體適用的過程中,無法應對出現的各種各樣的問題,扭送功能的發揮也幾乎處于沉睡狀態,致使如今社會無法形成敢于與犯罪做斗爭的好的風氣。甚至出現容忍犯罪,懼怕罪犯,“英雄流血又流淚”的不正常的社會現象。另一方面,濫用扭送,借扭送名義對他人進行誣告、陷害、打擊報復。這些實踐中層出不窮的問題,不得不令我們反思扭送制度規定的漏洞。
1.扭送主體范圍的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第63條規定:“對于有下列情況的人,任何公民都可以立即扭送……?!惫P者認為,從立法本意來看,國家是鼓勵一切人同犯罪做斗爭的。一切人既包括我國公民、外國公民和無國籍人。但是“任何公民”的表述是比較模糊的。即使從廣義來講指我國公民與外國公民,但無國籍人是不包括在其中的。有人提出不會造成很大歧義,但是如果出現扭送對象以扭送主體是外國人或無國籍人無權扭送而起訴其侵權的情況,會造成我國與外國交往中由于這一規定的缺陷成為他人攻擊的口實。筆者認為還是以“任何人”表述更為妥當。
2.扭送時間規定的缺陷
我國刑事訴訟法要求公民“立即”扭送,“立即”是個不確定的時間要求,需要立法進一步明確。比如說:“立即”到什么程度,衡量的具體標準是什么?如果是客觀原因如路途遙遠、交通不便、發生意外事件等造成扭送時間過長,是否應認為非法拘禁?筆者認為應對“立即”做出限定,具體要求是扭送過程的連續性,扭送行為的不間斷以及扭送行為在合理時間限度內完成。
3.扭送結果規定的缺陷
從我國刑事訴訟發對于扭送結果的規定看,公民只能將扭送對象送交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不能是其他機關或單位。這一條件對保護扭送對象不受非法處置很有必要。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這一做法不利于順利扭送,因為有很多犯罪分子總是想逃脫,而不顧一切反抗,這必然會對扭送主體的人身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所以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應擴大接受扭送對象的單位和個人。建議規定為:除司法機關外,公安機關的人民警察、基層公安保衛組織或人員(包括治安聯防部門、街道、村鎮的治安保衛組織、人員)都有義務接受扭送對象。但對扭送對象的處理權仍只歸于司法機關。這樣才能真正便利扭送,鼓勵扭送。
三、扭送的實現及保障
(一)應對扭送實行專門立法
正如上文分析,我國扭送立法規定得極為原則和籠統,其對社會生活的調整非常乏力。所以,當前應著重強化對扭送的法律控制,應當在法律上有統一、明確的界定。從實踐上,已有的國家立法無論是刑事訴訟法還是民法,都難以對扭送制度的實現及保障做出切實、完善的規定。所以要充分發揮扭送制度的作用,實現扭送的目的,應強化相應立法。
(二)扭送立法的框架設計
筆者認為,關于扭送的立法,可以制定《扭送條例》分為四部分進行構思:(1)總則部分。具體規定該法的制定依據、目的、扭送的明確定義、適用范圍、主管機關、原則與要求等內容。(2)分則部分。應分別規定出扭送的方式、強度、處理扭送的程序等對實施扭送的公民的特殊保護和獎勵法律責任,規定實施扭送的公民和其他相關機構在扭送中的義務和預設的法律責任。(3)救濟措施。扭送過程中可能出現對扭送主體和扭送對象發生諸多情況,產生一定后果,甚至發生難以預料的情況。出現后,法律采取一些應對措施,應以列舉式加以規定具體的辦法,予以救濟。(4)附則部分。具體規定實施該法的制定機關,其生效時間、準予援用的法律或法規等內容。
(三)扭送立法應注意的問題
扭送程序中應注意的問題,筆者在上文中已基本論述過,不再贅述。下面將重點論述立法分則部分的對實施扭送公民的權利保障和扭送中各主體的法律責任問題。
1.對于扭送主體和扭送對象合法權益的保障
(1)對扭送主體合法權益的保障與救濟
扭送是法律賦予公民同犯罪行為做斗爭的一項權利,這一權利的行使往往伴隨著行為者包括生命在內的重大利益的付出。我們對實施扭送的公民,需要的是有各種支持、關懷的保障機制。只有通過立法,建立健全社會保障機制,才能使“扭送”英雄流血不流淚。
首先,要建立健全全國性的法律保障體系。設定的規范要切實保障公民的人身不因扭送受到損害受傷的得到及時、完善的治療受到經濟損失的得到及時賠償、補償死亡的能真正善后。我們認為對于由于實施扭送在與犯罪做斗爭中犧牲的公民,對于事跡特別突出的可以由人民政府授予其“烈士”稱號,其遺屬應享受撫恤待遇,尤其是其子女的就業、入學、入伍問題應適當予以照顧。
其次,該立法應特別支持扭送主體補償請求權利的主張。具體包括:對被扭送對象侵害的人,即被救濟者的必要費用償還請求權對扭送對象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在此特別需要說明的是,立法應明確國家是保護扭送主體的責任承擔者,還應授權專門的機關來履行這一職責。在國家向扭送主體履行該責任后,再向扭送對象或被救助對象追償。
再次,設立扭送基金,加強政府和社會各界對公民實施扭送的扶持和保護力度。要設立各級扭送基金,從法律上明確各界、各行業都有責任和義務扶持公民扭送,確?;饋碓丛谥贫壬虾头缮系谋U?。同時由政府設立表彰、獎勵等規定,對公民的扭送行為進行表彰。這是從精神層面對敢于同犯罪做斗爭的公民的肯定,是鼓勵群眾見義勇為的重要手段之一。公務員之家
(2)對扭送對象合法權益的保障與救濟
扭送是具有強制性的,對未犯罪或者被錯誤追究的扭送對象來說,這種強制又是以犧牲其人身自由和其他權益為代價的,但即使是犯了罪的人,他的合法權益仍然要受到法律保護。因此,為防止侵犯扭送對象的權利,立法應許可扭送對象采取一些措施,對自己的權利進救濟:扭送對象可以進行申辯,對于公民的錯誤扭送可以及時澄清可以要求送往司法機關處理,防止扭送主體非法拘禁、濫用私刑扭送主體主觀存在過錯造成侵權時,扭送對象可以要求扭送主體賠禮道歉、賠償損失如果被公安、司法機關錯誤處理,可以要求國家賠償。
2.由扭送引發的法律責任問題
首先要正確處理扭送不當造成侵權應承擔的責任的問題。因扭送而侵權的情況基本有兩種:一種是無過錯侵權,另一種是過錯侵權。對前者一般按緊急避險或正當防衛處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后者,這又有多種情況,如避險過當、防衛過當。對主觀上有故意的過錯的,因其行為性質發生質變,實際上已對社會不利,已不符合扭送的價值要求,則該追究什么責任就追究什么責任。對于主觀上存在過失的則應對其見義勇為實施扭送的方面該保護的保護,該獎勵的獎勵,對其侵權方面該承擔什么責任就承擔什么責任。但在刑事責任方面應將扭送作為特別的從輕情節。這樣無論對扭送主體還是被侵權人都體現了公平的原則。
其次要對扭送制度中有關機關的責任問題做出明確規定。這些機構包括公安、司法機關、醫療機構等。具體可以規定:
對扭送對象不及時處理或相互推諉造成嚴重后果的扭送人員的有關情況應該保密而不保密,對需要保護的扭送主體及其親屬未采取措施予以保護,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其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醫療機構對負傷的實施扭送的公民應及時組織搶救和治療,不得推諉或拖延。如有條件搶救治療而故意推諉或拖延救治的,由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其主管部門或監察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貪污、挪用扭送專項基金及其受益,尚不構成犯罪,由其主管部門或監管機關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負責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其他相關機關可以參照以上規定處理。
- 上一篇:刑事案件的當事人法律界定論文
- 下一篇:刑法中信賴原則的概念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