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物檔案管理工作探討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27 10:52:00
導語:實物檔案管理工作探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的許多檔案館(室),都保存有一些實物,它們與館(室)藏現有檔案不同,一般是單獨作為一類保管。于是有人便把它稱之為實物檔案,認為它是檔案家族中的新成員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一、“實物檔案”的討論
檔案的定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中是這樣表述的:“本法所稱的檔案。是指過去和現在的國家機構、社會組織以及個人從事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技術、文化、宗教等活動直接形成的對國家和社會有保存價值的各種文字、圖表、聲像等不同形式的歷史記錄。”而文物,按《文物保護法》第二條規定,受國家保護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文物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具有重要意義的建筑物、遺址、紀念物;歷史上各時代的珍貴藝術品、工藝美術品;反映各時代社會制度、生產、生活的代表性實物;重要的革命文獻資料,具有科學、歷史、藝術價值的手稿。古舊圖書資料等。由以上可以看出,檔案與文物是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概念。
“實物檔案”的討論,涉及如何認識和對待現有的檔案概念。什么是檔案?有人認為檔案是信息載體,由于實物本身作為信息的載體存在,可以成為檔案。他們不同意檔案是信息記錄,是實物的轉化形態。他們還認為,檔案具有憑證參考作用,因此具有相同作用的實物可歸于檔案范疇。筆者認為,這是分歧的根本所在。有人提出,“實物檔案”的出現,是對檔案“傳統觀念”的沖擊,它表明目前人們對檔案的認識尚不成熟,要經歷一個發展過程,由此懷疑現有檔案概念的合理性,并要以一個新的概念取而代之。那么現有檔案概念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需要修改或舍棄?筆者認為現有的檔案概念是多年來理論研究的成果,并得到檔案法的確認。它對檔案本質屬性、構成要素及范圍界定等方面的表述,理論上立得住,實踐上可行,基本方面是正確的,還應繼續延用。
“實物檔案”的討論。涉及實物是否屬于檔案家族的新成員。有人認為,“實物檔案”是檔案家族中很有發展前途的一個類別,至少它是檔案,這是確定無疑的。肯定某個事物,莫過于給它一個確切的表述。據我們看到的材料,是有人對“實物檔案”做過表述。如具有保管價值的直觀物件之類,但都是含混不清。而要做到明確、令人信服是難以辦到的。這正如上述,因為它的內涵無法正確揭示,它的外延也無法準確界定。由此可以說。沒有明確范圍和界限的概念和事物是立不住的。這樣不能不使人懷疑,所要肯定的事物是否存在。再有,作為信息之一的檔案具有可以廣泛交流的特性。但“實物檔案致命的弱點是不便于交流。它雖然可以世代相傳或轉讓,但基本上是單線的延伸,而不能像文獻資料那樣可以擺脫時空限制,實現多方位傳播。”那么它靠什么進行交流呢,“必須轉化為照片、錄像或文字描述等材料”,“必須配有一定的說明和解說詞”。這些看法恰好說明“實物檔案”仍然是實物,而不是檔案,因為它不具有檔案可以廣泛交流的特性。因為檔案是憑借記錄在不同載體上的內容和形式特征,起到憑證參考作用和進行交流傳播的,它不用靠附加的因素。與之相反,需要人們加以說明、考證、研究,才能起到依據、憑證作用的,正是文物或紀念品。而其轉化形式如照片、文字描述材料、說明等才是檔案。
“實物檔案”的討論,涉及如何發展檔案概念的問題。筆者贊成“當實踐發展了,概念也應該發展。否則它將失去指導實踐的作用,甚至會阻礙實踐”的觀點。當我們對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時,可以根據工作發展,不固守于概念的框架,大膽提出新的見解,形成新的概念。但這里的關鍵是沿著什么樣的思路和方向。筆者認為。檔案概念必須是科學的、合理的、可行的,即在理論上合乎檔案發展規律和特點,在實踐上準確適當,界限明確,易于操作。例如聲像檔案,作為一種新的門類,以其聲像原始記錄方式豐富了檔案的內涵。又以其照片、影片、錄音帶和錄像帶等形態擴大了檔案的外延,因而得到確認,成為共識。相反,“實物檔案”是如何發展的呢,它在內涵揭示上混淆了實物的自身和它的轉化記錄形態的界限,沒有充實新的內容。在外延擴展上,也混淆了作為文獻形式存在的檔案。與作為實體存在的文物、紀念物的不同,含混不清。因此。嚴格說來,它沒有前進一步,不是發展而是混淆了概念。
“實物檔案”的討論,涉及對其實踐后果的評價問題。如果承認“實物檔案”存在,應當提倡收藏和管理,那么實行起來會出現什么情景呢?筆者認為,會偏離檔案工作的正常運行軌道,至少有兩方面值得重視。
第一,檔案概念包容了“有保管價值的實物”,就使檔案管理的范圍擴大了。長此下去。很難想像不會去管理諸如飛機、汽車、機床、樓房……等實物。它們若都是檔案,也就湮沒了真正的檔案。什么都是檔案,遍地皆是,處處都有,也就沒有必要把檔案單列出來,形成檔案管理體系。如此這般,不是發展檔案工作,而只能導致檔案工作的消亡和解體。
第二,倡導管理“實物檔案”,把屬于文物、紀念品的實物都擴充到我們的門下,擴大職權,實行起來,豈不是檔案館與博物館、紀念館的合一嗎?混淆職能分工只能引起混亂,遭到反對。我們國家有檔案系統,也有文物系統。兩個系統在職責、任務上是有明確分工的。我們檔案部門的職責是管理檔案,我們再有能力也不能以管理文物、紀念品為己任。
有人會提出,既然現在的某些實物就是將來的文物,那么積累保護某些實物的重任為什么不能由文物工作者承擔呢?當然這也是可以的。但是應該看到,檔案工作已經深入到社會的每個角落,可以說是每個基層單位都有,而文物館、博物館就很少,如果在某些基層單位建立文物工作,至少是目前還不可能。同時我們還應看到。現今一家一戶的實物,讓任何一家文物館(博物館)去收集、保管,都是難以做到的。這樣,根據社會分工的效能原則,就是不談實物的檔案性質,只從積累、保護文物出發,檔案部門承擔這一任務也是必要的,光榮的。
二、結論
1、實物與檔案各屬不同的范疇。人類文明的載體有兩種,一是實物,一是文字符號、圖表、聲像之類。實物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它可以直接傳遞信息,如其形狀、顏色、味道、方位、構造等,屬直接信息,不便于傳播交流。而檔案,應當說也是一種實物,因為檔案都要依附于一定物質載體而存在。但由于其中必須有以文字、圖表、符號、聲像形式記錄的信息,而使它從實物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文獻形態,屬于間接信息,既可以存貯,又可輸出,廣泛交流。
2、不能任意擴大檔案館(室)管理的實物范圍。目前看檔案部門管理的實物主要有兩類。一是與檔案有密切聯系的,一同隨檔案接收保管的。二是受委托加以保管的。現在被稱為“實物檔案”的,其中有的如獎狀、證書之類,可歸于檔案,其余則不是,而是紀念品,或未來的文物,不應列入檔案家族之中。對已保管的實物,姑且稱之為“實物檔案”,應將其轉化成照片、文字記錄形式的檔案,同時保管起來為好。
3、檔案與文物的區別在于:檔案內容是抽象思維,文物內容是形象思維;檔案是書面形式,文物是結構形式;檔案具有實用價值,文物具有審美價值。把握住這三個方面,并進行綜合分析,檔案與文物就不難區別了。公務員之家
4、由檔案館(室)保管的,不一定都是檔案,除檔案外,還有資料、圖書,以及少量實物。不具有檔案屬性的,盡管在檔案館(室)保管,也不能稱其為檔案。
5、“實物檔案”的提法現在已經流行起來,檔案館(室)保存“實物檔案”的做法也確實存在。但我們不能奉行現實的就是合理的哲學。檔案館(室)保存實物,有屬順乎自然的一面,也存在著不得已而為之的一面。這是因為我國各項文化事業還不完善,文博事業很不發達,使本應由文博部門收藏的物品不得不由檔案部門管理。在大型企、事業單位也沒有設立類似檔案室一樣的機構,專司管理本地域、本單位具有保存價值的實物。公務員之家
6、檔案具有憑證查考作用和保存價值。但有憑證查考作用和保存價值的,不一定就是檔案。稱為檔案的,除具備上述特性外,必須符合檔案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實物雖有上述特性,但不符合后者要求,因而不能稱之為檔案。檔案概念應該隨著實踐發展而變化。但新概念的表述必須沿著符合檔案屬性的思路去充實和概括,否則會走偏方向。在新概念尚未被社會確認成為共識之前,還應遵循現有的表述。
7、檔案工作者和文物工作者具有基本上相同的工作宗旨,只是工作的側重點不同罷了。檔案工作者在當代社會完全有能力、有責任把某些實物保存起來,既使它發揮檔案的作用,又使它在干百年后成為最完善的文物。
- 上一篇:網絡平臺上檔案編撰選題研究論文
- 下一篇:憲法私有財產保護革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