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訴訟欺詐罪的刑法體現
時間:2022-03-31 11:03:00
導語:有關訴訟欺詐罪的刑法體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概念界定
關于訴訟欺詐行為的認識分歧,主要集中在訴訟領域、侵害法益、行為主動性等方面。代表性的觀點有以下七種:(1)認為訴訟欺詐發生在民事訴訟領域,局限于財產或財產性利益。①如我國臺灣地區理論和司法實踐。(2)認為訴訟欺詐僅發生在民事訴訟領域,不限于財產或財產性利益。②這也是國內較為通行的觀點。(3)認為訴訟欺詐發生在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領域,局限于財產或財產性利益。③(4)訴訟欺詐存在于民事訴訟和行政訴訟中,不限于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如意大利《刑法典》。(5)認為訴訟欺詐不但可以發生在審判領域當中,而且可以發生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局限于財產或財產性利益。④(6)認為訴訟欺詐局限于法院,僅為獲取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屬于詐騙犯罪。如日本理論通說和判例。
上述觀點均具有片面性。訴訟欺詐絕非僅指訴訟詐騙,訴訟欺詐不僅可能侵犯財產或財產性利益,也可能侵犯其他非財產性利益。即使是訴訟詐騙,也不僅僅發生在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領域。本文認為,訴訟欺詐是指在訴訟過程中,行為人故意使用虛假的證據,促使裁判者做出錯誤的裁決,從而占有被害人的財物、財產性利益或者獲得非財產性利益的行為。所謂財產性利益,“是指普通財物以外的財產上的利益,包括積極財產的增加與消極財產的減少。如使他人負擔某種債務,使他人免除自己的債務,或者使債務得以延期履行等。”⑤
非財產性利益則包括名譽權、撫養權等非物質利益,新加坡《刑法典》規定還包括所有已經生效的法令或命令等。⑥以侵害法益為標準,訴訟欺詐分為兩類,一類是財產性訴訟欺詐,即通常所說的訴訟詐騙,行為目的針對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另一類是非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目的針對任何非財產性利益。該定義包含了以下幾層涵義:
(一).訴訟過程中并非所有欺詐行為都構成訴訟欺詐。從人類本能的角度考慮,從期待可能性出發,行為人在被動應訴中如果僅僅是向裁判者作虛假陳述,未積極使用虛假證據欺騙裁判者,不能認定為訴訟欺詐,否則容易造成自證其罪、刑罰濫用。只有行為人故意實施了偽造證據等積極訴訟欺詐行為,才可以定罪處罰。
(二).訴訟欺詐所要達到的目的不僅限于獲取財產或財產性利益,也可以包括獲取非財產性利益。司法實踐中的誣告陷害犯罪就是典型的騙取司法機關侵犯他人人身權、名譽權的訴訟欺詐行為。
(三).訴訟欺詐還可能發生在非審判程序。訴訟是由多種具體程序組成的,就民事訴訟而言,包括審判程序和非審判程序,其中非審判程序包括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企業法人破產還債程序、執行程序等。訴訟欺詐的關鍵是借助于裁判者的裁決,至于這種裁決是通過審判程序做出,還是在非審判程序做出,對訴訟欺詐行為的性質沒有實質性的影響。如欺騙法院轉移或隱瞞被執行財產而構成的抗拒判決、裁定罪,就是發生在執行這一典型的非審判程序中。
(四).在法院以外的仲裁領域進行欺詐,也屬于訴訟欺詐。《新加坡刑法典》就持此觀點。仲裁可謂準司法程序,也屬于廣義的民事訴訟。仲裁委員會的仲裁,一裁終局,與法院判決或裁定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并可通過法院申請執行。而勞動爭議仲裁雖可再通過法院訴訟,但如果沒有放棄后續法院訴訟,也發生與法院判決、裁定同等的法律效力,也可通過法院申請執行。實踐中,發生在民事訴訟領域中的欺詐行為也經常出現在仲裁領域。
二、定性分析
國內關于訴訟欺詐的探討主要集中在對財產性訴訟詐騙如何定性,未見將非財產性訴訟欺詐作為訴訟欺詐的主題討論。代表性觀點主要有四種:(1)認為訴訟欺詐構成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或者妨害作證罪,且即使行為人有非法占有目的,也不構成詐騙罪;⑦(2)采用間接正犯理論認為財產性訴訟欺詐成立詐騙罪;⑧(3)認為訴訟詐騙不構成任何犯罪;⑨(4)認為訴訟詐騙構成敲詐勒索罪。瑏瑠上述觀點的主要爭議點,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
(一)法院能否被欺詐
否定說認為:“在以形式的真實主義為原則的民事訴訟制度下,法院受當事人主張的約束,即使認識到當事人的主張是虛假的,也必須受其約束而作出判決,因而這種利用訴訟制度的行為不能說是“欺騙人”的行為。”瑏瑡這也是國內部分學者認為訴訟欺詐不能構成任何犯罪或不構成詐騙類犯罪的重要理由。肯定說認為:“在法院受當事人欺詐性訴訟行為的約束而決定如何判決的范圍內,即使法官個人的心理上沒有產生錯誤,作為法院也是受到行為人欺騙的。即使法院沒有受到欺騙(如明知當事人的主張是虛假的),但是,由于法院在法律上受到原告欺騙性訴訟行為的束縛,在決定如何裁判的范圍內,則與受到欺騙而陷入認識錯誤的結果基本相同。”瑏瑢本文贊同肯定說。根據國家賠償法,在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中,司法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由于行為人的訴訟欺詐行為而對被害人的財產作出錯誤處分時,侵犯了公民財產權,應承擔賠償義務。瑏瑣既然國家面對訴訟欺詐要承擔賠償責任,法院當然可以成為訴訟欺詐行為的直接受騙者,否則,國家賠償法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另外,不僅法院能被欺詐,其他擁有訴訟裁判權的裁判機構,如仲裁等,同樣能被欺詐,原因同上。
(二)財產性訴訟欺詐能否構成詐騙類犯罪
財產性訴訟欺詐是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采用詐騙方法、基于他人錯誤認識獲取他人財物,完全具備詐騙罪的構成要件,當然可以詐騙類犯罪論處。當然,其又具有明顯的特殊性,財物交付者非“自愿”交付財物,且“被騙人與被害人存在非同一性”。這也是認為訴訟欺詐不構成詐騙罪或認為構成敲詐勒索罪等其他犯罪的主要理由。關于此點,“三角詐騙”理論已經有了比較清楚的解釋,本文不再贅述。在此應該強調的是財產性訴訟欺詐與敲詐勒索罪的區別。敲詐勒索罪在手段上的重要特征是對財物所有人或保管人采用威脅、要挾等方法,造成被害人恐懼心理而使其“自愿”交付財物。而訴訟欺詐卻是利用裁判權或執行權取得財物,該行為并沒有給被害人造成恐懼心理而是財產處分人受欺騙而“自愿”處分了財物。
(三)對財產性訴訟欺詐與非財產性訴訟欺詐是否應該分別評價
目前,域外關于訴訟欺詐的刑事立法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專門針對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進行規范,認為訴訟欺詐就是詐騙罪之一種。比如日本理論通說和判例和我國臺灣地區刑事判例。同時在妨害司法類犯罪中規定其他訴訟欺詐行為。另一種是將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與非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統一規范在妨害司法類犯罪中,不作區分。比如《意大利刑法典》和《新加坡刑法典》。本文以為,第一種分別評價的方式比較符合我國立法實踐。我國刑法對非財產性利益的欺詐犯罪沒有作為詐騙罪評價,而是以誣告陷害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以及偽證罪、妨害作證罪等妨害司法罪定罪量刑。理論界在探討這些犯罪時,也未將其納入訴訟欺詐類犯罪考察。可見,我國無論立法實踐還是理論界,都是根據侵犯法益不同區分性評價財產性訴訟欺詐和非財產性訴訟欺詐的。
三、立法完善
(一)針對財產性訴訟欺詐,設立訴訟詐騙罪
在財產性訴訟欺詐案件中,行為人不僅可能侵犯現有詐騙類犯罪所包涵的財產權或市場經濟秩序等,而且還會侵犯司法秩序,這正是財產性訴訟欺詐犯罪區別于其他特殊詐騙類犯罪的重要標志。正是由于侵害法益的差異性,現有的詐騙類犯罪對其無法進行充分的評價,以詐騙罪或其他特殊詐騙罪定性有失偏頗。而那種認為訴訟詐騙罪只能認定為普通詐騙罪的觀點就更加錯誤了。瑏瑧刑法有必要針對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專門設立訴訟詐騙罪。其構成要件為:犯罪客體是司法秩序和財產權或財產性利益。犯罪主體是一般主體。主觀方面為直接故意,并且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客觀方面表現為利用訴訟欺詐的方式非法獲取財產或財產性利益。建議法定刑為: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之所以如此設定,是考慮到訴訟欺詐行為侵犯了司法秩序和財產權或財產性利益雙重客體,立法模式應予金融詐騙等特殊類型詐騙罪保持一致。
(二)針對非財產性訴訟欺詐,改造相關妨害司法罪的構成要件
我國現行《刑法》已將部分非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予以規范,主要有誣告陷害罪、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偽證罪、辯護人、訴訟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妨害作證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等,其中也涵蓋了部分發生在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領域的非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但是對于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仲裁中的偽證行為、當事人實施的毀滅、偽造證據等非財產性訴訟欺詐行為,我國現行《刑法》沒有規范,這部分行為同樣藐視法律權威,嚴重干擾司法秩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應該納入刑法規范。為此,有必要擴大現有偽證罪、辯護人、訴訟人毀滅、偽造證據罪、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適用訴訟領域范圍和犯罪主體范圍,合并罪名為偽證罪和毀滅、偽造證據罪。
1.將偽證罪的適用領域從刑事訴訟擴大到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仲裁領域。這主要是考慮到在其他訴訟中,偽證行為與在刑事訴訟中一樣,同樣會危害到他人的合法權益,同樣是對司法秩序的嚴重危害,理應得到定罪處罰。如此,偽證罪的構成要件為:犯罪主體是所有訴訟中的證人、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犯罪主觀方面為直接故意,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客體為司法秩序。
2.將毀滅、偽造證據罪的主體擴大到當事人自己。現有的毀滅、偽造證據犯罪的主體包涵了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人、訴訟人和所有訴訟中的非當事人。也就是說當事人自己無論是在刑事訴訟中還是在民事訴訟或其他訴訟中毀滅、偽造證據都不作犯罪處理。一般而言,在刑事訴訟中,國家追訴力量非常強大,被告人面臨牢獄之災,將會喪失自由甚至生命,難以期待其在訴訟過程中不作虛假的陳述或不毀滅、偽造證據,從期待可能性理論出發,對其毀滅、偽造證據之行為一般不作犯罪處理。但民事訴訟、行政訴訟或仲裁與刑事訴訟有很大的不同,對方當事人取證能力有限,行為人為了獲取某種一般不涉及自己自由或生命喪失之權益,侵犯他人的合法利益,而不惜破壞司法秩序,毀滅、偽造證據,當然有期待可能性,理應認定為犯罪。如此,毀滅、偽造證據罪的構成要件應為:犯罪主體是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人、訴訟人或非被告人的其他第三人以及其他訴訟中包括當事人在內的一般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為直接故意,犯罪客觀方面表現為毀滅、偽造證據,犯罪客體為司法秩序。該兩罪均屬于行為犯,只要實施了訴訟欺詐行為就應該定罪處罰。
四、當前之司法適用
對于財產性訴訟欺詐案件,在立法沒有專門設立訴訟詐騙罪時,如果行為觸犯了特殊類型的詐騙罪,如保險詐騙罪、信用卡詐騙罪等,則應以上述特殊類型的詐騙犯罪論處。如果行為沒有觸犯特殊類型的詐騙罪,則應以詐騙罪論處。妨害司法事實應作為量刑情節從重考慮。
如果其同一訴訟欺詐行為又侵犯了其他客體,構成其他犯罪,則屬于想象競合,應從一重罪從重處罰。對于非財產性訴訟欺詐案件,如果已經觸犯了現有誣告陷害罪、拒不執行法院判決、裁定罪、妨害司法罪等有關罪名,則可以相應罪名定罪處罰。而如果手段行為、目的行為等觸犯了其它罪名,則可以相應罪名論處。如偽造國家機關證件、印章,可以偽造證件、印章罪定罪處罰。如確實無罪名可依,則只能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認定其無罪;但可以妨害訴訟秩序為由對行為人處以司法拘留或罰款,以防訴訟欺詐現象愈演愈烈。
- 上一篇:居委會財務管理安排意見
- 下一篇:安全生產治理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