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證據開示法制健全措施論文
時間:2022-11-27 09:41:00
導語:刑事證據開示法制健全措施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刑事證據開示是對抗式訴訟程序中非常重要的制度。實行證據開示制度,對于防止控辯雙方掌握證據信息不對等導致的對抗力量不均衡,使控辯雙方平等武裝和對抗,實現控辯平衡和程序公正,以及明確爭議的焦點,避免庭審證據突襲,發現實質真實,實現實體公正,提高訴訟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隨著律師法的修改,律師的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擴大,重新審視我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問題,重構并完善我國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實現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價值目標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刑事證據開示制度重構完善
所謂證據開示,又常譯為證據展示、證據披露等。在刑事訴訟當中,它主要是指控辯雙方在開庭審判前,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將各自掌握和控制的訴訟證據和有關資料讓對方知悉的制度。它是審前證據信息交流制度的一種重要形式,實質在于庭審前控辯雙方相互交流案件證據信息,從而為審判做準備。它不僅直接關系到控辯雙方在審前的證據知悉權,而且影響到審判程序本身能否公正、高效的進行以及裁判結果的可接受性。
一、我國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
我國刑事訴訟法并沒有明確規定刑事證據開示程序,但是帶有刑事證據開示性質的規定不斷出現在我國的法律及相關司法解釋中,一些地方的司法機關也進行了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試點工作,如廣東、浙江等。刑事訴訟法中規定,在偵查階段“受委托的律師”有權向“偵查機關了解犯罪嫌疑人涉嫌的罪名”,審查起訴階段“辯護律師自人民檢察院對案件審查起訴之日起,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審判階段,自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之日起,辯護律師“可以查閱、摘抄、復制本案所指控的犯罪事實的材料”。2007年10月新修訂的律師法第三十三條規定:“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師憑律師執業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關案件情況。……”第三十四條規定:“受委托的律師自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受委托的律師自案件被人民法院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查閱、摘抄和復制與案件有關的所有材料。”第三十五條規定:“受委托的律師根據案情的需要,可以申請人民檢察院、人民法院收集、調取證據……”這幾條規定實質上是確認了受委托的律師在不同的階段的會見權、閱卷權及調查取證權,客觀上具有交流證據信息的性質與作用。此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部、公安部、司法部、全國人大法工委《關于刑事訴訟法實施中若干問題的規定》除明確了檢察機關向法院移送有關材料從而得以間接地向辯方開示的證據范圍外,還規定辯護律師在法庭審判過程當中,認為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在偵查、審查起訴中收集的證明被告人無罪或罪輕的證據材料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向人民檢察院調取該證據材料,并可以到人民法院查閱、摘抄和復制該證據材料。因此,從以上的立法和司法實踐中可以看出在我國實際上已經規定有并存在實質意義層面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而這也是與我國具有對抗式特征的訴訟程序或模式相適應的。
二、我國證據開示制度存在的問題
刑事證據開示是對抗式訴訟程序中非常重要的制度。實行證據開示制度,對于防止控辯雙方掌握證據信息不對等導致的對抗力量不均衡,使控辯雙方平等武裝和對抗,實現控辯平衡和程序公正,以及明確爭議的焦點,避免庭審證據突襲,發現實質真實,實現實體公正,提高訴訟效率,具有重要的意義。新修訂的律師法雖然完善了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和調查取證權,但是對于實現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目的、適應對抗制訴訟的需要、保證刑事訴訟公平與效率價值目標的實現還遠遠不夠。現行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法律及相關的司法解釋幾乎一邊倒的規定控訴方的證據開示義務,但并未對辯方課以相同的義務。這就使得辯方對控訴方的證據信息一覽無余,享有完全的信息知曉權而控訴方卻無法知曉辯方所掌握的證據信息,雙方在證據信息上出現新的不對等,最終導致控辯雙方的力量出現向辯方傾斜的新的失衡局面,無法實現對抗制訴訟所要求的控辯雙方平等武裝對抗的目標和要求。這不僅損害了程序公正,而且不利于偵控機關實現指控、打擊犯罪的任務。
2、法律在控訴方應開示的證據范圍上規定不完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法律規定本身的沖突。刑事訴訟法規定控訴方應開示的證據范圍為“本案的訴訟文書、技術性鑒定材料”,而新修訂的律師法規定控訴方的證據開示范圍為“與案件有關的訴訟文書及案卷材料”,對于效力位階相同的兩部基本法律來說,實踐中究竟應當以哪部法律為準呢?二是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明確“案卷材料”的具體范圍,在實踐中可能引起使用的混亂和爭議。控訴機關掌握的“案卷材料”龐雜繁多,包羅萬象,既有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證據,也可能有其無罪的證據,那么對于這些無罪的證據是否也屬于應當開示的證據范圍呢?目前理論界和實務界的觀點并不相同,不同的學者甚至也有不同的意見。三是沒有考慮到實際情況的錯綜復雜,對控訴方開示的證據范圍沒有作出例外性的規定,不利于公共利益和一些特殊利益的保護。如在特殊的案件當中,控訴方掌握的相關證據涉及到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或社會的公共利益,那么這部分證據是否也必須公開呢?顯然這是值得探討和商榷的。
3、法律法規及相關的司法解釋沒有明確規定便于刑事證據開示的具體操作程序。為了實現刑事證據開示制度在對抗制訴訟中保證控辯雙方的平等武裝和對抗,維護程序公正,實現刑事訴訟公平和效率兩大價值目標的作用,應該由法律來規定促進刑事證據開示制度順利進行的程序保障。包括建立刑事證據開示的啟動程序(由誰來啟動)、主持實施程序(由誰主持開示程序及怎樣進行開示)和救濟程序(對一方違反證據開示義務進行糾正和制裁)。然而遺憾的是,現行的法律并沒有建立這一套程序,法律文本中也鮮有關于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個別規定。
可見,我國目前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并不完善,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已經難以適應我國對抗制訴訟體制的需要,不能促進控辯雙方的平等武裝和對抗,實現控辯雙方力量的平衡,難以實現刑事訴訟公正與效率的價值目標。因此,重構和完善現有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切。“對于中國的刑事審判制度而言,如果沒有完備的證據開示制度,對抗式訴訟程序永遠只能存在于書本而不是司法實踐中。”
三、重構和完善我國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
1、明確刑事證據開示義務的雙向性,即控辯雙方都負有向對方開示證據的義務。
從歷史上看,對抗制訴訟程序中的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經歷了從單向開示到雙向開示的發展歷程,這也表明雙向開示對于對抗制訴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刑事訴訟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建立一種對抗示或具有對抗式特征的訴訟程序,這一趨勢必然要求建立能夠確保控訴雙方平等武裝和對抗的雙向證據開示制度。控辯雙方相互開示證據的意義和必要性主要表現在:第一,控辯雙方對等的交流證據信息有利于控辯雙方的平等武裝和對抗,雙向開示是實現控辯平衡和保障程序公正的需要。第二,控辯雙方在審前對等的交流證據信息有利于控辯雙方全面了解案情和正確的判斷證據,發現案件真實,檢察機關更可能正確的作出起訴或不起訴的決定,避免司法資源的浪費。第三,控辯雙方在審前雙向開示有關的證據,能夠使雙方的庭審準備更具有針對性,在庭審中有目的的舉證、質證和辯論,便于合議庭抓住案件的爭議焦點,準確認定事實,提高庭審的效率。同時,雙向開示證據也有利于在庭審中避免出現辯方的證據突襲,防止訴訟程序的中斷或拖延,使得庭審高效有序的進行,提高訴訟的效率,避免司法資源的不必要浪費。總之,控辯雙方相互開示證據既是維護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利益的需要,增強辯方的訴訟力量,也有利于控訴方作出正確的起訴或不起訴的決定,真正貫徹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更好的完成控訴、打擊犯罪的任務。不僅如此,控辯雙方相互開示證據有利于促使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自愿認罪,使盡可能多的案件通過簡易程序、簡化審程序加以處理。在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不認罪的案件中,證據開示也有利于法庭在庭審中將審判的重點放在控辯雙方有異議的證據或事實上,抓住爭議的焦點,提高訴訟的效率,節約一定的司法資源。
因此,我國應當明確刑事證據開示義務的雙向性。當然,在雙向開示的前提之下還應當有一定的平衡和側重,即適當的突出強調控訴方的開示義務。控訴方作為控訴、打擊犯罪的專門國家機關,再加上偵查機關的配合,在實踐中往往能夠掌握更多更豐富的證據信息。新修訂的律師法雖然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辯護律師的調查取證權,但是其取證和辯護的能力還遠遠不能與控訴方相對抗,其辯護更多的還是依賴控訴方所掌握的證據。
2、推動相關訴訟法律及司法解釋的修改,明確證據開示的范圍及例外。
現行的刑事訴訟法及律師法對律師的會見權、閱卷權及調查取證權的規定相互不一致,在實踐中容易導致諸多的混亂和爭議。因此應當通過立法手段對這些矛盾進行協調,解決這些不必要的法律沖突現象。在證據開示的范圍和例外方面,從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的辯護權,滿足辯護準備的需要方面看,控訴方應當全面開示自己所掌握的證據信息和材料。凡是在偵查、起訴過程中所收集到的與所指控的犯罪事實有關的證據材料都屬于證據開示的范圍,既包括準備在庭審的過程當中使用的證明被告人有罪、罪重罪輕的證據,也包括不準備在庭審中出示的證明被告人無罪的證據。現代社會常出于“公共利益豁免”原則而在法律中作出一些例外性的規定,刑事證據開示制度也不例外。總體來說,可能損害公共利益的證據不屬于控訴方證據開示的范圍。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情形:證據材料涉及國家秘密的;涉及個人隱私、商業秘密或開示會嚴重損害他人利益的;涉及需要保密的警方情報人員、特殊偵查手段的;開示將嚴重影響對其他案件的偵查、起訴的;控訴方的關鍵證人的作證可能受到干擾甚至有人身危險的,該證人的姓名和住址也可以不予開示等。與控訴方的全面開示義務相比,辯方的證據開示范圍相對要狹窄一些。一般來說,辯方只要開示其準備在法庭中出示的、證明被告無罪或罪輕的證據或材料。此外,出于辯方的職責和立場考慮,對于其掌握的可能不利于被告的證據材料也可以不用向控訴方開示。
3、建立和完善促進刑事證據開示順利進行的完整程序體系,包括啟動程序,主持實施程序和救濟程序,并由法律加以確立和保障。
程序設立的目的在于確保公正的實現,因此,刑事證據開示程序首先應當建立在公平的基礎之上。然而,我國刑事案件的總體數量較大,司法資源又相對短缺,訴訟分流制度也不甚發達,因此在設置證據開示程序時又必須在公平的基礎上重點考慮程序的便利和效率價值。具體來說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啟動程序。應當規定控辯雙方都有證據開示的義務,都應該按照法律的規定嚴格進行證據開示。控辯雙方基于訴訟中相互對立的立場,有著不同的訴訟目的。實踐中,控訴方往往掌握著豐富的證據信息,不愿意進行證據開示,而辯方也常常握有致命的“殺手锏”,在庭審中進行“證據突襲”,使得控訴方焦頭爛額,訴訟程序中斷,審判遲延,浪費大量的司法資源。因此筆者認為,無論是控方還是辯方,都可以要求對方開示證據,啟動證據開示程序,被要求的一方必須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履行開示義務,否則應承擔一定的不利法律后果。
第二,主持實施程序。證據開示程序啟動以后就要解決證據開示的主體,時間、地點和具體操作規則等問題。根據新的律師法規定,在審查起訴階段就應進行證據交換。基于這一規定,筆者認為證據開示的時間可以定在審查起訴以后至提起公訴之前,地點則可以選在檢察院。這一階段,相關的案件已經偵查終結,控訴方掌握的與所指控的犯罪事實有關的證據材料比較集中,選擇一個合適的時間通知辯方進行證據開示可以避免重復、多次開示證據所造成的司法資源的浪費。對于證據開示的主體,應以控訴方和辯護律師為限,非律師身份的辯護人經過檢察院的許可后也可以參與到證據開示程序當中。絕對禁止法官參與證據開示,避免先入為主。在具體的操作規則上,可作如下設計:控辯雙方各由兩名或兩名以上的人員組成,先由控訴方向辯護律師開示證據,再由辯護律師向控訴方開示證據。雙方根據證據開示的范圍可以自由翻閱、摘抄和復制有關的證據材料,甚至可以對有關的證據材料發表意見。檢察院指派專人主持開示程序并制作《證據開示紀要》(以下簡稱《紀要》)和《控辯雙方證據開示清單》(以下簡稱《清單》)。《紀要》和《清單》都應由雙方的參加人員簽名,一式三份,控辯雙方各持一份,一份提交法院,以便法官掌握證據開示的相關情況。《紀要》主要記載以下內容:證據開示的時間、地點、主持人、參與人、記錄人、案由;證據開示的過程和證據開示的基本情況;控辯雙方無異議的證據名稱,有異議的證據名稱,對案件的簡要意見、理由及爭議焦點。《清單》的內容包括:控訴方開示的證據清單;辯護方開示的證據清單;無異議的證據清單;有異議的證據清單;擬出庭的證人名單以及例外證據清單、不開示理由的簡要說明。至于開示時間的長短則可以根據案件的復雜程度及證據的多少由控辯雙方自由掌握。
第三,救濟程序。權利的宣告是以權利的救濟為保障的,無救濟即無權利。因此,為了保障證據開示程序的順利有序進行,應當建立對違反證據開示義務的行為進行糾正和制裁的程序機制。對于應當開示的證據,經一方要求開示而另一方未開示的,原則上應當禁止其在法庭上出示。確有出示必要的,應當延期審判,給與對方一定的訴訟準備時間,之后才能提交法庭。同時,對于這種證據突襲延誤審判的行為,為了杜絕其再次發生,應對相關人員給與一定的懲罰,如經濟懲罰、行政處分或執業紀律處罰等,對于徇私舞弊、故意隱匿、毀滅證據而不向對方開示的,甚至可以依照刑法追究相關責任人的刑事責任。公務員之家
總之,作為對抗制訴訟程序當中的一個重要制度,刑事證據開示程序在實現控辯雙方平等武裝和對抗,保證程序公正,實現刑事訴訟的公正和效率兩大價值目標方面具有積極地作用。建立控辯雙方互負開示義務的雙向證據開示程序已經成為世界各國刑事訴訟體制改革的重要趨勢之一。我國現有的證據開示制度雖然存在諸多的問題,但是筆者認為,通過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不斷努力和探索,從立法和制度上進行重構和完善,相信這一制度一定會為我國的刑事訴訟發展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張亞玲《從司法實踐看我國刑事訴訟中的證據開示》,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8期
[2]孫長永《刑事證據開示制度的價值新探》,在《人民檢察》2009年第8期
[3]呂衛華《建立我國審前證據信息交流制度》,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8期
[4]陳瑞華《刑事訴訟前沿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39頁
[5]萬明星《建立我國刑事證據開示制度》,載《人民檢察•湖北版》2009年3月第3期
[6]謝英蓮,劉英軍《刑事證據開示程序的正當性理念及構建設想》,載《人民檢察》2009年第5期
- 上一篇:基層黨建作風建設匯報材料
- 下一篇:機關干部作風座談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