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理論爭議及評析

時間:2022-05-13 04:02:03

導語: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理論爭議及評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理論爭議及評析

刑事責任是刑法的基本范疇,我國刑法的基本內容也大都是圍繞其展開的,究竟什么是刑事責任,學者們有著不同的見解。概而言之,主要有以下四種觀點:(1)法律后果(負擔)說。我國傳統刑法學持此說。認為刑事責任是“依照刑事法律規定,行為人實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為所必須承擔的法律后果。”[1](P289)(2)法律責任說。該說從犯罪人的角度理解刑事責任,認為“刑事責任是國家機關按照法律規定,根據犯罪行為以及其他能說明犯罪的社會危害性的事實,強制犯罪人擔負的法律責任”。[2](3)否定評價說,又稱責難說、譴責說。認為刑事責任“是人民法院根據刑事法律對犯罪行為所做出的否定評價和對犯罪者所進行的譴責。”[3](4)刑事責任義務說。該說從刑事法律關系的角度出發,認為刑事責任“是一種刑事義務,刑事責任就是指犯罪分子因其行為負有的承受國家依法給予的刑事處罰的特殊義務”。[4]上述觀點中,法律后果說,從犯罪行為與刑事責任的因果關系角度理解刑事責任,說明了刑事責任的特征,揭示了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這都是正確的。筆者也贊同該觀點。其他幾種觀點雖然也從不同角度揭示了刑事責任的部分特征,有其合理之處,但仍存在一定缺陷。法律責任說,從犯罪人的角度理解刑事責任,揭示了刑事責任的產生原因,同時也說明了刑事責任的強制性特征,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忽視了對責任本身含義的解釋。否定評價說,從犯罪行為與犯罪人的角度解釋刑事責任,說明了犯罪行為與刑事責任的重要關系,但沒有與需要承受刑罰聯系起來。刑事責任義務說,從刑事法律關系的角度出發,揭示了犯罪人與國家之間的特殊關系,但將刑事責任歸于一種刑事處罰,這與我國刑事立法不符。我國刑事責任的實現,除了有刑事處罰外,還有非刑罰處罰方式。由此,可以推導出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概念,是指行為人直接或間接地向環境排放超過其自凈能力的物質或能量,導致了環境質量下降,造成人類人身、財產安全的損害,違反了環境刑事法律的規定,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依法應當受到環境刑法制裁的法律后果。

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理論爭議評析

污染事件不斷發生,污染事故損害程度不斷加大,人們越來越感覺傳統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對于處罰環境污染案件的不足。于是,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立法逐漸受到學者的重視。筆者通過查閱一些學者的論文著作和司法案例,認為理論界圍繞環境污染刑事責任主要有三個爭論點:

(一)是否應加強對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追究

肯定者認為,環境污染具有危害范圍廣、危害后果嚴重的特性。在環境污染的調控中,側重于運用行政手段,在防止污染方面的作用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而且與罪責刑相適應原則相抵觸。只有加強對環境污染的刑事責任追究,才能起到有效的懲罰和威懾作用。否定者認為,社會在進步,經濟在發展,這必然會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且環境具有自我凈化能力,在環境污染發生以后,重點是在補救而不是懲罰,如果過于強調追究環境污染的刑事責任,會使一些企業有所顧忌,導致經濟發展緩慢。追究環境污染的刑事責任如雙刃之劍,用之不當,則國家與個人兩受其害。這與刑法所強調的謙抑性原則是相違背的。筆者認為,否定者的理論固然有一定的道理,環境確實具有一定的自我凈化能力,一味地強調環境污染的刑事責任可能導致企業發展緩慢,但是這是具有片面性的。(1)我們不能因為一些經濟利益就犧牲環境權益,應該考慮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法律制度還不夠健全,不論是公民,還是企業,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都比較薄弱,面對頻繁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單純的民事行政手段已經不足以打擊環境污染行為,只有加大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處罰力度,才能有效地預防環境污染犯罪。(2)近年來,隨著國家經濟的迅猛發展,環境污染案件也逐漸增多。但是,依法追究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案件并不多。據《全國環境統計公報》[5]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環境污染行為基本上還是依靠追究其行政責任和民事責任來解決。可是,這種解決方式的效果卻遠不如追究環境污染刑事責任。因為,在環境污染案件中,行為人實施污染環境的行為,通常會伴隨著高額的利潤收入。罰款和損害賠償相對于這些利潤而言只是九牛一毛,這些罰款、賠償難以產生威懾作用。在利益的引誘下,一些人仍會以交罰款為代價去選擇污染環境。而且,很多案件,其危害結果已經遠遠超過了民法、行政法的調整范圍,可是處罰時仍然適用民法、行政法,這其實從根本上放縱了環境污染行為。面對如此多的污染環境的案件,如果只有少數被定為有罪,很難實現刑法的威懾功能,也難以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3)從我國現行刑法關于環境污染犯罪的處罰力度看,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七年;非法進口固體廢物罪的法定最高刑為十年;環境監管失職罪的法定最高刑為三年。只有非法傾倒、堆放、處置進口固體廢物罪的法定最高刑突破了十年。這與世界各國環境污染犯罪立法的嚴厲程度相比,過于輕緩,這種過輕的刑罰有悖于立法的理念,不能有效的震懾犯罪分子。所以,只有加強環境污染刑事責任的處罰力度,才能從根源上遏制環境污染犯罪的發生。

(二)是否應采納嚴格責任

自20世紀初,英美刑法學界開始突破傳統的過錯責任歸責原則,對一些公共利益和道德方面的犯罪采納嚴格責任的歸責原則。隨著全球重大污染事故的頻繁發生,為了更好地保護環境,維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我國學者對環境污染是否應該采納嚴格責任,爭論也愈加激烈,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1)肯定說。認為嚴格責任引入對有污染環境危險的特定行業的從業者也是一種鞭策,有助于加強排污者的責任感,[6]從而謹慎從事,自覺加大治污力度,把危險降到最低。[7](P438)(2)否定說。認為采用嚴格責任違背了我國刑法主客觀相統一原則和罪刑相適應原則,[8](P200)適用嚴格責任原則勢必會擴大刑事責任的范圍,不利于人權的保障。[9](3)折衷說。認為面對具有特殊性和復雜性的環境污染犯罪,單純的適用過錯歸責原則,有些力不從心。而單獨適用嚴格責任,又顯得過于嚴厲。應該采取綜合歸責原則,即以過錯原則為基礎,以嚴格責任為補充的綜合責任體系。[10]上述觀點,從不同角度看都有各自的價值,肯定者認為,為了保護人類整體的利益及生活質量,適用嚴格責任是必須的。否定者認為,環境污染犯罪中采取嚴格責任固然可以起到懲罰犯罪主體的目的,但是這一原則過于嚴厲,打擊面太廣。對于主觀上并無過錯,或者雖有過錯但已經盡了注意義務的被告人,直接追究其刑事責任,違背了刑法的謙抑性原則。筆者認為,嚴格責任的引入固然可以嚴懲環境污染犯罪,提高司法效益,但同時也必然會擴大對環境污染犯罪的打擊范圍,有可能造成隨意入罪的司法弊端。所以在引入嚴格責任時,必須對其適用范圍及法定條件進行嚴格限制,有限制的適用嚴格責任。1.適用條件環境具有自我凈化能力,國家也在一定范圍內允許不超標準的排放廢物,所以針對環境污染行為,不能一概由刑法進行規制,只有嚴重污染環境的行為才能追究其刑事責任。因此,嚴格責任的適用應該具備如下條件:(1)環境污染行為已經違反行政法規。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也在迅速發展期,而經濟的發展往往會伴隨著環境污染的發生,所以國家根據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為企業設定了污染物排放標準,只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不超過這些標準,都是可以容忍的。但是如果超標準排放污染物,就超過了環境所能承受的壓力,必然會帶來環境污染的結果。而且排放標準是事先設定的,行為人對于超標準排污行為是可以認識到的,主觀上已經存在過錯。(2)環境污染行為已造成特別嚴重的后果。行政法規預先設定了排污標準,對那些超標排污,但沒有造成重大損失或重大傷亡的,由行政法規即可制裁。只有那些嚴重污染環境,或者造成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人員重大傷亡的行為,才有適用嚴格責任的必要。2.適用范圍有的學者認為,只有部分環境污染犯罪才能適用嚴格責任,防止隨意出入罪的消極現象發生,但筆者認為,只要符合上述條件的行為均可以適用嚴格責任。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遏制環境污染,才能體現出對人的生命、健康及子孫后代的生存權、環境權的重視,這是時代的要求,是預防犯罪的需要,也是當代福利社會的要求。[11](P165)

(三)是否應處罰危險犯

眾所周知,環境犯罪的既遂狀態有結果犯、行為犯、危險犯和舉動犯四種。危險犯是指行為人實施的危害社會的行為只要對法律保護的社會關系構成危險就可成立的犯罪。其重要特征就是以出現法定的危險狀態作為成立犯罪既遂的標志。我國的環境污染犯罪沒有規定危險犯。其是否應引入危險犯,有肯定說和否定說。(1)肯定說認為,應該規定危險犯,其主要理由為:環境污染危害持續時間長,波及范圍廣,嚴重威脅人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難以恢復的破壞,所以不必等到危害結果的出現,提早刑法的介入時間,發揮刑法的預防功能,懲罰環境危險行為。[12](2)否定說認為,不應該規定危險犯,其主要理由為:很多環境污染犯罪都是企業在追求經濟發展的情形下不小心造成的,如果加大處罰力度,會使一些企業駐步不前,阻礙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隨著科技的發展,雖然過失犯罪的危害性日益增加,這已經是不可以忽視的事實,但不能指望通過犯罪化來預防過失犯罪,而應該充分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杜絕過失于未然。

筆者贊成在環境污染犯罪中引入危險犯,因為目前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已經十分嚴重,而且環境污染具有持續時間長,潛在危害大,積累時間久,發生原因復雜,一旦發生就不可逆轉的特點,這表示一旦出現污染的危害結果,就會給環境、社會、人身安全造成極大的損失,而這種損失又往往是難以恢復的,即使有時可以消除一些影響,也需要付出極大的人力、物力。所以,只有從源頭上遏制,才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引入危險犯,可以使一些為了追求利潤而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個人或者企業,有所畏懼,可將此類污染環境的犯罪行為消滅在初始階段,減少對環境的壓力和社會危害,達到預防犯罪的目的。而且,引入危險犯并不違反刑法謙抑性原則。刑法的謙抑性原則只是為了防止刑法過多干預社會生活才設定的,但是并沒有否定刑法手段的必要性。1997年在進行刑事立法時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兩難境地,考慮到當時民眾對于環境違法行為的犯罪感較低,故而僅處罰有實際危害結果發生的情形。可是,隨著科技的迅速發展,人們已經認識到,環境污染的潛在危害性以及長期嚴重的影響,其社會危害性絕不亞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當然就可以處罰危險行為,而不必要求危害結果的現實發生。同時,從有利于訴訟效率的角度看,由于環境污染具有持續性、潛在性的特點,引入危險犯,可以在行為主體實施污染環境的行為造成嚴重污染的危險時就追究其刑事責任,從而避免實害結果發生時因時過境遷所導致的取證困難、因果關系以及責任難以確認的弊端。

作者:袁書廣單位:天津商業大學法學院