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報告粉飾防范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2 05:50:00

導語:財務報告粉飾防范體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財務報告粉飾防范體系研究論文

財力報告粉飾一直是證券市場的“痼疾”,極大危害了投資者的利益以及證券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的發揮,因而各國政府、學界均將其作為研究的重點。我國會計學者近年來也對這一問題展開了研究(黃世忠,1999;陸建橋,1999;劉杰,19995等),這些研究側重于證實這一問題的存在,分析其表現形式。本文擬對如何構健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粉飾防范體系談點粗淺認識。防范財務報告粉飾,提高財務信息質量,是一項極其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而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提升投資者素質,造就有效的財務報告供給、需求主體、是其中的一條根本性措施;與此同時,也必須實施如加強對財務報告編報的監督、完善會計準則和審計準則、“以及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等配套措施。

一、造就有效的財務報告供給、需求主體

上市公司管理層與投資者之間客觀上存在著信息不對稱,財務報告是消除這一不對稱的主要方式之一,或者說,財務報告是這兩者之間圍繞財務信息相互博弈的結果(Scott,1997)。因此,防范財務報告粉飾的根本性出路在于從這二者入手:造就恰當的主體,讓它們擁有足夠的理性、適度的手段。

1.打造有效的財務報告需求主體。當前上市公司存在財務報告粉飾現象的主要原因應在于需求主體缺位,即尚未形成有效的財務信息需求市場。因此,治理財務報告粉飾,必須側重解決這一問題、其關鍵性的舉措包括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和提升投資者素質。

完善公司治理結構,首先應加強股東等財務信息需求者參與監控的動機和能力,為此必須完善公司產權制度。完善的產權制度是股東等市場主體根據真實財務報告進行交易活動的先決條件和基礎。只有完善的產權制度,才能使得勝東追求資本收益的最大化,才能形成其與公司管理層之間經濟上的契約關系,進而形成真實財務報告的需求主體。而產權制度的完善必須達到;形成以財產所有權分散化為前提的多元所有者的產權結構;形成具有民主程序特征的集體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與控制管理權相分離的產權結構;形成剩余索取權可轉讓的產權結構。對于上市公司的產權現狀而言,主要問題表現為國有股股東實際缺位,以及股權的過分集中。相應地,應采取如下措施:(1)設立純經濟性而非行政性的國有資產管理機構,以解決上市公司國有股股東實際缺位問題。該機構不直接從事國有資產的具體經營活動,其身份只如同擁有眾多企業股份的股東,依靠投資所獲得的法律認可的股權對上市公司享有監督權、收益權,通過行使國有股股東表決對上市公司的財務報告實施有效的監督。對于該機構所發生的行為失當,應嚴格運用有關的法律及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等手段予以糾正。(2)解決國有股、法人股的流通問題,以營造其有效運作機制。這一問題的解決,既有助于國有股、法人股股東有效地行使“用腳股票”等監督方式,增強其參與上市公司監控的動機;也利于上市公司股權的分散化。上市公司股權的分散化即社會性是其最大的特征之一,因為股權的分散能夠在股東間形成制約,保證公司的利益得到充分尊重。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當前國有股、法人股占到上市公司總殷本的70%,這一現狀顯然不利于中小股東利益的保障。

其次,應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監控機制,以加強監控者對公司管理層行為的了解,提高其信息收集、評判能力,以及增加其監控手段。上市公司在這一方面所出現的問題通常表現為道德風險與逆向選擇,為此注重如下措施:(1)健全董事會。在董事會中引入獨立董事,并負責對董事提名、高級管理層的聘用與報酬、審計以及重大關聯交易等事項表示意見。(2)建立審計委員或充分發揮監事會的作用。引入審計委員會這一機構,它主要由公司的非執行董事和監事組成,負責對公司經營和財務活動進行審計監督,并擁有聘用注冊會計師的決定權等。或者將這一權力賦予監事會。(3)建立董事會與管理層之間一種基于合約的委托關系,明文規定雙方的責權利關系。這些措施將得以強化董事會、監事會監控工作的客觀性,使其更能代表中小股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