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生態環保理念模式探究

時間:2022-06-27 03:18:24

導語:水利工程生態環保理念模式探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水利工程生態環保理念模式探究

[摘要]區域生態環境受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影響顯著,為保障工程建設的環境效益應加強對項目的生態環境管理。在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業主對工程建設承擔著重要責任,生態環境狀況與其管理水平密切相關。通過分析TFV的基礎理論和生態環保管理存在的主要問題,對生態環境工程引入精益建造管理模式,從而形成注重科研、強化管理、設計科學、反饋優化以及規劃協調的全方面、多層次水電工程項目生態環保理念,以期為提高工程項目建設質量和生態環保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參考依據。

[關鍵詞]生態環保;精益建造;管理模式;水電工程

1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的關系分析

大型水利工程通常是指具有社會公益性強、涉及范圍廣、管理復雜等特征的綜合性水資源開發項目,其主要功能包括防洪發電、農業灌溉、交通航運以及城市供水等。因此,生態環境受工程建設活動的影響較為顯著,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僅具有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作用,而且可使得原有自然形貌與生態系統發生改變,如水庫的建設可提供豐富的水資源,有利于緩解區域用水壓力并提升防洪抗旱能力,降低自然災害對周圍環境的影響作用;大型水電站項目能夠改變河流水體環境,減少濕地與陸地面積等。在改變自然環境的同時,水利工程同樣受到環境的影響作用,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設必須具有良好的地質條件與自然環境。因此,生態環境與水利工程之間具有相互制約、互相依存的密切關系。水利工程建設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素較多、涉及范圍較廣,并且各因素通常具有復雜的不確定關系,主要可體現在如下方面:(1)水庫與水電站的建設減低了河流濕地、陸地面積,長期的影響作用使得原生動、植物失去棲息地,生態環境遭到破壞。(2)原有水體環境與水生態系統因水電工程建設發生改變,例如魚類的上下交流活動因大壩的修建而發生阻隔,庫區水域面積變大、水流速度放緩,底棲生物種類與浮游生物類型出現改變,物種群落結構逐漸演變為湖泊相。(3)地下水與地表水分配因水電工程建設發生改變,并可對地質條件產生一定影響,甚至可能造成山體滑坡的出現。另外,在一定程度上空氣透明度與濕度受水庫建設發生變化,局部氣候發生改變。

2生態環保管理問題分析

2.1環保資金不到位。雖然生態環境受水電工程建設的影響較為顯著,但是重經濟輕環保的發展理念仍為目前水利工程領域的主要思想,缺乏科學、系統的生態環境管理模式。業主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工程建設活動中普遍存在環保資金投入低、環保設施不完善等情況,從而使得在工程設計階段就未重視項目建設的環保問題。在水電工程合同條款中很少列入環保資金,即使有也通常歸于其他條款或泛泛條款項,生態環保在實際施工中僅僅停留在口號層次。2.2生態環保監管政策缺乏。隨著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以及國家環境保護法的逐漸規范,工程建設對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引起重視。通用的環保法律在水電工程中執行難度大,適用性較低,有關規章制度還不夠完善,在實際工程中環保執法仍存在較大的難度。另外,對于工程項目業主更加關系的適工期進度與工程質量,這也是造成監管政策缺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質量監督往往為監管的綜重點,而對于生態環保的監督還不夠重視,缺乏相應的管理體系與懲罰標準。2.3環保意識薄弱。近年來,國家分別從環境保護、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快速發展等方面制定了水電優先開發的方針,這對于水利工程的建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積極推動作用。然而,生態環境受水電工程建設的影響范圍較廣,影響因素較多且通常具有復雜的作用關系。項目施工方與設計方在工程建設活動中,對生態環境影響的認識不足,不能全面考慮工程項目的影響范圍與作用特征,通常是在水電站正式運營后才發現問題。并且,水電工程建設者普遍存在環保意識薄弱的現象,并且以施工方最為常見,如在工程建設中任意伐毀植物,很少考慮生態效益與環境保護。

3生態環保理念模式

3.1生態環保與精益管理理論。1992年Koskela通過整合制造業中的價值理論、生產流程與轉化理論,提出了將制造業方法應用到建筑業中的TFV生產理論。精益建造理論就是通過分析在建設項目整個過程中的轉化、流程與價值,對非增值活動測量、優化與識別,從而最大程度的滿足客戶需求,最終實現高效益與低成本的綜合統一[1]。價值理論是從客戶需求的角度指導建設項目的設計、施工與運行,而生產流程與轉化理論要求消除浪費、降低成本、最大程度的提高生產效益增加價值,最終實現客戶利益的最大化。精益創造理論可根據水利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問題,為生態環境管理提供一種新的途徑。生產轉化觀點在TFV理論中強調增加價值與有效生產,這就要求必須識別出核心生態環境在水利工程生態管理中的價值所在,從而完成具體的產品設計與生態環境需求之間的轉化,保證實現生態環境目標與環境保護相關要求;流程觀點在TFV理論中要求降低成本、消除浪費的方式為對不增加價值的活動識別,這就要求通過對不增加生態價值的活動識別實現對生態環境管理的持續優化改進;價值觀點在TFV理論中是為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從客戶的角度對工程項目設計、施工、運行進行指導。生態環境在水電工程價值理論中被視為“客戶”,其最終目標為最大程度的實現生態環境效益[2]。3.2生態環保理念模式。業主不僅是建設活動中各參與方及其人力、物力資源的總組織者,而且是水電工程項目的發起者與最終所有者,工程項目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與業主環保管理水平密切相關。在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業主應運用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積極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充分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3]。在水電工程項目的整個生產流程中應充分發揮TFV理論中價值、流程與轉化等作用,通過不斷的總結與探索識別出生態環保的核心價值,從而滿足建設活動的環保要求;積極采用標準化作業、差錯預防以及創新管理等精益建造模式,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力與工程資源的浪費,充分發揮有效功能在施工過程中的作用;對建設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實施精細化管理方法,以建設綠色生態水電站替代傳統的輕建設、重設計的項目,全方位、多層次的打造環保理念。因此,可將精益管理模式在水電工程中的應用概括為:優化反饋體系、注重科學研究、強化監督管理、規劃設計協調等方面,具體如下:(1)科學的規劃設計。工程產品功能主要是由規劃設計決定,科學合理的設計是實現環境保護的重要前提與基礎條件,并且也是影響生態環境的決定性因素。將環保與經濟相結合,對工程設計實施專項治理。生態環保實施的關鍵流程為環保專項工程設計,并具有動態性與長期性特征,因此可對環保效益與河流環境產生長遠的影響作用。(2)強化監管體系。生態環保建設管理是施工強化期間工程踐行的重要環節,水電工程建設雖然具有暫時性與短期性的污染特征,但是仍不能忽視其影響作用。應結合區域環境功能要求和具體的治理措施,對施工期建設工程各類污染物的生產與排放采取嚴格的預防和控制;確保工程項目施工期各項環保設施的正常運行,加強對環境的監管力度,保證各項環境工程設施質量與環境保護“三同時”制度的實施。并且,制定獎懲實施細則與環保管理方法,在水電工程合同條款中寫入具體的環保要求與措施,建設系統完善的文件管理體系,從制度上確保水電工程綠色施工。(3)注重科學研究,強調協調規劃。由于水電工程建設具有一次性與獨特性的特征,并未形成較為清晰、完善的生態環保破壞機理,因此環保管理模式的設計受這種模糊、不確定性關系的影響顯著。為充分了解其內在影響機理可通過科學實驗的方式,從而建造于設計轉型優化工程。在水電工程建設過程中環保部門、建設單位以及地方政府的關注重點不同,從而使得當地區域發展規劃與生態環保專項規劃存在一定差異,并對土地的征用產生直接影響。統籌協調各部門利益綜合考慮區域發展與生態環保規劃,創新地方政府與水電工程的建設主體。(4)優化反饋流程。隨著生態環保破壞機理在項目建設過程中不斷被完善、清晰,充分發揮科學研究與施工過程中的相關成果,為完善工程設計應加強對專項設計工程的細化與優化,從而進一步提高生態環保措施的可操作性與科學性。并且,通過對環保措施實施效果的長期監測,進一步優化反饋流程,調整優化監測體系。

4結語

生態環境受工程建設活動的影響較為顯著,水利工程建設項目不僅具有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作用,而且可使得原有自然形貌與生態系統發生改變,為實現環境綜合效益應加強對生態環保措施的研究。在水利工程建設過程中業主作為重要的參與者與發起者,承擔著各項物力、財力以及生態環境管理責任。本文在詳細分析了TFV理論的基礎上行,對生態環境管理在水電工程項目中的影響提出了精益建造理念,從而構建了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在生態環境管理過程中業主應運用精益建造的核心思想,積極承擔環境保護的責任與義務,充分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可為提高水電工程質量及生態管理水平提供一定參考。

參考文獻

[1]蔣固政,馬經安,李紅清.水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探討[J].水資源保護.2011(9):17-20.

[2]陳若緹.水壩工程環境影響后評價與環境資源價值損失核算[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

[3]李晨濤.水環境與水資源流域綜合管理體制淺析[J].地下水.2017.(05):153-154.

作者:李愛萍 單位:遼寧省海城市水利工程建設質量安全監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