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平臺規范化管理實踐與探索

時間:2022-02-15 02:53:58

導語:實驗平臺規范化管理實踐與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實驗平臺規范化管理實踐與探索

高校綜合性實驗室是整合資源、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開放式的實驗室管理模式,是目前高校綜合性實驗室管理不斷深化改革和創新的方向[1-2]。綜合性實驗室的全面開放,給教師和學生提供了研究平臺和更多的科研創新機會,有利于發揮研究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科學素養和綜合能力的有效途徑[3-4]。但由于各高校自身特點和綜合性實驗室使用情況不盡相同,探索適用于不同類型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室的規范化、科學化管理和運行模式,成為各高校實驗室管理者的重要任務[2,5-7]。成都醫學院科研實驗中心是校級綜合性實驗平臺,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室的建設與管理,積極探索實驗室規范、科學的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本文結合我校科研實驗中心建設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的實踐情況,探討綜合性實驗平臺科學、高效的管理制度的建設思路和經驗。

1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的特點

科研實驗中心(以下簡稱中心)是一個面向全校師生全天候開放共享的多學科、綜合性科研平臺。自2002年成立以來,致力于服務校內外生物醫學領域的科學研究,在我校重點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方面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及支撐作用。1.1平臺化的實驗中心構建模式。中心現有分子生物學、組織病理學、細胞組織工程、天然產物化學與SPF級實驗動物中心五大公共技術平臺。平臺建設的基本原則是:以現有科研課題需求為導向,不片面追求高精尖、大而全,優先購置常規共用設備,強調儀器設備合理配置,以實現我校科研資源的效益最大化。平臺化模式促使中心成功實現各技術平臺間的資源整合,為我校科研工作者提供了高水平、多學科、多層次實驗技術平臺,各個技術平臺都配置了較為完善的實驗設備;同時,大型儀器設備實行專人專管、專人操作,既可為科研人員提供更為專業的實驗指導,也更有利于大型精密儀器的管理維護工作。先進的技術平臺,保障了我校科學研究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1.2全面開放共享的中心運行模式。中心面向校內外師生全面開放,是一個資源共享的科研基地。科研人員通過相關培訓考核且獲得上崗證及儀器設備使用資格授權后,即可憑門禁卡,不受時間限制,24h全天候進入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獲得授權的科研人員在中心享有使用權,可以使用中心各種的平臺、儀器等硬件及軟件資源。近年來,每年約800人進入中心開展研究工作,為校內外科研人員特別是青年教師和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創造了十分便利的環境和條件,為我校各相關學科和重點實驗室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1.3專業化的中心管理師資隊伍建設。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的高效運轉需要一支來自不同領域的高素質管理人才隊伍,熟知實驗平臺的各項基本規章制度及各類儀器設備的性能,保障其良好的運行狀態。此外,作為綜合性實驗平臺的專業技術人員,須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實踐操作能力。中心采用平臺化管理模式,各平臺管理人員皆為相關專業技術人員。每個平臺至少配備1名平臺主管及2名平臺助理。其中平臺主管為博士或副高級以上職稱,平臺助理為碩士或中級以上職稱,有效保證了平臺管理及服務的專業化水平。目前實驗室已形成了一支學術水平較高、學歷、職稱、年齡梯隊結構較合理、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及學術梯隊,為我校高等教育以及科學研究發展作出了貢獻。

2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的管理模式

規范化管理是實現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高效運行的重要保證[1,8]。經過多年實踐探索,中心基于開放共享、平臺多元、管理規范的建設思路,建立了基于SOP(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的實驗平臺持證上崗管理體系,嚴格執行科研人員準入制度及考評激勵制度。管理人員依據SOP管理和運行實驗平臺,預防和杜絕不良事件發生,并根據管理體系中發現的問題,持續改進系統,提高綜合性實驗平臺的運行效率。2.1完善的SOP管理體系。中心不斷制定和完善SOP管理體系,已制定及完善管理制度、儀器設備、實驗技術三大類共160余種SOP,為實驗室規范化運行,提供了重要保障[9]。中心管理服務的目標是使科研人員“做得順手,用得放心”。實驗儀器管理制度化及實驗運行日常化,合理、有效的預約及使用登記制度,為科研人員提供有力的儀器保障及科研環境。2.2持證上崗管理制度。為保證實驗平臺儀器設備的完好性,更為了保護科研人員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科研實驗中心遵循“非授權、不使用”的原則,建立培訓制度、考核制度、獎懲制度和抽查制度,共同構成持證上崗管理體系。科研人員只有通過相關技術平臺或儀器的考核,獲得相應的授權后,方能使用該平臺或儀器,嚴禁未經授權擅自使用。同時,中心建立抽查機制,對科研人員上崗證的有效性進行動態管理。科研人員獲得授權后持證上崗進入實驗平臺進行科學研究,實驗技術平臺和儀器設備對其24h開放。持證上崗制度既統一規范研究人員的實驗室行為,又明確規定專職管理人員的職責,共同維護和諧、科學、高效的科研環境,有效保證了實驗平臺安全、儀器設備安全及科研人員的人身安全。2.3一對一的培訓和考核模式。中心為幫助科研人員盡快熟悉各個技術平臺與儀器設備,設立30余項培訓項目,每學期滾動培訓一輪,內容涉及各技術平臺的規章制度、儀器設備的標準操作規程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等。培訓采用理論培訓及操作培訓相結合的方式,以技術平臺為單位,分級培訓。考核分為理論測試和一對一儀器操作考核。科研人員不必參加所有的考核項目,只要選擇自己課題所涉及的技術平臺和儀器設備,即按需選擇考試項目。理論和操作考試定為90分合格,同時設有補考制度,充分體現了“考試不是目的、會用才是硬道理”。考核過程中,中心采用“見習-實習-持證上崗”的管理模式,提交入室資料、審核通過后即可“見習”,理論考試通過后即可“實習”,理論和操作考試皆通過者最終獲得授權“持證上崗”。2.412分制的考評激勵制度。開放式綜合實驗平臺的運行經驗告訴我們,上崗證只是實驗室管理的第一步,嚴格遵守各項SOP才是提高實驗室運行效率和安全的最大保障,當人人都遵守實驗室管理制度時,實驗室運行才會更加安全通暢。鑒于此,中心建立了抽查制度,采用類似駕照的12分獎懲制度對科研人員上崗證的有效性進行動態管理。利用“全過程管理”模式,監控上崗證的有效期與科研人員使用實驗平臺及儀器的權限。扣分達到一定分數后,科研人員將被通報批評,或被暫停實驗室或平臺使用權。同時,如果科研人員能夠發現安全隱患、制止錯誤操作、正確處置危險,將會得到一定的加分及相應獎勵。2.5多元的交流與反饋模式。中心借鑒藥品GMP“全過程管理”思路管理實驗平臺并將運行數據信息化。實驗室在信息平臺的文件及資料,SOP代表相對成熟的規章制度,一般每年修訂1次;運行過程中如出現新問題,或制定了新規定,則會通過“實驗室通訊”的方式不定期(已228期),待試運行一段時間,再總結到SOP中。教學資源如培訓課件的PPT、視頻、學生成果等實驗平臺運行相關的即時信息的、反饋、交流和討論,主要借助學校協同管理軟件、QQ群、微信群、科研實驗中心網站完成。科研人員關于實驗平臺建設和管理的建議和意見,可以通過信息平臺中的任何途徑進行提交。

3開放式綜合性實驗平臺的運行成效

3.1科研實驗中心建設歷程。科研實驗中心的重要發展事件見表1。日趨成熟,功能逐步完善。在科研研究方面,為科研人員提供科學研究及創新平臺;在實驗室建設方面,是學校重點實驗建設的孵化器。現有的“開放、共享”運行模式,實驗室“基于SOP的持證上崗”精準管理模式,能夠有效解決高校實驗室資源共享及實驗室空間緊張的具體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實驗室的使用效率,有效推動學科的交叉融合及共同發展,營造一個安全、和諧、可持續發展的共贏環境,為高校科研及教學工作提供強有力的支撐。科研實驗中心積極發揮平臺集成、協同優勢,服務于全校科研,也為我校對外交流與合作方面作出較大貢獻。目前科研實驗中心與多家兄弟院校和知名企業合作開展研究工作,體現了科研實驗中心的社會價值。3.2服務科學研究顯成效。中心自2002年成立起,在服務我校科研工作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近3年,共計2451名科研人員獲得授權,持證上崗。2017年,完成各級科研項目152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2項,省部級項目23項,廳局級及其他項目97項。作為學校多學科、開放式、綜合性科研平臺,中心在學校的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3人才培養顯成效。大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提升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實驗室開放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途徑[10]。中心始終秉持高水平綜合性實驗室全面開放的原則,自2007年始,中心在學校統一部署下建立了大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全面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開放,并建立了系統的培訓、考核制度,有力支撐了我校本科生以及研究生的人才培養工作。5年來,共計78名研究生,3000余名本科生在中心開展科研工作,完成國家級、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64項,在調動學生創新創業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實踐能力、鍛煉科研思維、拓展學生綜合素質以及廣泛的社會效應等方面,產生了明顯的效果。3.4學生創新成果。科研實驗中心是大學生創新培養基地,大學生利用創新基地各研究平臺集中的優勢,進行協作創新,參加大學生創新創業課題申報及研究、“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等。連續5年共計7篇研究論文入選教育部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年會論文。2016—2017年,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研究論文63篇,其中SCI收錄72篇。

4結語

科研實驗中心開放、共享的運行模式在我校科研工作中得到了驗證,切實可行;實驗平臺基于SOP的持證上崗精準管理模式,是一套有效的實驗室管理模式,已在校內得以推廣,并得到來校交流的兄弟院校的廣泛認可;我們在高校綜合性實驗平臺建設與管理中的實踐與經驗探討,期望能為兄弟院校的綜合性科研實驗平臺建設及管理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作者:李敏惠 鄒強 陽泰 單位:成都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