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

時間:2022-10-09 03:49:44

導語:探析我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析我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

摘要:對于我國個人信息來說,法律的屬性決定了其信息不容侵犯,尤其是對于刑法來說,為個人信息的保護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滿足實際的需求。但在實際的保護過程中,現階段的我國個人信息刑法保護還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導致其經常出現個人信息被侵犯事件。基于此,作者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對我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進行合理的分析,以供相關人員參考。

關鍵詞:個人信息;刑法保護;法律屬性

隨著時代不斷發展,改革開放步伐加快,促使我國經濟迅猛發展,致使公民個人信息被泄露的風險增大,進而對其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威脅,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促使人們對刑法保護加大重視力度,利用嚴厲的處罰手段,對當前的個人信息進行保護,但實際上當前我國的刑法保護對個人信息的保護還處于初級階段,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影響其保護效果。

一、我國個人信息概念分析

相對來說,公民的個人信息是指,與當前公民自身的人身權利、人格權等相關,并且與相關的公共生活沒有相關聯的客觀信息。實際上,我國個人信息包含內容較多,例如,公民自身的自然信息,如,姓名、身高、體重、電話、情感、興趣、愛好等;公民自身的社會信息,如,家庭關系、社會狀況、家庭住址、工作情況以及其他的信息等。個人信息自身具有兩大點明確的特征屬性:第一,個人信息的重要性,由于其信息自身涉及的內容較多,范圍較廣,包括公民的財產、人格、身份、安全以及尊嚴等多方面,其具有重要性屬性。第二,個人信息的專屬性,即主要是指,個人信息受自身的性質影響,屬于個人,進而表明其歸屬于公民個人,與公民身份之間進行銜接,滿足實際的需求。對于個人的信息來說,受其自身的性質影響,其自身的法律屬性主要包括隱私權、人格權以及所有權,但實際上,由于其自身的性質影響,現階段法律并沒有明確對其進行定位,進而促使當前的人格權占據主導。與此同時,現階段個人信息自身還具有財產屬性,尤其是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物質利益逐漸凸顯,部分不法分子為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侵犯他人的隱私信息,對他人造成一定的損害,因此,需要不斷的在實踐中進行合理的創新,完善現有的刑法,從根本上保護公民的個人信息權,滿足時代的需求。

二、現階段我國個人信息的刑法保護完善措施

(一)提升刑法保護的適用性

實際上,我國現階段的個人信息侵犯案件產生的不良結果影響范圍較廣,并且影響的周期十分的漫長,導致個人信息在受到侵犯后,公民信息主體自身逐漸陷入到不穩定的狀態,甚至出現其自身的正常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甚至造成財產損失,因此,結合當前的實際情況,對現階段的刑法保護進行完善,提升其自身的適用性,例如,將現階段的公民信息侵犯罪設置為抽象危險犯罪,進行明確的規定,促使現階段的危險狀態可以作為實際的犯罪情節認定的參考因素,進而對當前的實際情況與危險狀態進行有效的判斷,結合自身的經驗,對其進行合理的分析,滿足實際的需求,基于此,促使當前的個人信息罪認定更為便捷,從根本上提升刑法保護力度。

(二)促使罪名設立明確化

相對來說,對于當前的公民個人信息罪來說,其自身包含著當前所有的信息侵犯行為,因此,可以結合實際情況,促使當前的罪名設立明確化,例如,在當前的背景下,可以促使當前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在罪名的設立上更為獨立,展現出明確特點,所以可以將侵犯個人信息罪進行獨立,單一成為一條罪名,但實現獨立與明確,需要以當前的我國個人信息權的獨立與明確為前提基礎,進而滿足實際的需求。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將當前的刑法以立法的形式進行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可以稱為立法的創新舉措,進而促使我國公民個人信息權實現獨立,迎合時代的發展。

(三)加強個人信息的附屬刑法立法

實際上,現階段加強個人信息的附屬刑法立法成為工作人員首要解決的目標,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進行:一方面,建立完善合理的公民個人信息保護的雙軌制立法模式,其主要的因素在于受刑法自身的性質影響,并不會顧及行業管理其他方面,由此,需要其行業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進行有效的標準制定,促使其嚴于律己,滿足實際的需求。相對來說,其自律就是相關的團體等進行有效的自我約束,進而將當前的個體行為納入到自我守信的范疇內,以滿足實際的需求。另一方面,完善現階段的侵犯公民個人信息行政處罰與刑事處罰進行銜接,進而充分發揮出自身的行政處罰的積極作用,發揮出具備的優勢,提升其附屬刑法。

三、結論

綜上所述,在當前的背景下,人們對于個人信息越來越重視,促使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逐漸成為當前社會發展的重點,也是關鍵性問題。只有我國個人信息的安全得到保證,才能促使人們的自身得到保證,獲得更大的安全感,進而間接的完善法律,保證社會穩定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黃麗勤.我國《刑法》對檔案保護的新進展———論非法提供個人信息罪與非法獲取個人信息罪[J].檔案與建設,2018(06):12-14.

[2]田宇航.我國公民個人信息刑法保護范圍研究[J].福建農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9(06):98-103.

作者:茍麗婷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