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危害結果概念思考
時間:2022-11-07 11:12:44
導語:刑法危害結果概念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刑事法律作為對當事人違法犯罪最為嚴厲的制裁,在正確打擊犯罪,維護社會安全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危害結果作為刑法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更是在犯罪事實認定、有無罪責、罪刑輕重上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雖然我國對于危害結果概念的相關研究逐年增加,但是對于危害結果的具體含義,我國刑法理論界的爭議很大,需要廣大專家學者、司法實務從業人員和廣大公民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1危害結果的基本含義和表現形式
1.1危害結果的內涵和特征。根據我國刑法理論界的通說,危害結果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現實侵害事實與現實危險狀態的總稱。有觀點認為,危害結果僅僅是一種客觀結果,其是不符合刑法的概念和意義的。對于危害結果的特征,應從自然意義和法律意義兩個方面來把握。從自然意義上說,危害結果是一種現實存在的結果或可能出現的危險,是司法人員能夠切身感受到,能夠通過各種直觀的方式獲取的結果表現形式。從法律意義上來說,危害結果是由法律規定的結果表現形式。刑法所規定的危害結果又稱為構成要件要素的結果,由刑法分則條文明文規定,而不是泛指任何結果。有觀點認為,危害行為所造成的現實損害包括已經發生的物質損害或非物質損害以及這些損害所造成的危險狀態,這種觀點所持的態度即體現了危害結果的法律特征。1.2危害結果的表現形式。刑法上的危害結果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的概念。根據我國刑法理論,按照危害結果的表現形式不同,可以分為侵害犯和危險犯。在日常生活中案發頻率較高的盜竊罪,搶奪槍支、彈藥、爆炸物罪以及生產、銷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等即屬于危險犯的范疇。對于二者的區分,不是就具體的罪名而言,而是就具體案件當中的犯罪情節而言。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認為,犯罪結果具有現實損害性,而危險狀態只是一種將要發生損害結果的現實可能性,這一可能性需要經過理性思維和抽象判斷才能形成,而不是直接感知到的客觀實在[1]。對于危險狀態的準確認定,構成了侵害犯和危險犯的本質區別。
2危害結果概念的學界爭鳴及評價
對于危害結果的具體含義,我國刑法理論界的爭議很大。除了常見的實際損害說和客體損害說,有的學者認為,危害結果除了包括犯罪嫌疑人所實施的危害行為對社會客體的侵害以外,還包括“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即危害或可能危害說;還有的學者認為,危害結果是一種最后狀態,即最后狀態說等。以上各種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闡釋了危害結果的概念,但其都有著各自或多或少的缺點。首先,對于實際損害說,認為危害結果就是危害行為給刑法所保護的法益所造成的具體侵害事實[2],這顯然不能包含刑法中危害結果的方方面面,因為刑法上的危害結果既包括實際損害,還包括可能造成的損害,即一種還未發生的事實或狀態,實際損害說沒有認識到危險犯中的危險結果,有失全面。其次,客體損害說從犯罪行為對犯罪客體的侵害導致危害結果的角度,闡述了危害結果的定義,看似比較全面,但也存在新的問題,有學者就指出,犯罪客體是刑法所規定的各類犯罪所侵犯的社會關系,包括國家的法益、社會的法益和個人的法益,把危害結果理解為對犯罪客體的侵害并不完整,因為其并不能包含廣闊豐富的社會關系。因此,僅僅以犯罪客體受到侵害作為定義危害結果概念的標準,還不夠合理、準確,不符合現實社會豐富多樣的由危害行為所引起的危害結果。在危害或可能危害說中,持這種觀點的學者把“對社會可能造成的危害”納入危害結果的外延之列,似乎顯得解釋有些過度擴大。從哲學的角度講,結果本來就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實際生活中并不存在,它是一個虛擬的、觀念上的概念,不具有現實性,與結果的本質特點自相矛盾[4],這顯然不符合結果的本質。最后,對于最后狀態說,則顯得更不夠合理,不能說服刑法理論界長期以來所共同形成的觀點,因為客觀的危害行為是由行為人主觀意志支配下的身體活動,其一般表現為一個持續的過程,所以該說的缺點對于持續性這一點顯然沒有注意到,導致危害結果的概念和外延有被縮小的嫌疑。正是因為刑法理論界對危害結果概念的學術爭鳴頗為豐富,使得危害結果概念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客觀上促進了危害結果概念在我國刑法學界的進一步發展。同時,合理確定刑法中危害結果的概念,還有待各類專家、學者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3危害結果在世界范圍內的歷史發展
對于刑法上的危害結果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約一兩千年前的古羅馬時期。在西歐早期的彈劾式訴訟中,就已經出現了法官對刑法上的危害結果的初步認定。在西歐中世紀占主導地位的糾問式訴訟中,隨著法官認知能力和辦案水平的提高,危害結果這一概念初步形成了自身的概念和原理,形成了危害結果的最初體系。19世紀,隨著以法德等國家為代表的大陸法系在歐洲和其殖民地范圍內形成廣泛的影響力和控制力,危害結果這一概念向全球范圍內進一步拓展。19世紀中后期,隨著英美司法體系的成熟,危害結果這一概念進一步影響著英美法系國家。縱觀世界法律發展史,危害結果作為一個重要概念,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均以其獨特的影響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4對于危害結果概念的再探討和幾點思考
刑法中的危害結果概念內涵豐富,外延廣闊。刑法理論界的通說認為,危害結果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危害結果分為直接的危害結果和間接的危害結果。對于直接的危害結果,是指危害結果與危害行為之間具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間接的危害結果,則是指危害結果和危害行為之間,存在獨立的另外一個現象,由該現象導致危害結果的發生。對于狹義的危害結果,分為物質性危害結果和非物質性危害結果。物質性危害結果,是指結果具體有形的、可以測量。非物質性危害結果,是指危害結果沒有物質上的形狀,不可以具體測量。在刑法分則的眾多條文中,許多罪名包含著非物質性危害結果。例如,在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罪當中,行為人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行為致使被冒充的軍人在軍隊中的信譽和影響力受到損害,那么對于這種損害,顯然不是一種物質損害,而是非物質性危害結果。非物質性危害結果同物質性危害結果的最大區別就在于,它并不像物質性危害結果那樣,可以輕易地被司法審判人員和社會公眾在司法實踐和社會生活中發現。相反,和物質性危害結果相比,在司法實踐和社會生活中認定非物質性危害結果是一件具有相當技術含量的工作。雖然它依然可以被人們所認知,但是,它需要司法審判人員高超的法治素養和深厚的理論經驗,并需要有關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予以積極的配合。
5危害結果在我國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中的作用和影響
在刑法中,準確認定危害結果具有重要意義,它客觀地顯示了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也體現了社會遭受的侵害[3]。危害結果直接體現了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大小,它從客觀方面反映出罪行的輕重,對刑罰的裁量具有重要影響[4]。對于危害結果的認定,需要刑事訴訟專門人員運用專業知識、嚴格遵守法律程序準確認定,從危害結果的內涵和外延出發,運用規范法學的邏輯推理,仔細考量危害結果在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地位[5],這就對法官、檢察官和偵查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論是在偵查案件,檢察機關對職務犯罪進行立案偵查以及對公安機關偵查的案件進行審查起訴中,還是在法院庭審階段,危害結果都以其獨特的地位發揮著重要作用。偵查、檢察和審判人員要緊扣司法實際,嚴格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認定危害結果,正確認定犯罪事實,積極打擊違法犯罪行為,保障當事人權利,促進司法權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法治中國建設。
參考文獻
[1]黃嘉明.論我國刑法中的危險狀態[J].廣東開放大學學報,2016(6):44-49.
[2]劉旭芳.瀆職犯罪的危害結果若干問題研究[D].南昌:南昌大學,2013-12-07:1-39.
[3]魏煜鑫.從犯罪動機和犯罪的危害結果討論定罪量刑[J].法制與社會,2013(21):281,285.
[4]彭新林,華.論危害結果與死刑的限制適用[J].法學雜志,2012(8):132-135.
[5]聶慧蘋.論危害結果在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地位與功能[J].當代法學,2011(4):47-54.
作者:沈威 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
- 上一篇:法學微課教學法探究
- 下一篇:電力工程管理中存在問題及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