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檔案管理的不足及影響

時間:2022-10-25 09:27:06

導語:中國歷史檔案管理的不足及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歷史檔案管理的不足及影響

摘要:本文從我國檔案管理記錄的演化歷史出發(fā),分析了我國檔案管理的形成時期,針對部分與檔案管理相關的歷史大事件對我國歷史檔案管理存在的不足進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歷史檔案管理的主要影響因素為:1.戰(zhàn)爭;2.執(zhí)政者的政策;3.檔案管理方法。本文的研究對我國現今檔案管理制度的建立具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中國歷史;檔案管理;不足

一、引言

人事檔案自古以來就有詳細的記錄,包括當時的官吏任免、考核等信息,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人事檔案可以作為史書寫作的第一手資料,《二十四史》和《清史稿》都是在人事檔案記錄的基礎上逐漸完成的,正是由于存在人事檔案管理,從古至今的諸多歷史名人和歷史典故才能記錄至今,讓我們耳熟能詳。當然我國古代的人事檔案記錄和管理由于其歷史局限性也存在著諸多不足,現在的史學界公認我國歷史存在大量的缺失,這和諸多因素有關,如戰(zhàn)爭,執(zhí)政者的政治策略等等。但如果在中國古代就形成完善的人力資源檔案管理系統,那么對于我們解讀歷史、了解歷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我國人事檔案記錄的演化史

檔案管理與文字密不可分,《尚書•多士篇》有這樣的記載“夏迪簡在王庭”,意思是在王室的檔案室有夏朝制度的記載,這表明遠在奴隸社會的夏朝,我國就已經出現了檔案記錄。但目前世界歷史仍然認為我國三皇五帝和夏朝屬于傳說時代,通常王朝的定義是有文字可考證,開始廣泛使用文字的時代稱之為歷史時期。這也從側面反映了隨著在夏朝時我國開始使用文字,并出現了歷史檔案記錄,但廣泛程度是遠遠不夠的。歷史進入商代,考古發(fā)現“惟殷先人有冊有典”,這表明在當時已經形成了文字記錄的典冊,但仍然沒有出現專門致力于檔案記錄工作的史官。西周時期,史官開始出現,下設五史大史為首,其余為太史、小史、內史、外史。而檔案收藏在“天府”,到此我國正式形成了檔案記錄和管理系統。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周天子失去了對國家的控制,中國進入了典型的封建社會,諸侯割據,中央設置的史官地位下降,文檔管理從史館脫離,尚書、掌書、主書、御史等新的文書檔案管理人員出現,各諸侯開設自己的檔案管理系統。至此,我國古代的檔案管理系統正式形成。當然之后的各朝各代都對檔案管理機構和人員設置進行了不同的改造,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三、我國歷史檔案記錄的不足

1.戰(zhàn)爭對檔案記錄的影響。《史記》記載“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軍進入咸陽城后,蕭何首先進入秦國檔案館查看檔案,查閱秦國戶口、厄塞、稅負等信息。可見檔案對歷史的重要程度,當然很多學者也認為蕭何對檔案記錄的重視是楚漢戰(zhàn)爭漢軍取勝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國歷史上在兩個大的朝代更替之間都無一例外的經歷了長時間的戰(zhàn)亂,這嚴重影響了我國歷史的檔案記載和管理工作,尤其部分北方少數民族在與漢文化融合之前并未形成完善的檔案管理制度,當憑借強大的武力成為國家的主宰之后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檔案記錄工作。如五胡亂華匈奴、鮮卑、羯、羌、氐為主的五個民族進入中原大陸,燒殺搶掠,不但沒有開展檔案管理工作,還造成了大量檔案記錄的遺失。又如南宋時期,北方的遼、金、蒙古也存在上述現象。2.執(zhí)政者對檔案記錄的影響。最著名的執(zhí)政者政策對檔案記錄的影響莫過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焚書坑儒導致我國歷史檔案記錄的大量缺失,如《史記》中春秋和戰(zhàn)國之間的近五十年記錄不全面,我們可以猜測這可能導致1~2代人物記錄缺失,部分在歷史上做出過重大貢獻的人物后人無法去學習他們的智慧謀略、言談舉止。此外,由于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在漢朝開始鼓勵獻書,并著手開始整理,至漢朝末年劉歆在整理古書時,發(fā)現古文經典不僅經文與今文經互異,而且篇章也多出不少。如《禮》多三十九篇,《書》多十六篇。也就是說檔案的補充整理工作導致諸多歷史記載不詳或存在爭議。3.檔案管理方法對檔案記錄的影響。永樂三年,明成祖朱棣令解縉等開始修著《永樂大典》,《永樂大典》全書繕寫成22,877卷,目錄60卷,成書11,095冊。而《永樂大典》現存400冊,810卷。《永樂大典》的修著工作執(zhí)政者的出發(fā)點一定是好的,將世間所有書籍編輯成冊,放入檔案館進行管理。但存在兩方面問題,一是在收編了民間書籍后并未進行歸還和備份,而是檔案管理工作的存在很大的失誤。至嘉靖年間《永樂大典》原稿全部遺失(有說在嘉靖墓中),抄寫本剩余8000冊,至乾隆年間再遺失2322卷,其余編入《四庫全書》,至光緒年間遺失嚴重,僅剩400冊,810卷。《四庫全書》的保存工作就有了顯著的進步:一是進行備份(編著時共7部藏于七地),二是檔案管理工作有所提高。乾隆年間,下令紀曉嵐等3800余人編著《四庫全書》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但歷經戰(zhàn)亂目前保存的《四庫全書》僅為3.5部。

四、結語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歷史上檔案管理工作中存在著諸多不足,嚴重影響了我們全面的觀察了解歷史。但我們應該以歷史上檔案管理工作的不足為前車之鑒,完善和發(fā)展當前的資料檔案管理工作。相信隨著科學的進步和制度的完善,資料檔案管理工作也會進一步完善和提高。

作者:賈永華 單位:山東省棲霞市社會勞動保險事業(yè)處

參考文獻:

[1]俞俊峰.我國古代檔案管理機構的產生和演化[J].蘭臺世界,2011(31):45-46.

[2]杜道運.中國古代檔案管理思想研究[D].鄭州大學,2006.

[3]丁海斌,顧雪晴,梁仙保.中國古代科技檔案及其管理知識積累初論[J].檔案學通訊,2017(1):2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