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貨幣耗費管理論文

時間:2022-05-13 06:19:00

導語: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貨幣耗費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提供公共物品貨幣耗費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研究的現實意義;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現狀與原因分析;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控制與改革思路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負責向全體公眾提供安全保障、休閑娛樂、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公共物品、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研究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具體體現、樹立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理念,創立政府成本會計新學科、是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的迫切需要、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是反映地方政府工作質量的綜合指標、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現狀、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階段性、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過高的原因分析、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控制系統的構建、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控制的改革思路、減少縱向管理層次,分散行政權力,合并橫向機構形成規模等,具體請詳見。

一、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研究的現實意義

各級地方政府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扮演著管理國家事務、組織社會經濟和文化建設、維護社會公共秩序等重要角色,對轄區公民承擔著廣泛的受托責任,負責向全體公眾提供安全保障、休閑娛樂、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等方面的公共物品。由此可知,各級政府在向轄區的公民和社會提供公共物品的過程中,必然會耗費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我們把這種用貨幣表現的各種耗費,稱之為地方政府的行政運行成本。

在我國,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從事地方國家事務管理和提供公共服務的人數都在不斷增長。因此,研究地方政府的行政運行成本,并做好其成本控制與核算工作,對于降低其運行成本、提高其運行質量、正確處理財政分配關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1、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研究是“以人為本、以民為本”的具體體現

地方各級政府既然是“執政為民”的人民政府,就必須不斷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一手抓政府職能的轉化,一手抓行政運行成本的降低,做好成本控制。在不降低所提供公共物品質量的前提條件下,努力降低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切實減輕人民群眾的負擔。

2、樹立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理念,創立政府成本會計新學科

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研究是以加強地方政府成本管理為中心,對政府行政成本的墊付、耗費、補償全過程進行全面分析,對政府成本控制的重點、方法、機制等問題進行全面系統的綜合研究,從而將成本概念引入地方政府行政管理和改革中,使人們明確樹立“降低行政成本”的新觀念,嚴格控制行政費用支出,徹底改變那種“只算政治帳,不算經濟效益帳”的傳統觀念,并在此基礎上創立會計新學科——政府成本會計。

3、是緩解地方政府財政收支矛盾的迫切需要

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財政收支矛盾加劇,債務負擔沉重。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后,財權關系上的倒金字塔趨勢與事權關系上的正金字塔趨勢形成了明顯的不對稱,其結果是基層財政無力保證各項嚴格規定的必保的支出,陷入困境。因此對地方政府運行成本進行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礎上通過減人、減事來達到減支的目的,緩解財政支出壓力,是進行地方政府運行成本控制的重要思路。

4、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是反映地方政府工作質量的綜合指標

行政運行成本是對地方政府運行過程中各種資源耗費的綜合反映。機構設置是否合理、人員配備是否精干、工作流程是否科學、工作效率是否提高、資金運用及支出是否合理都能

通過所提供的公共物品成本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出來。它是反映地方政府運行管理水平和工作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和綜合指標。

二、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現狀與原因分析

(一)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現狀

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規模與現狀呈現出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從縱向看,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增長迅速。

1、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呈現出截然不同的階段性,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膨脹迅速。自建國以來到2004地方政府行政成本占財政支出比重的變化經歷了兩個截然相反的階段,從改革開放前的逐漸下降發展到改革開放以后的快速上升。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從1952年的8.45%逐漸下滑到1978年的4.37%,此后呈直線上升之勢,逐步提高到2004年的17.11%,提高了12.7個百分點。在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不斷提高的同時,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總量迅速增加,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的49.1億元增加到2004年的2453.6億元,增加了50倍多。

2、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收入的比重基本呈單向上升之勢,而且其增長速度在大多數年份里超過了財政收入的增長速度。改革開放以來,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收入的比重持續上升,從1980年的5.76%上升到2004年的14.05%,增長了2.4倍。

從橫向看,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處于較高的水平。

1、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比重在國際上是比較高的。考察國際上一些國家的該項指標,日本最低(2003年)僅為3.62%,土耳其最高(2003年)為35.35%。我國2004年該項比重為18.59%,僅低于土耳其,高于其他國家。

2、我國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GDP的比重與國際相比是比較低的。我國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GDP的比重20多年來始終穩定在2%以內。國際上其他洋國家該項指標:以色列最低(2003年)為.0.23%,土耳其最高(2003年)為8.22%。我國2004年的該項比重為1.56%,僅高于日本、印度、伊朗等國,低于美國、法國、英國等國。

通過上述對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狀況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從總量上看政府行政運行成本膨脹嚴重;另一方面,行政單位行使正常職能所必須的政府行政運行成本保障不足。其主要原因是,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剛性強、財力水平低,致使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占財政支出的比例居高不下;對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問題研究不夠深入,投入不科學,管理分散,造成行政單位經費保障力度不夠;行政部門資源消耗過多、浪費較大,影響了行政單位經費保障水平的提高。

(二)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過高的原因分析

行政運行成本的居高不下已成為目前各級地方政府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面臨的最主要問題,這些行政開支不僅僅是縣鄉干部的工資性支出開支巨大,而且會議費、接待費、小車費、考察費等公務經費開支更大,增長速度更猛也更難控制。造成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有:

1、地方政府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和束縛,職能定義不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本來應當由市場自我調節或應當由中介機構完成的具體事項大多由各級地方政府過多包攬。過多過亂且大多很沒有必要的行政審批是造成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

2、與政府機構林立成正比例關系的是過多的地方政府工作人員,隨之而來的就是無法遏制的、增長迅猛的巨額人員經費支出。這是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中最大的一個成本項目。機構臃腫,冗員過多必將帶來各級地方政府組織機構中人浮于事、互相推委、辦事拖拉現象的產生,這就是造成各級地方政府辦事效率低下的最根本原因。而行政效率低下毫無疑問會帶來政府行政運行成本中公務成本的大幅度攀升,這是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的怪圈。

3、領導干部成本意識淡薄,缺乏經濟效益觀念。許多地方政府的領導尤其是縣鄉兩級政府的領導根本沒有“行政運行成本”、“政府運行效益”之類的觀念,在政府管理活動中只算政治帳、不算成本效益帳。許多事情只要稍微有一點成本意識,稍加控制,就會大大降低政府行政成本支出、取得良好的效果。

4、1994年財政體制改革后,中央、省和地級市將縣鄉兩級財力過多地加以集中,同時又沒有遵循財權和事權相配比原則將相應的事權上收,而是恰恰相反,將過多的事權下放給縣、鄉政府承擔。這種財政上的倒金字塔趨勢與事權上的正金字塔趨勢明顯不對稱也是造成各級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過度增長且長期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三、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控制與改革思路

(一)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控制系統的構建

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控制系統包括組織系統、信息系統、考核制度和獎勵制度等內容。

1、組織系統。組織是指人們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從事活動的一種方式。在政府組織中,通常將目標劃分為幾個子目標,并分別指定一個特定單位或個人負責完成。成本控制系統必須與政府組織機構相適應,即地方政府行政經費預算是由若干分級的小預算組成的。

2、信息系統。即責任會計系統。它是政府會計系統的一部分,負責計量、傳送和報告成本控制使用信息。信息系統主要包括編制責任預算、核算預算執行情況、分析評價和報告業績三個部分。

3、考核制度。考核制度是控制系統發揮作用的重要因素。考核的主要內容有:(1)規定代表責任中心目標的一般尺度。它因責任中心的類別而異,可能是具體的費用項目開支標準,也可能是具體責任人的人力成本。(2)規定責任中心目標尺度的唯一解釋方法。作為考核標準,對它們必須事先規定正式解釋。(3)規定業績考核標準的計量方法。例如公用成本的分攤方法,所提供的單位公共物品的成本如何歸集與分配等。(4)規定采用的預算標準。例如,使用固定預算還是彈性預算,是寬松的預算還是嚴格的預算等。(5)規定業績報告的內容、時間、詳細程度等。

4、獎勵制度。獎勵制度是維持控制系統長期有效運行的重要因素。地方政府的公務人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到與業績評價有關的工作上面。獎勵有貨幣獎勵和非貨幣獎勵兩種形式,如提升、加薪、表揚、獎金等。恰當的獎勵制度將引導人們去約束自己的行為,盡可能爭取好的業績。獎勵制度是調動人們努力工作、以求實現地方政府行政運行總目標的有力手段。

(二)我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控制的改革思路

1、重新定義地方政府職能,大幅度削減行政審批事項。這是地方政府降低行政運行成本的突破口。我國現行的行政審批制度是計劃經濟時代的產物,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對經濟社會的發展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但隨著經濟市場化進程的加速和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現行的一些行政審批制度已嚴重滯后于經濟體制改革的需要,制約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2、精簡機構、裁減冗員。隨著政府職能特別是地方政府職能的轉換,地方政府中曾經設置的一些機構如經濟專業管理機構必然會由于職能的消失而不復存在。由于每一個機構的存在和運轉都需要一個最低限額的行政經費成本支出,因此政府機構的撤銷勢必帶來行政運行成本的降低和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許多地方政府在精簡機構、裁減冗員方面雖然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不可否認的是很多地方的工作并沒有落到實處,而是走了形式。從行政機構裁出的人員要么分流進入了所謂的“事業單位”,仍由財政出錢供養;要么讓他們拿著工資在二線休息或實行內部退養。這種換湯不換藥的改革只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行政運行成本而不是降低。

3、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效率。效率與成本是互為相反的。地方政府機構的撤銷、冗員的裁減必然會帶來運行效率的提高,而政府工作效率的提高,就意味著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的單位成本的降低。在提供的公共物品數量不變的情況下,會直接降低地方政府的行政運行成本總額;從另一層意義上來講,在某一時期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不變的情況下,可以為轄區公眾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這同樣是其行政成本降低的另外一種表現。

4、樹立政府成本意識,完善行政評價制度,建立地方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科學和專業化的考核指標體系。著名行政管理專家毛壽龍認為:上級政府在對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標中明顯的“數字GDP”傾向導致各級地方政府將地方人力、物力集中投向各種與GDP業績有關的指標上去,并努力加以完成。由于我國到目前為止尚未將行政成本納入對各級地方政府干部考核指標之內,因此很難引起他們的高度重視。必須將行政運行成本納入對地方政府的考核評價體系,從而促使各級地方政府建立健全行政成本控制和考核體系,使政府行政成本的降低通過科學、完善和專業的行政評價制度得以實現。

5、降低政府行政運行成本的根本途徑是行政職能的市場化。所謂行政職能市場化,就是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確定政府的行政職能,其目標是將原來由政府承擔的部分社會職能和經濟職能推向社會、推向市場,從而減輕政府負擔,縮小政府規模,精簡政府機構;政府在公共服務領域應引入競爭機制。比如:轉變和縮減政府職能,限制行政權;改革和轉變國有企業產權管理,減少對政府服務的需求;政府公共服務實行社會化管理以及企業化政府,實行政事分離等。

6、減少縱向管理層次,分散行政權力,合并橫向機構形成規模。從法律上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的事權和財權。其方向是實行財權由中央相對集中,事權相對向地方分散。減少行政管理層級,政府層級過多,運行效率必然下降。還可以采取縣鄉自治的辦法,實行中央、省、縣三級行政管理。改革中央政府領導下的省、地市、縣、鄉、辦事處、村等六個半政府層次為中央、省、縣三級制。取消地市和鄉鎮政府機構,設立派出機構。改革省制,建立以省轄市管理省域的新型管理體制。通過疆域調整和地區合并,形成大城市制,以大城市替代現行省級管理制度。同時適當擴大省級政府個數,逐步實施縣鄉自治,可以預期政府規模會減少許多。這時決定政府規模的主要是納入分工與交換的市場形成情況。許多原來由地方或中央政府做的事,就可以由市場來完成。政府的橫向職能相同、相近的機構還可以合并精簡,形成規模機構,以此提高行政效率和節省政府運行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