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鹽流通管理體制論文

時間:2022-04-21 10:31:23

導語:食鹽流通管理體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食鹽流通管理體制論文

一、我國鹽業基本情況及食鹽流通管理體制

1.鹽業基本情況

我國鹽業總體上呈現產銷分立、產能過剩、管理多元、集中度低的特點。2013年我國制鹽產能9700萬噸,產量8600萬噸,產能、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制鹽企業298家,其中獲得食鹽定點資格的有98家,但各類制鹽生產主體達2000多個,呈現散、小、弱、亂的局面。在食鹽流通上,按照行政區域設立的各級鹽業公司享有食鹽的批發專營權。省、市、縣三級形成的食鹽批發主體2222家,絕大多數屬于獨立法人。從省級批發企業來看,有2/3的企業實行政企合一。全國鹽的消費按用途劃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兩堿化工用鹽,約占82%,實行市場化經營;二是食鹽,約占11%,實行專營管理;三是小工業用鹽及其他,約占7%。各地管理制度不統一,有些地區由各地鹽業公司根據地方鹽業法規統一組織供應,有些地區實行市場化運作。由于占鹽業主體地位的工業鹽已經市場化,只有食鹽由政府管制,實行專營,所以本文所探討的主要是食鹽流通管理體制改革。

2.目前食鹽流通管理體制

(1)專營組織體系

我國對食鹽流通實行專營制度,但在管理體制上食鹽專營與煙草專賣是不同的。在煙草專賣制度下,煙草行業自上而下建立了“行業集中統一和垂直領導”的管理體系,食鹽行業沒有建立起完全垂直管理的體系,而是實行行業歸口管理。在中央層面,工業和信息化部消費品工業司擬訂食鹽的生產計劃,承擔鹽業和國家儲備鹽行政管理工作。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不包括港澳臺,下同)的鹽業管理機構不直接歸國家鹽業主管部門垂直管理,其編制、人員及經費均歸當地政府部門管理,僅在業務上接受國家鹽業主管部門的指導,而且各地鹽務管理局的歸口單位也不一致,有的歸發改委,有的歸經貿委、商業、輕工、供銷等部門。各地區(省、市、自治區)內,管理體系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垂直管理(如山西省);二是省(市、自治區)鹽業公司對所在地市、縣公司部分垂直管理,部分分散管理(如北京市);三是分散管理(如遼寧省)。

(2)政企關系

目前全國31個省級行政區域共有32個省級鹽業公司,其中河北省實行產銷管理分設(河北省鹽務局與河北省鹽業公司一套人馬、兩個牌子,負責河北省制鹽行業的管理及行政執法;河北鹽業專營有限公司負責本省食鹽專營業務,并設有河北省供銷社鹽業管理辦公室負責銷區鹽政執法),其余30個省級鹽業、鹽政管理職能政企分設的有8個,分別是北京、天津、云南、遼寧、青海、福建、山西、西藏;正在實行分離、尚未完全到位的省有3個,分別是黑龍江、吉林、江西;其余19個省均為政企合一,即鹽業公司和鹽務管理局是“一個機構、兩個牌子”,多數實行內部部門分設、職責分開。在鹽業執法方面,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鹽業管理條例》,鹽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鹽業執法工作,執法人員絕大多數是各級鹽業公司職工。同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質量監督檢驗檢疫部門、衛生部門及公安部門等也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承擔著鹽業管理職能。目前,各級鹽業公司對碘鹽的食鹽計劃完成率、碘鹽覆蓋率、合格碘鹽使用率(即“三率”)負有直接責任。

(3)產供銷管理

我國的食鹽產供銷體系由生產企業、批發專營企業和零售網點組成。按照現行食鹽專營制度規定,碘鹽只能由食鹽定點生產企業生產,鹽業公司負責本區域食鹽計劃的組織落實及銷售供應。

3.對當前食鹽流通管理體制的評價

食鹽與其他普通商品不同,具有公益性和商品性雙重屬性。從目前所實行的食鹽專營制度來看,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兩方面更能客觀評價我國的食鹽流通管理體制。當然,也要正視專營體制所出現的問題。

(1)食鹽專營的社會效益

食鹽專營制度下,我國經濟、安全地實現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階段性目標,由于食鹽保持較低的價格以及對鹽業領域強有力的管理,有效抑制了私鹽泛濫,對老少邊窮地區也保證了以統一的價格供應食鹽,且沒有發生明顯的供不應求等情況。從歷史規律看,我國每隔3~5年就會發生一次全國性的大面積食鹽搶購風,局部的食鹽搶購基本年年發生。特別是2011年日本發生核泄露危機后,一些地區食鹽被搶購,鹽價暴漲,多地食鹽脫銷。在此情況下,各地鹽業企業緊急啟動應急機制,確保了食鹽價格穩定和充足供應。在食鹽專營制度下,各級鹽業生產和流通機構確保了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解決了大量人員的就業問題,鹽行業得到了快速發展,鹽產量躍居世界第一,效益不斷提高。

(2)食鹽專營的經濟效益

我國通過建立食鹽專營制度,在沒增加任何經濟投入情況下,經濟有效地實現了全國居民補碘需求。以2012年為例,人均在食鹽上的消費支出約為13元,每月1元多,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0.0266%~0.0355%,吃鹽成本在人們日常消費中所占比重微不足道。在專營制度下,食鹽批發價格和零售價格實行政府定價,在保證供需關系穩定的前提下,為國家貢獻了一定的稅收。在專營制度下,政企合一,市場監管費用也主要由鹽業公司承擔,減輕了財政負擔。

(3)食鹽專營出現的問題

毋庸諱言,在專營體制下,各級鹽業公司承擔著保證碘鹽供應的政治任務,又肩負著資產保值增值、實現利潤的經濟責任,同時還要履行市場監管的行政職責。政企不分導致經營行為不規范、角色定位不清晰,容易出現利用政治或行政職能為經濟職能服務的傾向,也容易導致專營范圍擴大化。在食鹽專賣體制下,制鹽企業生產的食鹽必須通過與自己有購銷計劃的鹽業公司才能銷售,這就造成了工商利潤如何分配的問題,也使得負責運銷的鹽業公司處于買方壟斷的地位。產銷分離的制度設計是產銷矛盾產生的根源,食鹽生產企業不能直接進入市場從而缺乏自主創新的積極性,經營范圍的限制導致區域分割,食鹽批發企業發展沒有突破地域界限,沒有在區域范圍內或全國范圍內成為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市場主體,經受市場沖擊能力弱,經營效率較低。

二、區域鹽業集團的組建方案

區域鹽業集團的形成,一是依靠市場競爭,使各省(市、自治區)鹽業企業集團在自愿基礎上通過競爭分化組合、優勝劣汰形成,這個過程長短和最終的市場結構不太可控和難以預料;二是依靠行政力量進行規劃和撮合,可以在短期內組建理想數量的區域鹽業集團。考慮到食鹽流通體制改革的緊迫性,第二種做法在短期內更可行。根據考慮因素的不同,區域鹽業集團的組建方案也不盡相同。

作者:郝玉柱張津策詹先豪單位:北京物資學院天津市長蘆鹽業總公司安徽省鹽業總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