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創新和創業一體化管理模式探討

時間:2022-11-02 09:31:26

導語:大學生創新和創業一體化管理模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生創新和創業一體化管理模式探討

一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支撐,實現厚基礎有依托面,強能力有支撐點

(一)構建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的課程體系。以區域社會經濟與產業發展需求為導向,緊密面向行業(土壤肥料、土地資源、生態環保)與產業(肥料生產、農資服務、環保企業等)發展的需求,按照“穩固平臺、重構體系、細化模塊”的思路構建課程體系。通過穩固“化學與生物學為核心的公共課程平臺、資源學與生態環境學等學科大類課程平臺、農業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等專業課程平臺”,重構“實驗實踐教學體系、科研訓練與創業教育體系”,細化“專業方向與人文素質教育”模塊,增設產業發展急需的系列新課程,實現厚基礎與強能力的有機結合。以農業資源與環境專業為例,增設“肥料科學”專業方向,新開設“化肥生產原理與工藝”“施肥與環境”“新型肥料生產工藝”“肥料標準與法規”“企業經營管理”等新課程,使學生“厚基礎有依托面,強能力有支撐點”。(二)重構創新實驗實踐教學體系。按照“以學生為主體,以能力培養為核心”的理念,構建認知實踐、專業實踐、社會實踐、綜合實踐相結合的,有梯度、分層次的實踐教學體系。加大實踐教學比重,資源環境各專業實驗課與實踐環節均占總課時的40%;專業主干課與專業方向課均單獨設實驗課,獨立實施操作考試;更新實驗教學內容,綜合性與設計性實驗比例超過50%;面向本科生開設規定性和自主性創新實驗項目。以土壤學為例,實驗課與學生家鄉農業生產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自帶家鄉土壤樣品,經學生親自測定、分析結果,為指導家鄉農業生產提供參考。解決了學生實驗課學習興趣不高、一人做幾個人看的問題,實現精專業、強能力的培養目標。

二以建設教學資源、優化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為抓手,培育學生創新思維

(一)強化教學資源的建設。全面建設主干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的教學資源庫,通過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促進師生線下與線上互動交流,構建起理論課堂與互聯網教學相輔相成的教學模式。而且通過不斷更新課程教學資源,將前沿性研究成果引入課堂,使學生了解到最新的學科進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如新建設了擁有實物和電子標本的土壤學標本庫,既滿足學生實物觀察需要,又促進在線學習和自主學習,打破了傳統教學的時空界限,實現教與學的“全時空”聯系,全面提升了教學質量。(二)優化課程教學內容。要求專業教師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將科研思路引入課堂,開闊學生視野,培育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固體廢物處理與資源化利用”科研團隊開發了“畜禽糞便、餐廚垃圾、啤酒污泥和秸稈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成果(微生物燃料電池、生物炭)”成為“固體廢物處理處置”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技術”課程的課堂教學和實驗教學內容;“水處理”科研團隊設計的“大蒜廢水、印染廢水和啤酒廢水處理工藝”豐富了拓展課“工業廢水處理技術”的教學內容;“膜技術開發利用”科研團隊研發的“一系列用于污水處理和飲用水凈化的膜產品”成為拓展課“膜技術和水處理應用”中生動的課堂教學案例。(三)創新教學方法。在教學方法上突出了案例分析和實踐研究,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鑒于學校的農村與農業特色,教學案例主要選擇農業、農村的環境問題。教學過程中運用團隊學習、案例分析、現場研究、模擬訓練等方法,采用教師講解與學生講解、討論相結合,課堂授課與實驗、實習相結合,課堂講解與課后作業相結合的方式,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訓練與創新能力的培養。

三以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為載體,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一)制度作保障,全員參與創新項目本著“興趣驅動、多級動員、全員參與,制度保障”的原則,通過學院、學生會和專業教師的廣泛發動,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氛圍,借助激勵機制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熱情,形成了全員參與科研訓練和創新項目的良好風氣。學生積極申報國家級、校級創新立項的基礎上,學院也以教師科研項目為依托設立了院級創新項目,鼓勵學生以多種形式自由參與科研課題,使資源環境類專業學時參與創新項目的比例達到100%。并采用“課堂引導-雙向選擇-小組協調-導師指導”的培養途徑,在創新項目的執行中實行全過程管理,提高了創新項目的完成質量和科研產出,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動手能力和組織協調能力,成功地將科研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受到學生的普遍歡迎。(二)重點培育優秀成果,精心組織科技競賽在全員動員的基礎上,整合課內外實踐教學環節,以重點培育的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各級科技競賽和創新大賽。組織學生參加了“全國大學生環保科技大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大賽、“山東省大學生科技創新大賽”等競賽活動。通過機制創新、借助學院平臺,形成了重在技能培養與創新鍛煉的連續競賽機制,極大提高學生科技創新積極性和參與度,有效提升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專業實踐技能。為將來就業、深造奠定堅實基礎。

四加強實踐基地建設,提升實踐能力

實踐基地是提升大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平臺,我院共建實踐基地24處,可以鍛煉學生自己創新、在教師指導下創新和擴大知識面、積聚創業思維等能力,對創新創業實踐體系的構建提供強有力的支撐。通過新建立青島農業大學平度大澤山葡萄生產科技專家大院等4個專家大院和專家工作站,讓學生參與農民技術培訓與技術服務,可以將學習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提升應用能力。并與中國農大、中化化肥有限公司在平度聯合建設科技小院,讓學生作為科研助理參與產學研合作,形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特色平臺。借助青島農業大學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開展實踐性教學,形成集農業科技創新、示范推廣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大大拓展了示范園的育人功能。五以機制創新為保障,推動創新實踐活動的持續開展學校和學院制定了多項實施(管理)辦法,為有效推動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提供了制度保障。學院積極推動大學生科研助理制度,對崗位設置與招聘、經費來源和勞酬管理等進行了嚴格的規定,并對科研助理的實施情況進行全程管理,有效提高了學生承擔科研任務的積極性,同時還能保證科研工作的質量,使學生真正從科研訓練中受益。以機制和制度做保障,青島農業大學資源環境類專業培養的畢業生中涌現出一批創新創業優秀代表,成為知名農業和環保創客。畢業生創立環保工程有限公司,從事垃圾焚燒飛灰安全處置、垃圾滲濾液處理、其他重金屬廢水處理等相關新技術與新產品的研發、生產及系統集成。還有畢業生加入創客基地,當起農業創客并已經成為青島市創業者的代表,參加了在北京展覽館舉行的“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綜上所述,通過構建以課程體系建設為支撐,以教學資源、內容優化與方法改革為抓手,以創新項目和科技競賽為載體,以專家大院、科技小院、科技示范園為特色平臺,以科研帶動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模式,以機制創新為基礎提供制度保障,全面提升了資源與環境專業學生的創新創業的能力。

作者:王繼芳 柴超 劉慶花 單位:青島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