憲法私有財產保護革新論文

時間:2022-11-27 10:53:00

導語:憲法私有財產保護革新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憲法私有財產保護革新論文

摘要:第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了第四個憲法修正案,其中倍受關注的是完善了保護私有財產的法律制度。本文從中西方有關財產保護的思想文化對比出發,揭示我國對私有財產進行憲法保護滯后性的文化因素。闡述新憲法在私有財產權保護上的進步性及對私有財產權保護必將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憲法私有財產權利

一、中西方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思想文化對比

(一)西方有關私有財產保護的文化淵源

財產權觀念是人類文明最古老的信條之一,重視財產權問題一直是西方的傳統。柏拉圖在其《法律篇》中指出“如果不免除債務和重新分配財產,負債人就不可能以一種自由精神享受他們的權益,因此改革者希望他們獲得某種適度的財產,確信貧困的產生更多在于人們的貪婪,而不是更多的在于個人財產的減少。這樣的確信確實是社會安全最穩定的根源,使人們保持這樣的信念是后來建立一切政治制度最穩固的基礎”因此他指出“必須用某種制度來確定財產”

亞里士多德發揚了西方傳統的財產權觀念,認為私有財產會使人感到“人生的快樂”他指出了美德與財產之間的聯系“巨富者傾向于傲慢和自負的卑鄙,赤貧者傾向于下賤和惡毒的卑鄙,而不正義的行為要么通過傲慢產生。要么通過惡毒產生,因而中產階級更傾向于理性的行為”

洛克開創了“自然權利說”的財產權理論他認為在自然狀態下,人們享有普遍的自然權利,任何人都不能侵犯。即使進人市民社會以后,人們仍然具有這些基本權利主權者的權力是由人民賦予的,這種權力決不容許擴張到公眾福利的需要之外,而是必須保證每個人的財產他奠定了私有財產權不可侵犯的理論基礎

現代學者立足于現實需要,使財產權理論日益世俗化。邊沁認為,財產權同法律是共生死的。財產權是財產在法律上的表現,是法律對財產的認可和確認,從而直接揭示了財產權在法律中的重要位置。

伴隨著理論的日益成熟,西方國家也早就在憲法中提出了對私有財產權進行保護的條款英國是第一個把私有財產納入憲法保護的國家1625年的《權利請愿書》就開始了對私有財產的確認和保護。“私有財產權神圣不受侵犯”最早被規定在1789年的法國《人權宣言書》中,隨后載人1791年的法國憲法。美國憲法雖未明確規定,但其關于財產權保障的內容亦蘊含在憲法修正案的第5條和第l4條的“正當法律程序中”,“任何人…不得未經法律正當程序既被剝奪生命、自由和財產”。

(二1中國有關財產保護的文化精神

與西方國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國直到2004年才在憲法中明確了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對私有財產權保護的滯后性與我國的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國文化傳統中本身就缺乏這種思想背景。

自西周以來,中國古代絕大多數統治者奉行“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把道德教化作為治國的主要手段,而法律則處于輔助的地位。傳統的“義利觀”占據道德體中的核心地位。孔子日:“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認為“不義而富貴,為君子所不恥”,要求人們“見利思義”,“義而后取”。法家在治國上也重視“功利”,與儒家對立,但法家的廢私立場,與儒家一致。韓非子以“法”為“公”,合稱“公法”。常常以“法”與“私”對立,認為法的功能是“去私”。

道家的立場是義利兩忘,即所謂的“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道家是“忘利”的,且不分公私兩利實則“去私”也是道家應有之意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儒家思想成為正統。發展到宋代,理學明確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義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存之所欲。”此處的“理”,即為“公”,“欲”即“私”。宋明理學將義與利的對立推向了極端,進而影響了后來人的思想觀念綿延了兩千多年“義利”之爭有一個共識就是“去私”而“倡義”。當然,筆者對傳統的“義利”,“公利”之分析并不是對“倡義”這種傳統的否定我所批判的是傳統文化中對“公私”,“利義”,“理欲”過分的對立和對“利”、“私”和“欲”的過分抑制。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長期未能擺脫傳統“公”與“私”對立思想的桎梏,認為社會主義就應該實行公有制,個人就理所應當的服從集體。認為私有財產是不利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追求私有財產是自私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以至于侵犯私有財產的事例不絕于耳對個人利益的忽視和在法律上對私有財產保護的缺乏,對我們經濟社會的發展帶來了很多不利的影響。因此在憲法中確立私有財產保護的原則是國情的需要。

探究中西方關于私有財產保護的文化淵源,可以看出兩種法律文化演進的路徑是完全不同的西方倡導自由的個人主義,崇尚法治,歷來強調私權利對公權力的約束和限制其法律較早地凸顯對私有財產的保護成為必然而集體主義的價值觀歷來被我國所倡,進人社會主義階段,此價值觀與馬列主義理論有契合之處,集體主義又成為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對集體主義的高揚必然會抑制個體對私權利的追求,甚至以談私權利為恥,此種觀念難以催生出私有財產憲法保護的立法行為這也是導致我國私有財產憲法保護的歷程如此艱辛之所在。

二、憲法修正案在私有財產保護方面的進步性

此次修改彌補了我國憲法對私有財產權保護不周的缺陷,為完善私有財產權保護制度提供了憲法依據。

首先,修正案進一步提升了私有財產的法律地位一是將私營經濟以強調“監督管理”到增加了“鼓勵”和“支持”的內容。表明了國家對個體和私營經濟的政策導向的變化二是從財產權的角度將私有財產權與其他財產權在法律上予以同樣地對待,即只要是合法財產就一概受法律保護。

其次,擴大了私有財產權保護的范圍。在此之前,我國憲法對私有財產權的保護,僅限于所有權和繼承權方面,限于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如果仍然按照傳統的觀念勢必會對各類財產的有效利用和增值速率產生影響有鑒于此,憲法確立了“私產不受侵犯”的憲法原則,以“財產權”代替“所有權”。以“概括式”代替“列舉式”,在擴大私有財產權保護范圍的同時,也為私有財產權提供了更為有利的法律保障。

再次,實行了私有財產權與其他財產權的平等保護。財產權是民事主體進入市場的基礎,對財產權進行平等的保護,使各種財產處于同一的平等的競爭序列當中,讓它們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自身的優勢,最終建立起一個互相競爭的鏈條,共同推動經濟的發展。

最后,完善了對私有財產的征收和征用制度。具體來說。此次憲法規定征收、征用的前提是:第一,征收、征用必須是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只有是對公共利益的追求才表明征收和征用的正當性和合法性。第二,征收、征用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進行。私權利和公權力的碰撞不可避免,然而由于私權利難以形成可與公權力相對抗的聚合力。這就需要對公權力做出必要的限制達到保護私有財產權的目的。對征收和征用程序的規定,必然會增加私有財產權保護的砝碼第三,對征收和征用要給予補償。國家實施征收和征用的行為,體現著某種公共意志,代表著公共利益。但是,征收和征用的對象卻往往與私人利益攸關,為公共利益的需要不能毫無代價的剝奪私有財產,因此必須給私人一定的補償。

三、憲法修正案對完善私有財產權保護的意義

現行憲法修正案不僅完善了私有財產權的保護,而且將合法私有財產納入憲法,列為專門條款,無疑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和重要意義。

首先,有利于完善我國基本經濟制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保護私有財產是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土壤和前提在憲法-中進一步完善和加強對公民合法私有財產的保護,可以使他們大膽的投資經營,同時也有利于引進和吸收海外資本,進而解除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后顧之憂。

其次,有利于進一步調動民眾將富裕資金投人到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性過去對合法的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進行保護。僅限于國家政策,未提升到憲法的高度,私有財產面臨著許多潛在的威脅,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創造財富的熱情和能動性,使得民眾即使有大量的閑散資金,也不愿意冒險將其用于投資現在擁有了保障條款這把“尚方寶劍”,民眾就可以放心投資了。

再次,有利于保障公民權利的實現,推進依法治國。生命權、自由權、財產權并稱為公民三大基本權利,其中財產權是基礎,擁有財產權就意味著有了實現自身合法權益的物質保障。盧梭也曾嘆言:“財產權的確是公民權中最神圣的權利,它在某些方面甚至比自由更重要。”因此,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對保障和實現公民的權利具有重要的意義,他必然會促進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進而推進依法治國。公務員之家

最后,保護私有財產權進入憲法,有利于公民個人擺脫對國家的依附,成為獨立的“社會人”。近代社會結構的基本事實,就是私人領域逐步擺脫政治國家的控制而獲得獨立,成為整個市民社會的基礎,并與政治國家二元對立。私人領域的獨立,首要條件是人格的獨立和理性的充分應用,而財產權正是個人人格和人類理性的外化私有財產權的憲法保護開辟了屬于公民私人的自治空間,規范了國家權利活動范圍,使得公民獲得了獨立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