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防衛認定標準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8 03:33:00
導語:正當防衛認定標準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正當防衛的防衛限度一直是正當防衛制度的核心問題,它既是正當防衛正當性的重要條件,也成為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分界線,幾乎司法實務中每個正當防衛案件都要涉及必要限度之判斷。構建和完善正當防衛防衛限度評判體系,不僅僅是個重要的刑法理論問題,更將對司法實踐本身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參考國內外正當防衛法律制度領域的研究文獻,結合筆者自己的思考對正當防衛的防衛限度問題進行研究。
第一章緒論
在現實生活中,某些行為雖然表面上具有侵害性,但實質上不具備某種犯罪的構成要件,這類行為在我國刑法理論中統稱為排除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在西方刑法理論中被稱為阻卻違法性的事由。正當防衛是這類行為中的一種,它是當代世界各國刑事立法中所確立的一項重要制度。它萌生于復仇,蛻變于私刑,它是正義不必屈服與非正義這一古典法思想在刑事領域中的邏輯展開和經典演繹。它的含義是指面對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防衛人適時地進行反擊,以避免不法侵害所可能帶來的侵害。它是公民的一項法定權利,同時,它也是社會上人與人之間正義與邪惡的集中體現。我國1997年修訂的刑法對正當防衛的概念、成立條件、防衛過當及其刑事責任作出了明文規定,極大的提高了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且有利于樹立培養社會主義道德風尚。但由于某些方面立法過于簡略沒有作出明確的界定,使得在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界,圍繞著防衛權的范圍、正當防衛的要件和防衛限度的把握等方面存在著大量的分歧。有些爭論是直接針對著現行立法的,而更多的則是在司法個案的實際判定中逐步展開的。因此,圍繞立法和司法中的主要問題,從學理角度對正當防衛制度進行探討,不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緊迫的。為此,筆者擬作些探討,以期拋磚引玉,完善正當防衛的理論與實踐。
正當防衛的限度是正當防衛理論中的核心問題,它既是正當防衛正當性的重要條件,也成為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分界線。雖然97刑法對此作了重大修改,但這種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由于人們已經面臨或者即將面臨的不法侵害行為的類型手段及其強度千差萬別,加之防衛人遭受侵害時所處環境及其精神狀態、心理感受各不相同,使得對“有限性”問題的探討變得“無限性”。
第二章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的內涵及特征
正當防衛的限度是指法律規定的允許防衛人通過防衛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最高限度。它是正當防衛成立的關鍵,決定著防衛行為是一種正當防衛行為還是應當負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我國刑法第7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由此可見,正當防衛的限度是個質與量的統一體。限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質的限度、幅度、范圍等具體界線。是與質與量的概念密切相聯的,量是事物的規模、程度、適度以及構成事物的成分在空間上排列組合等可以用數量表示的規定性。質則是一事物區別于其他事物的內在規定性。量變到一定程度則導致質變,是事物由一種質態向另一種質態的轉變。正當防衛的限度中蘊含著量與質的要求,防衛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的實際損害程度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達到造成重大損害的這個相對的量,突破了這個關節點,就形成質變,由正當防衛行為轉變為犯罪行為了。根據刑法的規定,衡量限度有兩個法定的因素:一個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即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與不法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之間明顯失衡,反差較大的情況;一個是“造成重大損害”,是指防衛人對不法侵害人所造成的損害相對于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行為所可能造成的損害來說,有較大反差的同時防衛后果本身有較強程度的嚴重性的情形,一般是指造成不法侵害人重傷、死亡,特殊情況下也包括造成不法侵害人財產的巨大損失。前者是防衛強度的說明,后者是防衛結果的表現,如果二者同時具備則構成防衛過當??梢娡黄屏苏敺佬l的這個必要限度,就是法律所禁止的。
根據筆者的理解,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有以下幾個特征:
1.客觀性
正當防衛行為是一種個人行為,正當防衛權利也是法律所規定的一種個人權利。正當防衛權雖有一定的懲罰性,即客觀上在防衛自己或他人權利時也懲罰了不法侵害人,但從根本上講還是以救濟為主,即行使正當防衛權不能造成不必要損害,只能以保護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權利即可,而不能再造成其他不必要的損害。不法侵害人的權利因其實施不法侵害而不被法律所完全保護,法律允許正當防衛人對不法侵害人行使正當防衛權本身就意味著法律同時剝奪了不法侵害人在一定限度內反擊正當防衛的權利,意味著不法侵害人有義務受到正當防衛人合理限度的損害,目的是制止其不法侵害為限,其剩余權利則不得損害。因而對不法侵害人來說,既有受法律保護的權利部分,也有不受法律保護的權利部分,這兩部分的分界線即是必要限度所在。而其不受法律保護的那部分權利多少取決于其不法侵害的強度與性質,不法侵害人的不法侵害程度越嚴重,其權利受法律保護的部分就越少,直至不法侵害人實施嚴重危害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時正當防衛剝奪其生命,也是合法,此時不法侵害人生命權亦不受保護,防衛限度消失。綜上所述,必要限度具有一定的客觀性。
2.相對性
即不同的不法侵害,正當防衛人的防衛強度有所不同,必要限度受不法侵害的強度的制約,或者說正當防衛的限度與不法侵害的強度基本是相當的。對不同程度的不法侵害的正當防衛所要求的必要限度是不同的,隨著不法侵害強度的變化而變化,因而具有相對性。
3.判斷上的困難性
從理論上講,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應當是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毫無過剩之處。但實質上客觀的必要限度與防衛人主觀上的防衛行為可能達到的程度常常是不一致的。換句話說,客觀上存在的必要限度與對是否超過必要限度的判斷是兩回事。判斷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是一件極困難的事情,這個判斷是一種模糊判斷。模糊判斷的本質屬性決定了判斷正當防衛的必要限度有一定的困難。我國刑法因此放寬了必要限度判斷的標準,只要不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是正當防衛行為。也就把原本十分困難的模糊判斷變成了相對容易的確定性判斷,在操作上要容易掌握得多。
第三章“必要限度”的學說及其評析
所謂的防衛過當是指防衛行為超越了法律規定的防衛尺度,因而應當負刑事責任的情況。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該款規定涉及的主要內容為防衛過當的界限問題,與舊刑法的防衛過當概念相比較,顯然是有了很大程度的客觀性,但仍是一個抽象的原則性規定,至于如何確定防衛是否過當,什么是“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及對防衛過當能否進行反防衛等法律上沒有規定具體的標準,對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刑法界還存在著爭議,造成司法實踐操作上的不便,故對以上問題作些探討。
防衛過當是一種犯罪行為,它的本質應當是具有社會危害性的。這是因為,從防衛過當的整個過程來看,防衛人雖然出于制止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的目的,但是在主觀上有一定的罪過心理,在客觀上防衛人的行為明顯超過了為制止所必須的限度,損害了不法侵害人被刑法所保護的部分權益,犯罪的本質是社會危害性,因此,防衛過當既是具有社會有益性,又具有社會危害性,但其社會危害性是主要的,所以說防衛過當是犯罪,同樣的符合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具體犯罪構成。
1.首先應該說明構成防衛過當應具備的要件:
1.1防衛過當的客體。
它是不法侵害人的人身權利,既不法侵害人依法受法律保護的生命權和健康權。在這里不法侵害人具有雙重身份,即是防衛對象,又是犯罪對象。我國法律支持對不法侵害人的某些權益造成必要損害的正當防衛行為,但是同時不法侵害人還有其他合法權益,而這部分合法權益是受法律保護的,防衛過當是損害了不法侵害人除了刑法允許可以反擊、可以損害的部分以外,依法受保護的、不允許損害的部分權益,因此,防衛過當也是對不法侵害人的一種犯罪,只不過其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少。
1.2防衛過當的客觀方面。
防衛行為明顯超過了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須的限度造成了重大損害。
1.3防衛過當的主體。
我國刑法第17條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就是說,防衛過當所構成的犯罪中,有已滿十四周歲的犯罪主體,但防衛過當的主體一般是已滿十六周歲的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不大可能成為其主體,這是因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由于認識能力的限制,一般不可能正確判斷防衛過當這種犯罪行為的性質。此外,在二人以上過失防衛過當的情況下,防衛人之間缺乏主觀方面的犯意聯系,不存在共同故意,因此不能構成共同犯罪,所以防衛過當的主體為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單個公民。
1.4防衛過當防衛人在主觀上有罪過。
但是犯罪形式究竟是什么,這在我國刑法學界存在著不同的認識,而這種不同的認識直接影響到對防衛過當行為的定罪。綜合起來,學界主要有以下的看法。
1.4.1疏忽大意過失說。該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只能是疏忽大意的過失。
1.4.2全面過失說。該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可以是疏忽大意的過失,也可以是過于自信的過失,但不能是故意。
1.4.3間接故意和過失并存說。此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但可能是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和間接故意。此成為刑法學界的通說。
1.4.4故意過失并存說。這種觀點認為,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既可能是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間接故意),也可能是過失(包括疏忽大意的過失和過于自信的過失)。
筆者認為第四種觀點是比較合理的,因為有人將直接故意排除于防衛過當主觀罪過形式之外,其主要理由是防衛的動機與目的不能同時存在于一個人的頭腦之中。這是一種誤解。防衛過當本身就是行為的防衛性與結果的過當性的統一。防衛過當行為也是制止了不法侵害。雖然直接故意的防衛過當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仍希望這種結果發生,但這種行為的犯罪性并不能否定其防衛性,殊不知進攻也是一種防御,只不過法律規定防衛行為不能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正因為如此,才對防衛過當行為作為犯罪予以處罰。實際上防衛過當行為本身就有行為的防衛性與犯罪性,二者并非相互矛盾,防衛性體現在制止不法侵害上,犯罪性體現在明知行為過當而希望其發生。故認為二者相互排斥,不可能共處于一個人的頭腦之中的說法是不正確的。試舉一例,如某甲連續幾天被盜,心中憤怒,某日又遇小偷于家中行竅,被其發現,于是拿出已準備好的匕首朝正在行竅的小偷要害部位連捅幾刀,致其當場死亡。此案中防衛人故意殺害小偷的行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損害,故屬防衛過當,其主觀罪過形式是直接故意。因而否認直接故意的防衛過當是沒有充分理由的。
2.關于我國刑法界對正當防衛的限度問題的研究研究成果。具體的說主要有以下幾種觀點:
2.1基本適應說。
這種觀點主張,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行為必須與不法侵害行為相適應。所謂相適應,不是要求兩者完全相等,而是指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從輕重、大小等方面來衡量大體相適應。至于判定必要限度,主要根據侵害行為的性質、方法和強度以及防衛人所保護的利益的性質等具體情況來分析。
2.2必需說。
此說認為,防衛是否超過必要限度,一定要從防衛的實際需要出發,進行全面衡量,應以有效地制止不法侵害的客觀實際需要作為防衛的必要限度。因為正當防衛是同犯罪分子作斗爭,制止不法侵害,保護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權益(包括國家和公共利益),既是正當防衛的基本原則,也是正當防衛的目的。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所使用的強度,就不應該被不法侵害的強度所限制。只要在客觀上有需要,防衛強度就可大于、也可以小于、還可以相當于侵害強度。
2.3折衷說。
此說是對基本相適應說和必需說的折衷與調和。認為,所謂防衛的必要限度,是指防衛人的行為正好足以制止侵害人的不法侵害行為,而沒有對不法侵害人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具體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正好足以制止不法侵害,也就是防衛行為的強度為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并且防衛行為的強度與侵害行為的強度基本相適應。二是沒有造成不應有的危害,即防衛人對侵害人造成的損害與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不是顯然不相適應。
筆者認為,對于正當防衛限度的確定,首先應當從刑法規定正當防衛的目的以及防衛權的性質出發進行考察。從刑法設立正當防衛的目的來看,是為了鼓勵、支持公民同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作斗爭,以保護國家、公共利益、公民的人身和財產等合法權益。因此,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就必須允許防衛行為具備這樣一個強度,即該強度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否則,防衛行為就難以起到保護合法權益免遭不法侵害的作用,刑事立法確立正當防衛制度的目的就不能達到。但同時,還應當看到,法律在設立正當防衛制度的同時,也反對防衛權的濫用,要求防衛行為不能超過一定的限度,不能造成不應有的重大損害,否則,防衛行為就不但不能獲得法秩序下的正當性,相反,卻成為非法的防衛過當行為。因之,在防衛行為的強度上,既不能允許其明顯超過侵害行為的強度,也不能允許為了保護微小的利益而損害重大的利益。其次從我國刑法第20條第2款規定上來看,更好地體現了折衷說的主張。一,第20條第2款中的“必要限度”,應當理解為制止不法侵害、保護合法權益所必需的限度,而這正好反映了客觀需要說的主張。二,這一款中的“明顯”修飾的是“必要限度”一詞,因此,所謂的“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實際上是指明顯地超過防衛的客觀需要,即從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性質、不法侵害的強度以及不法侵害的緩急上來看,這種反擊行為顯然是不必要的;同時,這一款中的“造成重大損害”不是一個絕對的量,而是通過不法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與防衛人實際造成的損害進行比較以后得出的一個相對的量,即防衛行為所造成的損害與不法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之間明顯失衡。因此,這一款中的“明顯”和“造成重大損害”實際上體現了基本適應說的主張。綜上所述,要關于正當防衛限度的討論中,“折衷說”較為合理,比較而言“基本適應說”忽視正當防衛主觀方面的動機與目的,而“必需說”過于空泛,難以作出具體判斷,故兩者均不可取。另外對“折衷說”應補充強調以下幾點:一是判斷防衛行為是否超過必要限度,應以基本相適應說為基礎,以必需說為補充,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折衷說的特色;二是應注重防衛行為的目的,即制止不法侵害,只要是為制止不法侵害所需,又沒有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都應認定為正當防衛。
四.防衛限度的司法認定
在司法實務中如何認定防衛的限度條件?筆者認為需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實事求是地分析侵害和防衛雙方的力量對比關系。事實上,分析侵害和防衛雙方的強度對比關系,是一項細致復雜的工作。強度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主要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1不法侵害人的侵害能力和防衛人的防衛能力的對比
這里說的“能力”,包括體力和心理素質。正當防衛首先是力量的較量。因此,當不法侵害人的力量占優勢,防衛人無法與之相抗衡時,防衛人只有借助于防衛工具,其防衛強度才能制止對方的不法侵害,雖造成嚴重的防衛后果,但也應當認定為在防衛限度之內的正當防衛。在正當防衛中,雙方的暴力對抗能力除決定于體力外,還受各人的心理素質影響。如果是一個受過專門訓練的人,在遇到不法侵害時,或者可以有意識選擇打擊部位,把握打擊的力量,控制自己的防衛強度,但一個普通人就難以做到這一點。因此,當一個普通公民遭到不法暴力侵害時,就會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防衛強度超過對方和侵害強度,應當認為這是必需的,不屬于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過當行為。
1.2防衛環境
正當防衛總是在一定的時間、地點發生的,因此當防衛強度超過侵害強度時,往往也與防衛環境有關。首先是與防衛時間有關,不法侵害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還是發生在夜深人靜之時,對防衛人精神上的威脅顯然有所不同。發生在夜間的侵害,更容易激起防衛人的心理恐慌,以至于在采取防衛行為時,不易控制其防衛強度,因此對不法侵害人造成較為嚴重的損害是難免的,應當認定為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其次是與防衛地點有關。防衛地點一般是不法侵害的發生地點,而犯罪分子往往精心選擇那些偏僻人稀的環境,以便使其犯罪目的更加易于得逞,防衛人在正當防衛中對不法侵害造成較重的損害,即使其防衛強度超過了不法侵害的強度,也可以說是必需的。
1.3不法侵害是否具有突發性
不法侵害是突然發生的,還是慢慢發生的,防衛人的情緒反應是不一樣的,前者顯然比后者激烈,這無疑影響到防衛人隨之采取的防衛行為,因為防衛人在碎不及防的突然襲擊下,往往措手不及,精神上受到一定的制約(如激憤、恐懼、驚慌等),不大可能冷靜地判斷周圍的環境和本人的處境(少數干練的、遇事不驚的或事先有充分準備的除外),無暇考慮對方的不法侵害強度,只能一心抵御侵害,常常是被動應付,倉促應戰,身上有什么武器就用什么武器,旁邊有什么工具就拿起什么工具,來不及多想。因此往往導致較重的侵害強度,應該認為是難以避免的,不應認為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1.4雙方力量對比是否懸殊
正當防衛是防衛人的意識和意志行為,防衛行為受防衛人的意識和意志支配,防衛人總是在對不法侵害的認識基礎上,對不法侵害強度作出大致判斷,從而將自己的防衛強度控制在適當的限度內。但這種防衛意志的實現是要靠防衛人防衛動作的選擇和控制實現的,在敵眾我寡的情況下,防衛人四面受敵,窮于應付,由于不能有選擇地實施防衛動作,因此,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防衛強度,在這種情況下防衛強度即使超過了侵害強度,也是必需的,應當認定沒有明顯超過必要限度。
經過對比分析和綜合研究,如果認為防衛強度與侵害強度基本相當,那就不存在超過正當防衛限度條件的問題;防衛強度雖然超過侵害強度,但是,這種強度顯然是制止不法侵害所必需的,也表明沒有超過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只有防衛強度非常明顯地大于侵害強度,而這種強度顯然不是制止不法侵害行為所必需的,也即是過分懸殊的、完全多余的,才能認為是超過了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一般來說,為了制止強度較小的不法侵害,不允許采取強度較大的防衛行為,如果非較大的防衛強度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時可以采取較大的防衛強度;采取較緩和的防衛手段可以制止不法侵害時,不允許采取較激烈的防衛手段,如果非較激烈的防衛手段不足以制止不法侵害時,可以采取較激烈的防衛手段;為了保護較小的合法權益,不得造成重大的人身損害。當然,對正當防衛的限度條件不能要求過嚴,只要防衛行為的損害程度與侵害行為可能造成的損害程度不是相差得很懸殊,就不屬于防衛過當。
另外,筆者認為,在司法認定中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2.1過當程度。
即防衛行為造成過當結果的嚴重程度。一般來說,防衛過當結果嚴重,則刑事責任也重,處罰也應當與此相適應;反之,過當結果不十分嚴重,則刑事責任也不十分嚴重,處罰也應該相應地較輕。
2.2防衛的動機。
對于防衛自己的利益的正當防衛當然要鼓勵,對于為保護國家、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利益的防衛過當行為,則應當盡可能的免除處罰或減輕處罰,幅度盡可能大一些。因為這類防衛行為具有見義勇為的性質,應在量刑上作酌定情節予以考慮。
2.3罪過形式。
不同的罪過形式體現了防衛人對于超過正當防衛限度條件造成重大損害的不同心理狀態。因此,在防衛過當程度相同的情況下,防衛過當的罪過形式不同,其處罰也應該有所不同,這是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的要求。從實踐中看,在防衛人處于慌張、驚恐的狀態下,行為人一般是不可能對防衛行為是否過當產生認識,也不應當要求防衛人履行預見義務從而避免過當結果的出現,因此我們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即便防衛行為造成了過當的結果,也應當認為行為人主觀上缺乏罪過而不負刑事責任。這在國外也能找出相關的規定。如德國現行刑法第33條規定:“防衛人由于惶惑、害怕、驚嚇而防衛過當者,不負刑事責任?!比鹗啃谭ǖ涞?3條規定:“防衛過當者,法官依自由裁量減輕其刑,因過于激奮或驚慌失措而防衛過當者不罰?!f本現行刑法無此規定,但其改正刑法草案第14條第3項明確規定防衛過當,其行為系由于恐怖、驚愕、興奮或驚惶失措所致,而不能非難行為人時,不罰。這即新設了防衛過當不罰的特別規定。故意的防衛過當,一般也可以減輕處罰。當然,,防衛過當雖然出于過失,但后果過于嚴重,也可以考慮減輕處罰。如果防衛過當雖出于故意,但有其他從寬情節時,也可以考慮免除處罰。
2.4權益的性質。
在對防衛過當量刑時,還應當考慮防衛行為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性質。一般而言,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性質越重要,其過當行為的社會危害性也越小,相應地,其刑事責任程度也越小。否則,其過當行為和社會危害性也越大,相應地,其刑事責任程度也越高。因此,在對防衛過當行為人量刑時,不能不考慮所保護的合法權益的性質。
2.5社會的心理影響。
我們知道,防衛過當雖然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了重大的損害,但是由于其針對的是不法侵害人,是在防衛的過程中發生的。因此,最容易得到社會輿論的同情。特別是在見義勇為的情況下,如果不法侵害人是橫行鄉里,無惡不作,作惡多端的無賴之徒,防衛行為雖出現了過當,人民群眾通常會把見義勇為者看作為民除害的英雄。因此,司法機關在處理這類案件時,應該充分考慮其特殊性質,既要維護法律的權威,又不能挫傷公民同違法犯罪作斗爭的積極性。實踐中,那些強奸民意,一味地遷就照顧不法侵害者及其家屬的要求和情緒,而加重對防衛過當人的刑事責任的做法是我們一向所堅決反對的。公務員之家
在處罰防衛過當行為人時,有時會出現幾個法條競合的情況,此時應綜合考慮,全面分析,作出正確處理,如防衛過當后自首的,一般可免除處罰,故意的防衛過當如果構成累犯的,由于我國刑法規定對于累犯應當從重處罰,而對防衛過當刑法又規定應當減輕或免除處罰,二者均為法定情節,此時,因防衛過當的處罰是減輕或免除處罰,而累犯的處罰只是從重而非加重,故可考慮略有減輕即可,使其在減輕的幅度內得到從重處罰。此外,對十八周歲以下防衛過當者,由于其身心發育尚未成熟,判別能力、意志力相對較弱,主觀惡性小,因此,對其進行處罰時,應兼顧刑法第17條和第20條的規定,在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的基礎上,采取雙重減免的原則。
結語
正當防衛作為一種重要的法律制度,從及時有效地保障國家、公共利益和公民人身、財產或其他權益、鼓勵公民見義勇為以及威懾、制止與預防犯罪的價值功效看,該制度的存在本身無疑就是正當的。然而,制度的正當并不必然等于運作的理性,這其間除了由于立法方面的原因外,恐怕更多的還是要追溯到沒有建構起一個對防衛限度明確的可資衡量的判斷標準體系?!靶谭ㄊ且环N不得己的惡。用之得當,個人與社會兩受其益;用之不當,個人與社會兩受其害。”現行刑法在正當防衛領域保障人權、維護社會安定的努力是有目共睹且卓有成效的,但遺憾的是,也許過分追求功利目標而褻瀆了刑法自身的權威,對其觀念進行理性反思也許是刑法重塑“金身”的唯一良方,同時也為我們反防衛理論的建立及其運作掃清觀念上的障礙,使刑法真正成為公民特別是不法侵害人的大憲章。
參考文獻:
[1]21世紀教育部統編: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97).
[2]利子平:防衛過當罪過形式探討.[J].法學評論,1984(2):65.
[3]鄭德豹:也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與金凱同志商榷載.[J].法學研究,1981(3):34.
[4]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243.
[5]金凱:試論正當防衛與防衛過當的界限.[J].法學研究,1981(1):34.
[6]楊春洗:刑法總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1:174.
[7]陳建國:從調戲婦女的流氓被防衛人刺傷談起.[N].光明日報,1983-5-21(3).
[8]高銘暄:新編中國刑法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283).
[9]陳興良:刑法的價值構造.[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10).
- 上一篇:蒲家寨梨優質豐產培植技術探究論文
- 下一篇:探究中職會計實踐性教學困境及改善方案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