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聯系

時間:2022-05-13 03:22:32

導語:小議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對外貿易與環境污染的聯系

國內許多學者借鑒國外研究經驗,也取得許多研究成果:黨玉婷、萬能(2007)運用Grossman和Krueger的分析方法研究了中國1994~2003年期間對外貿易的環境效應;[5]余北迪(2005)通過對1992~2002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對自由貿易的環境效應的研究中發現,對外貿易給我國生態環境所造成的規模效應要遠大于正的技術效應與結構效應;[6]張連眾、朱坦等(2003)與陳紅蕾、陳秋峰(2007)等以2SO排放量作為被解釋變量就我國對外貿易的環境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7-8]相對而言,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的實證研究似乎更集中采用向量自回歸(VAR模型)方法,主要有朱紅根和卞琦娟等(2008)[9]、陳恩和慎少輝(2008)[10]、劉培和朱勇(2008)[11]、于洋和趙珂穎等(2010)[12]等等。綜上所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外關于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的研究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許多學者從各自研究的角度出發,采用不同方法就對外貿易與環境問題的關系展開深入研究。本文與以往的研究有所不同的是:擬以福建省為例,采用灰色關聯模型就對外貿易工業制品結構與環境污染排放的關聯度進行實證分析。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的優點是規避了回歸分析方法的許多不足,它不需要很大的樣本容量,計算量小,對數據的平穩性和規律性要求不高,量化結果與定性分析一般比較相符。

指標選取與數據來源

(一)指標選取

1.環境污染排放指標。本文選取以下指標反映環境污染程度:(1)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總量(1y);(2)工業廢水排放總量(2y);(3)工業廢氣排放總量(3y)。2.各大類主要工業制品出口指標。當前環境污染問題主要來源于工業,其中對外貿易的快速增長也是加劇環境污染的一個重要因素,為了分析工業制品出口與環境污染的關聯程度,本文根據福建統計年鑒中對出口工業產品的分類,選取以下各大類出口值較大的工業相關制品:化學及相關制品出品值(1x)、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出口值(2x)、機械與運輸設備產品出口值(3x)、雜項制品(4x)。

(二)福建省對外貿易現狀與環境污染排放概況

經過改革開放,福建省對外經貿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出口貿易規模從改革開放初期不足10億美元到2010年的1000億美元大關的突破,可謂實現了質的飛躍。201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高達1088億美元,其中,出口715億美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長15.5%。[1]從表1中也可以發現各類主要工業制品的出口增長情況:2003~2011年福建省化學相關制品的出口經歷了一個先減少后增加的過程,從2003年的1976147萬美元降到2005年的91773萬美元,后又不斷增加到2011年的313402萬美元;機械運輸設備的出口則一直呈不斷上升的趨勢,從2003年的753750萬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2399269萬美元,9年間增加了3倍;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出口也基本呈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295098萬美元到2011年1735471萬美元,9年間增加了將近6倍;雜項制品則從2003年的883821萬美元增加到4078727萬美元。總的來說,近些年來,各類工業品的出口盡管有些波動,但基本都呈快速增長的上升態勢。當然,在對外貿規模不斷增長的同時,福建省的資源環境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從表2中的環境污染排放情況來看,工業固體廢棄物的年排放總量從2003年至2010年一直在不斷增加,到了2010年達到7486.58萬噸,但到了2011年則降到4414.98萬噸。工業廢水年排放總量和工業廢氣排放總量一樣呈不斷上升的趨勢。總而言之,福建省污染排放形勢不容樂觀。

關聯分析

灰色系統理論是由著名學者鄧聚龍教授首創的一種系統科學理論(GreyTheory),其中灰色關聯分析法主要是通過動態的參考序列與比較序列各因素之間關聯程度的量化比較,即體現為關聯系數的比較,并可根據關聯系數的大小來排序確定關聯程度的大小關系。[13]通過對關聯系數R矩陣的分析,可得出以下結論:

1.從總體來看,化學相關制品出口、按原料分類的制品出口與機械運輸設備產品出口都是“三廢排放”的主導因素。首先,按原料分類的制品包括紡織、造紙業、皮革制品、非金屬礦、有色金屬礦、金屬制品等,這類工業制品的出口與固體廢棄物排放、工業廢水排放、工業廢氣排放的關聯系數分別是:12R為0.7842、22R為0.8135、32R為0.7908,三者值都在0.75以上,可見它是“三廢”污染排放最重要的因素。它們在生產過程中不但產生大量的固體廢棄物,如礦渣等,而且還排放出大量有毒的污水,尤其是造紙和紡織業等。此外,金屬和非金屬礦在治煉過程中的廢氣排放總量也非常大。其次,化學相關制品的出口,它與環境污染“三廢”排放的關聯程度也較高,關聯系數均在0.73以上。化學相關制品包括化學原料、化學制品、醫藥、染料及塑料制品等,在生產過程中也會產生大量的廢水和廢氣。相對而言,機械運輸設備的生產污染排放次之,但也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如在電鍍、治煉過程中一方面產生大量的污水,另一方面也產生大量的SO、粉塵等廢氣。

2SO、粉塵等廢氣。2.從工業固體廢棄物排放與各類工業制品的出口的關聯情況來看,它與按原料分類的制品出口的關聯系數12R最高,為0.7842;其次是與化學相關制品的關聯系數11R為0.7312;再次是它與機械運輸設備出口及雜項制品出口的關聯系數分別為0.6825與0.6339。之所以固體廢棄物排放以按原料分類的制品出口為最,主要是因為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與采礦業相關,因此,固體廢棄物特別多,據2008年的統計數據表明,福建省固體廢棄物排放主要集中在非金屬礦采選業、煤碳開采與洗選業、有色金屬礦采選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總排放為152萬噸,占全省總排放的79%。[14]

3.從工業廢水排放總量與各類工業制品的出口的關聯情況來看,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的出口與工業廢水排放的關聯程度最高,其關聯系數22R為0.8135,其次是它與化學及相關制品、機械運輸設備的關聯系數,它們二者比較接近,分別為0.7321、0.7226。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的出口之所為最,其主要原因在于這種類型的出口行業涉及造紙業和紡織業,而這兩個行業都是工業廢水的“排放大戶”;其次,化學及相關制品的行業的廢水排放量同機械制造業比較接近。相對而言,雜項制品相關行業的污染排放較少些。福建省工業廢水排放大部分集中在紡織印染、化工、造紙、皮革等重點排污行業,其中紡織印染,皮革業主要集中在閩南地區,特別是泉州晉江一帶;而造紙業主要分布在兩大區域:其一是林業資源豐富的三明、南平地區,主要以國有或國有控股為代表的造紙產業集群,其二則分布在閩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經濟發達的泉州地區。

4.從工業廢氣排放與各類工業制品出口的關聯情況來看,關聯程度最高的為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出口,其關聯系數32R為0.7908;其次是它與化學及相關制品的關聯系數,即31R為0.7503;而與機械運輸設備出口與雜項制品二者的關聯系數相對而較低些,分別0.6937、0.6152。按原料分類的工業制品與工業廢氣排放關聯程度較高的原因主要在于其非金屬礦采選業會排放大量的粉塵、2CO等,而化學及相關制品的生產過程也會產生大量的2SO等。就福建省產業結構而言,福建省工業廢氣排放比較嚴重的主要有電力、鋼鐵、有色金屬、玻璃、水泥和建筑陶瓷等行業。

對策建議

通過對福建省各大類工業制品的出口與環境污染“三廢”排放的灰色關聯分析,結合當前對外貿易與環境治理的實際情況,本文提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增大研發投入,實現技術創新當前,我國出口的產品仍然以初級產品和低附加值的工業制成品為主,這些產品的出口基本都是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為此,首先,政府應該制定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增大研發投入,激勵出口型企業開展技術研發與創新,對現有的技術和設備進行升級改造,提高資源與能源的利用效率;其次,應淘汰技術落后的工藝和設備,積極引進國際先進的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減少出口型企業的污染排放;再次,以技術、品牌、營銷、標準為核心,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和競爭力,提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自主營銷渠道的產品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產品的出口占比,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資源性產品出口[1],努力實現外貿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

(二)調整出口結構,優化產業結構眾所周知,我國許多產品都通過加工貿易出口,而加工貿易中又以紡織、服裝、機電、金屬制品、家具、橡膠等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這些產品不但附加值很低,而且在生產過程中造成國內大量資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環境的惡化,因此應該逐步減少加工貿易的比重,并采取各項政策措施,把調整產業結構與發展優勢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全球要素轉移重組機遇,大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與醫藥、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高端裝備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鼓勵和支持綠色環保產業的貿易出口,降低和限制污染密集型產業產品的出口,優化我國出口貿易結構,使我國的貿易結構綠色化、清潔化,促進對外貿易的可持續發展。

(三)完善環境制度,加強環境管理首先,借鑒歐美國家先進的環境管理制度,開征環境稅和碳排放稅,嚴格規范出口企業生產過程的污染排放問題,促進生產的可持續發展;同時還應健全產權制度,確保產權明晰,權責分明,堅持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盡量把出口型企業的污染排放的社會成本內部化,增大出口企業污染排放的懲罰成本;其次,完善環境準入制度,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污染物集中控制制度。全面推行綠色招商和清潔生產,加快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產業,推進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態工業園區。[1]再次,應加快設計和實施以環境保護為目的的環境認證制度,提高環境保護標準,限制發達國家把一些環境污染嚴重的污染密集型產業向我國轉移,不能讓我國成為發達國家的“污染避難所”。

(四)轉變傳統政績觀、引入社會評價制度長期以來,地方政府出于對地方經濟利益的考慮,片面追求GDP,便產生偏袒企業的環境污染行為,導致環境污染問題。因此,要控制出口企業的環境污排放問題。首先,應當改變傳統的惟GDP論的政績觀,建立包含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環境保護等方面在內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更重要的是應該引入社會評價,充分發揮公眾評價的作用。其次,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努力完善和健全我國的環境信息披露制度,促使企業公布真實有效的環境信息。通過環境信息的披露,一方面可以更好地體現企業對社會負責任的形象,提高公司的社會聲譽和公眾形象;另一方面也通過公眾的壓力規范了企業的環境行為,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5]

(五)完善投融資制度,控制企業資本命脈資本是企業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它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關鍵。政府可以從企業的投融資行為進行調控,政府對于出口企業的污染排放問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其一,通過出口信貸政策來約束出口企業的污染行為。政府環保部門可以通過與出口信貸銀行共同合作,對于辦理出口信貸的企業進行審核,對于那些造成嚴重環境污染排放的企業,限制辦理出口信貸業務;其二,國家環保部門還可與中國人民銀行及中國銀監會共同合作來實施綠色信貸政策,對于出口企業生產過程中造成嚴重環境違法情節的企業采取停貸或限貸措施,迫使這類企業為獲得銀行信貸不得不控制自身的環境污染行為。

作者:鐘明春徐剛單位:福建江夏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